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三十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三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觉王明勅大教指归。末法比丘。须于四念处修道。其旨如何。

答。此出大般涅槃经。最后垂示。总前教迹。同此指归。以四念处。即是宗镜所明一切众生身受心法。如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又云。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在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华手经云。佛告跋陀婆罗。于尔时世。一切善人应作是念。我等当自依四念处。四念处者。于圣法中。一切诸法。皆名念处。何以故。一切诸法常住自性。无能坏故。一切诸法皆名念处者。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岂能坏乎。若有二法。则能相坏。大宝积经偈云。得无动处者。常住于无处。无动处者。则自心境界。此境界。即无处所。如金刚三昧经云。心无边际。不见处所。论释云。心无边际者。归一心原。心体周遍。遍十方。故无边。周三世故无际。虽周三世。而无古今之殊。虽遍十方。而无此彼之处。故言不见处所。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夫念处者。云何念义。当知是念。无有违诤。随顺如法。趣向平等。远离邪念。无有移转。及诸别异。唯是一心。入不动定。若能如是。名为念义。如天台智者。广述真诠。大小兼弘。教观双辩。末后唯说观心论章。意亦如是。亦如祖师马鸣菩萨。广释经造论。末后唯製一卷略论。名大乘起信论云。有摩诃衍。能起大乘信根。立心真如心生灭二门。总论一心。别开体用。若了此一心大旨。即是起一切众生大乘信根。若未信者。设经无量亿劫。广大修行。不入祖佛正宗。皆是假名菩萨。以此一论之要义。总摄诸部之广文。以源摄流。有何不尽。亦是诸圣製作大意。亦是宗镜本怀。乃诸佛所知。群贤所证。众德所备。万行所弘。妙义所诠。究竟所趣。此四念处。破八颠倒。一不净中作净想。二苦中作乐想。三无常中作常想。四无我中作我想。此是外道凡夫四倒。又一净中作不净想。二乐中作苦想。三常中作无常想。四我中作无我想。此是二乘四倒。共成八倒。是以修四念处观。破八颠倒。于中而般涅槃。是十方诸佛出世本怀。究竟指归秘密藏中。最后放舍身命之处。正当宗镜大旨。一心法门。辅行记云。四念处观者。一一念处。皆悉先明空假破倒。次以中道结成秘藏。自他俱满。义兼大小。言俱破者。既以中道显秘密藏。故四念处咸皆破倒。何者。以即空故。破常倒。义兼于小。以即假故。破无常倒。义兼于大。中道为正。故曰义兼大小。以即中故。双照大小。双非大小。即是双照双破八倒。三谛相即。兼无前后。破无次第。即破即立。即照即遮。四荣四枯者。大涅槃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面皆悉一枯一荣。荣喻于常等。枯喻无常等。如来于中北首而卧。入般涅槃。表非枯非荣。荣即表假。枯即表空。即是于其空假中间。而入秘藏。后分经云。东方一双。在于佛后。西方一双。在于佛前。南方一双。在于佛足。北方一双。在于佛首。入涅槃已。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来。其树惨然。皆悉变白。常无常等。二即不二。常乐我净。遍覆法界故。二合垂覆如来。即是如来契于秘藏。亦是念处无非寂灭。白者。即是众色之本。常等称本。故名为变白。言北首者。增一阿含云。表于佛法久住北天。长阿含第四云。佛告阿难。安我头南首。面向北。则使佛法久住不灭。况涅槃终极。不表秘藏耶。然一代教门。凡诸所表。文义显着。莫过双树。以四念处。能为大小观行初门。是故尔也。殷勤遗嘱。意在于斯。又但凡夫谓身为净。言受是乐。执心是常。计法为我。由斯四倒。而起贪爱无明。而有诸行乃至老死。苦集浩然。八万四千烦恼火。烧于五阴舍宅。故法华经云。四面俱时歘然火起。即喻四倒。若小乘观人。即观身不净。破于净倒。观受是苦。破于乐倒。观心无常。破于常倒。观法无我。破于我倒。是则由前迷心颠倒。谓身是常乐我净故。起贪爱诸烦恼。今既观知身是不净。乃至苦无常无我。则不起贪爱。无明。行识。乃至老死灭。则生死河倾。涅槃海满。即是竞共推排。争出火宅。到无畏处。为是因缘。劝为小行之人。令依念处修道也。大乘四念处者。观生死五阴之身。非枯非荣。即大寂定。涅槃经云。色解脱涅槃。乃至识解脱涅槃。若修此念处观。即是观一切六道众生。即是常乐我净大涅槃。具足佛之知见。如常不轻圆信成就。经云。施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是则岂可分别是田非田。可施不可施耶。故念处观。即平等种子。若不修。则见生死涅槃有异。凡圣有殊。圣是敬田。即崇仰而施。凡是悲田。则厌贱而不舍。若入一心平等法界念处法门。则无分别。夫四念处者。念即观慧之心。处即智照之境。能所冥合。唯是一心。今依天台四念处观。略明四教四念处。四句分别者。若非苦非乐。结成生灭苦乐。乃至非我非无我。结成无我。是三藏意。若非苦非乐。结成无苦无乐之苦乐。属通教摄。净名经云。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结受念处观。如大品不净观。即是摩诃衍。皆不可得故。以是不净心观色。自念我身未脱是法。未免三界生。犹应受百千生死。故言未脱。引广乘品。成身念处观。诸法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结成心念处观。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结成法念处观。是通教意。若作非常非无常。结成常。非垢非净。结成净。非苦非乐。结成乐。非我无我。结成我。即我别教。常乐我净断惑。历别来证也。若作非垢非净。双照垢净。非苦非乐。双照苦乐。非常非无常。双照常无常。非我非无我。双照我无我。结成圆教。圆心修习。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又前三教藏通别等。非今所用。是以略引。今重广引圆四念处文。助成后信。四念处观。云。四念处者。念是观慧。大论云。念想智。皆一法异名。初录心名念。次习行名想。后成办名智。处者境也。皆不离萨婆若。能观之智。照而常寂。名之为念。所观之境。寂而常照。名之为处。境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无相。无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一实谛。亦名虚空佛性。亦名大般涅槃。如是境智。无二无异。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亦例云。说处及处智。皆名为所谛。是非境之境。而言为境。非智之智。而名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请观音经云。身出大智光。如烧紫金山。大涅槃经云。光明者。即是智慧。金光明经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此诸经。皆明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色心不二。二而不二。为化众生。假名二说耳。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此心即是法性。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一心。此观亦名一切种智。此境亦名一圆谛。一谛三谛。三谛一谛。诸佛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知见开。诸佛出世事足。大涅槃经云。王道夷坦。无量义经云。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法华经云。具足道。虽言三智。其实一心。为向人说。令易解故。而说为三。若教道。为言。所断烦恼。如翻大地。河海俱覆。似崩大树。根枝悉倒。用此智断惑。亦复如是。通别尘沙无明。一时清净。无量功德。诸波罗蜜万行法门。具足无减。佛法秘藏。悉现在前。大品经云。诸法虽空。一心具足万行。大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法华经云。本末究竟等。等故。名妙觉平等道。当知此慧。即法界心灵之原。三世诸佛无上法母。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乐我净等。亦复如是。亦名宝所。亦名秘藏。佛及一切之所同归。前三藏隘路。不得并行。通教共禀共行共入。入不能深。别教纡回。历别遥远。即不能达。今此念处。旷若虚空。际于无际。犹如直绳直入西海。故名圆教四念处耳。张衡曰。翔鵾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当知前三念处所不能及。唯圆念处。孤飞独运。陵摩绛霄。无上。无等。无等等。竪无高盖。故言无上。横无俦例。故言无等等。等于十方三世诸佛。言无等等也。欲重说此义。更引天亲唯识论。唯是一识。复有分别识。无分别识。分别识者。是识识。无分别者。似尘识。一切法界。所有瓶衣车乘等。皆是无分别识。龙树云。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一切法趣身念处。即是一性。色得有分别色。无分别色。分别色者。如言光明。即是智慧是也。无分别色。即是法界。四大所成色。皆是无分别等。是色心不二彼既得作两识之名。此亦作两色之说。若色心相对。离色无心。离心无色。若不得作此分别色。无分别色。云何得作分别识。无分别识耶。若圆说者。亦得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识。若合论。一一法皆具足法界。诸法等故。般若等。内照既等。外化亦等。即是四随逐物情有难易。

大智度论云。一切法併空。何须更用十喻。

答。空有二种。一难解空。二易解空。十喻是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唯识意。亦如是。但约唯识。具一切法门。而众生有二种。一多着外色。二少着内识。如上界多着内识。下二界着外色多。着内识少。如学问人多得外解。若约唯识论者。破外向内。令观明白。法界法皆是一识。识空十法界空。识假十法界假。识中十法界亦中。专以内心。破一切法。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当知若色若识。皆是唯识。若识若色。皆是唯色。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故般若经云。受持一四句偈。与十方虚空等。法华经云。闻一偈。亦与菩提记。一句亦然。三句亦如是。今只观此一心。即不可思议。十界恒现前。入心地法门。故能不起寂场。现身八会。只是一句。一句中有无量。无量中只一句。是为不思议故。如心诸佛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中求。众生心。亦于诸佛解脱中求。始是般若究竟。等。未了者。一切法正。一切法邪。不以心分别。即一切法正。若以心分别。一切法邪。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此不思议非青黄赤白。方圆长短。无名无相。究竟寂灭。唯当心知。口不能说。若有因缘。善方便。用四悉檀。亦可得说。为众生无量劫自性心不为烦恼所染而染。难可了知。迷妄名染。染即覆心。不见净性。所以久处生死。不能返本还原。原实难解。二乘尚不闻其名。何况凡夫。今佛为作习因。如大通佛所系珠。至释迦时方成果实。令此种子渐渐积习。后遇声光。发此种子。转凡入圣。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若不尔者。无明覆法性。出十法界五阴。重迷积沓。若能超悟。起二乘五阴。乃至佛阴。华严经颂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诸阴只心作耳。观无明心毕竟无所有。而能出十界诸阴。此即不思议。如法华经云。一念梦心。行因得果。在一念眠中。无明心与法界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

问。别圆俱作此譬。云何有异。

答。别则隔历。圆则一念具。如芥子含须弥山。故名不思议。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智人开尘出经。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开出法身般若解脱。法华经云。如是性相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今观此无明心从何而生。为从无明。为从法性。为共为离。若自若他。四皆叵得。名空解脱门。只观心性。为有为无。为共为离。若常若断。四倒不可得。名无相解脱门。只此心性为真为缘。为共为离。非四句所作。名无作解脱门。无生而说生。是十法界性相也。无明性即是实性。亦言无明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为入不二法门。但众生迷倒。不见心之无心。明成无明尔。又大涅槃经云。其后不久。王复得病。医占王病。定应服乳。王者。八倒众生也。其后病者。初倒伏。后倒起。故言不久也。定服乳者。应授四荣之术也。正是今之念处意耳。又譬有人。以毒涂鼓众中打之。近者死。远者未死。后打毒鼓。近远俱死。初涂四枯。止枯分段。故言未死。今涂四荣。无明根断。故近远俱死。亦是今四念处意也。又云。如鸟出笼才得离网。今二鸟俱飞。高翔远逝。去住自在。正是今四念处意也。又云。初枯生死。不能照明佛法。不能开悟众生。于佛法无功夫。于众生无利益。故言枯双树。今圆显佛法。大益众生。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八千声闻。得见佛性。如秋收冬藏。成大果实。故言四荣庄严双树。大涅槃经云。不令噉酒糟麦[麸-夫+戈]。不与特牛同共一群。不在高原。亦不下湿。下湿者。凡邪四倒也。高原者。偏曲四倒也。酒糟是愚痴。麦[麸-夫+戈]是嗔恚。特牛是贪欲。选择中原。安处其子。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真实者。非生死非涅槃。无邪无偏。无僻无倒。咄哉丈夫。示昔系珠。咄哉去来。宝处在近。是故从本垂迹。与法身眷属。隐实杨权。藏高设下。共化众生。开示正道。内秘外现。开显令得入妙。正是此四念处也。所言四者。不可思议数也。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一皆是法界。三谛具足。摄一切法。出法界外。更无有法。法界无法界。具足法界。虽无法。具足诸法。是不思议数也。华严中云。一微尘。具一切尘。及一切法。于一念具一切念。及一切法。尘即是色。念即是心。色心即念处之异名耳。大品经云。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者。于一念处。与三念处无二无别。一切法趣四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不趣。此亦不思议意同也。普贤观经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名大忏悔。观心既然。观色亦尔。大涅槃经云。佛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众生悉一乘故。非一者。说三乘故。非一非非一者。数非数不决定。是故当知。于四数不可决定。即不思议之四也。乃至若不依宗镜中四念处行道。设有智解修行。皆成外道。所以云。若无念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非行道人。皆空剃头。如放牧者。空着染衣。如木头幡。虽执钵锡如病人乞具。虽读诵经书。如盲人诵赋。虽复礼拜。如碓上下。虽复兴造。媒衒客作。种树货易沉沦生死。蚕茧自缠。无解脱期。舍身命财。但得名施。非波罗蜜。虽复持戒。不免鸡狗。虽复精进。精进无秀媚。虽复坐禅。如彼株杌。虽复知解。狂颠智慧。常在此岸。不到彼岸。不降爱见。不破取相。不得入道品。非贤圣位。不成四枯树。非波罗蜜。何以故。无念慧故。以念慧能破邪显正。大涅槃经云。旧医乳药。其实是毒。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更有新医。从远方来。晓八种术。谓四枯四荣。以新四枯。破其旧乳。法华经云。大火从四面而起。即斯意也。是以八种异术。破八倒之迷途。一心妙门。入一乘之种智。

问。此平等法性一乘妙心。一切众生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悉皆共禀。云何于异生界等。此一灵性念念处轮回。于声闻乘。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答。如黄石中金。以福德炉火因缘成就。若大福人得金。中福人得银。下福人得铜。此亦如是。凡夫人。唯得烦恼无明。声闻人。但证无常生灭。唯佛菩萨。究竟常乐涅槃。如大集经云。如然灯器。金则黄光。铜则赤光。其色虽异。灯无差别。法界亦尔。诸佛然之。智光无边。声闻然之。智光有边。而法界性实无差别。且心之一法。微妙幽玄。见有浅深。智分优劣。须凭广学以至法原。法华经云。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外书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但坚志节。常闻未闻。熏修而观力转深。磨鍊而行门益净。常起难遭之想。道业恒新。长怀庆幸之心。终无退转。所以华严经云。菩萨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悋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又普贤行愿品颂云。智海广难量。不测反增谤。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大涅槃经偈云。或有服甘露。伤命而早殀。或有服甘露。寿命得长存。或有服毒生。有缘服毒死。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及以诸石蜜。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又如木中火性。乳中酪性。缘若未具。有亦同无。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不学不知。非不成佛。如金刚三昧经云。地藏菩萨言。尊者。知有非实。如阳焰水。知实非无。如火性生。如是观者。是人智耶。论释曰。如经云。若说法有一如焰水迷倒。若见于法无。如盲无日倒。故知实非无。非无之义。如火性生。谓如木中有火性。分析求之。不得火相。而实不无。木中火性。鑽而求之。火必现故。一心亦尔。分析诸相。不得心性。而实不无诸法中心。修道求之。一心显故。是以含识界中。从无始来。内为五阴所縻。外为六尘所梏。触途现境。寓目生情。如猕猴而五处俱黏。类[虫*太][虫*末]而诸尘尽泊。所以见不超于色界。听不出于声尘。若投网之鱼。犹处笼之鸟。进退俱阻。如羝羊之触。籓惊惧齐临。似乳燕之巢幕。若能知尘是识。了物唯心。不为延促之所拘。岂令大小之所转。即能随缘应迹。赴感徇机。不动道场。分身法界。常在此而恒在彼。不居方而不离方。入此宗门。广大如是。会差别之迹。彻平等之原。如金刚山。纯现金光。似师子王。师子围绕。犹摩梨山内。尽出栴檀。若瞻卜林中。唯闻香气。比须弥南面。靡现杂形。如金沙大河。无复回曲。同金刚之斧力。欲拟皆空。等无翳之日光。所临俱朗。如入法界品中。逝多林中所现境界。颂云。汝应观此逝多林。以佛威神广无际。一切庄严皆示现。十方法界悉充满。十方一切诸国土。无边品类大庄严。于其座等境界中。色像分明皆显现。又如慈行童女毗卢遮那藏殿内。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镜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宝中。一一庄严具中。一一金铃中。一一宝树中。一一宝形像中。一一宝璎珞中。悉见法界一切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满大愿。具足功德。成等正觉。转妙法轮。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现。如净水中。普见虚空日月星宿。所有众像。又如法宝髻长者宅中。得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其宅广博。十层八门。善财入已。次第观察。见最下层。施诸饮食。见第二层。施诸宝衣。见第三层。布施一切宝庄严具。乃至见第十层。一切如来充满其中。从初发心。修菩萨行。超出生死。成满大愿。及神通力。净佛国土。道场众会。转正法轮。调伏众生。如是一切。悉使明见。释曰。逝多林之无际。遮那藏之显现。宝髻宅之广博。皆是不思议之心。融摄无碍。十层则十波罗蜜。八门则八正道分。乃至一切庄严具中。示现佛事。尽是一心法门。体用周遍。重重显道。一一提宗。以昧之者。不悟不明。以执之者。为缘为对。如盲不见。非无五色之纹。似聋不闻。岂绝五音之响。又如若逝多林里声闻不知。恒河水中。饿鬼不见。皆是自业所障。非法隐藏。今劝未省之人。观听直入。犹谷中闻响。终无异音。似镜里见形。更非他质。分明可验。自绝思量。现证无疑。复谁前后。可谓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而真矣。

问。既以真心为宗为本。如何辩其功能湛然常住。尽未来际。

答。此心法妙故。如神不可测。无依无住。非古非今。只是有而不可见闻。非是一向空寂。蕴无尽之妙用。不断不常。具莫测之灵通。非隐非显。古德云。因虽涅槃永寂。而智体不无。不尔。将何穷未来际。故知此之心神。凡圣之本。尽未来际。无有断绝。诸佛常正念此法。祖师唯的指此宗。斯乃无相之真。真何有尽。无为之道。道何有穷。如幽谷之风。相续而微声不断。若洪锺之响。随扣而清韵常生。宝藏论云。唯道无根。灵照常存。唯道无体。微妙恒真。唯道无事。古今同贵。唯道无心。万物圆备。释曰。夫有根则有住。住即入于闇室。如穿针不见天。拾针不见地。无根则无住。如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乃灵照常存矣。夫有体则差别质碍。无体则一性常通。乃微妙恒真矣。夫有事则为相所局。无事则心地坦然。乃古今同贵矣。夫有心则分别各取。无心则逆顺同归。乃万物圆备矣。既达此常住宗体。自然尽未来际。不休息佛业。即是佛后普贤。纯是利他。无始无终无尽之行。所以宝性论。有自然不休息佛业。偈云。佛体如镜像。如彼瑠璃地。人非不有声。如天妙法鼓。非不作法事。如彼大云雨。非不作利益。而地非不生。种种诸种子。如梵天不动。而非不纯淑。如彼大日轮。非不破诸暗。如彼如意宝。而非不希有。犹如彼声响。非不因缘成。犹如彼虚空。非不为一切。众生作依止。犹如彼大地。而非不住持。一切种种物。以依彼大地。荷负诸世间。种种诸物故。依诸佛菩提。出世间妙法。成就诸白业。诸禅四无量。及以四空定。诸如来自然。常住诸世间。有如是诸业。一切非前后。作如是妙业。无生义云。若无有妙神。一向空寂者。则不应有佛出世。说法度人。故知本地有妙神。不空不断。乃至师子吼言。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智慧即是妙神。故云因灭。是色。获得常住解脱之色。故知如中含有妙色。五阴常住不动。神不灭篇云。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封像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神也者。圆应无主。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有情则可以物感。有识则可以数求。数有精麁故其性各异。智有明昧。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彻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乃至或聚散于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灵。而谓精麁同尽。不亦悲乎。如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覩火穷于一木。谓终斯都尽耳。故知缘谢形枯。真灵不坠。如薪尽火灭。火性常然。此缘虽灭于今生。彼缘复兴于异世。故般若吟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可谓真心湛然常住矣。如华严经云。知一切幻心所缘法无量故。佛子。如如意珠。随有所求一切皆得求者无尽。意皆满足。而珠势力终不匮止。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此三昧。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诸法境界。周遍无尽。不匮不息。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成就普贤无碍行智。观察无量广大幻境。犹如影像。无增减故。佛子。譬如凡夫。各别生心。已生现生。及以当生。无有边际。无断无尽。其心流转。相续不绝。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此普幻门三昧。无有边际。不可测量。何以故。了达普贤菩萨普幻门无量法故。佛子。譬如难陀摩那斯龙王。及余大龙。降雨之时。滴如车轴。无有边际。虽如是雨云终不尽。此是诸龙无作境界。又云。于一念中。尽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远离语言。安住知慧。同诸菩萨所行之行。以自在力。示成佛道。尽未来际。常无休息。一切世间众生劫数。妄想言说之所建立。神通愿力。悉能示现。释曰。尽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者。识行于境。名之曰心。智行于境。名曰非心。故楞伽经云。得相者识。不得相者智。故知菩萨随顺妄缘。不舍世法。于方便中。悉能示现。随增减劫。任长短缘。乘大愿风。相续不断。供佛利生。无有休息。如华严论云。十一地等觉位菩萨。以大慈悲心。行赴俗济生之门。表自出世道满。无更求解脱离染离净之心。但以乘法性船。张大慈悲帆。以大智为船师。顺本愿风。吹诸波罗蜜网。常游生死海。漉一切众生有着之鱼。安置无依普光明之智岸。常生一切幻。住万行功德法界无碍宝堂。如下慈氏所居楼阁是。

宗镜录卷第三十九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华严游心法界记

剏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而性...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卷上 吴郡北禅寺沙门 大佑 集 ○原教门第...

天乐鸣空集

天乐鸣空集序 予读《易传》,至天地闭、贤人隐,未尝...

大乘止观法门

南岳大乘止观序 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夫...

净土全书

净土全书序 盖闻愿生净土者。必先净其心。其心净则其...

受菩萨戒仪

受菩萨戒仪 南岳沙门释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一 观无畏尊者集(总二千六百八十四颂)...

乐邦文类

乐邦文类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复于诸苦趣也。指乐邦令...

佛说越难经

佛说越难经 西晋居士聂承远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波...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得无垢女经

得无垢女经(一名论义辩才法门)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

佛说胜义空经

佛说胜义空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

大安法师:经常做梦睡眠质量差怎么办

问: 我经常在睡梦中做很多梦,造成睡眠质量很差,这...

近贤远愚,不可不慎

世尊在世时,经常带领弟子们游化人间,教化众生。有一...

经营生意就是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以货真价实...

毒草之譬喻

过去一个国家,有树木参天的大丛林,住了一位特别的树...

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第一章:大师家系 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

学佛应有的态度与认识

一、深信因果,恭敬得益 印光大师:欲得佛法真实利益,...

【推荐】最尊贵的客人是父母

正上班时,婆婆打来电话说家里来了客人,问我能不能回...

《临终三大要》述义

《临终三大要》作于民国十九年,即一九三○年,这篇文...

佛陀的一天

佛陀一天的时间分成五个部份:上午,下午,第一时夜,...

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后可以染发吗

问: 请问法师,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可以将白发染成黑发...

佛陀说愚痴有六苦,唯有念佛得大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说到,愚痴的苦,有六种之多: 一、...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

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