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

王日休居士  2020/08/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

【原文】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沈檀脑麝,只为两窍之鼻。食前方丈,只为三寸之舌。妙丽娇娆,只为臭腐之身。随顺逢迎,只为狂荡之意。

若能识破此理,便是无烦恼快乐之人。佛言众生无始以来,认贼为子,自劫家宝。谓惑六根之贼,而丧真性也。孟子言: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盖不惑于此矣。有淫女得道。文殊问云:如何不嗔?答云:见一切众生不生。

又问:如何见十八界?答云:如见劫火烧诸世界。妙哉言乎。盖谓一切众生本来无有,唯因妄想中生,又何嗔之有。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六识。因有此种种故,生无量事,造无量恶。是故如劫火烧诸世界。若悟此理,虽未生净土,已如生净土矣。

【演莲法师译文】

千般装点打扮,所满足的不过是半寸大的眼睛;百种美妙的音乐,只不过为了满足一粒豆大的耳朵;种种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只不过为了满足两窍鼻孔;满桌丰盛的食物,只不过为了满足三寸舌头;妙丽娇娆的色相,只不过为了满足一具臭腐之身;喜欢他人随顺逢迎,只不过为了满足一时狂荡之意。

以此类推,若能识破这个道理,便可以做一个逍遥快乐没有烦恼的人。佛说众生无始以来,认贼做子,自劫家宝。这意思也就是说众生一直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贼所迷惑,以致丧失了真性。孟子说只有圣人才能使形体的行为做到中正的地步。这是因为圣人能深明其理,所以不为六根之贼所迷惑。

佛经中记载有一淫女得道,文殊菩萨试着问她:“要如何才能不起嗔心?”她回答说:“见一切众生不生。”又问:“如何见十八界?”她回答说:“如见劫火烧诸世界。”这话回答得太妙了。她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没有,若见有众生,那便是由妄想心中所变现的,又何必起嗔心呢?

十八界,指的是六根、六尘、六识。因执着有此种种,故生无量事,造无量恶,所以说如劫火烧诸世界。若能悟明此理,虽未往生净土,已如生在净土了。

《龙舒净土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无分别心才是道

唐代的懒瓒禅师,长年居住在山洞里,有一次,他写了一...

星云大师《六根互用》

我们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尘的业恶,来达到...

颠倒妄想形成的三个次第

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

唯心之理和现前之事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非常正知见的一个理,也是一...

别人与你谈论是非,该如何对待

某某师到客堂来,常常一坐就开始论人众是非,且往往耗...

天底下最难的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的是非观 天底下,我们最不能正确面对的就是是与非...

调伏对色身感受的爱取

其实整个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的方法,正修就是四念处,...

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

圆破色阴超劫浊 在整个五阴的对治当中,第一个所要对治...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念佛打妄想是什么原因

问: 我阿弥陀佛念到今天,还是打妄想,这是什么原因...

找对自己的位置

不少孩子会被老师说成是笨小孩,家长为他们担心,他们...

报父母养育恩德,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天性

孝道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中,是极为重视的一种德行,所...

佛陀为什么要施设种种方便法门

佛陀的说法有三个主题:第一个,先说明说法的内容;再...

【佛教词典】冥宝

(杂语)清异录曰:周世宗发引之日,金银钱宝皆寓以形...

【佛教词典】离生

即永离三界之生。三乘之人,入于见道,了见谛理,断尽...

盂兰盆会的由来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出自《佛说盂兰...

印光大师谈女性的做人与修行

一、笃尽己分 1.女人本分在于孝亲相夫教子 所言尽职分...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认清自己

某日,广济寺。有居士来问:她的下属们在工作中形成了...

没有善根你怎么能听到佛法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叫做因儒童居士,这个...

龙树菩萨:赞法界颂

归命十方佛  法身及报化 愿共诸众生  速成法界性 ...

能堪忍者来世怨敌少

修忍的利益,如《菩萨地》所说: 菩萨首先观察安忍有种...

消业障是要忏悔皈依发愿,而不是苦行

什么叫无益苦行?外道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说,我们每个...

纯金的罗汉

从前有一位农夫,原本过著安贫乐道的生活,天天拿著锄...

参禅破宗门三关

过祖师关 参禅人,根器有大小不同,力大直透三关,力小...

好的命运从哪里来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命运,能够受人尊重、...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

三季人的故事

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