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是迷信吗?

2015/05/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是迷信吗?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赐给我们什么东西,那就不是真正信佛,而是被神佛所困扰了。信佛就是要信我们的自性佛和过去的古佛一样,没有两样,就会放下一切,求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晓得一切作为都是佛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利用这个佛性,获得在事上的运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做任何事,都尽管做,而不着相。我们工作时,尽我一技之能,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一点也不着相,成功了不喜,失败了不忧。因为我们已尽己之能了,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尽己之能为众人做事,所以在处理家庭中或社会上一切事情时,都会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在事上运用,才是真正学佛,才得真实受用,才能得大自在。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学佛是迷信,其实他们自己才是迷信。因为他们迷恋世间的色相。明明世间诸法都是空相,了不可得,但他们却认为是真的可得,所以无止境地追求,从而造业受报。所以说,是他们自己实实在在地迷。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确实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为他们不明白佛教的真谛所在,而是在那里烧香拜佛求佛,求人天福报,心外求法,迷真认假,执妄为真,所以说他们是迷信的人。真正学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断地打扫清除自己的习气。因为我们有执着色相的习气在,所以一碰到事缘就会着相。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和自己作斗争,革自己的命。因此之故,我们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智信。

但在对境的时候,却不免有所动摇,在事上还做不到。那也不要害怕,不要疑惑自己所悟的真理有误。须知,这是过去的习气深重,一下子力量还不够,一时未能扫尽余习而不无波动。只要在事上多锻炼,时时凛觉,不断与习气斗争,日积月累,功夫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即能把习气渐渐消光,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最后必然证得菩提胜果。

《楞严经》曰:“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们把理和事联合起来做功夫,只要理上认得深、见得透,就能在事上着力用功了。假如见不透、信不真,还有疑惑,对于真性理体还识不透,肯定不下来,对事物还恋着不忘,那就不能颟顸笼统地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而莽莽荡荡地遭祸殃。那就要加紧打坐用功,或者念佛、或者参禅、或者修密,把妄心打死,才有入手处。这一定要弄清楚,含糊不得!

“散心念佛”之说何以得推崇,是因为很多人偷懒、害怕用功,想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西方,故而推崇此说。假使散心念佛真能生西的话,为什么憨山大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徒然”呢?!可见念佛确实要一心专注,切不可散乱。还有的人,听到“一心不乱”就害怕,以为这是很难办得到的,所以就推崇“散心念佛”说,不敢提倡一心不乱。

其实,一心不乱没有什么难处,只要专心致志的念去,必然能达到这个境地。开始用功时,总是心散难定,但随着念佛功夫的深入提高,一天一天的以佛念将妄念挨拶消去,散心必然慢慢地变为“一心”而“不乱”了,所以,用不着耽心害怕,甚至畏难而止。只要以深信切愿为前导,就不怕不努力用功,也不怕散心不变成一心了。这“信、愿、行”三字诀,不但在净土宗最最要紧,其它宗也离不开信愿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主张积极超越自我

( 导语: 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直...

佛堂的供品有禁忌吗

在这里展开一点,有人问:师父,枣我不敢供。错了,要...

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

惟贤法师:佛教日常生活的礼节

1、合十 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

有修行问题应该怎么办

怎样增强信愿行?念佛的方法?如何做功课? 关于念佛、...

诵《无量寿经》不念佛号,属于念佛法门吗

问: 一个朋友每天诵三遍《无量寿经》,不念佛号,这样...

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为了随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礼仪,中国佛教僧人的称...

佛学常见辞汇(二画)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极乐世界的莲花为何有的茂盛有的枯萎

《阿弥陀经》讲三种庄严:池水、宫殿、莲华,它的重点...

菩萨为什么还有变易生死

问: 菩萨为什么还有变易生死? 净界法师答: 一个加...

清明三问

对于清明节,不论是否信仰佛教,大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

把心灵的力量与弥陀的大悲愿力结合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

【佛教词典】毗琉璃王

毗琉璃,梵名 Virūdhaka。又作毗流离王、毗卢释迦王、...

【佛教词典】舌识自性

【舌识自性】 p0633   瑜伽一卷八页云:云何舌识自性...

早晚课要怎么做才能更有效果

在家做定课的你,也许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坚持。在家如...

净慧法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璨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

不要小看自己

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长者每日供佛、供僧;近五...

圣严法师:在工作中要对事不对人

不论我们在公司担当何种职务,都要顾及整体,而且要对...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问: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大安法师...

常行堪忍者,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有多喜乐

世人都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可...

演培法师《弘一律师对地藏菩萨的礼赞》

每年中国夏历七月到来,我国佛教徒不少发心读诵地藏本...

凡夫为何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同样是空观、假观,这二个法门是完全一样,内涵是一样...

往生时为何只见莲花不见佛

问: 往生时,为什么只看见莲花,不见阿弥陀佛来也要...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当我们看到呱呱坠地的初生婴儿,可曾想到这个小生命从...

古代与现代修行人的不同

道人重轻 古所称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轻之,世所轻者彼重...

净土修行拣正辨异

斋天的要义 我不是说斋天不好,只是现在有的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