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2021/01/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一、少年辟佛,醒悟出家

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0年), 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人。大师幼读儒书,效韩愈欧阳修辟佛,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二、偶值净土,念佛愈疾

大师出生六个月即有眼疾,目力已损。出家后,于湖北竹溪莲华寺晾晒经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 而知念佛法门。大师因写字过多,眼睛发红,即专念佛号,后竟得痊愈, 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三、韬光敛迹,潜修净业

大师二十六岁时,到北京怀柔红螺山资福净土道场念佛,三载之中, 净业大进。后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闲寮近二十载,深入经藏,斋房书『念佛待死』以自勉。大师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人不知其名。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四、龙天推出,《文钞》行世

大师五十二岁时,高鹤年居士搜集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佛学丛报》。徐蔚如、周孟由诸居士见之,珍视叹誉,一再搜集大师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广泛流通,大师德名由此而腾誉海内外。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五、俭以自奉,淡泊平常

大师一生刻苦俭朴,注重惜福,洒扫洗涤,事事躬亲。衣食住行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一生淡泊名利,平实无奇,不谈玄言妙语与神通异奇,皆是平常话多,名闻利养不介于怀。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六、教示因果,高扬净土

大师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纲宗,力敦信众明因慎果,戒杀吃素,至诚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消灾免难,带业 往生。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七、匡正道风,广行弘化

大师悲心深切,凡善男信女供养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救济饥贫。大师带头建立灵岩山寺十方净土道场,亲自立定规约章程。还将香俸捐出,创办弘化社,广泛流通佛经善书。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八、预知时至,安详往生

大师临终前两日,即嘱大众:『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临终时又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 西方。』后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九、瑞相昭著,堪为良导

大师往生百日后荼毗,得五彩舍利珠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余粒,头顶盖骨裂成五瓣,如莲花状。大师之《印光法师文钞》,被誉为『小藏经』,导引众生深明因果,归心净土,堪称末世之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一...

在娑婆打滚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难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

妄念是业障重的一种表象

人如果业障重,妄念(杂念)就多,平时心浮气躁,不得...

临终助念家属须知

一、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

真信不具,法难入心

有法师带居士朝山,顺便来与闲谈。法师也是同道,日常...

高贤已随佛西去,佳话留以励后学

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中的手摩我头,衣覆我体这句话...

念到一心不乱,就能亲见本来面目

按净土来说,做一切善事,回向极乐净土,那就是出世法...

【推荐】除了念佛外,调伏烦恼也是非常重要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人,穷尽一生地努力修学,主要的目标...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

究竟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

化缘回来的路上,涉过一条河,又攀上一座大山,小和尚...

不畏艰险的学问僧

学佛要精进,而精进需要忍辱与耐力;其实做什么事都一...

对动物慈悲

古时候的印度,人民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

一生定要美丽一次

生长在非洲荒漠地带的依米花,默默无闻,少有人注意过...

【佛教词典】结缚

(术语)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不使解脱出离之义。维摩...

【佛教词典】缘起四相最极甚深

【缘起四相最极甚深】 p1305 瑜伽九十三卷十四下页云:...

秋吃三种果最润燥

入秋以后,空气干燥,是秋燥症多发的季节,同样秋天又...

求地藏菩萨却「事与愿违」的背后

我们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我们对佛法有没有疑心?...

助念可以围着亡者边绕行边念佛吗

问: 助念的时候,助念人员围着亡者边绕行边念佛,可...

修行要去掉这二十种错误观念

一、求佛而不修佛 佛法是修行法门,是从内心去参悟自...

《阿弥陀经》的三大注疏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

在家菩萨的不偷盗与不妄语戒

第四有盗心,即内心作种种筹量,意图非理侵损他人财物...

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

拜佛和拜舍利有没有差别

问: 师父刚刚讲到这个舍利,我就想到几个月以前,这个...

偷人之物,折已之福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偷大招祸, 偷人之物,...

断烦恼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佛陀提出了四种譬喻来解答富楼那尊者心中的疑惑。两种...

心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最近在武汉的月湖畔看到了这个知音的故事,第一次面对...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解释

只有长寿而没有富贵,日子也是很难挨过的。为什么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