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境随情起,识逐缘生

永明延寿禅师  2020/10/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境随情起,识逐缘生

大智度论问。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若无而妄见者。何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

答曰。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不相错乱。与六情对故。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详斯论意。是约世间凡情所见。以眼根对色尘。及中间眼识三种和合。得称为见。此根尘识。自性俱空。各各不能生见。和合亦不能生见。

但虚妄情识。所对见闻不无。故经云。以凡夫见之为世谛。以圣人见之为真谛。所称谛者。审实不虚。故称为谛。世谛不无。执假为谛。真谛非有。证实为谛。

问。一切内外诸法。皆有流类。于诸类中。约有几种差别。及随类通别等义。

答。古释有五。一异熟类。一通。即一切草木。皆是初青后黄。岂非异熟。二别。唯善恶二业。感异熟果。二长养类。一通。即是一切皆有长养。二别。唯是饮食睡眠。梵行等持所益故。三等流类。一通。即一切自类相似。皆是等流。二别。唯同类因之所生。四实事类。一通。即一切有体诸法。二别。唯是无为。简有为非是实事故。五。刹那类。一通。即一切有生灭法。二别。唯是见道初一刹那也。

问。有情所住。遍三界中。云何维摩经云。七识处为种。

答。有情通凡至圣。有六十二有情身。约依处有四十二居止。若通门由业系故。乐与不乐。并立居止。下在七识心住之例。为识心唯乐于七处住故。四十二居止者。八地狱。傍生。饿鬼。四洲。六欲天。色界十八无色有四。都成四十二居止。七识处者。一种种身种种想。种种身者。欲界人天。有尊卑上下也。

种种想者。有苦乐舍三受想。二种种身一想。种种身者。初禅梵王为尊。梵众为卑。故有种种身。一想者。有一戒取想也。梵王自谓我能生诸梵。诸梵谓已从梵王生。非因计因。是戒取。三一身种种想。一身者。二禅地上。无尊卑上下也。种种想者。有喜乐想也。四一身一想。一身者。三禅无尊卑上下也。

一想者。唯一乐想也。空识已上无身。唯有一想。五空处。唯一空想。六识处。唯一识想。七无所有处。唯一慧想。此上七识处。对治众生计识为我。乐住七处。以有漏五阴为体。第四禅有无想定。非想地中有灭尽定。三涂之中能受诸苦。识不乐住。故不说也。又第四禅。及非想地。虽复灭识。不灭。假名众生居。所以不立。三恶趣中。为苦所逼。众生不乐居。所以不立。

问。破外境空。立唯识有者。境从何而空。识从何而有。

答。境随情起。识逐缘生。情唯遍计之心。缘是依他之性。缘法是有。依胜义之门。情执本空。归世俗之道。识论云。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由此便遮增减二执。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

释云。外境。是遍计所执。心外实境。由随妄情施设为假。体实都无。非与依他内识相似。内识。体是依他故。必依种子因缘所生。非体全无。如遍计境。彼实我法。犹如龟毛。识依他有。故非彼类。此中色等相见二分。内识所变。不离识故。总名内识。

由此内识。体性非无。心外我法。体性非有。便遮外计离心之境。实有增减执。及遮邪见恶取空者。拨识亦无妄空减执。即离空有。说唯识教。有心外法。轮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可谓无上处中道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跟外境接触时,我们心中捏造了很多影像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等,亦复如虚空。 ...

业障发现的公案

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

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生命中一直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常...

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省庵大师《...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观想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这四种...

善导大师的三不问

善导大师有三不问。我们念佛人经常问这样那样的问题,...

观机说法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收了两个弟子,他们都跟目犍连尊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世世生生,除办慧业外,其余尽是办痴业

修慧一事,极为重大;满世间人只说聪明、不说智慧者,...

有没有享受的命?

生命时刻充满无常。我有个朋友,刚刚发布他升职的消息...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

【佛教词典】无上妙觉

(术语)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故云妙,无有过之...

【佛教词典】天台四教

(名数)台家有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谓之八教。...

沉默的美好

已是许久没有读书了,只因心总被琐碎的烦恼充溢,没有...

圣严法师《珍惜因缘》

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仍可悔改

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善导大师--临睡观念佛法

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

四世同堂皆由多生培植而来

详夫春回大地,百卉各遂其生成。风起长空,万籁咸为之...

身体力行的明惠法师

古时,深山的一座寺院里,有位明惠法师,品德与道业都...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是哪几种呢?蕅益大师概...

吃素的几种方式

根据个人的条件、学佛程度和决心的不同,信佛人吃素多...

品古人六戒,修宠辱不惊

1、大乐易失察 跟大喜易失言有近似之处,有个成语叫得...

五分法身香

在《六祖坛经》忏悔品中,六祖首先开示:善知识,此事...

山民窃取王库喻

过去,有一位居住在山里的人,偷了王家库府中的贵重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