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财富的应用

2011/05/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活动。经济活动是广义的说法。从某个角度说,经济学可以被分成三大部份,即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分配、财富的应用。而实际上,创造和分配财富同样是应用财富的活动。因为无论是生产、经营、分配等,都与财富的应用有关。财富包括精神和物质。

以佛教的观点,国家或个人的收入应该被分成四份来用:

1、一份应用到日常所需,如衣、食、住、行、医药等;

2、一份应用于储蓄以备急需;

3、一份应用于做功德,如福利事业等;

4、一份应用于投资,如农业、商业。

财富该用于人的最基本需求。人不是经济动物,是物质为人而活,而不是人为物质而活。人需要物质只是为了生存和幸福,没有其它的任何意义。

有了财富,我们应该应用财富做如下五件事情:

(1)使自己高兴;

(2)使父母高兴;

(3)使妻儿高兴;

(4)使同事、朋友高兴;

(5)供养遁世的修行者。

佛陀在《Vasala Sutta》中说,我们应该用财富照顾好父母,不能照顾父母者,不能繁荣。

另有巴利文典《Pattakamma Sutta》说,财富要被应用在亲戚、客人、公职人员,付税收给国家。

佛教认为,税收是需要的。因为国家可利用税收的资源去帮助穷人,做福利事业、公共事业。但税收不应拿去铺张浪费。佛陀就主张不该以税收用于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佛教还强调税收应不给百姓添加大负担为宜,要如蜜蜂采蜜而不伤及花朵,反对苛捐杂税。

在另一部经典《Dhammajani Sutta》中,佛陀说财富要用于自我的幸福、他人的幸福、自我防卫、付税收、积累功德。

什么是功德?一些人以为功德只是布施东西给修行者或寺院,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布施给宗教,只是功德之一种。凡是利人、合理的利己的活动皆可视之为功德,如一杯水浇树、一杯土培树,也是一种功德。

佛教经典中曾分析了三种人用钱的方式:

(1)一个人堆积财富,不用于自己,也不用于别人,也不做功德;

(2)财富用于自己幸福,不与别人分享,不做功德;

(3)财富用于自己幸福,同时与别人分享和做功德。

佛陀说,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好得多。第一种人空有财富,不用于己,不用于人,不做功德,枉费了财富。佛陀鼓励第三种用钱方法,既为自己,也为别人。佛陀说:一个人应该常怀与人分享财富之心。世界是因缘的,人无法单独存在,个人生存依赖他人的帮助。为此,个人考虑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该去考虑别人的需要,与之分享。

佛陀鼓励人们去消费自己的财富,而不要空堆积财富而成吝啬者。但这不意味佛陀鼓励人们去做无意义的浪费。佛教向来讲“惜福”,反对浪费,反对走两个极端。所以,佛陀曾教导说:“应用财富不应该吝啬,不应该浪费,不应该用于罪恶,不应该用于潜伏的危险之中。”

佛陀曾教诫人们,以下六种通道会将你的财富流失:

(1)饮酒;(2)时时游荡于街市;(3)赌博;(4)结交坏友;(5)懒惰;(6)沉溺于异性。

佛说,一旦这些活动流行于国土,则国将不国,走向衰弱。

在巴利文典《Dasaraja Dhamma Sutta》中,佛陀指出,一个国家或个人应当脱离各式困境,佛陀用了一个巴利文“samma Jivikata”来表达,以说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个人或国家应用财富必须据其收入的能力。佛教主张低水平的消费,高消费是佛教反对的。

佛教反对高消费,理由是:

(1)高消费带来社会不稳定。高消费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富人享尽荣华;穷人三餐不饱。于是,穷人对富人产生嫉妒和不满心理,而富人对穷人产生恐惧心理,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自己,以致引起冲突。

(2)高消费导致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快速用完。很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石油,一旦用完,也就没有了。

(3)当一个人被贪欲牵着走,那么,他会不惜用任何手段去满足他的贪欲。无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是如此。一些国家为了保持它源源不断的高消费资源,不惜动用武力,战争便是其结果。

高消费是建立在狂热的贪欲上,不是基于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它背离了佛教经济学的原理。佛陀一直教诫我们不该吝啬,但也不该浪费。我们不该使消费超过收入,就如一把秤,应该平衡。

佛教还说财富应该小心保护,防贼、防火、防水、防敌人、防不良居心的亲朋,小心不触犯权威机关。

佛陀劝导人们去储蓄四分之一的收入留于未来。这不仅为了保证基本需求,也为了预防不可测的水灾、干旱、瘟疫、病变等原因。

为了未来的需要,储蓄是必须的。但这储蓄金的来源该是避免高消费的结果,而不是从克扣最基本需求物中产生。换句话说,储蓄金的来源关系到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假如制造生产最基本需求物品,那么,高消费可以降温,象军火毒品等不必要的消费品就可消除,市场就不会出现生活必需品缺乏或高价等问题,民众和国家也就有钱储蓄。

佛教认为,储蓄金该用于最基本之需,不应用于生产武器、麻醉物、毒品、色情物等有害之物。储蓄金要用于发展人本身和经济。

谈到储蓄,必然想及债务。关于债务,佛教认为,四种幸福中,没有债务是其中之一。认为落入沉重债务是一种灾难。所以,国家或个人均应避免负上沉重的内外债,借债要尽量减少。假如借债已是必须,那么,一定要用之于最基本的需求物品。

债务与贫穷经常连在一起。此世间,不管穷国或富国,穷困总是存在。在富国中,物品的增长高速,并没有消灭贫困。就以美国为例,即使在今天,还有几十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佛陀说,贫困是灾难,应被消灭。

贫困的根源是什么?佛教认为,不外三大原因:

(1)自然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当某些地方极缺少自然资源时,则穷困产生。这是自然的原因。

(2)一些人的穷困源于其自身。因为沉溺于酒色等不良行为,或懒惰等,这是个人的原因。

(3)国家的错误政 策。尤其是错误的经济政策,这是导致贫困的最根本原因。

在巴利文典(Disha Nikaya)中,就例举了一些君王采用错误政 策,或一无所用的政 策,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

消灭贫困是可能的。毕竟,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地区或国家间的合作分享利用。人的不良行为可以通过精神的发展而得改正。而且,错误的政策亦可被减少到最少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越施越富,这已经是佛门的常识了

一部大藏经中,到处阐明着因果律,不仅在三界六道中都...

印顺法师《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一、叙起 财富,包括一切动产不动产,国有的和私有的...

【推荐】财富有枯竭的一天,只有自性宝藏才是取之不竭

一、物质财富是无常的 论财富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你是月光族吗?你是否认为钱只有花掉了,才是自己的?...

有一种积蓄,是自己能带的去,别人夺不走

世间人都要讲积蓄,那积蓄的东西大概有三种类别:有一...

圣严法师:人要赚多少钱才算足够

问: 许多理财专家说,要准备几千万元才够养老;又说...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无形的七种财富

世间上的人都希望发财,所谓向钱看已成为社会风气。其...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人生有七件事千万不能做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

收摄六根,调伏爱取

这个声闻法这一块我们讲过,我们只用声闻的一部分的概...

一切皆舍,了脱生死

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然很普遍,...

学佛可以解脱众生之苦

帝王中信佛的不少,其中尤其以梁武帝、顺治帝为最,舍...

【佛教词典】食堂安文殊像

(仪式)印度之法,食堂安频头卢尊者像为上座,于此供...

【佛教词典】随类

佛菩萨随著众生的种类而现形垂教。...

心安处便是吾乡

为了尽快成佛,有好几个月,一休和尚独自一人在禅堂打...

两头鸟

从前,在遥远的雪山下,有一只两头鸟。这只两头鸟,为...

一心四种净土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净土见解,是叫做一心四种净土。...

【佛学漫画】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不要用情绪来解决事情

不能控制自己情绪,便会被情绪控制自己。情商不高的人...

乖,听话

在一个念佛堂讲课,一个居士向师父诉苦:丈夫生意忙,...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

没有永远的亲人,也没有永远的仇人

《梁皇宝忏》中说:仇人皆从亲人而来。这确实是很有智...

《莲池大师七笔勾》注释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认清自己

某日,广济寺。有居士来问:她的下属们在工作中形成了...

什么是阿修罗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

没有什么是绝对必须的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没有了,我们的生活的确会起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