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惊恐的时候,一念经咒,心就定下来了

梦参老和尚  2023/01/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惊恐的时候,一念经咒,心就定下来了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二佛轮。由此轮故。以其无上三世业智。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因及果报。随其所应立三业轮。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摧诸天魔外道邪论。转大梵轮成大梵行。如实了知众生因报。】

“三世业智”。佛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能知三世的业,就是一切众生的三世业都能如实了知。知道他三世的业,就是知道他过去所种的善根深和浅;从他现在所受的果报,因必起果,佛是如实了知的。如来能知道一切众生他过去所有的业报因果。因为佛要应机说法,化导一切众生,应机的时候,立这个三业轮。佛以智慧观照,观照众生的三轮,或者给他定业、或者营福业、或者修定、或者修慧,随他的根机来教导他。所以佛是如实了知的,以此佛轮了知有情的业跟他的业因、跟他所受的果报,如其所应,给他说法,令他能“安隐住”,没有惊恐。

我们好多道友们,会念《心经》,会念佛号、念个咒,遇到灾难的时候、有惊恐的时候,他一念咒、一念经、背诵经典,心定下来了,“安隐住”了,不害怕了,“得无所畏”了。同时怕鬼、怕外道、怕天魔,或者外道的邪论,如果你一念咒就清净了。因为得到安隐的时候,再不被三恶道的惊恐干扰你。

如果大家有时候做梦,做很多恶梦,因为你在三恶道时间太久了,现在还没断清楚。有些人一生从来没做过恐怖梦,远离畏、恐怖。安隐就没有恐怖了,就不被苦难所惊恐,也不被三恶道的业所惊恐,能使得你无所畏。

我们现在都是佛弟子了,现在听经的,都是佛的四众弟子,你现在在这佛堂里有惊恐吗?他在佛堂里没惊恐了,出去没有惊恐。我们佛弟子出去开车的时候,他在车上都挂个佛像,或挂个护法,他心里就安隐了。他说我不会出车祸的——先有个寄托,把这精神寄托三宝上、寄托护法上。

为什么前头说修福轮呢?如果你福德不够,智慧没有。福业也没有,智慧也没有。那你一天生活在惊恐当中,患得患失,一天就是患得患失当中。你信了三宝之后,得到加持了,没有畏惧。但是你有畏惧的时候,就因为你心里头有缺陷。

假使你加一点,或者修定、修慧,那就跟“梵轮”接近了。“梵轮”意思就是佛所说的法是清净的,清净的法轮就叫梵轮。

《地藏十轮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推荐】依止普贤之德修学的加持力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持大悲咒一万余遍后的感应

我虽然刚学佛就背下大悲咒,但大概是13年末14年初才开...

怎样的佛号才能产生往生的力量

我想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说我们学佛以后,每天这样拜...

弥陀光明加持,病症不治而愈

我小时候是个顽劣的孩子,尤其喜欢杀害小昆虫,曾经回...

佛的光明随时在我们身边

我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一篇故事的隔一篇,讲到...

经常这样观想,佛菩萨的力量就跟你合而为一

【时诸大众闻说地藏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称赞功德。皆获...

商人闻法

佛陀从远方的跋耆国游行教化到毘舍离国,住在猕猴池旁...

能够这样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脱死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办,疾出生死,只有念佛法门。因为念...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做了一点点好事,就想把一切灾难都免了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

每个人看见的地藏菩萨都不一样

【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

法施比财施的功德还大

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

《地藏经》的二十八种利益

【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

【佛教词典】因行果德

(术语)因位之修行与果上之功德也。六度四摄等,为因...

【佛教词典】五分法身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   一、戒...

苏东坡泣泪谏言:我哀篮中蛤

《我哀蓝中蛤》 宋苏东坡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 又...

【推荐】以杀生为业的因果报应实例

想说两个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因为...

唯识无义,一切法的受用是自变自缘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

守戒的僧人

释尊在舍卫国祗园精舍传法的时候。一天,许多化缘归来...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观宗寺,除平常在讲课的时候,修一小时的止观外,每到...

只要话头得力,不拘动静,自然不被他转

问:古人云: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今之学者,要...

如何才是人生的快乐根源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

为善福随,为恶祸追

在释迦牟尼佛驻锡舍卫国弘法的时期,国中有一位名叫兜...

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

求福报的因与缘

求福报的因与缘 其实我们怎样求福报,大家要知道。 有...

智者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

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听的人。器量狭小的人,就像...

忍辱胜过怨恨

忍辱胜怨,善胜不善,胜者能施,真诚胜欺。 所谓忍辱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