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为生漏梵志说法

2018/07/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为生漏梵志说法

往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位名叫生漏的梵志向佛问讯,恭敬地说:“佛陀,独处闲居,真是辛苦;独居修道,要调伏心念,真是不容易。”

佛陀慈悲回答:“梵志!如你所说,要远离愦闹,独处闲居,在心上用功,实在不容易。以前佛还未成道修菩萨行时,也这样想:‘闲居在无人处,实是苦事!独居修道,调伏心念,也是不容易。’”生漏梵志听后赞佛:“诸有族姓中,以坚固信心出家学道者,您是最尊、最上,不但饶益众生,更为初机学道者的向导!”

佛又说:“梵志!如您所说,若有沙门见到如来勤修梵行,心生惭愧,于是前往山泽僻静之处,独居修道。当时佛观察后,心里便想:‘此诸沙门、婆罗门,远离愦闹、独处闲居欲修梵行,如果身行不净,虽在山泽旷野独居,仍是徒劳无功,非真修道行,不但身不清净,意行亦不清净,心中畏惧恶法、不善法,或着还有自赞毁他、名闻利养等不净的念头;或着心常懈怠、忘失正念,愚痴闇冥如同群羊,无有智慧观照,就算是一个人独处山林中,也是无法去除颠倒妄想,不能真修办道,更称不上是真正的沙门释子。’梵志当知!诸佛贤圣之人,心无畏惧,离于骄慢,清净知足,一心精勤修行;于诸善法无有忘失,智慧常存,居于闲静处时,倍增法喜禅悦。”

“当时,若有人听到树木摧折、鸟兽怪叫奔驰的惊怖声,于是心想:‘这树林十分恐怖’;再进一步思惟:‘此恐怖的念头,应当修观行等方便而去除之。’如此经行时,生起任何怖畏的念头,就要先去除怖畏之妄念,然后才静坐。

“梵志当知!有诸沙门、婆罗门,日夜之中不解道法,这种人极为愚惑。如来独居之时,日夜之中安住觉观,系念道法,精进勇猛;远离虚妄颠倒,意无错乱,恒若一心,无贪无欲,有决有观,念持喜乐,游于初禅;若除觉观,一心寂然,念心不动,内生喜乐轻安,彼时则游二禅;梵志,如来心中已无欲念,觉身安乐,护念清净如诸圣贤,专一精勤,游于三禅;如果已舍除苦乐,更无忧喜,离诸觉受,定慧等持,尔时便游四禅。”

“梵志!佛于山林闲居时,有此四增上心,依三昧正定,心清净无瑕,内无结使,得无所畏,证一切智,自知一生、十生、百生、千生之宿命与无数劫成败之事,乃至生死本末、受苦受乐等因缘,悉皆通达明了。”

“梵志!佛于初半夜证得初明,去除心中无明、不复闇冥,心乐闲居而自觉知。由于三昧之力心无瑕秽,亦无烦恼结使,心意恒在定境,得无所畏。梵志!我以天眼观见众生,投生善趣、恶趣,或好或丑,皆能分别。若有众生身行恶行,口出恶言,意念秽恶,诽谤贤圣,怀抱邪见、不舍恶法,命终之后生于地狱受苦;若有众生,身行善行,口说善言,意修善行,不谤圣贤,常修正见、与正见相应,命终之后投生天上、善处。我再以净无瑕秽之天眼观一切众生,生死轮回、好丑善恶,无不随其造作,而感善恶业果,我都能明了知晓。”

“梵志!佛于中半夜证得第二明,去除心中无明、不复闇冥,如来自知乐于闲居;心中常游三昩,心净无瑕秽,没有烦恼结使,心意得定,得无所畏、漏尽烦恼,亦知此苦如实不虚,佛在当时证此心时,欲漏、有漏、无明漏心皆得解脱,因而证得解脱智,以智慧观照,破诸痴闇,断除生死轮回,圆满清净梵行,所作皆已成办,如实了达真理,不再轮回受胎。”

“因此,梵志,我于后半夜证得第三明,无复闇冥。那么,如来是否尚未尽除欲心、瞋恚心、愚心,在闲居之处呢?梵志!如来诸漏永尽,常乐闲居,寂然无为,虽处尘寰仿佛不再人间,兼能度化不可计数之众生,多所饶益!因此,若有沙门、婆罗门为于道法,欲处林野山泽之中,独居修道,当如是修学;当知如来所行,是如实道。”

当时,生漏梵志赞叹如来:“世尊!您心系众生,以大慈悲,广度一切。”进一步说道:“世尊!听了您的开示,就像是驼背的人,遇良医得以治愈,而能伸展身躯;迷路的人,找到归家的大道;失明的人,重新获得眼目,于黑暗中见到光明。世尊,感恩您以无数善巧方便,开示法要,从今日起,我将皈依于佛、法、僧。从今而后,受持五戒,成为优婆塞,不再杀生了!”当时的梵志闻佛所说,法喜充满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一)》

省思:

经云:“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当六根对六尘时,若能净化三业,于诸境界安忍不动,不起善恶分别,则闹市红尘亦可修行。若是远离繁嚣,处于闲静山野,但遇到境界,心中仍是无明妄想,而不加以对治,只恐徒劳身行,无法获得修行功德。故知如来出世大转法轮、饶益有情,如暗夜明灯,点燃众生自性心光;我辈何其有幸,得闻佛法,当宜自庆,更愿同登法船,摆渡众生,齐出苦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打坐时面对业病的干扰,该怎么办呢

参禅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

打坐时出现幻境,该怎么办

打坐时如果有任何善恶境界现前,都不要执着。告诉自己...

打坐不是参禅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天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广钦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打坐时先要身心清净,然后上坐。初步练习不一定就要双...

静虑能得三种功德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

静坐与禅定

静坐一法,佛法叫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

沉默的美好

已是许久没有读书了,只因心总被琐碎的烦恼充溢,没有...

刚开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静下来

我们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强调的是禅定心;刚开始念佛,...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快乐的秘方

他是这个地方的首富,但生活得并不快乐。先是亲戚和朋...

付出真诚才会得到信任

有一个年轻人去买碗,来到店里他顺手拿起一只碗,然后...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佛教词典】增劫

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之间,叫...

【佛教词典】银碗里盛雪

禅宗公案名。为云门文偃之法嗣巴陵颢鉴三转语之一。表...

省一法师证念佛三昧的过程

省一法师,俗姓高,扬州江都县人,世代务农。 省一大...

「专修」与「杂修」如何区分

严格地说,中国人是杂修的佛教。例如:为了求现生的健...

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1. 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信仰佛教,是佛教徒。但是自己想过没...

玄奘大师最后魂归何处?

唐朝时,弥勒信仰盛行。玄奘大师晚年临终时,发愿往生...

绝症或阳寿将尽的人是否更易得到加持

问: 请师父开示,是否得了绝症或阳寿将尽的人更易得...

慧律法师《知足则幸福常存》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

螃蟹的遭遇和被绑票一样

关怀绑票案 我有一位朋友,她原来是基督徒,她是在海边...

圣严法师的学思历程

或许诸位老师、同学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学校请了一位和...

临终时,听到佛号的利益有多大呢

【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

尽责、知足、感恩、惜福

生存在这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无论你是什么宗教信仰,...

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

四烦恼六者: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