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生无生论

幽溪沙门传灯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净土生无生论

幽溪沙门传灯撰

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採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

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初、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论曰:

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

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云何性量?此心性竪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竪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是为中谛。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菴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菴摩罗识,即性具等名菴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称不显,故无此称。剋论性德,岂可言无!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

论曰:

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天台家言:「竝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门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论曰:

《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去此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问曰:「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门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论曰:

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论曰:

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六、境观相吞门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论曰:

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七、三观法尔门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论曰:

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横论也如此。若竪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八、感应任运门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论曰: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泳-永+曶],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若见非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不能吸铜,针能合磁,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愿、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门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论曰:

《往生传》曰:「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秖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但众生自受生已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故《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论曰:

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竪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故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顇,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净土生无生论


上篇: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下篇:西方合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净土疑辨

《净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陈 所蕴撰 莲池禅师作《...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净土决

净土决前引 温陵李卓吾曰。维摩大士云。随其心净。则...

净土圣贤录续编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一 往生比邱第一 性修 性修。不详其...

止观大意

止观大意 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   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

四明十义书

重刻四明十义书序 圆宗观道旷远深绝。必须禀宗匠之开...

释净土群疑论

释净土群疑论序 屯田员外郎平昌孟铣撰 虚空无际。天地...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并序 祖灯相继数百年间。出类迈...

止观大意

止观大意 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   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

【注音版】佛说戒香经

佛说戒香经...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一名维摩诘子问)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

四明十义书

重刻四明十义书序 圆宗观道旷远深绝。必须禀宗匠之开...

佛说骂意经

佛说骂意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说骂意。十方虫...

【注音版】佛教念诵集--朝时课诵

根据上海佛学书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诵集》(朝...

佛说佛大僧大经

佛说佛大僧大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在王舍国。国有富...

释净土群疑论

释净土群疑论序 屯田员外郎平昌孟铣撰 虚空无际。天地...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动物们为何流泪(图)

动物有与人类一样对爱、快乐和悲伤的感受吗?动物是否...

《心经》对人的启示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

心田中的野草与菩提种子

在没有修学的那些年,我为金钱忙碌,为名声忙碌,为了...

没有功夫的人,在缘上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的人,你不要认为你家里的条件有多好,又有...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 回答:...

放纵淫欲,后果不堪设想

【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

【推荐】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僧无为 吴江流庆庵无为能公。齿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

正当念时,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就在我心中

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

现代传播方式让弘法触手可及

编者按:2012年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

善于醒觉,不要沉迷

当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一个人,从他意识清楚的说话,到变...

慈悲的力量

提婆达多虽已随佛出家,仍不改嫉妒及喜好名闻利养的恶...

学佛后必须知道的八项因果定律

1.改脾气是关键 学佛后,首先要改掉生气的脾气,因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