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启示

大安法师  2022/07/28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启示

礼敬诸佛

一者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指身业礼敬。通过礼敬,能降伏破除我慢的障碍,生起谦卑恭敬一切的心态。通常情况下,吾人至心礼敬过去诸佛、现在诸佛,那没有心理障碍,佛弟子乃至一般社会人士都能做到,然要以平等恭敬心来礼敬未来佛,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什么是未来佛?一切现前的众生都是未来佛,乃至蜎飞蠕动的众生都是未来佛,吾人悉当以平等恭敬心去礼敬。

《法华经》中有《常不轻菩萨品》,这品经的当机者是大势至菩萨。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这位菩萨一生只修行一个法门——礼敬。见了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就要顶礼。一边顶礼,一边还说一句话:“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些增上慢的四众弟子就很讨厌他:“你有什么资格给我授记!”

这位菩萨之所以叫“常不轻”,就是因为他不轻慢任何一个众生,而且恒常地这样去做。即使那些人讨厌他、骂他,他也要顶礼,也说这句话。这些人用棍子打他,他就在棍子打不到的地方顶礼,又说这句话;这些人用石头抛掷他,他就在石头抛不到的地方再顶礼,再说这句话。他一辈子不坐禅、不诵经,就是礼敬。

这位常不轻菩萨临命终时得法华三昧,见到虚空当中威音王佛讲了二十千万亿的《法华经》偈颂,马上就延长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这时候,打骂他的那些四众弟子看到他得了三昧,就去向他忏悔。虽然忏悔,但还是先下地狱,从地狱出来之后再作常不轻菩萨的弟子。

《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得到了一位长者给他的珍宝,他就分成两份,一份给了难胜如来,一份给了与会的最下等的乞丐。他用平等心去做这件事,那就是法供养。

唐代飞锡禅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将“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放在第一,就特别强调这个问题,要对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要生起平等恭敬心。

礼敬诸佛这一愿王也启示我们日常修行要常常拜佛,至心礼佛一拜,罪灭恒沙。现在我们的业障很重,特别是身体不好,通过拜佛还能令身心康乐。拜佛作为修行,身口意三业能够集中——眼睛看着佛像,身体拜下去,口里还在念着佛。

宋代的王日休居士每天礼佛一千拜,临命终时是站着往生的。所以大家应该多拜佛。而且,每个行愿都是以广大心去做的。例如礼敬诸佛时,不仅自己一人在礼敬,还要观想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礼敬;不仅自己在一处礼敬,还要观想自己在一一佛所,以无量无边的身,礼敬无量无边的佛。

十大愿王都是以普贤的心量去做的,这种心量是无尽的——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礼敬诸佛亦无有穷尽。

称赞如来

二者称赞如来,这是指口业。我等凡夫的口业不是讲假话套话,就是在播弄是非,每天摇着三寸不烂之舌造了多少的口业,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要转这个口业去称赞如来,使其进入至善的状态。

经典当中讲,释迦牟尼佛因地作仙人时,观弗沙佛的相好,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脚,七日七夜,以一个偈子来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以这个偈子赞佛,就功超九劫——比弥勒菩萨提前九劫成佛。一般而言,修行人见佛,首先就是要赞叹佛德。如法藏菩萨于出家时见到世自在王如来,他的偈颂首先就是赞佛。法藏菩萨成佛之后,他方世界菩萨前往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首先也是赞叹阿弥陀佛。

我们念佛之前唱的《赞佛偈》是宋代择瑛法师依据《观经》第九真身观所作: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印祖称誉此赞佛偈“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悟开师书》)是故吾人当常熏习。

不仅在做功课、做法事的时候,就是平时待人接物,我们也要有这种心理上的倾向,要赞叹。一切众生总有闪光点,要赞叹他的闪光点,不要一见面就找茬,天天挑别人的毛病。如果总是拂逆他人的心,总是说些难听的话,那他肯定不受大众欢迎。

所以要说赞叹他人的话,这其实也是一种甚深的涵养。但我们往往就喜欢说些嘲笑别人的话,自赞毁他,所造的口业就很深重了。而常常赞叹别人,尤其赞叹如来的功德,那就能够获得无碍的辩才。

广修供养

三者广修供养,可令行人破除悭贪的烦恼。供养有财供养,有法供养。

一切众生都悭吝,自己的东西舍不得给别人,对他人之物却垂涎三尺。小偷的心理就是如此,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否则浑身不舒服,所以他要行窃。而修普贤这一行愿,就要广行布施,以欢喜心布施金钱财宝、资生用具、王位眷属,乃至布施头目脑髓。而且还要三轮体空地布施,不存期望回报之心。能够三轮体空地布施,那财供养就是法供养。

供养当中,有三种福田:敬田、恩田和悲田。三宝和圣人为敬田,父母师长属于恩田,一切穷苦无告的人则属于悲田,这些我们都应当要去供养。

法供养就是把自己所学到的佛法无条件地供养给大家,不能吝法,否则就会得愚痴的果报。如果能够法供养,为众生讲经说法,就能开发智慧。

因为通过我们的法供养,众生开发了智慧,那么自他不二,他人开发了智慧,也就等同于自己开发了智慧。证知以慈悲心代佛弘法,即可得诸佛菩萨加被,获得无上智慧。如是开智法,吾人当践行。

忏悔业障

四者忏悔业障,这是离愚痴之报。

一个菩萨思惟自己无量劫以来,由于贪瞋痴三毒烦恼鼓动身口意三业,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这些恶业有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菩萨尚且说自己的业障无量无边,更何况业力凡夫。

我们有三种障——烦恼障、业障和报障,这三者之间有一个关系:烦恼障就像种子,业障就像水土,报障就像果实。因此,在三种障里先忏悔业障,使烦恼障的种子得不到水土的培植,自然也就没有报障那个果实了。

忏悔业障要生惭愧心,只有知道自己的业障无量无边,惭愧心才能出来,才去寻找忏悔的方法。忏法有作法忏,有取相忏,有实相忏。

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的法门,但也是重视忏除业障的,随缘消旧业。慈云忏主遵式大师曾作《往生净土忏愿仪》,世传为“大净土忏”。收入《净土十要》中,净业行人可行之。

《观经》云,至心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证知,至心念佛即为最上乘的忏罪法。

随喜功德

五者随喜功德,这是破除嫉妒的障碍。

人有一种劣根性,就是嫉妒心,看不得别人好——见到别人倒霉,心里就挺舒服;见到别人活得比较滋润,自己就难过。这其实是薄福之相。是故吾人要把心量打开,要有随喜他人胜德的心。

随喜的对境包括四圣六凡所有的善根功德,对于这些,都要随喜赞叹,成人之美。能随喜他人功德,实则在积累培植自己的福报。赞叹别人,鼓励成就他人圆成善业,这是自利利人的善行。

不要无端地怀疑阻挠他人的善举,诸如别人正在放生,有人非得说:“你们怎么放生,放生不就是放死吗?”这就是阻挠人家。固然,放生处理不恰当时会有一些弊端,但放生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传达慈悲精神的,首先要去赞叹,而不是去障碍。

或者善心人正在给乞丐布施钱财,却有人在一旁说:“他可能是骗人的哦!”阻挠别人行善。如果此时赞叹一下,那人也就布施了。

一定要赞叹、随喜,这就好像一个人在卖香,另一个人在买香,你站在旁边也沾染了这个香气,而买卖香的人并没有损失。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随喜功德的心态和赞叹他人善行的口业。

请转法轮

六者请转法轮,能除谤法的障碍。

为什么要请法?一切诸佛示现,都有人来请法,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法轮常转,佛日增辉。这个世界有佛法的流布,就充满光明,众生就能得福。

佛法要表现其尊重性——有请方说,重法不轻说。如果轻率地去说,别人不恭敬,也产生不了作用。有请才说,才能体现尊师重道。

《周易》有蒙卦,“蒙”是指需要启蒙的人。为师之人一定要自尊自重——“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学生不辞辛劳,不远千里,登门来求学,不是老师主动找上门去教学生。即云:但问来学,不可往教。这是传道师资的自然规则。

中医也有类似的规矩,如果病人不上门求医,医生是不会主动去找病人治疗的。因为疗效的好坏,亦与病人对医生有否信敬心相关。所以,请转法轮是上承诸佛之愿,下顺众生之心。

诸佛来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就是讲经说法的悲愿,但众生蒙昧颠倒,不知道向佛请法。所以,明白人就要主动去请佛。佛灭度之后,三乘的圣人乃至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也都在可请说法之列。甚至,不忍佛法灭,自己通过努力修行有一定的体会,也可随缘讲说,这叫请自心佛说法。

请转法轮,其实现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心为之,例如主动地去流通佛经、光碟等。弘法在任何时代都非常重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世间那些大科学家和大知识分子,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许还很优秀,但是由于分别识和逻辑思维太强,一旦到佛法的层面,可能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多少教授、博导看《金刚经》《心经》,包括《印光法师文钞》,都觉得像看天书,满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需要跟他去讲法。因此现时代培养弘法人才就至为重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请佛住世

七者请佛住世。

对于久处无明暗夜的众生来说,佛就是能灼破群昏的杲日,有着拯救一切众生的力量。佛应众生得度的机缘出兴于世,如优昙华,稀有难遇。如果有幸遇到了,一定要请佛长久住世。

佛临涅槃那天,向天上地下的所有人宣告:今日当入般涅槃。当时很多众生长跪叉手,泪流满面,请佛莫入涅槃。但是,释尊涅槃之事实则是有因缘的。

佛曾向阿难暗示过,佛可以住世半劫或者一劫,但阿难不吭声,没有请佛住世。相反,魔王波旬却去请佛入涅槃,那佛也恒顺众生,就答应波旬三个月之后入涅槃。佛不打妄语,既然答应了波旬,那就要做到。

当然佛示现涅槃,也是有因缘的,从《法华经》来看,佛示现涅槃也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如果佛长久住世的话,众生不起恭敬之心和稀有难遭之想,示现涅槃相,众生就有修学佛法的紧迫感了,对佛法也就油然而生恭敬难遭之想了。

须跋陀是佛最后度化的一个弟子,他活了一百二十岁,是一位老外道。在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他根本就没有来向佛请教过。一日他听天人说佛要涅槃了,就紧张了:佛都要涅槃了,而我还没有得解脱,得要赶紧向佛请教,否则以后没机会了。于是赶忙跑去找佛。

当时阿难把他挡住,不让他进,怕他干扰佛最后的涅槃。他就再三地恳求。佛听到他的声音,让阿难放他进去,就给他讲八正道。当下,须跋陀就证到了阿罗汉果,而且为了报答佛的恩德,他就自己先入涅槃。

正是佛要示现涅槃的消息,把须跋陀给度过来了,如果佛长久住世,他可能根本就不会在意。佛灭度之后,对于一切三乘的行人以及一切有修有证的善知识和高僧大德,也应该要请他们长久住世。

最后的三个行愿

最后的三个行愿都是属于回向的范围。

八者常随佛学,就是恒常地、无穷尽地不违悖佛陀的教敕而修行。常随佛学是以佛为榜样,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果的全过程,我们都要亦步亦趋地去仿效。

因此,我们是要“学佛”,学佛是解行并进、知行合一的,而不是仅仅去研究“佛学”,佛学属于知识学问的范畴。

九者恒顺众生,这是利他行,回向众生。这一行愿所表述的道理非常精彩。恒顺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予以利益去成就他们。恒顺众生不是恒顺自己,一个具备无我空慧的人才能做到恒顺众生。众生有种种的根机、种种的欲乐、种种的习气,我们都要去恒顺。之所以要恒顺众生,就是因为佛与众生是同体的,恒顺众生就等于恒顺诸佛,让众生欢喜就等于让诸佛欢喜。

《华严经》以海印三昧来表达佛与众生同体的深义,当佛证得海印三昧的时候,大海岸边所有的树木、花卉、景物都印在大海里面了,于是印在大海中的景物即是大海的组成部分。同理,九法界众生也都是佛所证海印三昧中所现之影,是故一切众生即是佛的组成部分,佛与众生同体不二。

由此,佛菩萨以大悲心为体性,大悲心是缘苦难众生而生起来的,由大悲心催生了菩提心,由菩提心引导了菩萨的六度万行,由六度万行成就了菩提树的一切种智的果实,所以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没有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报众生恩故,必须要恒顺众生。令九法界众生悉皆往生极乐净土,即是究竟的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这一行愿是要将前面九种修行的功德作三种回向:一是回事向理,回转前面九类行愿事相功德,趋向真如实相;二是回因向果,回前述行愿因行趋向菩提佛果;三是回自向他,回转自己修普贤行愿功德趋向法界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通过三种回向,就能拓展心量。

一般而言,我等业力凡夫好不容易修了点功德,就会觉得这应该属于自己的,最多是让家亲眷属沾点光,而把自己修行的功德给其他众生,那可舍不得!本来修行便想着得点人天福报,可是一旦全舍出去了,自己可不白忙乎了吗。

然事实并非如此,佛法的奥妙恰恰是越回向,功德越大。由于心量的扩大,功德也随之放大。所做的功德就像一滴水,如果不回向,这滴水就容易干涸;如果做了回向,这滴水就回归到了大海,就永远不会干涸。以此获舍一得万报,乃至舍一得不可说不可说倍数之果报。

对于净业行人而言,修行的一切功德,无论是持名念佛,还是净业三福、十大愿王,都要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终极目标,而且回向法界众生共同往生。发愿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悟证无生法忍之后,还要再回到娑婆世界、烦恼稠林、生死苦海,来救度苦难的众生。如是往相回向与还相回向就能成就大悲心,与大乘净土妙法相应。

普贤十大愿王与净土法门关联甚密 ,《无量寿经》讲与会的菩萨大众悉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阿弥陀佛第二十二“菩萨一生补处愿”中,也谈到极乐菩萨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无量寿经》唐译本开显:“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意谓如果有缘众生发愿要成就佛果,就应当要念佛往生到彼岸的极乐净土,一到那里就行超普贤行愿,能快速圆满普贤十大愿王,直入如来地。净土法门至圆至顿的特质,于此可见一斑。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结穴归根之处,也是《华严经》的修行中枢。《华严经》以十大愿王作为归宿,十大愿王则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归宿,这样就直接把净土法门与《华严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净土法门得十大愿王的导归,就拓展到了大乘全圆的境界,而《华严经》得“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归宿,也就能圆满毗卢遮那成就华藏世界的本怀,两者相得益彰。所以,凭借六字洪名就能打开华严事事无碍的法界,极乐净土的庄严全体具足着华严十玄门和六相的功德。

普贤行愿之法义境界昭示:毗卢遮那与阿弥陀佛同体不二,极乐净土与华藏世界圆融互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亦属法尔自然之佛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临终业障现前没有念佛,能往生吗

问: 病人平时信愿具足,念佛功夫不错,但临终时业障...

这个时代要求生净土

在这个时代,要大力倡导求生净土。我们知道人生第一件...

慧律法师《1998年佛七圆满开示》

情爱纠葛,苦多乐少 我们这几天在打佛七,大家可能不...

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念佛就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念功德包含身、口、...

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

我们看看蕅益大师有什么比较深入的开示:这当中有二段...

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

问: 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在修行整个...

善巧导净土,妙验西方路

沈中旭。字启白,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个性豪放不拘小节...

用普贤十大愿来念佛

和尚慈悲,诸位执事慈悲,大众师父慈悲,请坐下。今天...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针对不同根机

问: 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

在任何急难恐惧的时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

舍不得爱情就等于舍不得三界六道

问: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还仅仅是觉得自己信了?我...

净土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主流文...

【佛教词典】上乘

(术语)又云上衍。大乘之异名。世亲摄论一曰:如是三...

【佛教词典】无量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

【视频】慧律法师《法华经·安乐行品》略说

慧律法师《法华经·安乐行品》略说

【视频】智海长老《大悲咒感应——老罗汉的故事》

智海长老《大悲咒感应——老罗汉的故事》

【视频】五台山观音洞

五台山观音洞

三乘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

修慈心禅的方法

以自己为对象 你们也许注意到了这个经文的第一行:愿我...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念佛人该如何办丧事

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

为什么临终十念可以往生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我看智者大师讲到忏...

为破三轮故说净土

原文: 此经起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画传

一、禅观入定,得睹远师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

受持供养楞严咒的种种功德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

【推荐】信仰佛教的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

放弃工作在寺院长期做义工可以吗

问: 弟子的独子三十多岁,他不想成家,向往出家,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