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量寿经》不可思议的独特的地位

大安法师  2023/04/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量寿经》不可思议的独特的地位

由于释迦牟尼佛以悲愍心特别地留这部《无量寿经》作最后的救度,就能够知道这部《无量寿经》就是末法众生大总持的一个拯救法门。总持就叫陀罗尼,一法具一切法。末法众生病患最深重的时候,靠其他的药方已经不能奏效了,唯有这一味阿伽陀药,万病总持,能够起死回生。所以,这个念佛法门普度一切众生,无论是根机利的还是根机钝的,乃至于五逆十恶要下地狱的众生,这味药一下去,都能管事、奏效,立竿见影!

末法的时候,大小乘经典次第地灭尽。首先是人寿五十二岁的时候,《楞严经》先灭,以后《般舟三昧经》也灭,就是这些大乘经典慢慢消失之后,但只要《无量寿经》还存在,也就等于大乘经典还没有消失。《无量寿经》可以总持一切大乘的经典,这叫以一存余——以一部经来保存所有的经。这部经典流转无尽,广度一切众生,正是以一法总持一切法的这个含义。

所以,这就是诸佛普度一切众生离开三界火宅,究竟圆成佛果的一大事因缘。诸佛的出世,跟众生的烦恼、痛苦成正比例,众生烦恼出现的时候、痛苦不堪的时候,正是佛出现的时候。也就是说,有苦难才有拯救,有黑暗才需要阳光。佛教来到我们这个世间的价值,就在于我们有苦难。比如,我们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这是四圣谛苦谛里面所要表达的,八苦。

如果众生没有苦,没有对苦难的觉知,他是可以说不需要佛教的,佛教也不会来的。这就是在这个一四天下,北俱卢洲为什么没有佛法?北俱卢洲的众生太享乐了,福报比较大,他感受不到生老病死的痛苦,他认为没有这种需要,所以佛法不去那个地方。韦驮菩萨护法,叫三洲感应,其他的三洲,他都有这种痛苦的觉受和痛苦解脱的愿望,韦驮菩萨去护持——三洲感应,唯独不去北俱卢洲。这里面就有深刻的哲理了。

我们末法的众生,尤其处在五浊恶世的情况,人的智慧力、意志力,他会体现为反省、拷问。只要这种反省、拷问的知觉还存在,跟佛教结缘的人就永远不会中断!这是生命当中与生俱来的需求,也是生命当中本有的善根的种子。我等众生都有本觉的佛性,这些本觉的佛性在发挥作用,它在熏习无明。熏习无明的这一个现象,就是他产生了厌离心,他觉得这样的生命无意义,无价值,肯定还有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本有的生命,他会去追寻,这就是他在觉悟。他有厌离之心,他有出离之想,他就要找一种办法。佛教对这种追求生命意义的众生就有不可抵御的吸引力,他一定会走向佛法,唯有佛法才能解决他的终极关怀。

一切诸佛不断地来到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他是为什么?这一大事因缘在《法华经》里面和盘托出,“唯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来这个世间,是要令一切众生获得佛的知见的——佛的“知”是佛的智慧,佛的“见”是佛的五眼。我等众生是众生的知见,迷惑颠倒。佛的知见从哪里获得呢?也就从众生的无明的心里面获得的。无明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真如里面,不觉显现出来的。只要觉这个无明自性本空,了不可得,就回到了那个周遍虚空法界的妙真如性,离念灵知,这就是佛的知见。所以,佛的知见是属于出世间法,众生知见都是在世间。

“开”就开显。佛性就在我们的无明的心里面,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是我们不了解,所以佛来讲经说法,来“开”——打开。就好像一个很贫穷的女人家,吃饭都有问题,穿衣服都是衣衫褴褛,甚至衣食无着,那善知识告诉你:“你的家里就有宝藏。”但这个穷女人不相信:“我哪有宝藏?我穷得不得了。”实际上就有宝藏,她自己不知道。所以佛菩萨来这里要帮我们打开,我们自性有宝藏,然后一一指示,这是什么宝藏,那是什么宝藏,可以贸易成更多的钱财,你就是一个大富翁了。所以“开示”这两个字是来自佛菩萨这一边的。

悟入,是属于众生这一边的。闻所未闻,觉悟了我本具佛性,能够信解自己本具佛性,这个人就不一样了,就有正知正见了,整个的生命就有一个全新的转化了,这就是“悟”。悟了就要修。悟等于见道,见道就要修道,修道就可以证道,就是证得那个本有的如来藏性。证得不是从外来的,是本有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无动摇,自性本自清净。这些都是大乘佛法要传达的理念,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大乘经典讲般若的空性——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乃至有法无法空,十八种空,是让你回归佛的知见的。净土法门讲妙有,是藉助诸佛如来已经成就的这个净土,来显发我们本有的如来藏性的。无论是般若的空门还是净土的有门,最终都是要让我们回归自性,圆成佛果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归到本元都是一样的。

所以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建立的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是彻底地表达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九法界众生出三界的这么一个慈悲的本怀。我们深信切愿持名就是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是诸佛的慧命所在。如果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不能传扬,那是诸佛的出世的慧命就不完整了,就有残缺。《无量寿经》的义理、境界、性相、因果,全体都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佛相传的慧命所在。佛把这部《无量寿经》嘱托给弥勒菩萨,也是要让候补佛要弘扬净土法门。弥勒菩萨在龙华三会也必定会把这部经典嘱托到贤劫的第六尊佛的,一定要传下去。这是九法界众生出离生死,不仅仅是分段生死,乃至于变易生死的本源大法。

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无量寿经》里面宣说这个净土法门的时候,就能感得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证信,来赞叹,来护念一切念佛行人。无论是西天东土历代的祖师,都在苦口婆心地劝勉,千经万论地指归,古圣先贤,人人趣向,万水朝东,众星拱月。这种状态就表明《无量寿经》在大乘佛典当中不可思议的独特的地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讲看破、放下、念佛。因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

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前面是讲因地的随顺,...

四十八大愿——(第22愿)菩萨一生补处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

昌臻法师《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净土法门的纲领,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

睡在棺材里的人

一般我们厌离娑婆,要观照这个世间的苦、空、无常、无...

让阿弥陀佛住到心里来

有些人问:是不是念佛不需要次第啊?实际念佛也离不开...

不要轻易地离开家庭,让家里生烦恼

问: 本人已六十多岁,念佛多年,但家人不接受,本人想...

【推荐】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把前面的念佛的止跟观作一个总结。偈颂一是偏重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初心菩萨亟须亲炙阿弥陀如来

疏文:正定聚者,拣异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

烧一万个元宝,就可以免除灾难吗

问: 有个自称天人的人,说我孩子过去世是个猎人,将来...

应该一门深入还是深入经藏

问: 一门深入和深入经藏是否矛盾,我们到底应该一门...

这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心态

信的四种内涵。首先是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我们所处的这...

【佛教词典】摄善法戒毗奈耶聚

【摄善法戒毗奈耶聚】 p1459 瑜伽七十五卷一页云:云何...

【佛教词典】忍无智见差别

【忍无智见差别】 p0710   俱舍论二十六卷一页云:前...

阿弥陀佛的光明为何独摄念佛人

原文: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

人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宽容

朝阳升起的时候,山门外凝聚着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

不废世间法而成就佛法

问: 师父好,我的困惑是,都说只要一心不乱专念阿弥陀...

圣严法师《修行念佛法门的三资粮:信、愿、行》

修念佛法门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愿心,...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胜过极乐世界修行百年

问: 《无量寿经》说: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

生活在报恩的世界里

给遗弃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给伤害...

打坐时九个调身步骤

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 1、对座位的要...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

曾国藩是春秋战国时代曾子的七十世孙。他是中国近代政...

起心动念也能造业

佛在印度罗阅祗竹园中传法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摩达王...

可以打饿七来见佛吗

问: 佛法大意将某人绝食7天就见到阿弥陀佛,能否仿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皆得神足飞行愿

第九 皆得神足飞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

眼盲心不盲

记得当年台东的佛教莲社是由一间木造仓库改造而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