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看待「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

德光法师  2015/11/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看待「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

社会上很多人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常常抱怨说:“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现在根本没有正义可言,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理论嗤之以鼻,觉得都是迷信之说。甚至有些比较偏激的人说:“佛教都是迷信,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为什么佛祖不能让坏人做了坏事立马就得到恶报,好人做了好事立即得到善报呢?这样善恶分明多好啊!”这种说法是对佛教因果业力理论的一种不了解。其实佛教从来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种说法会一下子接受不了,难道这些年来信奉的善恶终有报的理论不对吗?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业”。所谓业者,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简单的说,业就是一种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造作”,分为三种:善、恶和无记。普光述《俱舍记》卷十三曰:“造作,名业。”业为造作之义。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为语业;与第六意识相应而起,心所中思之心所造作,名为意业。即动作身之思为身业,动起语之思为语业,作动意之思为意业。

《分别善恶报应经》云:“若修善业感可爱果,若造恶业感非爱果;若远离此善不善业,爱非爱果终不可得。”善业,可得可爱果,能拔济众生苦,故名为善;恶业,能招非可爱果,损有情,故名为恶;无记业,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非善非恶故名无记。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其实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善有乐报,恶有苦报。”那么这个乐报和苦报到底如何区分呢?乐报就是感得身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的感受;苦报就是感得相违境相,逼迫身心之苦受。换句通俗点的话说,乐报就是身心安乐,没有烦恼;苦报就是烦恼重重,身心痛苦,备受煎熬。

善报——乐报;恶报——苦报,不要小瞧这一字之差,其中的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善和恶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观,这种所谓的善恶观都带有强烈的“我”的烙印。同样一件事情对某些人来说是“善”的,对某些人来说却可能是“恶”的,比如公司出台一条新规定:以后取消基本工资,薪酬完全按照业绩发放。这个结果对于那些能力很强的员工来说,是“善”的,多劳多得,可以多赚钱,而对待那些平时混日子的员工来说老板这样规定简直就是“十恶不赦”。

再或者说,某个实权部门的副职,后来升到另外一个清水衙门当了正职,看似是升官了,其实手中权力小了。对于权力欲望重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打击,但是对于那些想要清闲的人来说,加薪升职少操心,何乐而不为呢?凡夫都有我执,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不能绝对的以善恶来论果报,但是也正因为凡夫有我执,所以善恶的果报从“我”的角度出发去感乐受和苦受才更能体现因果的公平性。行善就会得可爱果,乐受;作恶就会得非可爱果,苦受,这才是佛教的因果理论。

至于为什么不是做了善恶事立即感得乐苦果也非常好解释,佛在《优婆塞戒经》中阐述地很明白:“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业有四种:一是现世造业现世受报;二是造业后次生受报;三是次生以后受报;四是无报,如无记等业即无报。业力成熟是需要时间的,就好像种子长成植物需要时间一样,草本植物一年就能开花结果,而木本植物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

只有正确的理解和看待佛教的因果理论才能更好的学佛修行,所以对于不明白的事情一定不要妄下结论,要弄清楚想明白再说,否则犯了口业,日后定会感受苦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问: 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大安法师答...

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

古印度时代的阿育王,有弟名毗多输柯,相信苦行外道的...

改命不是靠捷径,而是修善因

他是善心,修的善业,才感得这个善的境界。如果生到非...

放生得大福报的5个案例

船底撞礁破裂,放生螺蛳补洞报恩 杭州的商人阮起鹏,又...

命运的好坏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说:胎儿一旦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时,就注定了一...

若非老僧定力够,几作驴儿被他骑

我们学佛的人,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一定要牢牢记着,...

善恶一念间

良心就是人人心中本具的是非心,只要每个人本著良心做...

微信朋友圈里的善恶因果

在通讯和传媒极其发达的今天,微信给大家带来了信息交...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一个人越有特色,功德就越不容易圆满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

别杀我孩子 900万母亲血泪控诉

每年有九百万母亲被迫承受最痛苦的失去。她们的孩子生...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

恋西大师:念佛要诀八不必

念阿弥陀,不必除妄想,只要声不绝,决定生安养。 专...

【佛教词典】至诚心

(术语)观经所说之一。真实愿往生之心也。...

【佛教词典】无记意思食

【无记意思食】 p1072 集异门论一卷五页云:云何无记意...

闻行《法华经》,往生安养刹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

净界法师:唯识学对于妄想的两种分类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这次...

开车做饭的时候,是提起佛号还是观照好

问: 师父慈悲!请问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

春节,请把「五孝」带回家

一年又过去了,我们与父母的年龄都在增长。人到晚年易...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若众心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

佛学之宇宙论——欲界

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

念咒时信心最重要

从前,有个没读过书的乡下老太婆,天天念「唵嘛呢叭咪...

不去实行,你就不能证得

在学佛之后。很多道友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不够。了解的不...

袁宏道以神力摄引弟弟神游净土

明朝的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是湖北公安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