佛弟子文库

禅师们面对死亡时,是如何的呢

宗立法师  2017/05/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禅师们面对死亡时,是如何的呢

佛经中说,人死之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不已。一般人面对死亡时,大多是各种不淡定。那禅师们面对死亡时,又是如何的呢?

我们知道禅宗的祖师们传法时都有付法偈,表示传法与嘱托。

到了唐代,各种诗偈各种流行,简直是张口就来,连街边的婆子都是出口成诗的。到了宋代,禅林之中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禅师圆寂之前,都会留下偈子,一是表示嘱托,二是对自己一生修证的总结。

开始时是好事,禅师们留偈为后学指点了修学的路子。后来就变成了一种风气,弄得禅师们如果临终之前没有留下偈子,都不好意思圆寂了。因为徒弟们会相当没有面子,在禅林里抬不起头来。

我们要讲的三个故事中,前面两个故事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下。

故事之一:

主人公:宋代灵岩山的大本禅师

大本禅师八十岁时,在灵岩山中即将圆寂。

临去之前,门下弟子对他说:“师尊,您的门生弟子满天下,临去之时,怎能不遗下偈子供大众留念呢?”

大本禅师看着弟子们许久,然后叹了口气后说:“痴儿!我平时尚且懒得作偈语,今天又何必特地而写呢?平时我也是要坐便坐,要卧便卧,又何必临去之前还要做作,特地坐着而去呢?”

他顿了一顿,然后说:“也罢,取纸笔来!”

弟子们以为他想要留下偈子,于是赶紧取来纸笔。

禅师拿过笔来,笔走龙蛇,留下了五个字。

弟子们围上前一看,只见白纸上留着五个字:“后事付守荣。”这是说,禅师离开之后,以后领众的责任就交给守荣禅师了。

大家看完后,知道禅师主意已定,不再留下偈子,不由得失望不已。

禅师见弟子们如此,叹了口气,抛下笔,右胁而卧,就像睡着了一般。

过了许久,弟子们见禅师没有声息,上前轻轻摇了摇禅师,发现他已经圆寂了。

故事之二:

主人公:宋代大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圆寂之前,对大众说:“我的后事就依照丛林的规矩办就好,不必太过铺张。沙弥们不得披麻带孝痛哭失声,那样做和世间之人又有何区别?”

又对自己的嗣法弟子们说:“今年夏天到秋天,我一直不思饮食,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痛苦,但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也许我的世缘将尽了。

你们既然已经继承了我的衣钵,就应该坚持度生的大愿力,广化众生以报佛恩。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了。

我就要离开了,临别之前就以这几句话相赠,请务必谨记。”

弟子依照丛林规矩上前请禅师留下偈子。

宗杲禅师看了他们很久,厉声喝道:“没有留下偈子就死不得了吗?”(不要以为禅师是因为不谙文墨才不留偈的,他的著作也曾收入在大藏经中。)

弟子们苦苦哀求。

宗杲禅师叹了一口气,不得已在纸上留下了这么一首偈语: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

是甚么热大?

大意是:

生也只是那么回事,

死也是那么回事。

临行前有没有留下偈子,

哪又如何呢?

因为一生的写照,都印在大地上了。

禅师写完之后,投笔于地,吉祥而逝。

禅师死后复生 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故事之三:

主人公: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禅师临圆寂之前示疾,学僧前来探望他。

禅师问学僧道:“人一辈子都和这个色身打交道,当离开这个色壳子的时候,在什么地方与我相见呢?”

学僧无语应对。

洞山禅师叹了口气,做了一首偈颂:

学者恒沙无一悟,

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

努力殷勤空里步。

大意是:

学禅者多如恒河沙,却没有一人能够觉悟,

那是因为他们沉溺在古人的言语窠臼之中,

禅是活泼泼的,并不是死板板的。

想要了解禅的真正意趣,除去知见上面的障碍,

还是要努力殷勤,觉悟空性才是根本啊。

禅师说完偈子之后,让人为他剃发,随后沐浴更衣,撞钟告知全山,辞别大众,然后端然坐化。

当时全山大众恸哭不已,久久不止。

禅师突然睁开眼睛说道:“出家之人,心不附着于物,才是真修行。生时劳苦,死时惋惜,悲痛又有何益呢?你们在我座下多年,为何还是看不透啊!”(死而复生,死生自在。画外音:吓死本宝宝了。)

于是让主事僧人办愚痴斋,以了世缘。

大家知道这次禅师是真的要离开了,心中不舍,于是磨磨蹭蹭地,这堂斋拖了七天的时间才办好。

斋饭准备好了,禅师也随大众一起过堂。

斋后,禅师看了看大众弟子悲痛的脸,良久没有说话。

最后,他对大家说:“僧家没有大事,临去之前,不必喧哗恸哭。”

说完,回到丈室之内,端坐而逝。

这次,他是真的离开了。

结语:

禅师们圆寂之前,大多不以俗事为念,而系心佛法传承之事,为门下弟子的法身慧命,也是操碎了心。

前面两位禅师不愿泥俗,但是为了门下弟子,也只好随顺留下了文字。

洞山禅师更是为了对治门下弟子的执念,死而复生,再留七日,真可谓悲心切切。

但无论如何,禅师们的功夫都已经打成一片,死生自在。

生与死在他们面前,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是一念之间来去自在的通途。

而我们呢?是否已经准备好足够的资粮来应对无常的考验了呢?

愿与大家共勉!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一诚长老《无杂相》:大德行持 总在寻常

01、菩萨呀 虚公喜与和尚说话,见有人来时便不说了。某...

以死亡和衰败做为禅修对象

如果在家生活是最适合修行的话,佛陀就不会叫我们出家...

古代禅师教化弟子的方法

古代的禅师在教化弟子时,当弟子产生妄想,失去正念的...

我不是佛

有一秀才,住在寺中读书,自觉听明,常以禅机和赵州禅...

老和尚们无一人在痛苦中圆寂

我在云居山的时候,从21岁开始担任僧值师。僧值师就是...

众生轮回的三大根本原因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

圣严法师: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什么是「二边」?好、坏是二边;你、我是二边;众生与...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超脱四食,断生死流

昔日,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为...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

【佛学漫画】真能放下才是真信切愿

嵩安法师的往生故事...

比丘为塔作枨因缘

过去在竺叉尸罗国有一座塔寺,波斯匿王时期,门柱被火...

【佛教词典】根本印

(印相)或为坚实合掌,或为智拳印。此中以智拳印习为...

【佛教词典】多闻坚固

佛灭后的第三个五百年为多闻坚固时期。...

骂独觉得丑相,因愿力而转变

从前在印度有一位大施主,他有很多的财产,并与妻子一...

临死时现神通,才知道是地藏菩萨化身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

心一定下来,那个舒服是难以言表的

现在讲讲念佛的感受。今天有居士来找我,她说她在念佛...

修净土法门者,应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

问: 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

在临终之前如何让罪业沉淀下来

假设我们不幸,我们今生已经把某一种罪业,不管是杀生...

【推荐】诵经的窍诀有六步骤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

三种供养佛菩萨的方式

在《地藏十轮经》上,佛说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万境本闲,唯心自闹

【原文】 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若知是烦恼,...

莹珂法师与自觉法师往生的故事

有的人念佛成就了,就想早点走。比如宋代的莹珂法师。...

星云大师:交友七法

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患难与共,也...

黑豆白豆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为了顺应众生根机而施教...

大安法师:无上道心怎么发

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对这段经文,给我们开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