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别辨心相明去取——圆心之相

大安法师  2024/01/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别辨心相明去取——圆心之相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那谈什么是圆的发心,这里可能就更深邃一点了,也是正确发菩提心的核心内容,这里要用智慧来观照了。“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这“自性”就是自心本性。自心本性是什么呢?就是空性,就是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那个“性”。所以进一步谈,不仅是众生不在心外,众生是在心内,跟众生是同体,“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迷就叫众生,自性悟就是佛。既然是迷的众生,也是自性的一种迷,你觉悟了就等于度脱了。自性是佛道,你觉悟了的自性就是佛道。既然是自性里面的,那也就很容易成就,不是心外的啊。所以圆教的发心,特别讲这个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一如,“不见一法,离心别有”。

那建立了这个圆教的知见后,怎么发起菩提心呢?“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这里要注意了,这里谈的虚空,不是谈虚空之相,而是谈空性的问题。所以般若系的经典常常讲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泡、如阳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虚空花,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这个虚空中本来没有花,但捏目成花——空花;虚空里面显现花相——幻相。

要理解菩提心是虚空之心,这是胜义谛层面的一种知见,就是菩提心是离相的,是无相的。自性本来不生,自性空故。这个虚空非色、无见、无对待、无漏、无为。但是虚空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呢?一切有为的物相,都要依虚空来建立。如果没有虚空来遍一切处,那就会有障碍。所以谈般若系经典,常常有一个知见,就是:正因为有空义故,一切法才能成立。没有空就成立不了一切法,这是深刻的辩证关系了。所以菩提心就犹如虚空,无相,又不要执著还有个虚空之相,那都是不对的。就在如虚空的菩提心里面才能生起利益众生的智慧,才能去知恩、去报德,才能生起慈悲心,才能生起对一切众生的同体感。所以是以无相的、空性的心发这个愿,虚空之愿。愿是缘起法,所以有时候讲无愿之愿。自性本体无愿,但又生起了这个愿。

虚空之行,有时候称为无行之行。本体上是无行,无造作,但是缘起法当中又不离开这个行。这就是般若系经典常常讲的,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谈如虚空的问题。但又要生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只是谈如虚空、如幻、如影,而你没有生起一种行,那就堕到断灭见里面,那也是不对的。所以这个“行虚空之行”,无行之行。

“证虚空之果”。这里注意了,这个果你也不要以为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般若系经典谈这个发心,“无所得”是一个不要忘记的观念,如果有所得心就白云万里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里佛告须菩提:“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发菩提心也是这样,“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不是有个真实的法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要当下体会那个空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还发什么心,还有一个菩提心的实体吗?这是没有的。所以菩提,无论初发心还是它的果,无处住,就是要把握它的空性。

度众生也是,你行虚空之行,你不是要去度众生吗?但你还不要执著有真实的众生可度。《金刚经》告诉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要生什么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要把握这个空性,你不要以为有真实的众生,众生自性本空。你如果有一个真实的众生,那就著相了。著相就体现为四相,如果一个发心的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为什么这么说呢?“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能发和所发都是寂静、无相、无我,这才是菩提。这个空性也无空相可得,这个“空”也得要把它空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就称为“毕竟空,无所有”。要去把握这个义理,这样才可以说达到了圆教的发心了。所以说终日度生,终日无一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还要勤勉地去度众生。一个在理上说,一个在事上说,理和事一定要圆融,才有圆教的味道,“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对这一点也可以举一个公案。《维摩诘经》里面,天女散华,散在菩萨身上都掉下去,散在声闻身上,华粘在身上不能落地。舍利弗就很讨厌这个华,就要把这个华弄掉。散华的天女就跟舍利弗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甚至那个天女还把执著男相女相的舍利弗变成了天女的样子,把她自己变成舍利弗的样子,再又都变回来。这些神妙作完之后,搞得舍利弗就觉得她很了不起,最后就问她,说你多久才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天女说:“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问我什么时候能成无上佛果,等你成为凡夫的时候,我就能成佛果。舍利弗说:“我作凡夫,无有是处。”我已经是断尽了见思惑的阿罗汉,我再回到凡夫,无有是处。天女就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为什么这么说呢?“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菩提,不要以为真有得一个什么东西,无有得。这就是《心经》讲的“无智亦无得”,也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寿者就是指涅槃,涅槃相也是没有的。舍利弗还不明白,还要问,现在有很多诸佛都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恒河沙,那怎么说呢?天女说,这是从世俗谛的文字数字而言,才说有过去多少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有多少佛,未来有多少佛,这是随应世俗谛来说。但在胜义谛,菩提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天女再进一步启发他:舍利弗,你得阿罗汉果耶?还是无所得耶?舍利弗说:“无所得故而得。”天女说:“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无所得就一定是把握空性了,但是不坏世俗谛。所以无智亦无得,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有这样的一个理念,这就是圆教的发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只一念间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

「做事不一定要发心,发心一定要做事」对吗

问: 有老师父开示说:做事不一定要发心,发心一定要...

《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我们看第一个空无边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谓行者厌患...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法句经》中有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小...

在佛法中积集善业,来生会有五种可能

我们每一个人在佛法当中,都会选择自己的法门来修学。...

佛陀如何破除凡夫的执着

我们看癸二的 明随缘不变之体。 这个体当然是最重要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应作何理解

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是否能流通修学

问: 最近全国各地流行的《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一...

造的罪业太深重了,阿弥陀佛能要我吗

问: 我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堕胎杀生,开了十年大酒...

识神随业走

《大智度论》里面有个偈子:鸟来入瓶中,以縠掩瓶口,...

是否要祈求阿弥陀佛帮助驱除贪嗔痴

问: 是否能够在念佛号之前祈求阿弥陀佛佛光加持,帮...

【佛教词典】曼陀罗

花名、华译为适意花、悦意花、白花等。...

【佛教词典】正印

元代临济宗僧。福州连江人,俗姓刘。号月江。自称松月...

用功没巧,只要一门深入

古人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看今天就是初三了,快...

怎么才能六根互用,把自性光明显现出来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

佛教有「夫妻相克」的说法吗

古代民间女子若是婚姻不好,尤其是夫死再嫁、寡居等,...

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

佛陀出世目的主要是宣扬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的主要思...

【推荐】施三宝福田,所在常安乐,后当证涅槃

往昔,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特地以金...

【佛学漫画】怎样和阿弥陀佛相应

我们只要发愿往生就是和阿弥陀佛相应啦...

如何才能仗佛慈力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

犯五戒后能忏悔吗

问: 请问受五戒,如果犯戒的话,是否要在佛前求忏悔...

如何得到地藏菩萨梦中加持

学法的时候应当经常地对照,像《地藏经》上说,要我们...

如何让自己持戒更圆融

问: 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欲修孝顺者,须念念与戒相应

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佛法是心法,起心动念都源于我们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