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2016/10/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后,昙鸾被日本佛教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视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

昙鸾的净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和《略论安乐净土义》三部著作中。“二道二力”说则是昙鸾大师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乘佛教把修行成佛的道路由低到高分成了十个阶梯,称为十住,达到十住的阶位,就进入了最高的境界,取得了正果。但是有的修行成果也会由高向低倒退,称为退转。佛教理论上认为,只有修到七住以上的菩萨阶位才能不退转。修行本来就是为了成佛解脱而设的,所以不退转成为修行者必须克服的一个难题。不退转在梵文中音读“阿毗跋致”。

龙树菩萨为了解决修行难的问题,提出“佛法有无量法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也就是说,求阿毗跋致有难行和易行两种法门。昙鸾发挥了龙树的思想,认为在佛教所说的末法时期,求“阿毗跋致”,有的靠自力修行,有的靠他力(佛力)加持,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二道二力”说。

昙鸾审时度势,指出了求阿毗跋致难的大环境:一是五浊恶世。指我们生活在由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种浊组成的污浊世界;二是无佛。因为在末法之时,去佛久远,众生成佛缘分不够,这时虽然仍有佛教存在,但是众生都已经既无修行也无求证了,很难有成就的人出现。此外,昙鸾还指出了求阿毗跋致的五种具体困难。这就是,有的外道假借佛教名义扰乱人心。没有大根机的人只知道求自己的利益,不行使大乘佛教的慈悲法门。恶人会破坏别人已经取得的成果。

有人认识颠倒,将恶果视为善果,破坏修行。有人只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去求得佛的加持。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让众生能够修得正果,昙鸾提出只要对阿弥陀佛怀有坚定的信心和具有往生西方的强烈愿望,依靠他力,即乘着佛的愿力,就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往生西方净土,就是达到了阿毗跋致境界,因为《阿弥陀经》中说过:“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稗跋致。”

昙鸾进一步认为,只要称名念佛,不断地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修行者就能得到佛菩萨愿力摄受和加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在那里,草木茂盛,空气清新,梵殿宝塔,肃穆庄严。修行者称念阿弥陀佛,临终前就会被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净土,永远摆脱一切烦恼和痛苦。

昙鸾还从三个方面对称名念佛进行了论证。他说,首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能阻止一切恶的行为。众生的恶行都是因为妄想而生,妄念不止,烦恼不息,阿弥陀佛以无上的慈悲心,众生称念,能让众生能心止一处,妄念不生。其次,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能使心净土净。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犹如清净的摩尼宝珠 (意译为如意宝珠)。人们只要念佛名号,便能产生力量,如同把净珠投入浊水,宝珠能使水清净。又如在冰上燃火,冰消火灭。念佛名号则能使人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其三,“阿弥陀佛”具有无量的神秘性,代表无量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称念它就能满足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宏愿。

昙鸾把往生西方净土的门坎放的很低,主张“一切外(道)凡夫人皆得往生”,甚至十恶不赦的人,只要虔心念佛,也可升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对那些不信佛因缘、诽谤佛教正法的人,则强调不能得救。因为信仰佛的存在是进入西方世界的基础,否则净土学说就无法存在。所以他对那种名不副实的所谓净土信仰者,作了严厉的批评,指出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这三种人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所以信佛要真、要专、要恒,用这样的三心去信佛念佛,才是真正的信佛念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峨眉山镇山之宝通永老和尚精进念佛开示

踏实修行 精进念佛 简单介绍: 上通下永老和尚,是当今...

【推荐】前世虽有修持,现世又放逸,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通常我们遇到一些逆境时都会说,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

净土法门下手容易,成就的果位非常高

现在很多人没有自知之明,他觉得他一修行就目空四海,...

圆瑛法师:多念几声佛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

慧远大师画传

一、出生书香,聪颖博学 中国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寺开山...

千劫万难生二胎 持名念佛现奇迹

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在周围朋友、同事以...

念佛为何要记数,记数不是分心了吗

问: 既然都是念佛,何必要记数呢,记数不是分心了吗...

掐珠记数念佛

【原文】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往生论注

...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是我们出家人的自恣日。佛陀规定...

大乘佛教修学的三个次第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

佛教七七追荐的由来和规矩

我国最早为亡者做七的记录,始于北魏。《北史外戚传》...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的由来

法门寺是因痉贮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因名塔寺。...

【佛教词典】自受法乐

指诸佛享受自己开悟的广大境地之法乐。据传佛陀初成道...

【佛教词典】生死园

(譬喻)生死界为凡夫好游之所,又为菩萨游化之所,犹...

暴富并没带来幸福

世人哪里知道,暴富之后,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渴望的那种...

如何处理争执不下的状况

与人相处发生问题时,可以当成是对我们智慧的一种考验...

父母在家,如同活佛在堂上

孝顺不能等!父母在家中,就如同活佛在堂上;如果连眼...

持戒清净者能得五种功德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

以空性的心态来操作善业

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修行者,当然我们希望能够解决生死轮...

学佛的三不退

禅宗这一法,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要靠自...

深信切愿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么

问: 请问法师,深信切愿定得往生,我相信佛无虚言。但...

阻碍解脱的十种业障

究竟是那一些业障缠绕我们解脱不了呢?归纳起来,有下...

从十个方面说明过午不食的利益

第一个方面,人体新陈代谢是凌晨四点钟开始就加速,一...

如何对恶人和讨厌的人生起慈悲心

问: 如何对恶人或者自己讨厌的人生起慈悲心?对于冥...

拜佛、念佛就是广结善缘

一个人忆念观世音菩萨时,为什么你的贪嗔痴会淡薄?因...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