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十心向往,命终必生极乐国土

大安法师  2020/07/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心向往,命终必生极乐国土

又云,十心向往,命终必生彼佛国土,是《宝积》义。——《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下面再跟《大宝积经》会通。《大宝积经》部头很大,一百二十卷,是唐代菩提流支翻译的。但实际上《大宝积经》是会集起来的一部经,不是菩提流支一个人翻译的,是很多人翻译,聚在一起的,从北魏年间就有翻译。《大宝积经》中就有《无量寿经》的一个译本——《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里面佛告父王净饭王,佛是一个大孝子,他一定要给他的父王一个究竟、好的方法,这个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勤精进”,这样就能够成就佛道。通过这样的经文,我们就更相信这个法门是很好的法门。如果这法门不好的话,那佛不可能给他父王去宣说。

同时谈到“十心向往”,就是具足十种心,向往一个对境,命终就必定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心向往”就是随一一心,专念向往阿弥陀佛,命终一定得生彼国。这“十心”表明一个修道人要存哪十种心。这是菩萨发心的内涵了,我们了解一下。

十心向往,第一,是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众生不仅是对于人道的众生,乃至于对蜎飞蝡动的众生都要有大慈——无缘的大慈,同体的一种生命。大慈就是要给一切众生安乐。这种安乐一切众生的心起来之后,你就不会去损害它,不会去伤害它,不会把它宰了做自己的一盘菜。这是大慈心。

第二,是于诸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对一切众生你要思惟拔他的苦。众生的苦等同于自己的苦,所以一定要把众生的苦解决掉,自己的心才能安,自己才能安乐。你有这个心,当然就不会去逼恼众生、给众生难堪、给众生以痛苦,你就不会去做。你本身都要拔他的苦,怎么可能还会给众生施加痛苦呢?这是大悲。

第三,于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这样的一个菩萨存心,对佛法内在的价值、尊严,他认识得很清楚。这种真理之光、智慧,是能引领一切众生从无明长夜当中出来的火炬。唯有佛法才能给予一切众生究竟的安乐。

但佛法在法弱魔强的时代,又常常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那些魔子魔孙是不喜欢佛法的,甚至要毁掉佛法的,他不希望暗夜当中有光明,不希望被他控制的魔子魔孙被佛教引到光明的地方去。

所以当这种黑暗的势力要对佛法进行一种颠覆的时候,一个菩萨发心,就是要护持正法。为了护持正法,他不惜自己的身命去好乐地守护佛法,宁可献出自己的身命也要护持佛法,令正法久住。要存这样的心。

《涅槃经》里讲了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在末法的时候出家做了法师。但一个正法的法师在邪法盛行的时代往往是很危险的,是会被排挤的。

所以,当这个法师在宣说正法的时候,受到了很多的诽谤、很多的威胁。这个国家有一个大国王,他很有分别是非的能力,觉得这个法师是讲正法的,所以就来护持他。甚至为了护持这个法师,他做三皈依,但不受戒。他都不受戒,因为他要随时准备用生命保护这个法师。

果然,在一次外道邪师要迫害这个法师的时候,国王带着一批人挺身而出跟那帮恶人进行了一场格斗、战争。结果这个国王竟然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国王的神识就到了阿閦佛国去了,做了阿閦佛的第一弟子——上首弟子。

这位法师以后还在那里弘法。由于这个国王不在了,他所得到的护持力量减弱,不长的一段时间,这位法师也圆寂了。法师圆寂了以后,他的神识也到了阿閦佛国去了,做了阿閦佛的第二个弟子。那个国王是谁呢?就是迦叶佛。这位法师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不惜身命乐守护心”,是要发出这样的大心的。

第四,是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我们遇到的一切法:色法、心法、凡夫法、圣贤法,要去智慧忍可。“胜忍”,就是要了解诸法的空性,要有智慧的观照。无论是顺境逆境,都是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去执著它,因为如梦如幻的这些法,虽然显现是有,但是自性本空。你常常能够智慧观照到这一点,就不会去执著它。不执著它,你的心就有很大的自在解脱,你才能像鹅鸭游水,没有障碍,这要有智慧心。

第五,不贪利养、敬重,净意乐心。一个菩萨存心,不要贪求世间的利养。“利养”就是人家给你送很多物质上、金钱上的东西,不要去贪。“敬重”就是不需要非得别人来赞扬、崇拜自己。这都不需要,一定要内心清净。

如果你做佛教的事业,是带着要赚钱、要求名的心,这都是染污,这叫不净说法。尤其讲经说法,不能把这个作为赚钱的手段。绝对不可以。你一定要以大慈大悲之心、尊重众生之心、续佛慧命之心,无条件地、不谈交换地去讲法。

第六,是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存什么心?要求佛的一切种智。对得到佛的智慧这一点没有一刻的忘怀,要把成佛作为你生命的目标,要生生世世不忘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生命“志于道”的终极关怀。只有把心标到求一切佛的种智的时候,你才对世间的五欲六尘能放得下来。

第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这就是尊重众生。尊重恭敬一切众生,不能对众生有轻慢之心。一般的人都是很缺乏平等心,对于当官的他要谄媚、要巴结;对社会地位、福报比他低的,他就很高傲。这就不是一个修道人的心,修道人一定要有一种恭敬平等心。不仅对人平等,而且对动物都要尊重恭敬。

就像我们自古以来的那些高僧,走路时如果看到蚂蚁在那里,他都会绕开走,都不跨过去。别人问:你为什么绕着走?他说这个蚂蚁我们要尊重它,说不准它比我提前成佛,我还希望它来救我呢,我怎么敢跨过它去走呢?他对众生,对一个蚂蚁都尊重恭敬到这个程度,这就是他的德行。所以我们要常常存这个心,尊重一切众生。

现在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尊重众生不够,一下子就显得很傲慢。包括在丛林里,我也常常跟我们客堂的知客师在交流一问题——原来好像觉得,居士来了一定要向我顶礼之后我才搭理你。不顶礼他,他就不搭理你。其实这样可以吗?

人家既然来了——无论是比丘来了,还是居士来了,我们客堂应该要有一种对众生恭敬的心,不能有傲慢的心。

因为我是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到一个寺院的客堂去,那个知客师和僧值师是挺傲慢的,根本就不理睬你。我们随行去的人还给他顶礼,一看就是非常傲慢。那时我们都是空着肚子,天也黑了。他也不问你是不是吃了饭,或者也不问你是不是在哪住,他一概都不管。

你就感觉到很冷漠,很居高临下。所以这不应该!我们比丘和比丘之间,你都是这么一种心,那对人家居士呢?那更是眼睛朝天了。这样不好,这种感觉极为不好。当下我就在那里站了几分钟,马上离开。我们到另外的地方找吃的,找旅馆。

所以佛教当中,为什么《普贤行愿品》要讲“恒顺众生”?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我们要对一切众生有感恩之心,没有众生,菩萨是不能成佛的。一个菩萨成就佛果,最初的原动力就是众生。

所以,他成佛之后一定要报众生的恩。他是这样的一个观念!对一切众生尊重、恭敬,不能有高慢之心,不能把别人看得很低。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一个重要的涵养。

第八,就是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对世间的文章、议论、学问,不要去执著,包括世间的娱乐、足球、战争等,作为一个修出世间法的人不要再去执著那些东西。而念念想到我的菩提道、无为法,对这个生决定之心。

第九,种诸善根,无有杂染,生清净心。做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善法,这就是善根。有世间善根,有出世间善根。没有杂染,就是不求人天福报,不追求其他的目的,唯一就是出世间的解脱之道。这就是一颗清净的心。

第十,于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思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证到了清净的无相、无念、无住之心。舍离一切诸相就是无相,无相就一相,一相就平等。这种无相是从空性里生起来的。所以,诸佛都是无相的、无念的。

当我们生起了很多妄想杂念的时候,对很多的外境处于种种执著的时候,我们跟佛的境界相差太远。所以要想到佛是那样的一种诸法的空性,那样的一种安立,那样的一种从空性生起的同体的大慈悲心。这些我们都要去随念,要随学。

所以《大宝积经》也是大乘的一部经典。一个修行的人要存这十种心。你只要十种心里面存一种——“一一心”就是其中的一种心,存了这一种心,再专念向往阿弥陀佛,你都必定——临命终时必定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刹土。这是《大宝积经》里所传达的法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不是苦的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诉我们,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

找到业障的根,才能够真正忏悔

我们出家人要做得像出家人,一切时心要在道上,要防心...

圣严法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

曾经有一位居士问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在日常...

极乐世界是报土还是化土

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土。对这个净土的类别的这种判别呀...

昼夜十万佛号如何理解

世传永明大师昼夜念弥陀十万。予尝试之,自今初日分,...

念佛是二力法门

龙树菩萨乃是现生证得欢喜地(初地)之菩萨,其出世本怀...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原文】 客曰:弟子复忆昔念佛时,遇一禅人教云,念佛...

念佛法门,他力易行,横超生死

凭自力修戒定慧的通途八万四千法门判为难行道。念佛法...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大安法师《彻悟禅师语录》

第1讲 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

这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更难的了

这是难信法,于难信法要生决定信。《无量寿经》特别讲...

如何应对念佛时的妄想杂念

问: 如何应对念佛时的妄想杂念? 大安法师答: 当你...

喝了水果酵素算犯酒戒吗

问: 现在流行一种水果酵素,是用水果发酵而成的液体...

【佛教词典】太虚空

(术语)浩浩宇宙之虚空也,毕竟无为无物,故云顽空,...

【佛教词典】隐劣显胜识

【隐劣显胜识】 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1.生平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讳实贤,字思齐,江...

80后工科博士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念佛法门

末学于1986年12月生于河南的一个小乡村,2013年工科博...

几位古大德的大悲咒感应

广恩禅师: 闭门绝食,念诵大悲咒。时值隆冬酷寒,霍...

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

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就是,这一生,无论你过得得...

吾今此身,父母遗体也

【原文】 梦中忽忆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犹可为...

在家居士该不该花精力追求升职加薪

问: 在家居士该不该花一些精力追求升职加薪,以及更...

烦恼为何不能克服呢

问: 有些在家人有烦恼,为什么不能克服呢? 净界法师...

一杯水的冷漠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抱着小婴儿来到店里,她想为孩...

对水泡很执着,结果失去了整个大海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

昌臻法师:印光大师对念佛人病中发心的开示

[原文]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

无常不是说着玩的,要正确去面对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

大安法师:不能往生,最痛苦的是谁

问: 今生不能往生,最痛苦的是谁? 大安法师答: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