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的五种归纳

明一法师  2014/09/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把我们的心归纳为肉团、缘虑、集起、含藏、真如五种。因为我们的心是这么的复杂,而且心的问题又是如此之多。所以解释心的问题就成为最忌讳的事情了,因为这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只能自己体会。

佛教实际上就是一种安心的教育,尤其禅宗更是把安心直接拿到桌面上来讨论。有所谓“冷暖自知”或者“标月指”之说就是这个原因。只能用手指给你看,无法告诉你心是怎么回事,只能由你自己去体会。但是,不说的话也不能帮助别人,所以只好伸出自己的手指,勉强把自己的体会形容一下。

我们的心性沿着外界环境的作用而进行考虑、思想等等(缘虑),所以表现出虚妄攀缘。所以就会用虚伪、造作来面对环境,日久月深变成习惯(集起)。这些集起的习惯被存入含藏,所以一遇到什么事物马上与含藏里面的“认识”进行比较,进行考虑、思想等等的虚妄攀缘(缘虑)决定自己的行动。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轮回,年久日深慢慢就舍弃了我们的真如心。

所以佛陀在证到真理的时候说:“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说一切众生的心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人人具足这五心。只是有的人断了虚妄攀缘、习气和虚妄的无明,显现出自己的真性,这样的人就叫佛、圣人等等名称。而大多数的人被无明烦恼所左右,堕落在虚妄、攀缘、习气、无明的轮回里面。

我们从小到大,在不断地表现由自心决定的自性。小的时候无明盲目(含藏指导)多些,大点受到身边的人的熏陶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习气(集起指导),再大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时候就会虚伪造作(缘虑指导),明白事理后通过修行会有一些智慧觉悟的显现(真如指导)。因为身边熏陶的人或环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造成严重的毛病,产生心理问题。

这些行为通过我们待人接物表现出来。比如小的时候常常表现为盲目,自己的生活环境混乱,不能自理等等。长大后受身边人的熏陶会形成和熏陶者类似的习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表现穿插有虚伪造作,偶尔也会有些真如心的表现。严重心理问题的表现就更多了,从严格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真如心在左右我们,那都是有问题的。所以没有开悟的人多多少少都属于有问题的范围(当然我自己也是在里面)。

这么复杂的心性,我们是很难了解的。对个体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这就要通过修行。所以在寺院修行的时候,指导者根据他的行为进行一些引导,或者念佛、或者参禅、或者修止观等等。这些修行的方式,能够起到熏习的作用。让修行者在寺院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指导者的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消灭自己的一些毛病,充实自己的一些“认识”。使得他更接近地显现自己的真如心性。

当然这个过程又会堕入另外一个缘虑、集起、含藏的轮回,但是我们的修行就是以妄制妄,不管是参话头还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这个疑情就是妄想,这句佛号同样是妄想。不过我们是利用这个妄想的佛号和疑情取代了攀缘妄想、习气和无明。让这个佛号和疑情妄想变成习气,念念都是这个佛号和疑情妄想。然后触着磕着真性现前从而开悟,不再需要佛号或者是疑情就能掌握自己的缘虑心。

在我们禅宗来说,早期的祖师们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我们自心的办法来修行。因为当时人的根性比较好,所谓好也就是说他们的缘虑心少一些,集起心容易形成。所以,当时这种用功方式成为一种主流。到了后期,人的根器越来越差,所谓差也就是缘虑心变的越来越多,集起心越来越难以形成。所以,观心这一用功方式越来越显的无力,乃至于产生了很多其他的用功方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八种不动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养,没有定力,就会变得很脆弱。常常...

你一天到晚看别人,就容易起烦恼

问: 师父在《楞严经》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识,是一个...

如何成就一心不乱

九心住(欲界定) 一、内 住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大报恩经》里面,善友太子到海中取如意宝,要满众生...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心静欲自消

四十二章经的三十一章,心寂欲除,这个心寂灭了,自然...

安住一念心性会让念佛的档次提高吗

问: 师父慈悲,关于这个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结...

圣严法师《心怀大悲,世界大慈》

在中国文化之中,代表慈悲的是女性,所以母亲被称为慈...

为什么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

见性是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虽然...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彭鑫博士:伤精的药方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同样是伤精,每个人类型也不完...

每天念经拜佛为何还是烦恼

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修行的 外相当成修行本身而不自知。...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现代人物质生活非常进步,但心灵依然空虚烦恼,这是为...

成就无上佛道,有两种法

学佛人要恭敬一切,看别人都是菩萨,自己是愚痴众生。...

【佛教词典】四无量心

(术语)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

【佛教词典】入王宫门戒缘起

亦名:突入王宫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

信敬如来 功德不失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鹫峰山,在大众前,为诸天魔王、梵...

克服害怕的5个步骤

一、认识害怕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害怕自己的公司会破...

人,争个什么呢

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 有钱万贯,也是黑白一天;...

做到当下的无欲而为

一个活在头脑中的人,他的思想是无法停止下来的,因为...

有什么东西,跑得比乌龟还慢呢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带了诸位比丘到处游化,走...

圣严法师《人生的愿望》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许多的梦想、许多的心愿,常常想:我...

至心精进乃道业成办的不二法门

至心精进乃世间事业与出世间道业成办的不二法门。《观...

印顺法师:念佛法门三特征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一、他增上,二...

自古佛门多孝子,愿父母究竟安乐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弘一大师未出家前,他在母亲...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性,但人们对于福的认识和态度,却...

比丘尼的八敬法

八敬法,八敬法又名八敬戒、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

佛学常见辞汇(五画)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