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死随缘

2014/08/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生死随缘

禅宗里有则机锋逼人的公案:

洞山因僧问:“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师曰:“何不向无寒无暑处去?”曰:“如何是无寒无暑处?”师曰:“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在这则公案里,“寒暑”是禅家对生死、烦恼一类的譬喻。佛教徒追求的是对生死烦恼的超越,但是这样的净土到底在哪里呢?洞山禅师的答复是“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热时让它热,冷时尽它冷,只要你随缘自适,便无处不可逍遥自在。

珍惜生命、顺应自然,该来的终归会来,该去的终归会去。我们无法挽留,也无法驱散,平心对待,一切随缘——这就是洞山禅师的观点。而这种面对生死,随缘应对的态度在禅者之中比比皆是: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劝慰不一而论。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这里,弟子所问的不光是禅师的生死的去留,还是一个直接面对生死的态度问题。且看保福如何作答。

保福禅师非常安详,他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这个弟子毫不考虑,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看来这个弟子也是有些悟性的,他的答不落两边,而是直取其切要:管它生死呢,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哪个来就随哪个去!所以保福禅师听到如此答复,很是高兴,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讫跏趺示寂。

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体两面,生死循环,本是自然之理。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都不相干。如宗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解脱。

北宋大将军曹翰率部下渡过长江,进入圆通寺,禅僧们惊恐奔逃,而缘德禅师却跟往常一般平静地坐着,曹翰走到禅师跟前,禅师不站立不拜揖。曹翰大怒,呵斥道:

“长老没听说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禅师看了他很久,回答说:“你哪里知道有不怕死的和尚呢!”曹翰极为惊奇,对禅师产生了敬意,问:“禅僧们为什么走散了呢?”禅师回答:“敲起鼓来自会集合。”曹翰让手下去击鼓,并无禅僧到来。曹翰问:“为什么不来?”禅师答:“因为你有杀人之心。”说着自己起身击鼓,禅僧们就来集合了。曹翰向禅师礼拜,请教取胜的策略,禅师从容答到:“这不是禅僧所了解的事。”

缘德禅师不惧生死,从心理上击败了大将军曹翰,使圆通寺化险为夷。这种良好的心态是禅师智慧的表现,是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养成的。人生一世,什么情况都会遇到,天灾人祸时时难免,只有炼就不惧生死的良好心态,才能镇定自若,冷静处理,走出险境。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能做些有意义的事,为后人留下点有意义的东西,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正道。

生死随缘禅宗经典《正法眼藏》对人生的提示是:生及生,灭及灭,正视这轮回往复,均属自然。而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永恒的真理的人才会无所畏惧,也不会为任何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在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中才能笑谈生死,超越生死。看透了生死的本质,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悲观,毋须惊骇,顺其自然,处之泰然。看淡生死才能更潇洒地度过人生。

宋代的此庵守净禅师有偈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流水潺潺,白云冉冉,这些本是自然无心的流布。同样道理,阴阳消长,成住坏空,亦是天道之循环,自然之法则,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的。无情如此,有情亦是,万物如此,人事亦同。人生在世,如果能像这些自然造化之物一样无心而逍遥自在,脱去名枷利锁的束缚,随遇而安,随缘生死,那将是多么洒脱自在啊!

所谓无心道人即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吃饭穿衣无别事,见山见水总皆然。《人天眼目》卷二有语:“无圣可求,无凡可舍。内外平怀,泯然自和。”禅家认为世间的一切,无论生死,无论烦恼,总是“触目菩提”,一切都在处处显现着真如实性,正是“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那生死本就是古来有之,生与死是不相分的,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本就一体,任何人都无可逃避。因此,禅家也把参破生死当作一件大事,常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挂在心头,以此提醒自己勘破世事如梦。而一旦开悟,则无论是生还是死,都可以不怨天,也不尤人。

其实,百年也不过弹指。每个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都无非就那一副血肉之躯。既然生在人间,就应该一切随缘,生的时候不忧虑生,死的时候不畏惧死,对一切都安之若素。这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生存之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要想了生脱死,应先知道自己的工夫

古人说: 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 动中工夫十分...

自己不相信自己,怎么了生死

现在讲念佛的方便。念佛就是方便。我念阿弥陀佛,在这...

业力带着你去旅行

佛法里面讲,我们的生命由于自己有身口意的造作,就会...

堕入鬼道的四种因缘

我们把堕入鬼道的四种因缘简单地说明一下。 第一种,是...

为什么一定要念佛呢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

上根人尚会从迷入迷,更何况中下根人

佛应我们的根机,施设八万四千法门。通途佛法,一个重...

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堕生死欲坑

你很喜欢做月下老人?喜欢做月下老人,这完全是凡情,...

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

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

峨眉山万年寺北宋普贤铜像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

造塔、礼塔、绕塔的功德

佛塔虽然是一种建筑物,但是人们却可藉此积累功德。在...

反闻闻自性与反闻闻妄想

我师兄弟,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

【佛教词典】爱着

梵语 rāga,巴利语同。爱,恩爱、亲爱;着,执着、染...

【佛教词典】欲箭

因五欲之法能害人,故喻为箭,称为欲箭。或指欲金刚菩...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问: 五逆加上谤法,不能往生。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

忏悔法门「无生观」很重要

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都有真正结合,无量...

勇敢面对人生,无论到遭遇什么困难

落榜、失恋、失业现实中,你是否四处碰壁、伤痕累累?...

跟外境接触时,我们心中捏造了很多影像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等,亦复如虚空。 ...

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薄者其心刻傲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

18种抗癌果蔬英雄榜

最新科学研究证明,以下18种果蔬因为分别含有针对性的...

什么样的考验才知道临终有把握

我们在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在一念的散乱心当中,要...

佛号要怎么念

佛号怎么念?佛号要声声心心,就是每一声佛号都有你心...

净土念佛什么时候成就呢

问: 净土是念佛往生成佛,密宗是现今成佛。请问净土...

持名念佛何以有如何殊胜的德用

持名念佛,就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这四种念佛当中...

消失在照片上的小女孩

我读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半工半读,白天到学校上课,晚...

五度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

六度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