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何阻挡他人护持寺院等同谤僧及破灭三宝

明贤法师  2016/10/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为什么说阻挡他人护持寺院等同谤僧及破灭三宝?

明贤法师答:现在的学佛人中常常有这样的论调,比如“学佛总往寺院跑,还不如在家自己好好修行”,或者“我信佛,但是只皈依佛和法,不皈依僧,只做二宝居士”,诸如此类种种。总之,不仅自己不愿敬僧护法,还要教他人不要皈依僧宝、不要护持寺院和三宝。

阻挡他人护持寺院、不敬僧宝,有着严重的谤僧乃至破灭三宝的过错。首先,佛陀教导大众皈依佛教,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三宝具足,是正法住世的根本象征。寺院是僧团住持佛法的根本道场,阻碍他人护持寺院,即是对僧宝住持佛法的根本意义进行否定和诽谤。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人间的佛法,不是无缘可以存在的。《阿含经》记载,舍利弗尊者思维如何使正法久住,世尊即告之:“过去有佛在世,没有为弟子制戒、建僧团,佛灭后,佛法不久住,如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散。又有佛在世时,为弟子建僧制戒,以传延经法,佛灭后,四众弟子能令佛法不疾灭。以此僧宝在故,善摄故,如以线贯种种花,置案上,虽为风吹,而不分散。”

可见,佛陀所创建的僧团,不仅仅是佛陀的随学者,更是佛法的直接继承者和住持者。佛在世时,佛陀是正法的象征;佛陀化身入灭后,除了有佛像、经藏外,佛法弘传的重担全然落在了僧团肩上。

无论是阿弥陀佛,还是释迦牟尼佛,他们都是僧,是修行已经成就的僧宝。十方三世诸佛,没有一位不是现僧相而成佛的。僧宝是在世间真实面对烦恼,并进取无漏圣果的师长。僧宝为我们传授佛法,引导我们走向究竟解脱,故应皈依。只要是在人间受生的众生,唯有皈依僧宝,才有解脱之望。

三宝虽形式不同,但本质无别。佛法的住世,必须由佛宝与僧宝来承载,因此三宝是不可割裂的。僧宝的存在,关乎整个佛法的存在。如果只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三皈依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只当不皈依僧宝、不敬僧护僧的“二宝居士”,就会很容易失去三皈依的戒体,失去三皈依的利益,也同时对三宝住世因缘造成破坏。

佛法的修行不是知识和技术的习得,佛法的传承是从心到心的全方位立体传承。在茫茫生死大海中,唯有三宝有离怖救护的功能,唯有僧宝是佛法鲜活的承载者,唯有僧宝是可以身体力行引导我们趣入圣道的先行者。因此,只有谦虚谨慎,依从师僧善知识如法修学,才能日益增上戒定慧三学,直至趣证菩提。若无皈依愿望,纵于闻思修皆能精进,也是枉费工夫。

皈依僧宝如此重要,还因为僧宝极难值遇。佛经中说,人寿百岁五浊逼恼时,本不可能有佛出世。而释迦世尊以大悲心不舍众生来现世间。释迦佛出世前,世间已很久没有佛法,众生都没有听说过“三宝”这个名字。自世尊出家成佛,世间方有三宝出现。佛陀以最殊胜的因缘在人间转动三乘佛法之轮,建立清净无垢的僧团,甚难值遇的僧宝才出现于世,佛法才能延续至今,我们烦恼的世界才得以有光明。

建立僧团,对于五浊的众生世界来说,实在是非常艰难。佛陀当时悲心切切地准备组织僧团,先要向曾参学过的阿罗逻迦兰与郁陀迦罗摩子说法,然而观察到他们已经死去。之后佛陀来到鹿野苑,应五位从前共修苦行道友请法,为转四谛法轮。于是,五人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如是僧宝才得以成就,如若不以佛陀悲愿的缘故,众生便不能值遇僧宝,这是僧宝难值遇的第一原因。

此外,佛已灭度三千多年,世间佛法的流传历经坎坷,甚至有些国家还产生过灭佛的法难。佛法在艰难中延续,而世间人追逐名利已经到达了几乎失去理性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值遇僧宝,是极为难得稀有之事,只有主动和僧宝结缘的人,才有这样的可能。而我们在僧宝面前种植善根的机会又非常稀少,加之个人放逸懈怠,对于善根修学不能策进,使值遇僧宝变得更加艰难。因此,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机转薄,信心转弱,更应该珍惜一切因缘,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必须皈依僧宝,皈依僧宝则意味着众生应当依止僧宝修学,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仪式,表达某种意愿。对当下众生来说,僧宝常住于寺院等清净道场,要想亲近僧宝、依止师僧善知识学习,护持道场和僧宝就是佛弟子的分内事。

修行不是依赖自学而能成就的。依止师僧如教修行,也是皈依僧宝的首要任务。经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按照师僧的教导,精进勤勉地修学,是最为重要的依止内容,它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获得成就。

师僧对我们的教导和调伏,不见得总是参禅打坐、诵经礼拜,更多的教化其实是在最为平实的生活中完成的。正所谓“搬柴担水是圣法,洒扫应对皆通玄”,师僧往往会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在最普通的事务劳作中,以善巧方便,巧妙地引导我们转凡入圣。所以,不要认为洒扫应对、护持寺院等事务是末流杂事,不要认为只有关起门来诵经念佛打坐才是佛事。其实,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都是三宝调伏我们的重要方法。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常行常持,无有疲厌;不仅自己奉行,更当奉劝他人同行,随喜他人善行。哪里能阻拦他人护持寺院、护持三宝呢?

所以,皈依僧宝,除了礼拜供养表达敬意,还要依师言教,如法修行,护持寺院,护持佛法。在护持我们对境中的寺院和三宝的同时,也就是在护持皈依三宝的心,护持我们的正念。所谓“尽形寿皈依三宝”,这无疑是身体力行、身心一如、表里相应的奉行,是皈依三宝最真切的践行。

反之,如果把僧宝隔离在皈依之外,把护持寺院当成分外之事,这本身就是在诽谤僧宝,乃至诽谤三宝。因为,不亲近寺院便自然不会亲近僧宝、礼敬僧宝乃至承事僧宝,把“自己安排的修行”看得高于一切而无视三宝、排斥僧宝,实际上就是在诽谤僧宝乃至谤佛谤法。这样的用心不是与法相应的用心,即便行持精进,也难以收获佛法的真实受用。

因此,佛弟子必须要以三宝为中心,佛弟子的修行必须要以寺院为中心。真正地、时时处处地把皈依三宝、礼敬三宝落实到自己心行中,才能与佛法相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

问: 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 慧律法师答: 因为要解脱...

僧人托钵行脚的含义

托 指出家僧以手持钵,乞求布施。佛陀制定托钵,令出家...

大安法师:往生唯靠弥陀,而密宗要视师如佛,如何看待

问: 昨天聆听你的开示,颇感受益匪浅,感恩法师。可...

信仰不能被消费

一些生活在类似状态中,但对宗教信仰又心存好感的人士...

在生活中如何智慧觉照

问: 虽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生活中如何智慧...

大安法师:散乱心念佛能往生吗

问: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

为何汉传佛教对观世音的崇拜远胜于大势至菩萨

问: 大势至与观世音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协侍,共称西方...

念佛号时很快就打瞌睡,这是业障吗

问: 师父您好!弟子在打佛七期间,念佛号时如果心里不...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信佛会让你损失什么

多年前,有个学者在某大会场向人们讲佛祖绝对不可能存在...

修行要去掉这二十种错误观念

一、求佛而不修佛 佛法是修行法门,是从内心去参悟自...

从累到病只需5步

如果你属于疲劳大军中的一员,经常感到疲乏无力、头昏...

痛念生老病死苦,真发无上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个娑婆...

【佛教词典】刀山

(界名)刀剑之山,地狱之难处也。千手经曰:我若向刀...

【佛教词典】沃焦

(杂名)在大海底吸水石之名。由其下无间地狱之火气,...

【佛学漫画】法界第一高人

阿弥陀佛可不止身高不可计量,寿命和光明也不可限量的,...

人生大梦何时能醒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师,著述宏富,弟子汇编遗...

怎样理解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

原文: 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至...

开始似乎是吃亏,后来还是会得大便宜的

天道是什么呢?《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修持首楞严王...

佛法让烦躁心变平静

从来我就是个性格暴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意气用事起...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

保持知足常乐的态度

谈到人生,应该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人的生活,一个是...

以「空」为乐的生活

人生活着的最大目的是追求快乐,而快乐的来源有很多种...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

慈悲分三种境界

从教法上来讲,慈悲也分三种境界。通常我们叫做众生缘...

无我空性的教理如何运用于实修中

魔障 就像《大宝积经》所说:云何名得甘露灌洒?谓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