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六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六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此三性法。为当是一是异。若道是一。不合云依圆是有。遍计是无。若道是异。又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答。此三性法门。是诸佛密意所说。诸识起处。教网根由。若即之取之。皆落凡常之见。若离之舍之。俱失圣智之门。所以藏法师。依华严宗。释三性同异义。一圆成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二随缘。二依他二义。一似有。二无性。三遍计所执二义。一情有。二理无。由真如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是故真该妄求末彻真原。性相融通。无障无阂。

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是情有耶。

答。由二义故。无异也。一以彼所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故。又。以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故无异性。且如圆成。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唯是一性。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现镜之明净。真如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现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全体相收。一性无二。岂相违也。由依他无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此即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也。所执性中。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以于无处横计有故。如于杌横计有鬼。今既横计。明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

问。真如是有耶。

答。不也。随缘不变故。空。真如离妄念故。

问。真如是无耶。

答。不也。不变随缘故。不空故。圣智所行处故。

问。真如是亦有亦无耶。

答。不也。无二性故。离相违故。

问。真如是非有非无耶。

答。具法故。离戏论故。

问。依他是有耶。

答。不也。缘起无性故。约观遣故。异圆成故。

问。依他是无耶。

答。不也。无性缘起故。能现无生故。异遍计故。是智境故。

问。依他是亦有亦无耶。

答。不也。无二性故。离相违故。

问。依他是非有非无耶。

答。不也。有多义门故。离戏论故。

问。遍计是有耶。

答。不也。理无故。无体相故。

问。遍计是无耶。

答。不也。情有故。无相观境故。能翳真故。

问。遍计是亦有名亦无耶。

答。不也。无二性故。

问。遍计是非有非无耶。

答。不也。所执性成故。已上护执竟。今执成过者。若计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失。一不随缘。二不待了因故。

问。教云。真如为凝然常。既不随缘。岂是过耶。

答。圣说真如为凝然者。此是随缘成染净时。恒作染净而不失自体。即是不异无常之常。名不思议常。非谓不作诸法。如情所谓之凝然也。不异无常之常。出于情外。故名真如常。经云。不染而染。明常作无常。染而不染。明作无常时不失常也。又不异常之无常故。说真如为无常。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又依他是生灭法。亦得有不异常之无常。不异无常之常。以诸缘起无常之法。即无自性。方成缘起。是故不异常性而得无常。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此即不异于常。成无常也。又诸缘起。即是无性。非灭缘起。方说无性。即是不异无常之常也。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又众生即涅槃。不更灭也。此与真如二义同。即真俗双融。二而无二。故论云。智障甚盲闇。谓真俗别执故也。又真如若不随缘成于染净。染净等法。即无所依。无所依有法。又堕常也。又真如若有者。即不随染净。染净诸法。既无自体。真又不随。不得有法。亦是断也。乃至执非有非无等四句。皆堕断常也。若依他执有者。谓已有体。不藉缘故。无缘有法。即是常也。又由执有。即不藉缘。不藉缘故。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问。依他性是有义。便有失者。何故摄论云依他性以为有耶。

答。此即不异空之有。从缘无体故。一一缘中。无作者故。由缘无作。方得缘起。是故非有之有。为依他有。即是不动真际。建立诸法。若谓依他如言有者。即缘起有性。缘若有性。即不相藉。不相藉故。即坏依他。坏依他者。良由执有。汝恐堕空。立有。不谓不达缘所起。法无自性故。即坏缘起。便堕空无。又若依他执无者。亦二失。谓依他是无法者。即缘无所起。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问。若说缘生为空无。即堕断者。何故中论广说缘生为毕竟空耶。

答。圣说缘生以为空者。此即不异有之空也。此即不动缘生。说实相法也。若谓缘生如言空者。即无缘生。缘生无故。即无空理。无空理者。良由执空。是故汝恐堕有。立空。不谓不达无性缘生故。失性空故。还堕情中恶取空也。故清辩为成有。故破于有。护法为成空。故破于空也。如情执无。即是断过。若说无法为依他者。无法非缘。非缘之法。即常也。乃至执非有非无。皆成断常二患。若遍计性中计所执为有者。圣智所照。理应不空。即是常也。若妄执遍计于理无者。即失情有。故是断也。乃至非有非无。皆具上失。上已护过。今当显德者。真如是有义。何者。迷悟所依故。不空故。不坏故。真如是空义。随缘故。对染故。真如是亦有亦无义。具德故。违顺自在故。鎔融故。真如是非有非无义。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依他是有义。无性缘成故。依他是无义。缘成无性故。依他是亦有亦无义。缘成故。无性故。依他是非有非无义。随取一不得故。遍计是有义。约情故。遍计是无义。约理故。遍计是亦有亦无义。由是所执故。遍计是非有非无义。由所执故。故知执则为断常二患。不执成性德之门。但除妄情。非遣法也。是以不离有以谈真。见有之本际。匪存无而观法。了无之真原。则不出有无。不在有无。何取舍之干怀。断常之所惑乎。是则三性一性。情有而即是真空。一性三性。真如而能成缘起。终日有而不有。有彻空原。终日空而不空。空该有际。自然一心无寄。万法俱闲。境智相应。理行融即。方入宗镜。莹净无瑕。照破古今。光吞万彙矣。

问。若不立三性。有何等过。

答。若无三性。凡圣不成。失大因缘。成断常过。摄论云。于世间中。离分别依他二法。更无余法。阿赖耶识。是依他性。余一切法。是分别性。此二法。摄一切法皆尽。三界唯有识故。阿毗达磨经说。三性法者。染污分。清净分。彼二分于依他性说。分别性是染污分。真实性是清净分。譬如金土藏。有三种可见。谓一地界。二土。三金。于地界中。土非有而可见。金实有而不可见。若以火烧。土则不现。金则显现。复次于地界中。土相现时。是虚妄体现。金体现时。是清净体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是如是。此识性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识性中。虚妄分别性显现。清净性不现。此识性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于识性中。实有清净性显现。虚妄分别性不显现。故知妄依真起。而能覆真。真因妄显。而能夺妄。真妄无体。皆依识性。如土与金。俱依地界。

摄论问。云何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八识。十一识等。

答。欲显依他性。具有三性。一识。从种子生。是依他。有种种识相貌。是分别。分别实无所有。是真实性。一识。谓一本识。本识变异。为诸识故。

问。三性行相。有假有实。义理可分。云何复说三无性。及云一切法皆无自性。

答。论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性毕竟无有。如空华故。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託众缘生。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乃至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解深密经偈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相者。是遍计。生者。是依他。胜义。是圆成。无自性者。于此三性上。皆无妄执我法遍计自然之自性故。若人不知佛密意。于三性上说三无性。破外道小乘我执。便拨菩提涅槃依圆皆无者。即此人失坏正道。不能往至也。此言三性三无性。不是依圆体亦无。但无遍计妄执之我法。故名无性也。是以三性无际。随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无碍。如来一代时教。恒沙义门。密意。总在三性门中。真俗本末。一时收尽。以显唯识正理。更无异辙。以依他性。是唯识体。从依他起分别。即是遍计。从依他悟真实。即是圆成。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实故。一分成涅槃。了分别性空。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实性有。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随情。显义成三。三非三而一理圆。一非一而三性具。卷舒不失。隐显常如。非一非三。泯性相于实地。而三而一。耀行布于义天。撮要所归。莫先斯旨。

问。三能变相。已细披陈。所变之相。如何开演。

答。三能变。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此是能变自体。所变者。即见相二分。是自体分之所变故。是自体分之用故。说自体。是二分所依。识论云。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无不离识心所法等。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前引教理。已广破故。是故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如等。亦是有性。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释云。是诸识转变者。转变是改转义。谓一识体。改转为二相起。异于自体。即见分有能取之用。相分有质碍之用。由识自体。转起能取。及有碍故。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者。前所变中。以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是依他性。能取于所变依他相分故。起种种遍计所执分别。是此识体所变。用。能分别。故名分别。其识体所变依他。性相。分。似所执相分者。名所分别。是前能分别见分之所取相故。非谓识自体能缘。名为分别。起分别见者。识之用也。相见俱依自证起故。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如等亦是有性者。唯言不遮不离识法。真如及心所者。亦不离识。故体皆有。今此位。但遮离识所分别有。不遮不离识真如等有。如理应知。此意既有能变分别识。及所变境依他相分。所分别心外实法等。决定皆无。唯有真如心所等法。皆不离识。亦是实有。远离增减二边者。无心外法故。除增益边。有虚妄心等故。离损减边。离损减边故。除拨无如空清辩等说。离增益边故。除心外有法诸小乘执。唯识义成。契会中道。无偏执故。又诸师所明。总有四分义。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相分有四。一。实相名相。体即真如。是真实相故。二境相名相。为能与根心而为境故。三相状名相。此唯有为法。有相状故。通影及质。唯是识之所变。四义相名相。即能诠下所诠义。相分。是于上四种相中。唯取后三相而为相分相。又相分有二。一识所顿变。即是本质。二识等缘境。唯变影缘。不得本质。二见分者。唯识论云。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见分有五类。一证见名见。即三根本智见分是。二照烛名见。此通根心。俱有照烛义故。三能缘名见。即通内三分。俱能缘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故。五。推度名见。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于此五种见中。除五色根。及内二分。余皆见分所摄。三自证分。为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四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不谬故。从所证处得名。此四分义。总以镜喻。镜。如自证分。镜明。如见分。镜像。如相分。镜后弝。如证自证分。此四分。有四师立义。第一安慧菩萨。立一分自证分。识论云。此自证分。从缘所生。是依他起故。故说为有。见相二分。不从缘生。因遍计心。妄执而有。如是二分。情有理无。唯自证分。是依他起性。有种子生。是实有故。见相二分是无。更变起。我法二执。又是无。以无似无。若准护法菩萨。即是以有似无。见相二分是有体。变起。我法二执是无体故。安慧引楞伽经云。三界有漏心心所。皆是虚妄分别。为自性故。故知八识见相二分。皆是遍计妄执有。故唯有自证一分。是依他起性。是实有故。密严经偈云。愚夫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故知但是愚夫依实自证分上。起遍计妄情。变似无体二分现故。理实二分。无其实体。但是愚夫不了。妄执为实故。所以论云。凡夫执有。圣者达无。

问。若言相见二分是假者。且如大地山河。是相分收。现见是实。如何言假耶。

答。虽见山河等是实。元是妄执有外山河大地等。理实而论。皆不离自证分故。所以楞伽经偈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故知离自证分外。无实见相二分。第二难陀论师。立二分成唯识者。初标宗者。即一切心生。皆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是能所二缘也。若无相分牵心。心法无由得生。若无能缘见分。谁知有所缘相分耶。即有境有心。等成唯识也。见分为能变。相分是所变。能所得成。须具二分。见分相分。是依他起性。有时缘独影境。即同种生。有时缘带质境。即别种生。从种生故。非遍计也。若不许者。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也。安慧却难。汝若立相分。岂不心外有境。何名唯识。难陀言。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摄所从能。还是唯识。又汝若言无相分。则所立一分唯识不成。何以故。安慧执相分是妄情有。即第八所缘识中相分种子。是相分摄。即种子是能生自证现行。亲因缘法。若种子相分是妄情者。何妨所生现行自证分。亦是妄情。不违种子识义也。若不许自证分是妄情者。即能生种子亦是实有。即因果皆实。证相分亦是实有。既有相分。即有见分。能所既成。即二分成立唯识也。又五根是第八识相分。若相分是遍计。岂有遍计根。能发生五识也。安慧云。不假五根发生五识。五识俱自从种子生也。

问。若不假根发生。但从种子生者。汝许五识种子。是第八相分不。

答。许是第八相分。难。既尔。即种子是遍计。能生五识。亦是遍计也。安慧救云。种子但是第八识上气分。有生现行功能故。假名种子。但是习气之异名。非实也。难。诸圣教从种子生者名实。依他立者名假。岂有假种子生实现行。若是假种子者。如何亲报自果耶。若种子是假法者。即因中第八识因缘变义不成。若非因缘变者。即违一切。安慧绝救。既有能所二缘者。皆是实依他起性者。即知见相。是实。引证者。密严经云。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释云。一切唯有觉者。即唯识也。所觉义皆无者。即心外妄执实境是无。能觉所觉分者。能觉是依他实见分。所觉是依他实相分。各自然而转者。见分从心种子生。相分从相分种子生起。故知须立二分。唯识方成。会相违者。安慧难云。若尔。前来密严楞伽二文。如何通会。正会者。前来经文。不是证一分。但遮执心外实有我法等。亦不遮相分不离心。第三陈那菩萨立三分。非前师。安慧立一分。即但有体而无用。难陀立见相二分。但有用而无体。皆互不足。立理者。谓立量果义。论云。能量。所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要自证分。为证者。是量果也。喻如尺量绢时。绢。为所量。尺人。为能量。记数之智。名为量果。今见分缘相分不错。皆由自证分为作果故。今眼识见分缘青时。定不缘黄也。如见分缘不曾见境。忽然缘黄境时。即定不缘青。若无自证分。即见分不能自记忆。故知须立三分。若无自证分。即相见亦无。若言有二分者。即须定有自证分。自证分喻如牛头。二角喻相见二分。集量论颂云。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释云。似境相所量者。即相分似外境现。能取相自证者。能取相者。即是见分。能取相分故。自证。即是体也。第四护法菩萨。立四分。立宗者。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立理者。若无第四分。将何法与第三分为量果耶。汝陈那立三分者。为见分有能量了境用故。即将自证分为量果。汝自证分亦有能量照境故。即将何法。与能量自证分为量果耶。即须将第四证自证分。为第三分量果也。引证。密严经偈云。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心二性者。即是内二分为一性。见相二分为第二性。即心境内外二性。能取缠者。即是能缘麁动。是能缘见分。所取缠者。即是相缚。所缘缚也。见种种差别者。见分通三量。有此义。故言见种种差别。前二师。皆非全不正。第三师陈那三分。似有体用。若成量者。于中道理犹未足。即须更立第四分。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将自证分为量果。若将见分为所量。自证分为能量。即更将何法为量果。故知将证自证分为量果。方足也。见分外缘虚疎。通比非二量。故。即不取见分为自证量果。内二分唯现量。故互为果无失。夫为量果者。须是现量。方为量果。比。非。定非量果。喻如作保证人。须是敦直者。方为证。若略虚人不能堪为保证。又前五识。与第八见分。虽是现量。以外缘。即非量果。夫量果者。须内缘故。方为量果。又第七识。虽是内缘。是非量也。亦不可为量果。夫为量果者。具二义。一现量。二内缘。又果中后得见分。虽是现量。内缘时。变影缘。故非量果。即须具三义。又果中根本智见分。虽亲证真如。不变影故。是心用故。非量果。即须具心体。须具四义。一现量。二内缘。三不变影。四是心体。方为量果。又论云。如是四分。或摄为三。第四摄入自证分故。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此言见者。是能缘义。或摄为一体无别故。如入楞伽经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摄心所故。释云。如是处处唯一心者。外境无故。唯有一心。内执着故。似外境转。定无外境。许有自心。不离心故。总名一识。心所与心相应。色法心之所变。真如识之实性。又皆不离识故。并名唯识。又清凉记引论。释第四证自证分。若无此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释曰。见分是心分。须有自证分。自证是心分。应有第四证。论又云。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皆有果故。释曰。见分是能量。须有自证果。自证量见分。须有第四果。恐彼救云。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次论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又意明见分通于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即明见缘相时。或是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或见缘相。是于比量。及缘自证。复是现量。故自证是心体。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故。不得见分证于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现量。故得相证。无无穷失。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见分为所量。必须第四为量果。若通作喻者。绢如所量。尺如能量。智为量果。即自证分。若尺为所使。智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于人。如证自证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证。亦如明镜。镜像为相。镜明为见。镜面如自证。镜背如证自证。面依于背。背复依面。故得互证。亦可以铜为证自证。镜依于铜。铜依于镜。

宗镜录卷第六十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唐国清沙门湛然撰 夫礼忏法世...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洞山大师语录序 东西道邈。二三亲传。传也已渐。真间...

三圣圆融观门

三圣圆融观门 沙门澄观述 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

净土神珠

净土神珠 幽溪传法后裔 古昆 集 净土神珠者何。现前...

【注音版】思益梵天所问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

天台八教大意

天台八教大意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前佛后佛。自行化他。...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西晋居士聂道真译 五盖品第一 闻...

二时临斋仪

一、供养咒 (早午):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圆满...

玉耶经

玉耶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

佛说诸法勇王经

佛说诸法勇王经 宋罽宾三藏昙摩密多译 如是我闻: 一...

法观经

法观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佛言:「第一、何以故...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说随愿陀罗尼咒(白衣大士咒)

观世音菩萨说随愿陀罗尼咒...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大安法师:佛弟子是否不应该做占卜预测等事

问: 我认为佛教四众弟子,无论出家在家者,都不应做...

要保护好胃就要吃好早餐

秋天是胃病的好发季节,要保护好胃就要吃好早餐。 一...

管好心灵才能管好一切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禅宗智慧为什么对管理...

念诵《法华经》的六种功德利益

佛陀说,如果有人想要舍离懈怠心,应当用心听《妙法莲...

物债易还,命债难还

现在看第二段,还债的人应该怎么还呢?他过去生把人家...

阿弥陀佛佛号里包含了哪些信息

问: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里包含了哪些信息?是否包...

寺院外墙为何大都漆成黄色

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在朝访游历名川古寺时,...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该怎么办

问: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答: 他人信不...

【佛学漫画】我有明珠一颗

我有明珠一颗...

真正能往生的人为何寥寥无几

问: 现在全国有很多居士在念佛求往生,为什么真正能...

用什么样的心来使愿望会成功呢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心灵的素质很重要,真的。有些人...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