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所度之机无量。能度之法无边。立五行门。广闢贤愚之路。张八教网。遍摝人天之鱼。何乃以心标宗。能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门。则遐张八教之网。归源性无二。乃高峙一心之宗。是以病行。憩声闻于化城。儿行。诱凡夫于天界。兼但对带。俯为差别之机。开示悟入。唯证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万义俱显一心。令不执见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理。得正觉之原。如法华玄义云。一心五行。即是三谛三昧。圣行。即真谛三昧。梵行。婴儿行。病行。即俗谛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又圆三三昧。圆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恶业见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无知。即中故破二十五无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来行。又如来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动真际。和光尘垢。以病行慈悲应之。示。种种身。如聋如哑。说种种法。如狂如痴。有生善机。以婴儿行慈悲应之。婆婆啝啝木牛杨叶。有入空机。以圣行慈悲应之。执持粪器。状有所畏。有入假机。以梵行慈悲。应之。慈善根力。见如是事。踞师子床。宝机承足。商估贾人。乃遍他国。出入息利。无处不有。有入中机。以天行慈悲应之。如駃马见鞭影。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无前无后。不并不别。说无分别法。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圆应众机。如阿修罗琴。若渐引入圆。如前所说。若顿引入圆。如今所说。入圆等证。更无差别。为显别圆初入之门。慈善根力。令渐顿人。见如此。说此一心法门。横通竪彻。摄尽恒沙之义。故号总持。能为万法之宗。遂称无上。若但论事行。失佛本宗。如金光明经疏云。如王子饲虎。尸毗贷鸽。皆舍父母遗体。非舍己身。己身者。法性实相是也。释论云。持戒为皮。禅定为血。智慧为骨。微妙善心为髓。为他说戒。能遮罪修福。无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罗蜜者。是施己皮也。说诸禅定。神通变化。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者。是施己血也。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是施己骨也。檀忍等。应是肉也。说甚深法相。诸佛行处。不一不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将此充足饥饿众生。况余饮食。余饮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谛之髓耳。法华经云。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即其义也。是以能说此法门者。是彻佛真心施于己髓矣。又此一心宗。若全拣门。则心非一切。神性独立。若全收门。一切即心。妙体周遍。若非收非拣则遮照两亡。境智俱空。名义双绝。可谓难思妙术。点瓦砾以成金。无作神通。搅江河而为酪。转变自在。隐显随时。或卷或舒。能同能别。实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门。何机而不凑。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尽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刚之句。尘尘具秘密之门。如入法界体性经云。文殊言。诸法性不坏。是故名金刚句。华严经颂云。若于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现前。当践难思位。胜天王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一切境界。无有一法不通达者。修行如是智波罗蜜。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观察。从初发心。至入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见我能修及所修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智般若波罗蜜。思益经云。网明谓梵天言。是五百比丘从座起者。汝当为作方便。引导其心。入此法门。令得信解。离诸邪见。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门。譬如痴人。畏于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复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众生。邪见外道。徒生厌离。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暂出。故密严经偈云。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诸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鑽酪者。尝之以指端。如是诸法性。可以一观察。楞伽经偈云。譬如镜中像。虽见而非有。于妄想镜中。愚夫见有二。法集经云。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愿见涅槃。应观虚妄分别寂灭之心。如是之处得于涅槃。是名胜妙法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乃至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勐军。战胜旍旗。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法。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穀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利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遍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僕。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心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本空。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圣贤。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小大。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是无等等。远离于我。及离我所。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乐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体无异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大智度论。问云。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第一道。一相。所谓无相。何以故。说是种种道。

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谓诸法实相。初学有种种别。后皆同一无有差别。譬如劫尽烧时。一切所有。皆同虚空。故知越此弘修。绝进步之地。离斯方便。无成佛之期。乃至从初得道。毕至涅槃。于中能化所化。师弟始终。本末同时。机应一际。俱不出自心矣。如台教云。心王即如来。心数即弟子。但众生刹那相续。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心王十数邪。一切法邪。魔眷属也。心王十数正。则一切法正。今时学道行人。须善得此意。若修智慧。但当内起慧数思惟分别。因此发半满智慧。自行化他。即同舍利弗。庄严双树也。如是一一约心数行成。化十弟子。一一之行。显由心也。若能谛观心性。即是见佛性。住大涅槃。即同如来。具足庄严娑罗双树也。若观行心明者。见心王。即是法王。心数即大弟子。庄严双树之义。犹如眼见。问。台宗观心语密。疏岂尽心。还原集云。法华经云。受持行谁经。称扬何佛道。华严经云。色经论。受想行识经论。若随自意语。亦得云。眼经论。耳鼻舌身意。贪嗔痴经论。所以然者。经云。知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六根同此经。经只是法。知眼空法。即眼经论。耳。空法。即是耳。经论。诸界亦尔。道理必须实照。不可虚谈为自欺也。行住坐卧。受持阴界入。为行谁经。于色上发智。即是受行色经。乃至随一切处。悟即是受持一切处经。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动故。即是其义。若坚信深思。则如法住。经云。如法住者。如彼六根性空法。而假言住也。称扬何佛道者。璎珞经云。实智性为法身。若见实性。即是称扬法身佛。闻身有实性。即于阴界入。得空三昧。六度七觉。三贤十地妙觉等。以报前功。即是称扬报身佛。得前诸法。应众生身。即是称扬应身佛。此则于身内。一念见三佛。众生不观察。虽近而不见。大集经云。无出之出。是名佛出。无禅之禅。是名正禅。无脱之脱。是名正脱。魔逆经云。魔请文殊解缚。文殊云。无人缚汝。汝自想为缚也。魔即语云。我毕竟永不解脱。经云。本自无缚。其谁求解。若使法界有系缚者。我即解脱。此真实不生不灭也。当于心行中求。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恐生邪见。药反成病。知离名为法。觉法名为佛。知离者。色性离。受想行识亦自离。从一性空法。而假出三宝之名。黄蘖和尚云。尔若拟着一法。印早成也。印着有。四生文出来。印着空即空界无想文现。如今但知决定不印一切物。此印与虚空不一不异。虚空不空。本印不有。见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如电一种。观一切蠢动。如响一种。千经万论。只说汝之一心。一切法不生不灭。即是大涅槃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故知菩提果满。结自心华。世界缘兴。始于识浪。如昔有东国元晓法师。义相法师。二人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塚内。其元晓法师。因渴思浆。遂于坐侧。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来日观见。元是死尸之汁。当时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实非水乎。遂却返故园广弘至教。故知无有不达此者。顿息游心。任负笈携囊。广历三乘之学肆。纵寻师访友。遍参法界之禅扃。若欲绝学栖神。究竟应须归于宗镜。如大涅槃经云。佛言。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释曰。大乘者。所言大者。即众生心性。能包能遍。至小无内。无一尘而能入。至大无外。无一法而不含。所言乘者。以运载为义。能运行人。直至萨婆若海。是知此海不遥。心宝常现。则赵璧非贵。隋珠未珍。善友徒泛沧波。卞和虚传荆岫。若入宗镜。不动神情。刹那之间。其宝自现。何须遍参法界。广历丛林。当亲悟时。实非他得。如寒山子诗云。昔年曾入大海中。为探摩尼誓恳求。直到龙宫深密藏。金关锁断鬼神愁。龙王守护安身里。宝剑星寒勿处搜。贾客却归门内去。明珠元在我心头。杜顺和尚偈云。游子谩波波。巡山礼土坡。文殊只者是。何处觅弥陀。石巩和尚弄珠吟云。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中人唤作性。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隐显即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麽。

问。一切万法皆唯识性者。云何有虚有实。立色立空。真俗二谛之门。性相双通之道。

答。森罗影现。皆唯心之本宗。差别迹分。尽唯识之妙性。唯识之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即遍计所执。二者真实。即圆成实。于前唯识性。所遣清净。于后唯识性。所证清净。又有二种。一者世俗。即依他起。二者胜义。即圆成实。于前所断清净。于后所得清净。又相即依他起。该有为之门。性即圆成实。通无漏之道。又色。即依他起之相。空。即圆成实之性。斯则虚实真俗。性相有空。彻本穷原。皆唯识性矣。慈恩云。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是以佛心如海。无一流而不入。佛心如镜。无一像而不生。佛心如珠。无一宝而不雨。佛心如地。无一种而不成。万像现于法身。诸义生于般若。则一文一字。一念一尘。皆入不二之法门。尽住不思议解脱矣。如金刚三昧经云。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摄诸味。无行经偈云。菩提非菩提。佛陀非佛陀。若知是一相。是为世间导。故知能了此一际无相之宗。可为明为导。为师为匠。普救群迷。不憩化城。直至宝所。故经云。常乐观寂灭。一相无有二。其心不增减。现无量神力。又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乃至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释曰。大千经卷者。即如来智慧。在一微尘中。即是全在一众生心中。一切微尘。皆亦如是。即一切法界众生皆含佛智。以情尘自隔。不能内照。空埋金藏抂蔽灵台。如斗没额珠。醉迷衣宝。不因指示。何以发明。故先德云。破尘出卷者。恒沙佛法。一心中晓。是知水未入海则不醎。薪未入火则不烧。境未归心则不等。但以宗镜收之。万法皆同一照。是非俱泯。逆顺同归。无一心而非佛心。无一事而非佛事。未见刹那顷。不是如来得菩提时。无有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故先德云。心非境外故无得。境非心外故无相。即心是境故甚深。即境是心故难入。如肇法师云。即事无不异。即空无不一。极上穷下。齐以一观。乃应平等也。台教云。如地无差别。草木若干。若干无若干。无若干若干。又如约心论法。约法论心。心有诸数。法无诸数。心不离法。法不离心。无数而数。数而无数耳。所以起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真如者。古释云。遣妄曰真。显理曰如。观和尚拂此义云。无法非真。何有妄可遣耶。则真非真矣。无法不如。何称理可显耶。故如非如矣。斯则无遣无立。为非安立之真如矣。此释甚妙。故信心铭云。良由取舍。所以不如。立即是取。遣即是舍。今无遣无立。道自玄会矣。岂有真妄当情乎。如百论序云。傥然靡据。而事不失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反本之道。着于兹矣。可谓无心合道。理事俱通。又真如自相。唯离念境界。则不可以有无思。故云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何者。若有二。可得名俱。今有即无故。则有外无无可与有俱。今无即有故。则无无外有可与无俱故。亦有亦无。相违不立。言不俱不立者。若定有有无。遮彼有无。有俱非句。今有即无。何有非无。今无即有。何有非有。故双非亦寂。故知言亡四句。无句可亡。了此无句。即真亡矣。

问。一心平等。理绝偏圆。云何教中。又说诸法异。

答。随情说异。虽异而同。对执说同。虽同而异。将同破异。将异破同。虽同虽异。非异非同。如云捉子之矛。刺子之楯。亦如骑贼马逐贼。以声止声。所以云。朝四暮三。令众狙而喜悦。苦涂水洗。养婴儿以适时。皆是俯顺机宜。善权方便。如庄子云。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曰是也。注云。夫四之与三。众狙妄生喜怒。非之与是。世人竞起爱憎。圣人还以是非。止世人之是非。狙公又将四三以息众狙之三四。达人于一。岂一劳神明于其间哉。大涅槃经云。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婴孩得病。是女愁恼求觅良医。良医既至。合三种药。酥乳石蜜。与之令服。因告女人。儿服药已。且莫与乳。须药消已。方乃与之。是时女人。即以苦味。用涂其乳。语其儿言。我乳毒涂。不可复触。其儿渴乏。欲得乳母。闻毒气便舍远去。其药消已。母乃洗乳。唤子与之。是时小儿。虽复渴乏。先闻毒气。是故不来。母复告言。为汝服药。故以毒涂。汝药既消。我已洗竟。汝便可来。饮乳无苦。其儿闻已。渐渐还饮。经合。譬意。譬无我等。犹如毒涂。说如来藏。如唤子饮。或时说我。或说无我。皆为适机。如彼涂洗。如义海云。谓尘事相是异。剋体唯法是无异。只由法体不异。即异义方成。以不失体故。只由尘事差别。即。不异义方成。以不坏缘。方言理也。故经云。奇哉世尊。于无异法中。能说诸法异。如森罗虽异。不能自异。虚妄虽同。不能自同。以无体故。法法常生。以无用故。尘尘恒寂。皆是世间分别。众生妄情。于平等法中。自生差别。向无二相处强立多端。犹若画师邈成高下之相状。或如金匠。锻出大小之器形。万法体常虚。但唯自心变。大庄严论偈云。譬如工画师。画平起凹凸。如是虚分别。于无见能所。譬如善巧画师。能画平壁起凹凸相。实无高下。而见高下。不真分别。亦复如是。于平等法界。无二相处。而常见有能所二相。是故不应怖畏。云何不须怖畏。以自心变故。如画凹凸。由自手画故。

宗镜录卷第十一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并序 祖灯相继数百年间。出类迈...

虚堂和尚语录

虚堂和尚语录卷第一 嘉兴府兴圣禅寺虚堂和尚语录 参学...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 基撰 总料简章 第一总辨诸教....

原人论

原人论序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万灵蠢蠢皆有其本,...

十二缘生祥瑞经

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 天台大师于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门 六妙门者。...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舍利弗前...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

大乘入楞伽经...

金光明忏斋天仪规

一、净坛: 1、唱诵 瑶天玉露。觉海金波。大千沙界洒...

佛说不自守意经

佛说不自守意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唐国清沙门湛然撰 夫礼忏法世...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普达王经

普达王经 失译人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众祐游于...

临终正念是往生的决定因素吗

问: 印祖多次提临终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尤其强...

人天行果——五戒

总说五戒 学佛者,在受三皈后,实践规则,即从受持五戒...

忏悔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第一个叫忏悔,这不只是宗教的,...

佛菩萨圣诞的纪念日

诸佛菩萨圣诞纪念日(农历) 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业障是怎么来的

根据经典及祖师所说,业障的聚集有以下几种原因: 1、...

昌臻法师《05年6月答西昌居士问》

一、问:我们怕冤亲债主鬼怪妨碍我们念佛,障碍临终正...

弘一大师法语择要

目中有人助缘多,心中有德福报多, 耳中清静和谐多,心...

菩提心是建立在责任感,而不是建立在情感

我们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要去...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问: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大安法师答: 百行孝为先...

非语言文字所能道断

春秋时代,有一次,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他大声地读书...

不经中阴身,顷刻做菩萨

如果我们都没有接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都是很昏迷...

五欲的事儿少回向,应多回向得智慧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