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念虽难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

2016/07/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念虽难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种活动被称为“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当然了,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让自己清心、静心,领会禅的真意。

归根结底,吃茶是启发我们参悟禅境的一种机缘。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茶禅一味”。品茶与参禅这两件事,滋味、意味很接近哪。你们看,一个“茶”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草木”之灵气,也包含了“人”对它的认识和品鉴。从色、形、味到观、闻、品,从用消失讲究到茶具的选择,从茶艺到茶礼,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可谓包罗万象,涵盖了所有,就像禅的境界一样。

在2000年正月初一的一次的普茶会上,和尚曾借吃茶一事向众人开示参禅之道:“我们今天以这种机缘在这里吃茶、吃饼,会得这意思不呢?会得就好!会不得,就得参这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就这样参下去。”

吃茶时参禅,就是去品味、领悟茶里的乾坤,在喝茶的当下去品,启发自己念念在心地上用功夫,时时刻刻用心参究。我们平日里修行就是这样,不只是在念佛的时候参念佛的是谁,走路时也可以参走路的是谁,吃饼时可以参吃饼的是谁,吃茶时可以参吃茶的是谁等等。念念在道上,时时刻刻处处都是话头,都可以参,这就是举办普茶会的本意。

和尚讲的这些话大家可能没办法立刻理解。其实参禅是什么呢,不妨把它想得简单一点,只要这一刹那静下来了,心定了,那么在这一刹那,就已经无限接近了禅道。

平时在广济寺,每有居士来访,急匆匆地要向我倾诉烦恼或请求开示,我都请他们先坐下喝茶。常常是,坐下来端起茶杯以后,大家的言谈语气就会和缓许多,原本在他们心里像天一样大的烦恼,这个时候再讲出来,也不会显得那样严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自我,追求安宁,佛告诉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禅。

2007年正月初二,和尚在洗心禅寺方丈室,有一个长沙居士来问:“念佛有妄想怎么办?”和尚就反问他:“妄想从哪里来?”居士回答:“念头中来。”和尚又问:“念头从哪里来?”居士答:“从心里来。”和尚继续问:“心在哪里?”居士顿时不知所措。

心在哪里,你当下去观照,心就存在于观照的这一刻;当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够安定。昔日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他对过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慧可说:“弟子无法找到。”达摩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这才恍然大悟。

“心”并非拿在手上的实物,无法“拿来”、“找到”。“安心”也并非是安住胸中的这颗“心”,而是安住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头。我说的“心定”,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借任何事情、在任何时机下获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够把时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来,用心去创造、感受内在的和平。

具体来讲,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轻易动心起念。心念虽难受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这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缓思考,少欲少求,念头就不至于满天飞。

然后,是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物体,比方说一个小小的佛像,将它放在眼前观看,然后将脑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经常训练观想,让心灵入定,就能有效驱除杂念。

还有一点,要学会平衡情绪。过分的快乐喜悦,过分的痛苦烦恼,这都会影响心灵的安定,所以说要平衡好,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别太过头。

内在的状态调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要是心是乱的,那么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为你没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够明确自己在世间所处的位置,而且你也没有处理好身心内外的关系,这样一来,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败就越多。而一个时时心安气闲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游刃有余,环境和遭遇的变化不能动摇他,自身的得失成败也无法左右他,因为他的内在有安定的力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只转心而不精进做功课有用吗

【原文】 宋 智印 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川...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不能改变今生,但你可以改变念头

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尽,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

调伏妄想的方法

原文: 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

一天从早到晚,你都起了些什么念头

现在你所能做的,就是要能跟三宝结合起来。还有,大家...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恒的快乐,就必须训练...

把欲望变成我的奴隶

凡是人都有欲望,欲望的奔驰,会使人心非常危险。能毁...

一碗饭与一念间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菩萨戒为何要禁止蓄养动物

畜生道,人类为了要得到它的肉,为了吃它的肉,往往就...

憨山大师:净土法门法要

示优婆塞结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佛教词典】经木

(物名)读经时所打之拍子木,谓之经木,亦曰音木。...

【佛教词典】谛听

【谛听】 p1376 瑜伽八十三卷十三页云:谛听者:谓于如...

念佛人很少往生的原因

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听到...

阿育王造塔供养胜缘

有一天,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觐见优波崛多尊者,告知国...

佛法宇宙观之四土

我想每一位学佛的人,最初走入佛教,一定要有一个定位...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

只过几年你且看他

刚开始学佛想要改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到有人说,你...

物债易还,命债难还

现在看第二段,还债的人应该怎么还呢?他过去生把人家...

化解嗔心的方法

以前曾简单地讲过贪、嗔、痴的嗔;嗔的害处是何其的多...

【推荐】淫欲毁人不倦

在《禅秘要经》里面讲,男人周身的脉络都是从眼根布散...

千万莫回忆过去

我们要想对治烦恼,以我个人的体会,最好的方法就是把...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我们古人都很相信这个道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有个公案...

不要错解「恒顺众生」

关于吃素有违缘的问题,有人说:如果坚决不吃肉使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