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开悟的十个标准

南怀瑾  2014/03/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开悟的十个标准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最平实的说法,是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到的,包括了禅宗的见地、修证、行愿。

宋朝有两部大著作,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两者差不多同时。可惜,谈世间学问的资治通鉴,流传后世,研究者众。而宗镜录几乎被丢到字纸篓里去了,一直到清朝才被雍正提出来,几次下令,特别强调要大家研究这本书。

宗镜录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悟了。书中提出十个问题,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说一样,一看就懂,不须研究。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

“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前面这十个问题,可以作判断标准。

第一问,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画图的颜色一样,与文殊菩萨等人的境界相同。你能这样吗?

第二问,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别人当面妨碍了你,总之,逢缘结镜包括很广,见色问声了不动心,日常生活间,甚至晚上睡觉都能合于道,你做得到吗?

第三问,佛教的经典,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拿过来一看,都懂了,听到最高明的说法也不怖畏,而且彻底的透彻明了,没有怀疑,你做得到吗?

第四问,所有的学人,拿各种学问问你,你能给予解答辩才无碍吗?

其余还有六问,大家可以自己研究。最后一段:

“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

若这十个问题连一点都做不到,就不可自欺欺人,自以为是。有任何疑问都应到处向善知识请益,一定要到达诸佛祖师们的境界。祖师们所悟到的,你都做到了,才可以到绝学无疑之地,不须再学。“灰息游心”,妄想心都休息了。“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到达大彻大悟后,或走小乘的路子,再转修四禅八定,证得果位,六通具足,三身具备,神通妙用,一切具足;或走大乘路子,为他人牺牲自我的修持,出来宏法。

“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假设你认为三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永明寿禅师劝你仔细参看他所编的宗镜录,因为一切经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书中。“ 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文字多美,这是永明寿禅师所讲此书的重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南怀瑾文章列表

一句念佛是谁,戒定慧三学兼备

十一月初十开示(四七第四日) 三学兼修,一参具备。三...

一丝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

禅门耆宿德林长老圆寂 山河失怙四众哀思

2015年6月22日夏至日十九时许,扬州高旻寺德林长老圆寂...

圣严法师:顿悟与渐悟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

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无几呢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

这个心一动,身体也就会随着而动

何等是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

参禅一定要有长远心

现在我想谈谈参禅的目的和参禅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师道...

高旻寺的禅门家风

记者: 高旻寺素有冬参夏学的家风。庙里每年组织十二个...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劝持五戒诗

戒杀生 同是娑婆沦落人,历劫互结恩怨缘。 亦曾多生为...

宏海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讲) 好,诸位,我们一起合掌。 还是依旧,先念...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盖从无始劫以来,迷而不...

念佛人很少往生的原因

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听到...

【佛教词典】檀越施非时现前得施法

亦名:非时现前得施法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非时现前...

【佛教词典】宗谧

(1639~1675)明末黄檗宗僧。泉州府(福建晋江)人。...

发心念佛求生西方,七宝池中即生一朵莲花

原文: 夫众生之心,与阿弥陀佛之心,觌体相同,若以信...

知道前生是出家人,何不恢复出家人的事业

印祖在《文钞》中说,在苏州有一位吴引之先生,是晚清...

如何辨别菩提心的邪正真伪

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

经常做很多梦,如何念佛才能安眠

问: 法师,经常做很多梦,是不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妄念太...

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释迦牟尼佛每一次讲法,都是总持法。后来阿难结集经典...

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一...

净土宗要求你少造罪业

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

圣严法师《悟的定义》

悟的意思,就是本来不知道的,突然间知道了;但是佛教...

以杂毒之善求生净土,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文: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修行中种种的不顺障碍,跟我们的福报是有关系的

我们都在学习佛法,在研究佛法的道理的时候,都是唯恐...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们心是否清净

《维摩经》上面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

佛号转见浊巧入佛智

见浊即见解上的浊乱,即五种见解上的浊乱。 第一是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