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初学坐禅,先要学会放松

净慧法师  2025/05/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初学坐禅,先要学会放松

居士们来到禅堂,一定会感到禅堂的气氛很紧张、很严肃。禅堂的气氛,在当今的时代,只有在禅堂里才能感受得到。在社会其他生活领域中,不会有禅堂这种严肃的气氛。

实际上,禅,它并不是在严肃中能够获得的一种感觉。禅,是我们身心高度放松的一种精神状态。尽管我们在禅堂感觉到气氛有一些严肃,但实际上从我们修禅的人来说,还是要把身心高度放松,不要紧张。坐的姿势虽然有要求,吃饭的姿势有要求,走路的姿势也有要求,如果我们被动地接受它,就会感觉到不自由、不自在,感觉有些紧张,有些严肃。

我们怎样对待寺院生活的这些要求?怎样对待我们不是很熟悉的生活方式?我想,我们要有一种主动的、欣赏的心态去接受它。如果我们抱着一种欣赏的心态,去接受这种比较陌生的生活方式,就不会感觉到太紧张,就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我们禅堂里的管理人员,监香师、维那师,尽管每个人都扛着一块香板,这实际上是表法而已,并不是要拿着来打人的。所以我们也不要对维那师的香板,感觉到很威严。其实维那师的内心透着一种慈悲,透着一种对大众的成就、欢喜的心态。

如果我们在禅堂不能放松,就进入不了禅的境界。坐下来浑身不自由、不自在,行香也会感觉到拘束,感觉到处处都有规矩。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智慧的花朵不会在重重管制下开放出来。智慧的花朵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心态下才能够开放。

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品味一下,如果我们内心有压力的话,我们的精神在受压抑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一种良好的心情去接受这种压抑?我们会不会有好的办法来化解这种精神的压力?

我碰到过很多的朋友,说他的压力很大,精神简直要崩溃。精神要崩溃了,还有快乐吗?还有宁静吗?还有喜悦吗?肯定没有。所以快乐、喜悦、宁静,都与放松有关,都与紧张的气氛没有缘。

我们一方面要放松,身体要放松,坐下来不要故作姿势,一切顺其自然,内心更要放松。放松了才能放下。因为你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放下,不太可能。只有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才能够放下某些与修禅不利的思想包袱。

说老实话,一个七、两个七,甚至于五个七,要完全做到放下也不容易。因为放下,是长期修行的结果。放下从放松开始。放不松,绷得紧紧地,精神紧张,那本身就是一种放不下的表现。

坐下来,身体要放松。身体放松与我们的穿着有关。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乃至平常在家里打坐的时候,宽衣博带,衣服太紧,带子系得太紧了,对于血液循环不利,坐下来不安定。

肌肉也要学会放松。肌肉放松与姿势有关。要自然地挺起腰板,但不要故意地做作,不要故意地使劲。要顺着身体自然的姿势,腰板自然挺直,一点也不能使劲,一使劲就会有障碍,就会使气血流通不顺畅。

心情更要放松。心情的紧张是和我们的想法有关,我们千万不要想,这一支香我就能开悟,或者说在这个七我就要开悟。不要想这些,想这些没有用。因为开悟,是一种不可预约的事情。它只是在无心的状态下,功夫做到水到渠成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突破、思想上的飞跃。你想预约在什么时候开悟,这是永远办不到的。你把这种希望开悟的心放下来,只管在功夫上努力。

所谓的努力,也是在放松的前提下自自然然地照顾好当下的心态。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城市长大,对于许多古老的生活,一点感性的经验都没有。比如,禅堂用功夫,每每用牧牛的比喻来点化,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经验。

什么叫做牧牛?即使现在住在农村的人,住在山里的人,也不知道牧牛是什么滋味。因为我在黄梅这里看到,牛放在山里,让牛自由自在地吃草,并没有人照管它。所谓牧牛,是指有一个人牵着牛的鼻子,让牛只吃路边的草,不吃田里的庄稼。

久而久之,这头牛被放牧得驯服了,你不用拽它的鼻子,它也不会吃田里的庄稼,放牛的儿童就可以坐在草地上很轻松、很自在地,看着那头很驯服、很听话的牛,在吃本分的草料。

这个比喻,就是把我们当下的这一颗心一分为二。有一个看管这个心的人,好像又有一个被看管的心。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在初用功的时候,往往是把它剥离开来。

比如说,有正念、有妄念,用正念来代替妄念。是谁知道什么是正念,什么是妄念呢?这明明就有一个能知和所知,能觉与所觉。就在这能所之间,找到契入点。

比如说昨天晚上讲的观呼吸,觉知呼吸的入住出,有一个念,有一个息。实际上息不离念,念不离息,初步功夫把它一分为二,最终是心息不分,能所双亡,如此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开始用功有能有所,功夫到家了,纯熟了,能所双亡。呼吸就是呼吸,不需要去觉照它,自自然然地妄想不起。

我们回到刚才牧牛的比喻。等到这头心牛达到了人牛双亡的境界,那也是无能无所,消除了对立面。在用功的过程中,只要有对立面存在,说明功夫还在途中。功夫真正做到家了,是能所双亡。能照之智与所照之境合而为一了。

到了这种境界,开悟有消息了。你会在一个无心的状态下,在一个漫不经心的状态下,忽然之间天崩地裂,虚空粉碎。开悟的那种境界,就是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是一个人彻底地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放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所以我们初学坐禅,首先要学会放松。身体放松,精神放松,整个面部的表情放松,满怀喜悦、满脸笑容地进入禅定的状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不退心

过去有一个人,虽然没有人开示他,但因为受世事的折磨...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

如何判断修行有没有进步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

珍惜当下的生活

清代宰相孙将鸣曾为资国寺题了这样一副楹联:浮生若梦...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

修行之秘诀--一向专志

一向专志是有成就的菩萨之修行秘诀。大乘经典讲阿鞞跋...

禅宗对六识空性的体证

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境所产生的六种认知作用,...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生死的难关才是真正的难关

把这座寺院修好了,本人刚好八十岁。在修复这座寺院的...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昨天讲到有各种各样的邪见。如果我们修行人一旦被邪见...

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

【推荐】初修定者须过好「三关」

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这里的三...

【佛教词典】散杖

(物名)密教之修法,由洒水器取水散之者。本束生茅而...

【佛教词典】贤劫十六尊

(一)贤劫出现之十六尊。又称贤劫十六大菩萨。即密教金...

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便能往生忉利天

心是所有法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一切都是心所...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弘一律师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经讲过一篇《改过实验谈》,...

源断流枯

人往上爬,水往下流这是物各有其性。人不往上爬那是没...

一个人会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十五、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

圣严法师:如何能明心见性

惠能大师谓惠明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

净土是上根器所修法门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禅师),谓净土一法,...

是否有人比佛陀更强

一次,佛陀遇到四位孔武有力、正试着搬动一块巨石的壮...

山民窃取王库喻

过去,有一位居住在山里的人,偷了王家库府中的贵重衣...

即使都追求到手了,也不过是如幻梦一场

人们所乐爱及追求的,没有一样能逃离无常的腐蚀。生命...

彭际清居士: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释此经时。略开四分。一题名。二叙分。三正宗分。四流...

出家人对穷苦信众不能生骄慢心

建立了寺院,一定会有想学佛的人来近,接待这些人要很...

圣严法师:勤劳健康最好

身体虽然重要,心理健康尤其重要,所以健康应该是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