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何相爱容易相处难

2016/01/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何相爱容易相处难

《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亘古以来,飞蛾在灯下重复一次又一次浴火的生命追寻;而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也在滚滚红尘中,寻寻又觅觅,实现一次又一次美好却又幻灭的爱情游戏。

《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情爱之于人,有时和飞蛾扑火的情境十分相似。当飞蛾看到灯火,在渴望光明和温暖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它致命的吸引力。而执著情爱的人们呢?也常迷失于热恋的激情中,无法保持理性和清醒,于是,种种的烦恼、忧愁、痛苦便随之而生,甚至衍生情杀、自戕等社会问题。其实,爱恨是一体的两面,爱到最终极时,恨也往往随之而生。

俗语说:“人不痴狂枉少年。”很多人在青春岁月时最向往的便是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但到最后,大部份的人却失望了,因为“相爱容易,相处难。”为此特别访问中台佛学研究所所长见护法师,谈谈如何在情爱中保持觉醒,以佛法的智慧带领为情所苦的人走出感情的迷津。

一、爱情的幻灭

见护法师说,一般人在追求情爱的过程中,往往怀著一种非理性的幻想,所以,通常恋爱中的人只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缺点的那一部份,于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相处久了,种种的摩擦、冲突便产生了。

在初交往时,人们大多会避免暴露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所以很容易“情人眼里出西施”,等到结婚以后才发现,原来彼此是如此不同。因为一般人很少想到这个现实的问题,所以婚后,种种的烦恼与冲击就接二连三的来了。

如果男女在初交往时,能够客观地去观察对方,真正地看清楚对方的性格、人品及价值观等,另外,也要衡量一下双方相处的问题,日后,才不会出现悔之已晚的遗憾。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文人们总将情爱描述得十分地美好、浪漫,事实上,以佛法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所谓“永恒的爱情”完全是出于文人们浪漫的想像。

究竟什么是“爱情”呢?爱情就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非常强烈的喜爱与执著,而且这种喜爱是主观的。但因两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彼此的认知及情感必定会有所改变,如果两人改变的方向不同,那么这段爱情就会变质与褪色。原本爱情就是变化无常,所以如果执著愈深,痛苦就愈`。

每个人心中多少都有一个理想情人的形象,在恋爱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情人能符合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形象,所谓“订做一个他”即是这种心理所衍生的流行语,但是这种心态往往只会带给自己烦恼与痛苦罢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只有从客观地认知对方与接纳对方中,才可能有较圆满的交往关系。

二、在爱情中成长

其实,从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都可以得到自我成长。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理念等等,必定有所不同,所以在相处过程中就会产生冲突或摩擦,但这种冲突未必是负面的,只要我们将之视为一面镜子,用来反观自心;从冲突中反省自己需要改进之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抱怨对方,那么,相信不论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到最后都必定能圆融无碍。

见护法师在未出家前,曾有位感情十分要好的女朋友,后来,学佛后,当确认以佛法为终身的修持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时,就毅然决然地舍下这段感情而出家了。这就是将小爱化为大爱的具体实践吧!

三、戒律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在

佛法“五戒”中的“不邪淫”,便是对婚姻之外的性关系做了一种很好的规范。其实,“五戒十善”就是一种道德观,但一般没学佛的人不喜欢戒律的束缚,也不相信“因果”的观念,所以一味地追求物欲的享受与刺激,甚至还有人提倡“自在禅”,认为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放纵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但造作了许多的恶业,而且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烦恼与痛苦。

佛法中的“五戒十善”,表面上似乎是一种束縳,但其实它才能真正带给我们心灵的自由与自在,这就如同国家中的法律一般,法律虽是一种约束,但若人人遵守法律,社会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否则治安乱成一团,何来的自由与自在呢?

因此,在追求人生的快乐时,一定要体认到必须有所约束,才能有真正的自在与快乐,不但世间法是如此,佛法亦是如此。佛法说真正的自在是超越苦乐两边,而且这种自在不是向外求来的,最后终究会失望,因为外在的人事物是无常的,而且刹那在生灭变异之中。

四、发掘内在无尽的功德宝藏

所以,真正的自在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人事物才能获得,而是人人自性中本自自具足的,只要我们的心有定力、有智慧,觉性清楚明白,而且不论处在顺境或逆境中,心都能如如不动,才是真正的自在与快乐,在佛法中,称这种心灵最高的境界为“涅槃”。

佛教诗偈中有:“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因一般人对这种禅悦境界的了解太缺乏了,所以无法深入地去发掘自己内在的功德宝藏,反而舍本逐末,不停地向心外去追逐幻化不实的事物,这实在是非常可惜!

愿今后大家在遇到外境时,都能开始学习反观自心,进而启发人人自性中无尽的功德宝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透视爱情的无常

佛陀早就讲过,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

再恩爱的夫妻对死亡也无能为力

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

八岁的沙弥

很久以前,当时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统治。有一...

佛教是如何看待离婚与自杀现象的

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一、 象杀士夫那样,不尊重爱护...

福业相当,方为夫妇

很多女人总想,工作好事业好,不如嫁得好,所以总想投...

心律法师:既为夫妻,就当珍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则是家庭的基本构成部分。人...

【推荐】六道之中,情难长久

娑婆世界的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沉沦在是世情的罗网中...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印光大师是怎样弘法利生的

【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故不...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

妙湛老和尚慈心法语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不弘法不到俗家去。 3、为人要...

觉得唯识学很沉重,可以看看《楞严经》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

【佛教词典】系缚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如绳子能系缚吾人的身心,使不得自...

【佛教词典】死

梵语 marana,巴利语同。音译末剌諵。即寿命终尽之意。...

修行跟上班不一样

假设一个人,不发广大心,也不立坚固愿,整天人家共修...

只要念佛仰凭佛力,这块业障大石头就解决了

首先看第一愿 国中无三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

珍惜当下的生活

清代宰相孙将鸣曾为资国寺题了这样一副楹联:浮生若梦...

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

憨山大师《心经直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

你对「感受」还看得很重,你就不可能离开三界

我们开始不再随顺我们的感觉而走,我们一个修行者,你...

红尘中你被什么緾住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佛性显现不...

众生是福慧的源泉

人的苦乐就在一念间。一个人如果转变观念,他就不苦了...

圆瑛法师:十种人正好念佛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

身心皈依阿弥陀,从此不做轮回客

庐山东林寺2018年8月上旬闭关圆满 古德云:上士闭心,...

大安法师对初学佛居士的问答开示

问: 我们是刚学佛的居士,今天来是请法师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