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转识论

陈代真谛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陈代真谛译

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缘有三种。一果报识。即是阿梨耶识。二执识。即阿陀那识。三尘识。即是六识。果报识者为烦恼业所引故名果报。亦名本识。一切有为法种子所依止。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问此识何相何境。答相及境不可分别一体无异。问若尔云何知有。答由事故知有此识此识能生一切烦恼业果报事。譬如无明。当起此无明。相境可分别不若可分别非谓无明。若不可分别则应非有。而是有非无亦由有欲瞋等事知有无明。本识亦尔相境无差别。但由事故知其有也就此识中。具有八种异。谓依止处等。具如九识义品说。又与五种心法相应。一触。二作意。三受。四思惟。五想。以根尘识三事和合生触。心恒动行名为作意。受但是舍受。思惟筹量可行不可行。令心成邪成正。名为思惟。作意如马行。思惟如骑者。马但直行不能避就是非。由骑者故令其离非就是。思惟亦尔。能令作意离漫行也。此识及心法。但是自性无记。念念恒流如水流浪。本识如流五法如浪。乃至得罗汉果。此流浪法亦犹未灭。是名第一识。依缘此识有第二执识。此识以执着为体与四惑相应。一无明。二我见。三我慢。四我爱。此识名有覆无记。亦有五种心法相应名字同前。而前细此麁。此识及相应法。至罗汉位究竟灭尽。及入无心定亦皆灭尽。若见谛害烦恼识及心法。得出世道十六行。究竟灭尽。余残未尽但属思惟。是名第二识。第三尘识者。识转似尘。更成六种识转似尘。已如前说。体通三性。与十种心法相应。及十善恶。并大小惑具三种受。十种心法者。触等五种如前。但此为最麁也。后五者。一欲。二了。三念。四定。五慧。此中言了者。即旧所明解脱数也。十善者。一信。二羞。三惭。四无贪。五无瞋。六精进。七猗。八无放逸。九无逼恼。十舍。此十遍一切三界。心及无流心数名大地。此是自性善翻此十为自性恶。大惑有十种者。一欲。二瞋。三痴。四慢。五五见。十疑。小惑者。有二十四种。一忿恨。二结怨。三覆藏。四不舍恶。五嫉妬。六悋惜。七欺诳。八谄曲。九极醉。十逼恼。十一无羞。十二无惭。十三不猗。十四掉戏。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忘念。十九散乱。二十不了。二十一忧悔。二十二睡眠。二十三觉。二十四观。此小惑中有二种。一作意遍行。二不遍行。五识于第六意识及本识执识。于此三根中随因缘。或时俱起。或次第起。以作意为因外尘为缘。故识得起。若先作意欲取色声二尘。后则眼耳二识一时俱起。而得二尘。若作意欲至某处看色听声取香。后亦一时三识俱起得三尘。乃至一时具五识俱起亦尔。或前后次第而起唯起一识。但得一尘。皆随因缘。是故不同也。如是七识。于阿梨耶识中尽相应起。如众像影俱现镜中。亦如众浪同集一水。问此意识于何处不起。答离无想定及无想天。熟眠不梦醉闷绝心暂死。离此六处余处恒有。如此识转不离两义。一能分别。二所分别。所分别既无。能分别亦无。无境可取识不得生。以是义故唯识义得成何者立唯识义。意本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无唯识又泯。即是说唯识义成也。此即净品烦恼及境界并皆无故。又说唯识义得成者。谓是一切法种子识。如此如此造作回转。或于自于他。互相随逐。起种种分别及所分别。由此义故离识之外诸事不成。此即不净品。但遣前境未无识故。

释曰。谓是一切种子识者。是阿梨耶识。为诸法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并能生自类无量诸法故。通名一切法种子识也。如此如此者。由此等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识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或转作我。或转作识。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云如此造作回转也。或于自于他互相随逐者。于自则转为五阴。或为色阴乃至识阴。于他则转为怨亲中人。种种不同。望自五阴故称为他。如是自他互相转作前后不同。故云互相随逐也。种种所作并皆是识无别境界。起种种分别等者。一一识中皆具能所。能分别即是识。所分别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别性。故云起种种分别及所分别也由如此义。离识之外无别境。但唯有识义成。既未明遣识。惑乱未除。故名不净品也。问遣境在识。乃可称唯识义。既境识俱遣。何识可成答立唯识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终为论。遣境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识俱泯。是其义成。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亦可卒终为论是摩罗识也。记曰。由二种宿业熏习及二种习气。能为集谛。成立生死。二种宿业熏习者。即是诸业种子。一宿业熏习。二宿业熏习执。宿业熏习即是所分别。为分别性。宿业熏习执即是能分别。为依他性。所即为境能即为识。此二种业名相似集谛。能得五阴生。二种习气者。即诸烦恼。一相习气。二麁重习气。相即烦恼体。是依他性。能摄前相貌。麁重即烦恼境。是分别性。境界麁显故也。此二烦恼名真谛。能集令未来五阴由此似真两种集谛。若宿业已尽更受别报。能安立生死。释曰。二种宿业熏习者。一一种子备有两义。所分别即是宿业熏习。能分别即是宿业熏习执。所即分别性。能作生起种子法门故。说此法门名为宿业熏习。有名而无体也。能即依他性。正是起业种子。名宿业熏习执。有体而不真实也。二种习气亦尔。一一烦恼皆有两义。所分别即麁重习气作起烦恼法门。有名而无体。能分别正是烦恼体。亦有而不真实。是依他性。然此中所明分别依他。与三无性中名字不同。三无性中说分别名相类。依他性名麁重。以分别性当体有其相类能作烦恼法门。说名烦恼也。依他性正是烦恼体。能得生死报故名麁重。今此中为明分别性相类麁显故名麁重。依他性能执前相类故名为相各自有意。若欲转此中自三无性中名亦好也。记曰。如是如是分别。若分别如是如是类。此类类名分别性。此但唯有名。名所显体实无。此所显体实无。此分别者因他故起。立名依他性。此前后两性未曾相离。即是实实性。若相离者唯识义不成。有境识异故。由不相离故唯识无境界。无境界故识亦成无。由境无识无故立唯识义。是乃成立。是故前性于后性不一不异。若定一异则有过失何耶。分别与依他定一者。分别性决定永无不为五法藏所摄。依他性亦应永无。若尔便无生死解脱善恶律戒法。此为不可。既不如此故。分别性与依他性不得定一。若定异者。则分别性便不能遣依他性。既由观分别性是无所有。方见依他性亦无所有故。不得定异。又若分别性定异依他性者。分别性体应定是有。非谓永无。有可异无。何所论异。是故但说不一不异。不可定说一异也。如无常与有为法。亦不得定说一异。前无后无是无常义。五阴是有为法。若无常与有为法定一者。无常是无。一切诸法并皆是无。既不并无故不得定一。若定异者。观无常时。不应通有为法。以其通故不得定异。此亦是不一不异也。如是一切诸法皆尔。如色等与瓶亦不一不异。若色与瓶定一。香等不成瓶。瓶则真实。若色定异瓶。见色不应通瓶。是故不定一异也。两说亦尔。若不见分别性。则不见依他性。是故不一不异。然一切诸法但有三性。摄法皆尽。如来为众生说诸法无性。亦有三种。三性如前说。前二是俗谛。后一是真谛真俗二谛摄一切法皆尽。三无性者。即不离前三性。分别性名无相性。无体相故。依他性名无生性。体及因果无所有。体似尘相。尘即分别性。分别既无体亦是无也。因亦无者。本由分别性为境。能发生识果。境界既无云何生果。如种子能生芽。种子既无芽从何出。是故无生也。真实性名无性性。无有性无无性。约人法故无有性。约二空故无无性。即是非有性非无性故。重称无性性也。此三无性。是一切法真实。以其离有故名常。欲显此三无性故。明唯识义也。若人修道智慧未住此唯识义者。二执随眠所生众惑不得灭离。根本不灭故。由此义故立一乘皆令学菩萨道。若谓但唯有识现前起此执者。若未离此执。不得入唯识中。若智者不更缘此境二不显现。是时行者名入唯识。何以故。由修观熟乱执尽。是名无所得非心非境。是智名出世无分别智。即是境智无差别。名如如智。亦名转依。舍生死依但依如理故。麁重及执二俱尽故。麁重即分别性。执即依他性。二种俱尽也。是名无流界。是名不可思惟。是名真实善。是名常住果。是名出世乐。是名解脱身。于三身中即法身。释曰。二执随眠所生果。或不得灭离者。即是见思二执随眠烦恼能作种子。生无量上心。或皆以本识为其根本。根本未灭支未尽。如胜鬘经说。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无边四住地不断不究竟也。若智者不更缘此境二不显现故者。此境即此唯识境。唯识散乱由无境故识无。此识既无。能缘唯识之心亦无。故云二不显现。此二但谈二识所现前境。前境先已无故。是名识转品究竟也。

转识论


上篇:唯识三十论颂

下篇:唯识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中边分别论

中边分别论卷上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相品第...

取因假设论

取因假设论一卷 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

决定藏论

决定藏论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心地品第一之一  智...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天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如...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菩萨本生鬘论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一 圣勇菩萨等造 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

【注音版】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

西斋净土诗

西斋净土诗 怀净土诗七十七首(并自序) 明四明梵琦楚...

【注音版】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

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

天台传佛心印记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谿沙门 怀则...

修念佛法门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

凡是修念佛法门的,一定要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念佛...

【推荐】50个净土宗常用名词解释

1.一心不乱: 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即是一心不乱。修...

肉食与素食者巅峰对决:吃什么才对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大厨TimLove走访了CNN的5对5热坐,并...

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

信解和胜解的区别,怎样对佛号产生胜解

我们先把信解跟胜解做一个说明。信解其实就是闻慧,闻...

救拔母亲出离生死

有一本《物犹如此》的古书,收集了许多可歌可泣有关母...

佛陀的姨母出家记

当佛陀回到迦维罗卫国时,大爱道瞿昙弥(即佛陀姨母,...

连佛都不肯保佑的事

以前有个村子,生活着两个信佛的兄弟,他们依靠着种植...

什么是无始劫生死的根本

生死轮回是有根本的,佛教讲:每一件事情会在我们生命...

慈云灌顶法师:一百种念佛

一、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 二、为名利故,...

泰国「四面佛」其实不是「佛」

四面佛并非佛教的佛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从古至今泰国人...

十住位的「住」是什么含义

十住位言住者,慧住于理,名之为住。谓此位菩萨已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