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制戒是不是给我们找麻烦呢

界诠法师  2023/09/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制戒是不是给我们找麻烦呢

佛陀时代,教育的导师是谁?是佛陀。佛在说法,佛在建立僧团修梵行,修解脱法。社会和居士都在护持,乃至国王也都在护持,所以说那个时代叫作正法。

佛法传到中国来,早期都是从西域,从印度过来了,一些梵僧大德们在传播佛法,先是经典,那叫作译场的教育,再来呢,宗师的教育。大德菩萨依哪部经、哪部论的研究?那么底下很多人随从学习的,比如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罗什大师底下有那么多的大德们跟他们一起学习,慢慢地他有一个系统的产生。

所以宗师的教育到了中唐,丛林的产生,有丛林的教育。那么慢慢地禅风的引起,所以这禅学兴起来,他有禅堂的教育,禅堂的教育也就是丛林的教育,延续时间比较久,一直延续,差不多延续到现在。

如何以戒为师?以戒为师的内涵是什么?他刚才说,他那依法而行嘛,行了吗?行不了怎么办呢?没有按照法来行僧事。无论是声闻也好、菩萨也好,你的身份的完成是依律来完成的。如何依律来完成呢?你必须要研究律才知道,怎么才能完成这个事情,这个身份。在行持过程出了问题要如何来解决这样,这样叫以戒为师。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这句话出在哪里啊?《遗教经》,佛垂涅槃的时候,教诫比丘要以戒为师。故此,受了戒了,比丘的责任重大,要持戒,要住持佛法。因为戒有诸多功德,所以这里讲啊“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如果没有戒,他不能得于解脱。所以呢!戒叫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叫作别解脱、保解脱,或者别别解脱。意思你守持一条戒,你将来就没有这一个犯戒的果报,就别别能够得到解脱。

因为依此戒的缘故,能够得生诸禅定,以及能够灭苦。灭苦因为果报,有生死轮回,就有种种果报啊!所以有戒能够得生禅定,得生禅定才能够生长智慧,生长智慧才能够灭苦,所以灭苦要有智慧。

智慧从哪里来呢?从禅定而生,禅定呢是因戒而生。故此,这是三学的根本,三学也是佛法的一个总纲。依戒生定,因定发慧,依智慧而解脱生死。

所以说,如果能够持于净戒,如果能够坚持于净戒,你们每天都有念回向,它在《华严经》里面讲“戒是无上菩提本”,那么这个地方讲了说“若能持于净戒”,所有一切善法依戒而生,“是则能有善法”,如果没有净戒,就是毁破于净戒,一切功德都不能够生起,故此“戒是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那么有人认为说:“我不受戒,就没有这么多麻烦;我受了戒了,有这么多的麻烦,种种约束,不受戒可以为所欲为啊!受了戒了,那么种种事情不能做。”

那么佛制戒是不是给我们找麻烦呢?不能这么理解,如果没有戒,我们乱做、乱为,必定会造下恶业。造下恶业,由此恶业去牵引生死的缘故,所以佛制定戒律不要去违犯,违犯将来就有种种果报的原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犯淫戒与持不淫戒的果报

毁犯淫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生死炽然。二、障...

能布施给亲人友人,功德更是无量

念《地藏经》和地藏菩萨就能得财富、田宅。那就不用布...

真实功德和不真实功德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

以戒为师的底线是什么

戒是佛亲制的,我们后人,现在也有人提倡说要改戒相,...

吃饭宁早不晚是持护法

出家时节,知何不须?然于一食,日别常法。但用步晷一...

【推荐】念佛还要持戒

一、念佛,体会佛的心愿,就会照戒律去做 (一)以为受持...

在八种因缘下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

砍树取果

在一座宫庭中,有一棵非常高大且茂盛的树,结出的果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我们的仇敌是贪嗔痴三毒

烦恼为因,身语意这些诸行为缘,恶业就为果,障道受苦...

天天求药师佛,为何身体还是没有起效

问: 师父,我的身体不好,有人劝我去拜药师佛,说这...

你是怎样怀疑自己的修行能力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

明旸法师:出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佛陀普度众生,跟他出家学道的有五众弟子,一、沙弥...

【佛教词典】禅味

(术语)入于禅定,则有轻安寂静之妙味,适悦身心。所...

【佛教词典】法身无相

(术语)涅槃经三十一曰:是故涅槃名为无相,善男子无...

如何才是人生的快乐根源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

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

食肉有什么过失

汝等当知,食肉之人,纵得心开,有多闻的智慧、少分的...

相貌丑陋庄严的前因后果

一个人长相很丑陋,来自于什么原因?来自于他瞋恨,有...

求福报的因与缘

求福报的因与缘 其实我们怎样求福报,大家要知道。 有...

智者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

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听的人。器量狭小的人,就像...

冶开老和尚是怎么开悟的

选佛场,一念净心成正觉,看谁能在这里把世间一切的万...

「头七」与佛教有什么关系

头七与佛教有什么关系?从佛教教义角度看有无相应说法...

如何让身口意能够清净

回光返照,就是观照自己,找自己的缺点,《楞伽经》云...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资粮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

一人与万人敌,在今人则不行

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