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善待自然

2011/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存,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希望以此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世纪,神学占据了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上帝的信仰,使得回归神的怀抱成为人生唯一的归宿。启蒙运动之后,随着人本思想的兴起,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倾向于二元对立,从上帝之子及自然之子转而成为地球的主人。人类不必臣服于上帝,更不必臣服于自然,正相反,万物不过是为我所用的消费品, 自然不过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人类在欲望的怂恿下,将征服自然当作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大自然中无尽地索取, 以满足人类最大限度的需求。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生活的真正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更进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人类称为正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败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是来自条件的成败,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那么,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佛陀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过去我们总是将自然比作母亲。尤其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万物有灵的思想曾经盛行于世界各个民族,这也使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 自然的奥秘被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开始变得狂妄,与此同时, 自然也开始失去了安宁。但无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都无法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毕竟,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建造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制造了现代科技的产品,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却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只有回归自然, 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放松,才会缓解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

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似乎只有财富才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和大自然的给予相比,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资源,使人类得以延续并发展。如果没有汽车、电话,人类一样可以生存,但如果没有粮食和水,又能维持多久呢?更不必说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所以,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离不开太阳带来的光明,离不开江河对我们的哺育,更离不开大地对我们的负载。

现代化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我们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护,就能永远享有。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无疑是饮鸩止渴。现在有句话叫做“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我们都知道,健康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或许能以自然来换金钱,到将来,我们还能以金钱买来大自然曾经无偿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吗?或许有人会说,河流污染了,我们不是还有瓶装的矿泉水可以喝吗?那么,到大气污染到无法呼吸的那一天,我们又去哪里采集新鲜的空气出售呢?即使可能, 我们为购买空气而付出的费用,又需要多少劳动才能换来呢?

尽管人类对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当我们居住的房子倒了,我们可以搬家; 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毁了,我们可以迁徙;可当我们生存的地球趋向毁灭时,人类又到哪里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呢?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看护者。不论我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毁坏自然,都等于是在谋害自己的母亲,那么,人类可能在这样的罪行中幸免于难么?所以,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得到自然的呵护,才会在它母亲般的怀抱中获得安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在背弃自然的任性行为中走向毁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重视心灵环保建设

环境的污染 我们知道今天世界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环境...

证严法师:做大地的园丁,环保地球

1、心理环保 刚才手语队表演一个呼吸的地球和大地的园...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处事方式

从前,有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有一次,他到一所有名的...

提倡环保--远离有毒香烛

可怕的现状 我们每到寺院等宗教场所,都会看到袅绕的烟...

心态重于环境

每天上午的同样时间,一位富翁都会乘车经过一个公园。...

顺其自然才是生存之道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

放生会刺激更多的养殖和捕捞吗

很多人对放生有这样一个疑问:市场需求量是固定的,按...

你们专注的是钱

有一位长年住在山里的印第安人因为特殊的机缘,接受一...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佛教如何看待妇女

问: 佛教如何看待妇女? 济群法师答: 佛教觉得,妇女...

处世间,如虚空

出家人的生活,一方面是通过戒律来规范自身行为;一方...

不忘初心,成佛有余

教界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修学上不去。原因固然很...

众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

【佛教词典】绀纸金泥

指用金泥书写经文或绘佛菩萨等像于绀纸上。其材料,或...

【佛教词典】灭尽定

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

抄经的十大功德利益

一、古以写经增福延寿 抄经,古称写经,即书写佛教经典...

学会从奉献中获得法喜

论语里面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们天天...

不要总羡慕别人拥有什么

有一些人总是问我,为什么这个外国有,中国没有,那个...

什么样的考验才知道临终有把握

我们在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在一念的散乱心当中,要...

没有挣扎就没有进步

有一天,弹簧冲著压力大声叫道:人们喜欢的是我,又不...

受持三戒

舍卫城中有一良家子弟听了佛陀的说法,便皈依三宝,出...

观身不净 奉献身心

我们现代人在身体上下的功夫最多,生活里面对身体下的...

上报四重恩,是哪四种恩呢

在回向时,大家常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恩是...

如何测度慧命有否成长

问: 若要测度自己的慧命有否成长,是否可以「本来是...

这一生啊,就这样下去,完了

出于丛林,入于古刹,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一...

如是利益,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

净界法师:有五种因缘,菩萨不会赐给你财富和地位

第一个,菩萨看到这个「有情」,他对于财富地位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