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谈「苦」

2011/07/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太重言苦,把人生说得苦不堪言,而有一种偏激的悲观厌世态度。诚然,放眼俗世,苦乐皆有,似不应以偏盖全,不然人生一无是处,活在痛苦中的一生有何意思?但佛教是在彻悟人生真谛后所言,对人生的态度并非悲观,亦非乐观,而是“实观”。目的在于教化芸芸众生能知苦断苦,并为获得真正的快乐幸福指明途径。

凡夫总是将苦乐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如家财万贯、仕途亨通,再至身体安康,两情相悦……如是种种,以此来衡量人生是否幸福。然佛陀以悲智观照,站在生死之流的彼岸来看众生,则唯苦无乐。那些被众生贪求追逐的所谓快乐,实为大苦。如身之疮,挠时快活,过后痛苦备至。正是由于众生的迷执,才导致流转于生死苦海而不得出离。由于圣凡境界迥异,凡夫自然无法体会,若站在当下这一生的立场上,要众生自始就了达如实之理,也是勉强不来的。佛教的慈悲正体现在此。一再强调“一切皆苦”,实力怜悯众生,以令其正视人生的痛苦,方可从中超越,进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要远离痛苦,首先得知苦。正所谓“遍知一切苦,永断生死流”。每个人对痛苦都有过或深或浅的体会,如:身体病恙、贫困潦倒、感情受挫、命运坎坷……林林总总。佛教对苦的分析透彻,总纳为身心二苦,常言八苦中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七种痛苦乃生活中时刻都能感受到的,然众多之苦来自一源:即第八苦五蕴炽盛苦。为何?我们身心无非为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五蕴乃身心之本,各种痛苦皆来自身心五蕴的感受。

那我们的心为何会感到苦呢?其实“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本清净无垢,无所束缚如同虚空,真正引苦不是心,而是由于众生的无明无知,心在客尘中被妄想和执着所覆,妄想来自于执着,正因为妄执,令众生无我执我、无常执常、执垢为净、执苦为乐,遍一切时一切处,如此使众生流转于苦海而不得出。

至此不难了知,何为苦之本源了。如对症下药,获得离苦的方法也就不难,要破除无明,有正知正见,认识无常,进而断除执妄。世事本虚妄无常,但众生妄执常有,这首先在认识就已有偏差,到头肯定离解脱的彼岸甚远。断苦并不是要断心,而是要将覆心的妄执断除。生活中的种种痛苦烦恼皆由强烈的我执(自性见)作祟,有了我执就会产生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者交织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生活中岂不易生苦恼?“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就连我们的身体也只不过是一个五蕴和合的相状罢了,这个世界上又还有什么属于“我”呢?我们还有必要因未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痛苦不安吗?

妄执如镣铐令身心不得安乐自在,破除无明,断除妄执,自然可摆脱加在身心上的桎梏。清醒认识自己及周遭一切,试着放下,拥有一颗平常心,不执着于眼前无常的不实相,妄想逐渐就会熄灭,心境也就坦然自在了。

“我的心很苦”,物质生活极为富足的现今还常有人如此喟叹。为何生苦?怎样除苦?以佛法推究极易,解决问题也很简单。苦在心,因心有“我”而生苦。欲得离苦须断除我执,将覆于心上的尘垢拂拭,自然还心以清净,苦离而乐可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人生是苦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也无论...

【推荐】我们之所以造业,就是认为身体是真实的

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方世界的这样一个造恶业的原因,是由...

一本佛经改变了我的整个想法

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起惑造业,岂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

情,为什么那么难以放下

佛法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世间的男男女女都会因为感情的...

人法圆融才能够行于中道

打七以来有不少人递了一些条子,提了一些问题,也谈了...

【推荐】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

每一个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

断除业力的相续,尤其净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们看经典上,尤其是《阿含经》,其实它这个外...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不论好坏我们都接受,不被他转走

人家管我们,不论好坏我们都接受,拿他的坏处来回光返...

无知和愚痴的杀生者

杀生者总以为被杀者是无知的、可欺的。诚不知,是自己...

莲池大师戒杀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

让你静心的34条法语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

【佛教词典】二种腰带

亦名:腰带二种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僧祇,覆疮衣、...

【佛教词典】随护断

梵语 anuraksanā-pradhāna,巴利语 anurakkhanā-pa...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

【推荐】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少一份暴躁与气恼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们把生气人的血液中...

福报是来自于过去的布施,那就不用拼搏努力了吗

问: 我们的福报是来自于过去布施财物,那我们就不用...

父母不会在原地等你

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

寿命长远,这个很重要

寿命长远。这个很重要!时间,是一个修道的基础。你问...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忏悔时当发七种心

北齐天平年间,有一居士,四十多岁,前来礼拜禅宗二祖...

想度一切苦厄,就要五蕴皆空

想要来生得聪明智慧,就要多看经、多拜佛、多打坐,没...

念佛相应的秘诀

一念相应一念佛,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

如何依止善知识

一、善知识的名义 善知识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般是讲知...

我为什么选择念佛法门

末学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生于河南的一个小乡村,二〇一...

积习难调难伏

曾经有一位商人,从出生地北天竺来到南天竺作买卖。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