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给予不是放弃和牺牲

觉真法师  2013/01/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什么是给予?对佛学深有造诣的西方分析心理学大家弗洛姆有过专门研究。他认为,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不简单。

我们往往误解了给予。

最大的误解,认为给予就是放弃,是被剥夺,被牺牲了。一个不懂得给予的真正意义的人,一个没有施舍意识的人,他就是以上述这种方式来感受给予行为的。比如,一个市场性格的人,他愿意给予,是因为有接受交换的利益。只有给予,而没有接受,他就认为他是受骗了,是吃亏了,是被剥夺了,甚至是牺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一般不肯施舍,拒绝给予。

还有一种人,他把给予看作是美德,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牺牲。他们仍然觉得,给予是我的施舍,是我的失去,但因为这是美德,所以,我肯失去,肯牺牲。他们认为,给予比接受更好,因为这是美德,我不求回报,我只求给予,我能接受牺牲,忍受失去。当然,这也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对仁者,对佛陀教化的慈悲心来说,给予还有更高的意义:给予是一种生命力,一种人的善性,本性,菩萨心。正是在给予、施舍中,我体验到我的富有(当然这是精神能力的富有)。这是一种能量,一种生机勃勃的喜悦的正能量。这不是牺牲,不是被剥夺,不是失去,而是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了我的生命力和人性中最崇高的施舍。是无我、无私,无任何个人目的的,是为了利他,为了利群利众,为了成就他人,成就别人的需求。

在物质财富的领域内,并不是拥有得越多就越富有。恰恰是能施舍、能给予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一个囤积者,吝啬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他一毛不拔,他处处提防失去,他就肯定焦虑不安,唯恐失去,他在心理意义上,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都是贫穷的,是十分卑微、可怜的。吝啬,正是贪婪的特殊形式。他的心灵一片空空,他永远享受不到那种施舍与给予的喜乐。穷人比富人更愿意给予,这个道理看起来很吊诡,其实也不难解释:因为穷人在心理上比富人更不怕失去。2011年5月,美国《福布斯》杂志首次选出全球19位最肯施舍的慈善家,排名首位的是比尔·盖茨,他共捐出280亿美元。其次是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分别捐款83亿、80亿美元。19人中唯一的华人是李嘉诚先生,他捐出了16亿美元。可见,贫穷的痛苦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它剥夺了穷人享受给予的喜悦。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给予的主要含义,并不在于物质的东西,而是在人的精神力量,人品识见,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真正的给予,往往不是给钱,给物,而是把自己给予出去,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出去。这当然不是说牺牲自己的性命,而是生命中最有能量的东西,比如你的喜悦、关怀、知识、善良本性,甚至是智慧、福德、因缘,生命的一切表现,一切自然流露,都可以给予他人。

因为给予,你充实了他人,帮助了他人,以自己的生命感觉,增强了他人的生命感觉。你不是为了接受,为了回报才给予,而是为使他人也成为一个给予者,你把自己最美好、最具生命力的东西,带到了更多人的生命之中,更多的人,也成为了给予者。佛洛姆对此非常深刻地说:“爱是一种唤起爱的能力,爱的无能就是不能够唤起爱。”他还特别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表达得极为优美的话。马克思说:

“设想人就是人,他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性的关系,而你只能用爱换取爱,用信赖换取信赖,等等。假如你希望享受艺术,你必得是一个有艺术训练的人;如果你希望影响他人,你必须是一个能鼓励他人、激使他人前进的人。你同自然界、同人的每种关系,都必须确定地表现出你真正的、个人的生命,同时这种生命之表现与你当时的愿望所指向的目标要互相呼应。如果你的爱不能唤起爱─这就是说,如果你的那种爱,不能产生爱,如果你以你作为一个爱者的生命之表现,不能使自己成为被爱者,则你的爱是无能的,你的爱是一种不幸。”

卡尔·马克思的这段话,让弗洛姆产生了共鸣。因为他认为给予与接受是同体共生的,而给予与接受,并不仅仅限于爱的范畴。他认为,教师可以被他的学生所教导,演员可以被他的观众所引导,医生可以被他的病人所治疗。那么,这种给予,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一个人的高素质的养成了。

一个人惧怕给予,可以说,这个人还没有走向成长和成熟。

给予,说到底,你给予的是什么?是对方心理上的需要。这是我作为一个宗教师的体会。让我说个故事吧。

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唐晔先生,他是上海《沪港经济》月刊的执行主编,他在2011年中,采访报道了10多家上海最底层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半年都吃不上一口肉。2012年到来的前夜,他掏自己的腰包,请这些接受他采访的人家吃“年夜饭”,共开三桌(大约30多人吧),每桌2000元标准(饭菜质量可想而知了),然后,每人派“利是”200元,还给了他们回家“打的”的车钱。

这件事做完,他来信问我:“师父,我还有疑惑在心头。我请这些贫困家庭吃饭,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说有的话,意义在哪里?一顿年夜饭,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回去以后,还是过他们本来的日子。所以说,看起来是我请他们吃饭,其实,是他们给我面子,是他们在引发我进行一个更深的思考,是他们在洗涤我的心灵。是我得到的多于他们?”唐晔先生问得好,也说得好啊。他做的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但小事确实不小,他所给予的不是一餐饭,一席酒,不是那200、300元,他所给予的正是过年过节对方心理的需要啊,是对方“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我心头都生长着一片常绿的思念”啊(我的弟子陶星宏先生从英国寄来的诗)。

行笔至此,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弗洛姆曾经谈到爱的四个要素:照顾,责任,尊重,了解。我认为,四个要素中,责任是最核心的自觉,尊重是最根本的前提。正因为有责任承担、承担责任的自觉,才会尊重他人,照顾他人,也才能最了解他人,理解他人。过去,在呼喊万岁的年代,我们有过“理解万岁”的响亮呼声,其实,对一个不懂得责任、又不能承担责任的人来说,他能理解吗?连尊重别人都不可能,他还能理解什么、了解什么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得了什么享用,先供养

我今天就讲一个字横,横就是不顺当,我们怎么把横顺当...

佛陀五百世母亲的贫穷果报

过去释迦牟尼佛托钵游化,行经居荷罗国,与众比丘在路...

布施大众什么物品功德最大

问: 如何分别布施的物品? 答: 应布施众生所需物品...

四法供养为最上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驻锡于过去四佛弘法之处拘深瞿...

宽运法师:布施的方法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

只要肯布施,就会有好的果报

《大智度论》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关于一个贫穷...

勿恃富豪而欺穷困

勿恃富豪而欺穷困, 你不要恃仗自己是富豪,而欺负那些...

持戒的功德为何超过布施

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 我们这样子...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学佛者应具足这五种心

不舍心: 时时处处不舍一切众生,不舍菩萨行,菩萨的一...

常想地狱苦,道念由此生

我们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们应如佛所说:「常想...

淫心乍起,当起四觉观

凡夫起淫欲,世世常迁徙。宿生为女时,见男便喜欢。今...

不修空性智慧,就很难断除对三界的攀缘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不能断除有根故,...

【佛教词典】方广道人

(术语)小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犊子道人,大乘中附佛法...

【佛教词典】讫利多王

(杂名)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为末田底迦阿罗汉所开拓,阿...

千劫万难生二胎 持名念佛现奇迹

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在周围朋友、同事以...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皆得神足飞行愿

第九 皆得神足飞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

为什么鸡蛋和牛奶不能吃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

工作认真但得不到领导认可该怎么办

问: 我在单位里上班,业绩非常好,但老是得不到别人...

积累功德福报的十件善事

一、戒杀放生: 皈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

昼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课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

这一刻急需的,下一刻也许成了累赘

淼镇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附近的山水景色都不错,我们...

圣严法师《超越别离的痛苦》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

脾胃虚应多吃9种食物

有脾胃虚弱一定要注意调养,调养好了身体才好。一般脾...

要把这件事当做日常穿衣吃饭来对待

持志久远。 这也是针对我们有些修行人:开始发心大,中...

哪怕往生边地疑城,也从此与轮回绝缘

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是进进退退,一生好不容易修了点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