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六度品第六十八之余(卷八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佛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若一切众生来瞋恚骂詈、若节节支解,菩萨住于忍辱,作是念:『我应布施一切众生,不应不与;是众生须食与食,须饮与饮,乃至资生所须,尽皆与之。』持是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回向时不生二心:『谁回向者?回向何处?』是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佛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终不夺他命,不与不取,乃至不邪见,亦不贪声闻、辟支佛地。持是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回向时三种心不生:『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何法回向?回向何处?』是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羼提波罗蜜生精进,作是念:我当往一由旬,若十由旬、百千万亿由旬,过一世界,乃至过百千万亿世界,乃至教一人令持五戒,何况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羼提波罗蜜,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是诸禅中净心、心数法,皆回向萨婆若。回向时,是菩萨诸禅及禅支皆不可得。是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羼提波罗蜜,观诸法若离相、若寂灭相、若无尽相;不以寂灭相作证,乃至坐道场得一切种智,从道场起便转法轮。是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不取不舍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不息,作是念:『我必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不得。』是菩萨为利益众生故,往一由旬、若百千万亿由旬,若过一世界、若过十世界、若过百千万亿世界,住毗梨耶波罗蜜中,若不能得一人教令入佛道中、若声闻道中、若辟支佛道中,或得一人教令行十善道,精进不懈,法施及以财施令具足。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回向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赞不杀生法,欢喜赞叹不杀生者;乃至自远离邪见,教他远离邪见,赞不邪见法,欢喜赞叹不邪见者。是菩萨住尸罗波罗蜜因缘,不求欲界、色界、无色界福,不求声闻、辟支佛地。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三种心:『不见回向者,不见回向法,不见回向处。』是为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若人、若非人来节节支解,菩萨作是念:『割我者谁?截我者谁?夺我者谁?』复作是念:『我大得善利,我为众生故受身,众生还自来取。』是时菩萨正忆念诸法实相。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向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入慈、悲、喜、舍,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持是禅、无量心、无色定,不受果报,生于利益众生之处,以六波罗蜜成就众生,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亲近供养诸佛、种善根。是为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法,不见檀波罗蜜相;乃至不见禅波罗蜜法,不见禅波罗蜜相;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不见法,亦不见相;不见一切法——非法、非非法,于一切法中无所着,是菩萨所作如所言。是为菩萨住毗梨耶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离诸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入慈、悲、喜、舍,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住禅波罗蜜中心不乱,行二施以施众生:法施、财施;自行二施,教他行二施,赞叹二施法,欢喜赞叹行二施者。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向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住禅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禅波罗蜜,不生淫欲、瞋恚、愚痴心,不生恼他心,但修行一切智相应心。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向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住禅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禅波罗蜜,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泡,观想如野马,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作是观时,见五众无坚固相,作是念:割我者谁?截我者谁?谁受、谁想、谁行、谁识?谁骂者?谁受骂者?谁生瞋恚?是为菩萨住禅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禅波罗蜜,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是诸禅及支,取相,生种种神通:履水如地,入地如水,如先说;天耳闻二种声:若天、若人;知他心:若摄心、若乱心,乃至有上心、无上心;忆种种宿命,如先说;以天眼净过人眼,见众生乃至如业受报,如先说。菩萨住是五神通,从一佛世界至一佛世界,亲近供养诸佛、种善根,成就众生,净佛世界。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住禅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禅波罗蜜,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不得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四念处,乃至不得一切种智;不得有为性,不得无为性;不得故不作,不作故不生,不生故不灭。何以故?有佛、无佛,是如、法相、法性常住,不生不灭,常一心应萨婆若行。是为菩萨住禅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内空、内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内外空、内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萨住是十四空中,不得色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受、想、行、识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四念处若空、若不空,乃至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空、若不空,不得有为性、无为性若空、若不空。是菩萨摩诃萨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中,有所布施,若饮食、衣服种种资生之具,观是布施空——何等空?施者、受者及财物空,不令悭着心生。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无有妄想分别。如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无悭着心;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悭着心。是菩萨所可尊者,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不生声闻、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萨,声闻、辟支佛地不可得,趣向声闻、辟支佛心亦不可得。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自不杀生,不教他杀生,赞不杀生法,欢喜赞叹不杀生者;乃至自不邪见,不教他邪见,赞不邪见法,欢喜赞叹不邪见者。以是持戒无法可取,若声闻、若辟支佛地,何况余法!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随顺法忍生,作是念:此法中无有法若起、若灭,若生、若死,若受骂詈、若受恶口,若割、若截,若破、若缚,若打、若杀。是菩萨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若一切众生来骂詈恶口、刀杖瓦石、割截伤害、心不动,作是念:『甚可怪!此诸法中无有法受骂詈、恶口、割截、伤害者,而众生受苦恼!』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令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教令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住有为性中,不住无为性中。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

「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三背舍;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故,入无量虚空处,四背舍;过一切虚空处,入无边识处,五背舍;过一切识处,入无所有处,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处,八背舍。

「于是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

「是菩萨依八背舍、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乃至还入初禅。

「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中起住散心中。是为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得诸法等相。

「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论】

问曰:

何以但一波罗蜜为主?

答曰:

行因缘次第应尔。

菩萨有二种:在家、出家。

在家菩萨福德因缘故大富,大富故求佛道因缘,行诸波罗蜜,宜先行布施。何以故?既有财物,又知罪福,兼有慈悲心于众生故,宜先行布施;随次第因缘,行诸波罗蜜。

出家菩萨以无财故,次第宜持戒、忍辱、禅定。次第所宜故名为主。

除财施,余波罗蜜皆出家人所宜行。

菩萨以羼提波罗蜜为主,作是愿:「若人来截割身体,不应生瞋心;我今行菩萨道,应具足诸波罗蜜。」

诸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最在初;于檀中所重惜者,无过于身,能以施人,不惜不瞋,能具足忍辱波罗蜜,摄取檀。

菩萨住忍辱中,布施众生衣食等诸物,尽给与;受者逆骂、打害菩萨,破其施、忍;菩萨作是念:「我不应为虚诳身故毁波罗蜜道,我应布施,不应生恶心,不以小恶因缘故而生废退。」是菩萨命未尽间,增益施心;若命终时,二波罗蜜力故,即生好处,续行布施。

「取尸罗波罗蜜」者,

问曰:

住忍辱时不为恶即是戒,何以故更说「住忍取戒波罗蜜」?应当住戒摄忍!

答曰:

此中说相,不说次第相生。虽和合而各各有相;若次第法,应先戒后忍。「戒」名不夺他命,「忍」名不自惜命;是故于忍辱中别说戒相。

复次,「忍」名自摄其心,不起瞋恚。持戒有二种:一者、不恼众生;二者、自为,生禅定根本故。有菩萨行忍辱,未受持戒法,但以畏罪故忍辱,未能深怜愍众生。是人或从师闻,或自思惟:「持戒是佛道因缘,不娆众生,我今已能忍辱,则行此事易。」

是名说忍辱能取尸罗波罗蜜。

复次,忍辱是心数法;持戒是色法。持戒名心生、口说、受持;忍辱但是心生,非受持法。

复次,身、口清净名持戒;意清净名忍辱。

问曰:

禅、智波罗蜜亦是心清净法,何以但说忍辱?

答曰:

禅、智力大故不说;持戒时,心未能清净,须忍辱守心故。

此经中自说因缘:「有菩萨大功德智慧利根,于现在佛所发心行诸波罗蜜,是故世世增益,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堕恶处。」

为是菩萨故说:「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不生瞋心,夺众生命,亦不着二乘」——皆是二波罗蜜功德故。

离三种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心」者,无人、无法、无回向处,无有我心、颠倒心。

「取毗梨耶波罗蜜」者,若自集功德,若度众生,发心不懈,乃至成办其事;若有遮道因缘,心不没、不退,能堪受众苦,不以久远勤苦为难。

如经中说:「是菩萨乃至过千万由旬,乃至不得一人令入实法得涅槃,是时心亦不愁;若得一人令持五戒等,尔时心欢喜;不作是念:『我过此无量国土,正得此一人,以为愁苦。』何以故?一人相即是一切人相,一切人相即是一人相,是诸法相不二故。」

「取禅波罗蜜」者,是菩萨忍辱力故,其心调柔;心调柔故易得禅定;于禅定中,得慈、悲等诸清净心、心数法,皆以是不着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取般若波罗蜜」者,菩萨住众生忍中,忍一切众生加恶事,行大慈悲,是故得大福德;得大福德故心柔软;心柔软故易得法忍,所谓一切毕竟无生。住是法忍中,观一切法空相、离相、无尽、寂灭相,如涅槃相。尔时,还增长众生忍:「如是毕竟空中谁有骂者?谁有害者?」尔时,具足二忍故,不见三事:忍法、忍者、忍处。如是不戏论一切法故,能见一切法空寂灭相如涅槃。本愿求佛道,不着是毕竟空法故,乃至未坐道场不证实际。坐道场已,具足佛法;得佛道,转法轮,随意利益众生,皆是般若波罗蜜力。

「住毗梨耶波罗蜜取檀波罗蜜」者,菩萨初用精进门入诸波罗蜜中,勤行五波罗蜜,身心精进,不休不息,精进更无异体。住是精进中,不畏阿鼻泥梨苦,何况余苦!菩萨亦知一切法毕竟空;从毕竟空出,以慈悲心故,还起善业,不取涅槃,是精进力。菩萨住精进中,应作是念:「我久久必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不得。」

是人过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以财、法二事施惠众生;乃至过百千万亿国土,正使不得一人入三乘,菩萨心亦不悔、不没;不作是念:「我尔所佛土而不得一人可度,云何可得度一切人?」过百千国土,或得一人可令行十善,不中入三乘,不以一人不得实相故,心怀轻悔。复作是念:「我今并使此人行十善道,渐以三乘而度脱之。」教十善已,复以财、法二施满足众生,持是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心精进,过无数国,为众生说法。

问曰:

一切布施皆以精进,何以但言此二施从精进生?

答曰:

虽一切施皆由精进生,此以多精进力生故。如经说:「过百千国土,以二施满足众生。」

「取尸罗波罗蜜」者,菩萨直行十善道,是名尸罗波罗蜜;或从忍辱等波罗蜜生。若菩萨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舍十不善道,行四十种善道,不休不息,是名精进波罗蜜力。有人一种不能行,何况四种!

亦以尸罗波罗蜜故,不生三界,不受二乘。众生以懈怠烦恼心故,生三界中;厌恶生死故,舍佛道,取小乘,此皆是懈怠相;是故说是菩萨不贪三界、不证二乘。

「取羼提波罗蜜」者,菩萨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若人、若非人来割截身体持去;尔时,菩萨破我颠倒,善集毕竟空故,作是念:「此中无有割者、截者,是事皆是凡夫虚诳所见;我得大利,我知诸法实相时,能入涅槃,但为怜愍众生故受身;众生自来取去,我不应惜。」尔时,深入诸法实相:「此中无有定相,众生自生怖畏。」以此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中若有骂詈、打害、能忍者,是为「忍」;欢喜不退,是为「精进」。是二法,或从精进生忍辱,或从忍辱生精进,今从精进生忍辱。

「取禅波罗蜜」者。

有人自然得禅定,如劫尽时;或有退得、生得;或上地生下地得。如是虽得禅定,不从精进生。

有因大布施,破悭贪等五盖,即得禅定;或有人持戒清净、修集忍辱故,因小厌心,便得禅定;或有人大智慧力故,知欲界无常虚诳不净,即得禅定;禅定虽亦虚诳,犹胜欲界。如是虽有精进,更因余法得禅故,不名从精进生。

有人不因五法为主,但日夜精进,经行坐禅,常与心斗;以信等五力,深御五盖,若心驰散,便摄令还,如与贼斗,乃至流汗。如是等人得禅定,从精进生。

或有菩萨钝根,宿罪所覆,深着世乐,驰逸难制;如是人深加精进,尔乃得定。譬如有福德之人,安坐无事,福禄自至;薄福之人,勤设方便、斗战乃得。有福之人自然得者,名为「福德自至」;方便战斗得者,名为「精进而得」。

如是一切处虽有精进,多处受名。

「取般若波罗蜜」者,菩萨精进力故,得禅波罗蜜;得禅波罗蜜故,生菩萨神通力。二事因缘故,以神通力遍至十方:未具足功德欲令具足,又欲教化一切众生。

除四波罗蜜所生般若,余智慧多从精进生故,住精进为主,取智慧。

般若波罗蜜者,有二种:一者、观诸法实相,于一切法中,不见法相,不见非法相;二者、如所说行。

人有懈怠心故,不能行二事;精进力故能具足行二事。

「住禅波罗蜜为主,取五波罗蜜」者,菩萨住禅波罗蜜中,心调柔不动,能观察诸法实相。譬如密室然灯,光照明了,是名「住禅波罗蜜生智慧」。

尔时,不恼一切众生,又加怜愍,是名「甚深清净持戒、忍辱」。

以神通力变化财物,具足布施;又遣化人为一切说法。又菩萨从禅起,以清净柔软心为众生说法,是名「布施」。

因禅定力起神通,周至十方,导利一切而不懈息,是名「精进」。

又因禅定令四波罗蜜增益,是名「禅定生精进」。

余义,如经广说。

「住般若波罗蜜为主,取五波罗蜜」者,如经中佛自广说。

问曰:

佛虽广说,其中犹有不解者,今当问:十八空中,何以不说四空?

答曰:

第十四名一切法空;言「一切」者,法无不尽,是故不说。

问曰:

若尔者,但应说十四,何以有十八?

答曰:

彼中分别一切法相空,一切空皆总入十八空。

此中为行者说。行者或行一空、二空乃至十四空,随本所着多少故;有深着邪见者,以余四空。所以者何?有法、无法等是外道邪见;是菩萨修慈悲,心柔软故,不生如是有无见。

复次,菩萨以十四空熏心故,于有无中了了不错,是故不说后四空。

问曰:

何以故说「菩萨如诸佛无贪着心」,此说有何义?

答曰:

佛断诸烦恼习不起,菩萨以般若力制令不起;今欲赞叹般若力故,结使虽未断,与佛断无异,令人知贵般若般若力故。

发心作是念:此中无有法若生、若灭,若受骂詈割截等。

问曰:

此即是无生忍,何以言「柔顺忍」?

答曰:

此中说破五众和合假名众生,不能破法,是故经说「无生者灭者,无受骂詈者」。

又是人破我,虽观法空,未能深入,犹有着法爱故。如得无生忍法,而有慈愍众生;柔顺忍中亦有念法空。是二法中:一、处众生不可得故,名众生忍;二、于法不可得故,名为法忍。法忍者不妨众生忍,众生忍不妨法忍,但以深浅为别。

问曰:

超越三昧,不得超二,又不从散心而入灭尽定,此中何以如是说?

答曰:

大小乘法异:不超二者,是小乘法中说;菩萨无量福德、智慧,深入禅定力故,能随意超越。如人力超踯,不过丈数,若以天力超之,无广远之难。

又《阿毗昙》中,皆为凡夫人、声闻人说;菩萨则不然,智慧力故,入师子奋迅三昧,能于诸法得自在;般若力故,能随意自在说诸法,应适众生。

复有菩萨多行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实相,安住不动法中,一切世间天及人无能难诘、令倾动者。

若得财物布施二种众生:若施佛,若施众生;以众生空故,其心平等,不贵着诸佛,不轻贱众生——若施贫贱人,轻贱故福少;若施诸佛,贪着故福不具足。若以金银宝物及施草木,以法空故,亦等无异。断诸分别一异等诸妄想,入不二法门布施,是名财施。

法施亦如是,不贪贵有智能受法者,不轻无智不解法者。所以者何?佛法无量,不可说、不可思议故。若说布施等浅法,及说十二因缘、空、无相、无作——空、无相、无作等诸甚深法,等无异。何以故?是法皆入寂灭不戏论法中故。

如是等名般若生布施。

复次,是菩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及弟子所修三种功德随喜,皆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力故,无所不施,能与众生福德分。

复有菩萨若布施时生种种好心,拔出悭贪根本而行布施;慈心施故灭诸瞋恚;见受者得乐,欢喜故灭嫉妬心;恭敬心施受者故,破憍慢;了了信知布施果报故,破疑及无明;不得与者、受者定实故,破有、无等余邪见。

观受者如佛,观物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观己身从本已来毕竟空。若如是布施,不虚诳故,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相,名「般若波罗蜜生檀波罗蜜」。

复次,菩萨深入清净般若波罗蜜故,非无众生而能受持十善等诸戒;欲破杀生颠倒故,有不杀生戒,非实相中有。

复次,有人为百由旬众生持戒不杀,有为一阎浮提众生故持戒不杀,如是等为有量众生持戒。或有一日持戒,或受五戒、十戒,如是等有量持戒。

菩萨行般若,为无量国土一切众生故持戒,不为一世、二世,如:如、虚空、法性、实际住。以毕竟空相故,不取是戒相,不憎破戒,不着持戒。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生具足无分别戒。

忍辱有二种:一者、众生忍,二者、法忍。菩萨深入般若波罗蜜故,得诸法忍,能信受无量佛法,心无是非分别。如是相,名「般若波罗蜜中生忍辱」。

复有菩萨勤精进具足五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得诸法实相,灭三业:身无所作,口无所说,心无所念。如人梦中没在大海,动以手足求渡,觉已梦心即息。是名「从般若波罗蜜中生第一精进」。如《持心经》中说:我得是精进故,于然灯佛得受记别。

佛言:虽离智慧无禅定,多用智慧力得禅定,是故从智慧生禅定。

如《佛说辟支佛经》中:「有一国王见二特牛淫欲故斗死,即自觉悟:『我以财色故,征伐他国,与此何异!』即舍离五欲,得禅定,成辟支佛。」菩萨亦如是,少多因缘能厌患五欲,筹量:「五欲乐、禅乐,相去悬远,我岂可以五欲少乐而弃禅定乐?」——禅定乐者,福德清净、遍身受乐。如是等,从分别智慧生禅定。

禅定义,如经中说。

复次,是菩萨于无量劫为佛道故种善根,离欲故于诸禅定得自在,深入如、法性、实际;精进、方便、慈悲力故,出于甚深法,还修功德。

是人胜伏其心,一念中能行六波罗蜜,所谓菩萨布施时如法舍财,是为「檀波罗蜜」;安住十善道中布施,不向二乘,是为「尸罗波罗蜜」;若悭贪等诸烦恼及魔人民来,不能动心,是名「羼提波罗蜜」;布施时身心精进,不休不息,是名「精进波罗蜜」;摄心在布施,不令散乱,无疑无悔,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禅波罗蜜」;布施时与者、受者、财物不可得,不如邪见取相,妄见一定相;如诸佛贤圣观物相,受者、与者及回向处相;法施时亦如是,是名「般若波罗蜜」。

菩萨尽受诸戒,善心起正语、正业,三种律仪:戒律仪,禅定律仪,无漏律仪;住是戒中,施一切众生无畏,是名「檀波罗蜜」。

淫欲、瞋恚等诸烦恼欲破戒,能制能忍。复次,人来骂詈打害,畏破戒故,忍而不报;又复饥渴寒热诸苦所逼,为持戒故,如是等悉皆能忍,是名「羼提波罗蜜」。

分别诸戒相轻重:有残无残,因缘本末,或遮、或听等,是心精进;能如戒法行,有犯则下意忏除,是名身精进。以是持戒、精进,不求天王、人王,乃至不求小乘涅槃,但为戒是菩萨道住处故,持戒能修集五波罗蜜,是名「精进波罗蜜」。

菩萨若持戒清净,不离禅定。何以故?持戒清净,破诸烦恼力,心则调伏。譬如老夺壮力,死来易坏。行者不得禅定故,念五欲,生五盖,侵害持戒;是故为戒坚牢故,求禅定乐。禅定者,摄诸心、心数法一处和合,名为禅定。行者能除恶身、口破戒业,次除三恶觉观;然后除三细觉观,所谓国土、亲里、不死。如是除已,即得禅定,是名「禅波罗蜜」。

持戒时,知戒能生如是今世、后世功德果报,是名「智慧」。复次,爱戒、持戒、破戒者,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人有三种:下人破戒,中人着戒,上人不着戒。是菩萨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爱戒及持戒者,而生爱、恚,则还受罪业因缘;譬如象浴洗已,还以土坌。是故不应生憎、爱。复次,一切法皆属因缘、无自在者,诸善法皆因恶生;若因恶生,云何可着?恶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诸法实相:观持戒、破戒皆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故不着,是名「般若波罗蜜」。

菩萨行忍辱时,作是念:「若众生来割截我身,我即布施,不令众生得劫盗之罪。」或修忍时,因忍说法,种种因缘分别世间、涅槃,令众生住六波罗蜜中,得众生忍。能以身施,是名财施;得法忍,深入诸法,为众生说,是为法施。是二施从二忍生,故名「檀波罗蜜」。

菩萨行忍辱时,不惜身命为忍辱,何况恼众生而破戒!是故因忍持戒,怜愍一切众生欲度脱之。持戒名一切诸善法安立住处,是名「尸罗波罗蜜」。

菩萨于忍中,身心勤行四波罗蜜,是名「精进」。

于忍中心调柔不着五欲,摄心一处;我于一切众生能忍如地,是名「禅波罗蜜」。

菩萨知忍辱果报,相好严身等。菩萨修忍,能障诸烦恼,能忍众生过恶,能忍受一切深法,后得诸法实相;是时,行者心中得是无生法忍,即是「般若波罗蜜」。

菩萨住精进生诸波罗蜜,精进虽是一切善根本,离精进则无善法可得,但以精进力多生五波罗蜜故,名「精进生」。

菩萨常行三种施,未曾舍废,财施、法施、无畏施,是名「檀波罗蜜」。

菩萨善身、口正业,直向佛道,不贪二乘,是名「尸罗波罗蜜」。

勤行精进,时有人来毁坏菩萨道,能忍不动,是名「羼提波罗蜜」。

菩萨虽行种种余法,心不散乱,一心念萨婆若,是名「禅波罗蜜」。

有二种精进:一、动相,身、心勤行;二、灭一切戏论故,身、心不动。菩萨虽勤行动精进,亦不离不动精进,不动精进不离「般若波罗蜜」。

菩萨入禅定慈悲心力故,施一切众生无畏;或禅定力故,变化宝物如须弥山充满一切,雨众华香等供养诸佛,及施贫穷众生衣服、饮食等;或入禅定中为十方众生说法,是名「檀波罗蜜」。

此中随禅定行身、口善业,及离声闻、辟支佛心,是名「尸罗波罗蜜」。

菩萨入禅定得清净柔软乐,能不着禅味;禅定力故能深入诸法空,能忍受是法,心不疑悔,是名「羼提波罗蜜」。

菩萨忍辱时,欲起诸三昧:超越三昧、师子奋迅三昧等无量诸菩萨三昧,不休不息,是名「精进波罗蜜」。

菩萨禅定力故,心清净不动,能入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能观三种布施相,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灭诸非有非无等戏论,是名「无量无尽般若中檀波罗蜜」。

身、口业随般若行,得般若故,能牢固清净持戒,是名「尸罗波罗蜜」。

住般若心中,众生忍、法忍转深、清净,是名「羼提波罗蜜」。

行般若菩萨身心清净,得不动精进,观动精进如幻、如梦;得不动精进故,不入涅槃,是名「精进波罗蜜」。

菩萨行是无碍般若故,虽常入禅定,得般若波罗蜜力故,不起于禅而能度众生,是名「禅波罗蜜」。

如是等菩萨利智慧故,一心中一时能具足六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一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飜译之记 宝髻经者。是大集中之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卷上 功德施菩萨造...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佛说太子和休经

佛说太子和休经一卷 僧祐录云失译今附西晋录 佛在罗阅...

佛说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卷上(一名普贤菩萨定意) 西晋月氏...

【注音版】摩利支天母陀罗尼念诵法(龙藏本)

(龙藏本)...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

天童遗落录序 夫佛祖道实际理地。本离言语相。然佛事...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大法鼓经

大法鼓经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 一...

真心直说

真心直说序 或曰。祖师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乎。道...

【注音版】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说阿难四事经

佛说阿难四事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我...

现在打普佛,有点像买保险一样

下午很多人来打往生普佛,这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也是...

神通与智慧

有一个国家国境邻海,海中龙王时常兴云作雨,致令水患...

提倡环保--远离有毒香烛

可怕的现状 我们每到寺院等宗教场所,都会看到袅绕的烟...

得到临终正念的三个重点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门可以来修学,古德把整个大...

清楚的觉知每一个起心动念

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我的...

一切诸法皆如幻梦境界

禅人真遇,生长卢陵,弃妻子出家,乐远离行,志向名山...

佛法不在远处

从前有个少年由于贫困,苦恼,迷上了求仙拜佛,可以解...

净业三福,庄严人间国土,标指极乐净土

我们透过这三福来看,佛法是非常圆融的,它能够把世间...

皮肤粗糙不干净,是什么罪业导致的呢

一鬼问言。我有一夫。而畜多妇。我应直宿。而不见纳。...

吃五辛的五种过失

还有「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这部经是给谁谁谁...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