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意财源不顺是何因

梦参老和尚  2021/1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生意财源不顺是何因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不与取。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不与取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财宝具足。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

这是十善业道的第二个,不偷盗。“不与取”就是没有给你你却拿了,这就是盗。你要是能够从闻法了之后“尽形寿”不偷盗——“形”就是你这个身体,寿命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形的,就是到了你命尽的时候、一直到死亡,从不犯这个“不与取”戒,也就是不犯偷盗。我们受五戒的时候,只要不偷盗就是了,不犯这个戒,就是清净的。所得的功德,就是不被人家偷盗,乃至于在这个戒上,你不犯错误。

偷盗,是不偷一切人的物质,不偷有主物。这个物品,有主的,就犯盗戒。无主的物,很难说。要是山林,我们认为是无主的,其实那是有主的,那是国家的。这个国界里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都算有主之物。

在马路上走,人家掉的东西——我不是偷的,是他掉的,我是看见东西,或者钱、或者什么,你捡起来了,这个在我们受戒时,五戒,或者别的都不算犯盗戒,但是在比丘、比丘尼戒,不行,因为不持金银财宝、不持钱,拿了也是犯戒的。菩萨就不行——这个世界没有无主的,说那个众生掉的,我捡到的,菩萨也犯“不与取”戒。

同时菩萨必须得观想,自己不偷盗,也愿意一切众生不偷盗;我不杀生,就把这个不杀的禁戒持到了,我把他作布施了,布施给众生。这个我们绝对想不到。不偷盗,我不但不偷,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呢?布施使他不要害怕,不要恐怖,不要热恼。我们要是偷了他的东西,或者拿了,他丢失了,他一定会热恼;或者这个东西跟他生命有关系的,他就生起恐怖感。

好比说,偷别人的公文,或者偷人家的地契,偷人家的报账单,在你是无所谓,在他可就损失大了,不但心不安,身也不安——他丢了之后,就到处找。偷有几种,打劫别人的东西,这叫抢;也包括盗,偷盗,这叫盗,强盗;或者巧设种种的方法去骗,诈骗也属于盗戒。

如果讲盗,那就很多,或者用语言,很巧妙的方式——“不是我偷你的,是你给我的”,但是你这算盗,因为那是欺骗、诈骗;或者借了不还,也算盗,那个盗更重。讲盗戒的时候,戒相非常地详细,微细得多,但是在这个经义上没有讲。

佛讲的是菩萨摩诃萨“尽形寿”不能去偷盗,人家没有给的,不能拿。反过来,我不偷盗的,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使他没有惊恐、没有热恼,也不受扰动。于你自己所得的如法财利,合法的——像我们打工赚的,或者不管怎样的,我们应得的得到了,应当欢喜满足而住,不要贪求而住。不住的意思就是还去追求。

另外,凡是非法的财利,不该我得的,不去谋求它,也不去希求它。不但身不去做,心也不去想,口里更不要说了。有些财物是从口里骗来的,这个情况是有的。因为这样子不偷盗,善根很快就成熟了——因为不偷盗的缘故,无有偷心。

那么过去所造的业,“前际后际”,“中际”就是现在的,过去的、前际的你偷盗的罪恶,应该到五趣——五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因为偷盗的关系在这生死轮转,生死就像长河似的,永远沉没在这个里头,出不去——“没生死河”,淹没在生死河里头。

因为“不与取”,造的身业、语业、意业“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这些是你过去所造的业,这个业就是因为偷盗而造的“身、语、意诸恶业障”,就是我抢的,用身体去抢劫;或者用口去骗取;或用意念去打主意。身、语、意所造的恶业,都属于偷盗的。凡是属于这个条文都是偷盗的,因为这样子,你自己的烦恼,惹起别人的烦恼,就障住你修道的道业。

如果我们做生意不顺利,或者财源不顺利,资生的工具不充足,你不怨天、不尤人,就怨你自己过去造了这些业,所以你有些障碍,对一切法你都不能入,障住了。财宝,你也没有具足。因此就产生了这种障碍,不但自己偷,或者教人家偷,“自作”就自己去做,“教他”就是教他去偷,教他去做;乃至于看别人偷盗了,你高兴欢喜、“见闻随喜”——这个随喜不是善业,而是随喜恶业。

如果你现在远离这些罪障了,“远离不与取”了,不偷盗了,距离他很远了,远离就是不再造作的意思。“皆悉辗坏”,由现在这个轮,现在什么轮呢?就是“远离不与取”这个轮。过去在迷糊当中、在业障之下所做的事情,现在要从此发愿,不偷盗,也确实不偷了,就是我们现在不造,就把过去的业也都消失了——“摧灭无余,不受果报。”这就是要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不再做了。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别人对你不顾虑,丢了东西也不会想到是你拿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不猜虑,他掉东西绝对怀疑不到你的身上,不会怀疑是你偷了。不然,我们这屋里有几个人,某某人东西丢了,这个怀疑了——这个屋就这几个人,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但是由于你没有这个业,他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就是这样。

还有盗鬼神物。鬼,我们还能偷得了他的东西?神,我们也偷不了。不是的,凡是那个庙,土地庙任何东西、钱财,你不要拿,那是犯鬼神的。凡是庙上的东西,师父给你,你可以拿,那是他的私人物。但是他要拿三宝物送礼,拿十方常住物送礼,他犯,你不犯。

你上佛堂,师父给你的,你不犯,他也不犯的。他说都是他的。他不是十方常住——为什么他要住精舍,不住大庙?这是有原因的,他就怕犯罪。到了庙里头,你随便一举一动,都得照顾,这是三宝的,错吃一口都不可以。

因为这样子,人家不猜虑你,“身心安乐”。你不偷盗,不会受穷的,你感这个果,“财宝具足”。到了你临命终的时候,“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感觉很轻松、很自在。这十轮随在哪一轮得到成就了,其它的就是次要的,强者把弱者都压下去了。十轮成就一轮都可以,临命终的时候,你也看不见剡魔王使。

上面有一句“所爱妻、子、眷属围绕”,这就是寿终正寝。什么叫正寝?死在自己的家里头,死在正堂上,你的尸体就停到堂屋,这叫寿终正寝。死到外头,尸首运回来,那不算是寿终正寝。过去的古人说,你造很多业、造很多坏事,你死到外边,就不算寿终正寝。死到家里都很不容易,这在过去很多,现在寿终正寝的很少,因为在医院里寿终占大多数。

临命终的时候,阎罗王你看不见,他也不会派人来勾你魂,不会的。只会看见你所满意的,或者见光、闻香;或者你是信佛的,见圣像;你不信佛的、不偷盗的人,他得善神的护法,他见着善神。凡是合意的,那么“成调”你的善法——就是善法具足,“具戒富德”。善法成调都是随顺善法;“具戒富德”,持清净戒,具有威德的。

还是有真实的福田——福田僧,或者是福田的居士,或者福田的优婆塞、优婆夷,给你作善知识,临终的时候能见到他;你见着“身心欢悦,深生敬信”,因为这种心情而死的,那么“还生人中”,或生天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觉得唯识学很沉重,可以看看《楞严经》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

心浮气躁、严厉苛刻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

三宝门中好求福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这会儿呢,我们上到法雨寺的这个...

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

让他们带着尊严离开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公司开始裁员。 马克艾可里无法忘...

认识因果律改造命运

目前的社会现实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与我们几...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道德仁义,本来是我们自...

佛教中的财神是谁

在佛教中,虽然没有专门称呼财神的说法的。但是佛和大...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依着这个神咒就能离苦得乐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这个《...

有多大智慧,就得多大的解脱

供僧如供佛,你能至诚恳切恭敬,以清净心供养三宝,完...

你的心跟三宝有很远的距离

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

业障会因为你拜忏而提前现前

你拜头一天,没离开;拜第二天,最多七天,这些灾难都...

【佛教词典】依因

梵语 ni?raya。五因之一。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物...

【佛教词典】瞋恚性

【瞋恚性】 p1321 瑜伽十一卷六页云:依于种种不饶益事...

云何说诸法如幻

问: 既唯一真心,教中云何复说诸法如幻? 答: 了境是...

不要去追逐修行的幻相

问: 顶礼法师!证严上人一直强调:佛弟子不要去追逐虚...

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投胎转世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

圣严法师《对自己的良心及奉献负责》

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般人大多是为了自己而...

修行就要断欲去爱吗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自私的缘故。为什么会有自私...

把这两个放进去,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

你不修空观,除非你保证:我临终的时候,没有太多相状...

别人与你谈论是非,该如何对待

某某师到客堂来,常常一坐就开始论人众是非,且往往耗...

惟贤长老《念佛与悲智兼修》

我昨晚上听到你们都在念佛,念得很久、很诚恳,这是很...

如是持念,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众生念佛大多以生灭心持念,然而六字洪名是从阿弥陀佛...

在理性和欲望的斗争中走向吃素

在很久以前,我还没有吃素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人要劝我...

一切修行人必读——印光大师悲心慈语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

重报轻受

唐朝时,西域天竺国有位戒贤法师,德高望重,名震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