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法的真实受用

黄国达  2011/07/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研究。

释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道,宣说“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的正法,当时的佛弟子们证悟、解脱者不计其数,确实带给人宁静、祥和、智慧和慈悲,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的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却很稀少?在此试作一些剖析!提供大家参考。

一、教法的变异

在佛法的流传过程中,为了普及一般大众、适应众生的根机,逐渐发展出各种“方便法”,相形之下真实的“究竟法”被稀释、模糊了,久而久之产生质变,丧失佛法的真义。

为了迎合大多数众生“消除业障”、“积集功德”的有为心态,以朗诵经文、念佛打坐、忏仪法会、吃素放生等方便法作为主修,少有机缘直接进入“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的修持:

后代的修行人.想要在浩瀚的经典、众多的法门中,领悟心要、直契法源,谈何容易!

二、 缺乏落实生活的修持

由于对真实的法,没有直接的洞见,在修持上,就会偏离真实的法,不知不觉落入神秘的、形式的、知识的歧途。

有人惑于神秘经验,如神通、感应或其他由禅定引发的身心觉受,误以为这才是“殊胜境界”、“实际的受用”,忘失佛法的真义在于断除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祥和、智慧和慈悲。

不得佛法的心要,就很容易停留在形式的教法,虽然打坐、念佛、诵经、持咒,却徒具形式.或是盖寺庙、作法会,或是只知从事各种教育、文化,慈善事业,忽略如何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如何观照五蕴身心,以及各式各样的人、事、物的缘起性空、无常无我。

也有人学佛而停留在佛学知识的探讨、思惟上忽略禅修的功夫,知见多、体证少,不能发挥法的力量,十分可惜!

这些都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用的原因!

三、环境复杂

由于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时至今日的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闲暇时间少,难得专心修行。

在知识爆炸、分上精密的情况下,现代人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和思想,心思不够细密、知识不够专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竞争的人力市场中被淘汰,思虑过多,习惯用头脑的人,在这样的心智状态下学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难用单纯、清澈的心观看自己的身心、观看这个世界,不容易领悟空无相的深义,而仅止于知识上的记忆和分析。

更有甚者,现今的世界,多数人的价值观,重视物质的、感官的享受,社会上各种诱惑和刺激,随着媒体、资讯的开放,随时随地充斥在人们四周,修行的障碍多不胜数。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古代农业社会环境单纯、自耕自食、有空间、心思单纯、所知障轻,与大自然的接触比较多,修定比较容易发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识教导,有所成就并不难。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探讨现代人如何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一、具备正确的知见:以客观的精神探讨佛法的奉义,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圣谛”、“八正道”、“二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缘起性空”、“万法唯识”、“自性清净心”、“大乘菩萨道”、“净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择与发挥。“四悉檀”中,“第一义悉檀”是核心,阐扬佛法的究竟真实义,“对治悉檀”、“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则是方便适应,以此来看待宗派思想的差异,将会比较合乎中道,不会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

得此正见,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为究竟、偏离佛法乃觉悟诸法真相的本质;也不会以世俗心态追求功德、消业障,却缺乏真实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顺境中,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染著。逆境现前,更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苦恼。厘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别.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为人门的辅助功课,最终仍将引导进入真实究竟之地,

二、落实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后,就可以依之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具体实践,修行次第清晰,不再杂乱无章或谈玄说妙、好高骛远。

其中,在禅修方式方面更要参照现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调,发展实用有效的禅修,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时间练习禅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领时,再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掸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实而得到佛法的受用 譬如:正念、正知、觉知当下身心情境,训练觉察力,不受过去的记忆、未来的预期,知识、观念的干扰,自然安住当下。或是藉自然地觉知呼吸而放松身心,熟悉之后,在工作、活动的空档时,或情绪生起时,透过觉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松。或是练习在举手投足的动作之中,感受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宁静、柔和、轻松。在行走、洗手、洗脸、洗菜、擦桌椅、清洁地板时都可以修习,久而久之,觉知愈来愈分明,情绪、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观照到,加上慧观.就可以消除烦恼、清净自在,

以上禅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动态禅定”。在慧观方面,在苦和乐生起之时,保持觉知,并且观察引发苦和乐受的情境,了解它的无常、缘起,也就是观照它是如何地变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观点看待,因此于苦境不生抗拒、嗔恨,于乐境不生黏着、贪爱,内心无所滞碍、平静自在,

这是对于法的如实而具体地知见,而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想像,这样的慧观.可以当下直接体验“无常、无我、缘起、空寂”:所谓的”明心见性” “转识成智”、 “法界观”、“大圆满”、“大手印”的实质内涵其实不离,‘无常、无我、缘起、空寂”的体验,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卜有所不同而已,所谓”法性本无二”,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罢了!

此外,传统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诵经、持咒,如果能够把握正念止知的觉知当下、缘起无我的智慧观照,并且将此定慧明觉之心展现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巾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三、清新简朴的生活:面对繁杂充满诱惑和压力的万丈红尘,学佛修行的人不应随波逐流,当以中道法来稳定身心,学习过简朴的生活,树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风格,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过分讲究,也不要与人比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灵,以内心的宁静内在和喜悦代替物质、感官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降低外在环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时间习佛禅修。如果能够结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励、切磋,力量会更强,足以抵消外在环境的障碍。

在职场生涯、事业经营,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不得不多用思虑—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注意安排运动、休闲活动,放松身心、让思虑回归单纯,这样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于定慧禅修,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当信、当愿,剩下的就是尽形寿念佛

净土法门他是怎么拣择种性的?他不在三乘或者不定种性...

松弛有度才是修行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

圣严法师: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

我常用一句话来勉励志愿者,也勉励自己:「尽心、尽力...

初学净土法门从哪儿入手

问: 法师,对于初学者,尤其是想修净土的人请您给一...

超越自我的身心

佛陀说:能统领百万大军的人,没有什么伟大;一个人能...

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

做为一个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就是佛教讲的...

云门寺明醒首座:没有修行好苦哦

2004年11月18日,云门祖庭明醒首座做完他一天的修行功...

星云大师《自我教育》

吾人生而为可贵的人,不要永远做人的儿女,不要永远做...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春节礼佛应注意的一些讲究和禁忌

春节就要到了,许多市民要到庙中礼佛祈福来年,可苦于...

法执——但去其执,不去其法

那有人就问了:四谛法是苦集灭道,有四种相状,而我们...

弘一大师: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

【佛教词典】十金刚句

【十金刚句】 p0111 辩中边论下卷十页云:此十无倒,如...

【佛教词典】腊缚

(杂语)(杂语)Lava,时刻名。俱舍论十二曰:刹那百...

学会用感恩心对待人和事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中...

慧律法师《佛教心理学》

诸位同学: 九月十七号郭士范同学要我来跟大家谈一谈...

我也可以为你忙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

由杀生宴客转为戒杀吃素

人之入道,各有时节因缘。《劝戒类遍》载,福建浦城令...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问: 解悟跟证悟的差别何在?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

沦为屠夫的修罗陀比丘

有位修罗陀比丘,初出家抱着坚定心志,日中一食、树下...

无论打了多少妄想,我们的心都是清净的

什么是真如呢?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叫清净本...

最富的时候

一位打工仔,外出闯荡多年,睡过街头,捡过垃圾,挨过...

高僧所具备的三种品质

这是一个崇尚炒作的浮躁时代。为了名和利的最大化,大...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相不相同

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你不能说一样...

达摩大师:禅观七门

问曰:何名禅定? 答曰:禅为乱心不起,无动无念为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