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如何看待命理之学

广行法师  2018/12/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如何看待命理之学

佛教并不主张算命,更不主张以算命谋生(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佛遗教经》),将算命谋生称为“邪命自活”,但也不绝对地反对。

隋代天竺国三藏法师菩提灯所译《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的就是关于人的命数的推算。分上、下卷,上卷主讲占察木轮相法及占察忏法;下卷讲依一实境界,修二种观,证无生忍的无上妙法。

地藏王菩萨为顺应众生特别爱算命及求神问卜的喜好,善巧方便地将众生引入佛理,消除烦恼和疑障,坚固信心。讲此《占察善恶业报经》,此经可使佛弟子明白关于命运的佛法原理,才不会落入江湖数术或外道迷信等。

佛陀还特别为了利益众生,介绍了地藏王菩萨的悲愿功德、大神通力,以及救度众生之方便法门。

世间的算卦占卜有准有不准,找十个人算能算出十种结果,你自己也被搞糊涂了,而且有一些东西是无法算准的。而占察法门是依靠地藏王菩萨的神通力来占察,地藏王菩萨了解我们的三世因果,善恶业报,这是无论哪一个卦师也比不了的。

而且由于占察法门的独特设置,使得我们是否得到感应可以一目了然,我们自己也会深刻了解到这的确是得到感应的结果。不会出现半信半疑、狐疑不定的情况,进一步我们也会对佛法中讲的道理升起极大的信心。

人的一生,八苦交煎,自己本身受业力的困缚,没有智慧来认清现前所受果报,而这里借佛菩萨力,明示趋吉避凶之道,使知所趋避,是自、他二力,感应道交,绝不是社会上普通的求签问卜、迷信神权、不自努力、妄求福寿者可比。企图预测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情是机械的宿命论,很多人误入这些外道占卜而浪费了宝贵的人生。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的木轮相法正是为了破除占卜的迷信,佛菩萨才给我们这个法宝。经云:“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着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总体上看,佛教强调的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主张要多集善因,不必在意所感的果。我们所感的果、今生今世所受的果报,是往昔所造的善业恶业所产生的结果,所以最重要的是今生要集善业、造善因。

因此,针对命理之学,古德先贤有八个字值得我们铭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去做善事、好事,不要去管前程如何。

只要做了善事、好事,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佛教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菩萨怕造恶的因,而众生则不然,众生并不在意造恶的因,害怕的只是恶果,这便是众生与菩萨的差别。

与命理之学相联系的是因果报应说,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有“承负说”,《太平经》中讲:前辈人行善或作恶会导致今人享福或受祸,同样今人的善恶行为又会影响子孙后代。所以,儒家、道家是站在家庭伦理的角度看待因果报应的。一个人不但要对过去祖先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且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会对子孙后代有影响。

佛教的善恶业报说则主张三世因果,自作自受,强调一切善恶行为的后果应当由自己承担。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先生曾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佛教戒律方面,因果报应说深入民心。从中国历史上看,因果报应说在道德教化和安定社会人心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

《唯识学》上说:我们凡夫的执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

慈悲心与恶风水

去年搬到一间新屋,与市场为邻,而且就是买鸡鸭鹅、猪...

念佛之人不可效仿愚人做愚痴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

【推荐】方海权《日行一善》

一、行善积德篇 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使自身得福最快,...

净慧长老:做命运的主人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

人的命运有两种

人的命运有两种: 一种是定数, 人一出生,来到这个世...

吉凶谁来定

人到了迷惘的时候,就会想要算命卜卦,求神问路。签条...

圣严法师《勤修三学,可免劫数》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 因果是可以改变...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在以下的经文当中,佛陀都...

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过去,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有一些做生意的摊子,其...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今既披缁,岂敢再随身转

参禅人,顿修戒、定、慧,即灭贪、嗔、痴,并不离参,...

【佛教词典】说法师有二种

【说法师有二种】 p1285 瑜伽八十五卷二十一页云:又说...

【佛教词典】法智印

(术语)法曼荼罗也,该摄一切之经典。性灵集七曰:讲...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我今天在过堂的时候,看见各人吃饭,渐渐有些散乱。吃...

用心来转境

登山客都有爬山的经验,陡峭的高山,直上很难,必须要...

把心放开,不比较不计较

一年轻女孩前来哭诉说:种种事情都不如意,感情、金钱...

念佛之人当孝敬双亲,不可偏执速死求往生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究竟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

化缘回来的路上,涉过一条河,又攀上一座大山,小和尚...

怎样辨别真伪善知识

问: 初发心学佛,需要善知识引导,善知识的标准是什...

宗舜法师:灾难来时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观音菩萨

崔明晨: 那么法师,刚刚您谈到了,就是说在危难时刻...

怎样面对「无常」所带来的种种痛苦

问: 法师,我们怎么去理解无常呢?怎么去面对无常所带...

不畏艰险的学问僧

学佛要精进,而精进需要忍辱与耐力;其实做什么事都一...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净土宗的重点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弥陀佛来接引你...

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问: 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大安法师答: 善...

把迷梦叫醒,向自心中唤

有两句俗话:什么人说什么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因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