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竺摩老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竺摩老法师  2010/07/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章 讲述的微诚

地藏经在我国流行之盛,其情形可与金刚、弥陀、法华三经相提并论。所以在近代中国讲经法师丛里,盛行著讲‘四部头’的术语。所谓‘四部头’,即上面所举的四部经;能讲得这四部经的,自然嬴得法师这个衔头了。因此,学讲‘四部头’几乎也成了今日学做法师的‘登龙术’!话虽如此说,这四部经所以能够这样盛行,亦自有其里因:弥陀和地藏,与此土众生缘力殊胜,所以二经特别流行。法华自智祖大苏妙悟,抉微发隐,唱为纯圆独妙;金刚自六祖得法黄梅,代替了襌宗传佛心印的楞伽经;这都是二经在后世畅行无阻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些内在底里因,即使你以为这是学做法师的‘登龙术’,恐怕也难得给你学得成功,或学成而变为‘屠龙术’了。

佛法的升华,表现在智、悲、愿、行四个字上。文殊的大智,观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普贤的大行,正足以代表了全盘佛法的升华;而地藏菩萨在众生界中精勤苦干,不辞劳瘁,尤足以传达了释尊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无畏精神。故在这里,很想一掬微诚,先来说一点地藏菩萨与地藏经的好处,亦见得我们为何要讲颂本经的微意。

第一节 伟大的精神需要学习

地藏菩萨在释迦佛法中,是代表大愿的实践者;从这实践的大愿中,可以见到菩萨救度众生的精神,也可以认识佛陀说法救世的事业。

通常谈学佛的三个步骤,是信、愿、行;而以愿为中心。大论云:‘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有信无愿,行而不知所趣,故学佛之人,必须立愿。诸佛因地,莫不有愿,除非二乘人的灰心氓智,其他大乘行者都凭愿力而趣向菩提,庄严佛果的。今日学佛的人,亦莫不有愿,而多愿生净土,消极的情意颇为浓厚;对于本师释尊生此浊世,调伏刚强众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反而被忽略,被遗弃!现在本经中所讲的地藏菩萨,却特别重视此种精神,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畏毅力!地藏十轮经序品云:‘我今学世尊,发如是大愿,当于此秽土,得无上菩提!’这种精神与振作今日佛教的衰颓,及在现实唯物的科学世界里,都是很需要的,我们有加以重视及提倡、学习的必要。

第二节 苦切的法语今日用得著

诸佛随机说法,应病与药,故其方法手段,种种不同。有的世界以光明色相以代口说,众生见相,便能得益;有的世界,以香气香饭以做佛事,众生闻香而可悟道;有的世界以擎拳合掌,扬眉瞬目,拈花微笑,语默动静;乃至如我国黄孽的棒,临济的喝,天龙的竖指,黄梅的顿杖,都可以代替说法而做大佛事。这因为人的根性利钝不同,故得道迟速亦异:钝根的直说横说,说了又说,他都不懂;利根的只需扬眉瞬目,他便会意。好如良马见鞭影而驰,与驽骀的拖拉不进大不相同了。

现在地藏经里,佛观此世界众生根性不驯,刚强难伏,故用苦切语,极恶辣语来替代妙法;因这些广造五逆十恶的众生,肆无忌惮,刚愎自用,若对他们说好话,一世也不会听你的,那么只好用苦切语,粗恶语,呵责的语气同他们说:‘此是地狱,此是地狱报;此是饿鬼,此是饿鬼报;此是畜生,此是畜生报;乃至此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都是极言三途苦事,苦切,苦报,欲以感化一般凶狠顽强,妄作妄为的劣根性者。经云:‘譬如象马,儱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十轮经云:‘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苦切之语。’而且不但所说语恶,所示之土亦恶,如今五浊恶世,砂砾荆棘,污秽不平,正表示不但以苦切语来感悟刚强顽劣的众生,且以浊恶土来威慑之,折伏之,使他们由此厌污欣净,修习庄严佛土的胜业。

今日仁道不张,淳风扫地,人心险恶,达于沸点,有心之士,尝思以佛法拯济之;然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法相繁赜,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不饱,倒不如本经用刚强苦切的三言两语,剌其心肺,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所以对一般社会的化导,这个法门还是用得著的,需要推行的,何况本经广说因果报应之事,又足以激砺末俗,以补社会道德法律之不足呢!

第三节 推行孝道可以和睦人群

孝道在我国,原为固有的美德,素为我国人所重视,如‘百行孝为先’,‘忠孝节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我国固有的道德,都把孝字列在重要地位;但时至今日,人思诡变,那些际会风云灸手可热的前进人物,往往把孝行视为旧礼教中的封建思想,予以轻视,甚至废弃。实则天地大德曰生,生者莫不有其本;倘把‘生我者父母’的根本恩德都忘记了,或否定了,那么所谓二十世纪知识刷新的文明人物,与愚蠢未开化的野蛮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且撇开孝字,来讲忠字。忠是忠君,封建思想看来更为浓厚;但在一般新人物,对忠于君,忠于帝国,或忠于主子,固然反对,若忠于他的党,他的主义,他管辖下的人民──即做人民的公仆,则亦一例认做公德,并不怎样反对。这样来反观孝的思想,他们认为封建,或者是指孝一人父母,即孝自己个人的父母;若孝多人的父母,或孝于大众,以大众来做自己的父母,我看他们亦无什么反对的理由?如果这估计是对的,那么佛教所言的孝,正是适应这种需求。因佛教的孝,不但孝一己的父母,更要孝一切众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自己的父母,我们应要为众生服务,向众生报恩。故本经中说地藏大士要度尽众生,方成佛道,便是这种孝义。

世界之乱,乱于野蛮好斗;家庭之坏,坏在无礼失德。故能重视孝道,从狭义的孝以孝自己的父母,先使家庭和乐;再从广义的孝以孝一切人类,大家互相孝敬,使在爱敬和睦中过生活,那末自家庭以至社会,世界,都可走上宁静和悦的道路;‘世界和平’这个漂亮名词,也不至于永远是一种理想。

第四节 学佛在行不光是说的

学佛,要学佛的福和慧。慧,是在多闻薰习,如理作意,如法思惟中得来的。福,是从广修善行中得来的。今人愚于修福者,每多轻视修慧,认为多看佛经,多写佛学文章宣传佛法,都骂为‘文字障’。而黠慧聪利者,往往又瞥弃修福,认为修福是愚夫愚妇的事,每每‘嗤之以鼻’!这都有偏差,不算正见!今地藏经为一般人说法,亦多说积善培福之事,地藏大士就是一个标准修福的行者,他在经中说到他的福相庄严,就是从多劫度生修福中培植出来的。

从佛教眼光看来,修福的类型亦有不同,如凡夫人认为一切都是实有,故一修福,即贪著其身。二乘人知身虚幻而厌弃,灰心氓智,什么利人培福的事,他都敬谢不顾了。菩萨人则不同,虽知人生如梦,现实如幻,而不妨普为大众,广修福德,以庄严他的身土。但在这里应要注意的,即因凡夫修福贪身爱果,故诸经中多斥之为人天有漏的福报,是不彻底不究竟的,叫学佛的人不要希罕它!然能解空理而深染空境的人,往往亦轻修福,以诵经礼佛等为多事,或讥为消极无用。殊不知在研经说理之暇,能以余力修习福行,那是最好不过的,正是庄严身土的基本工作。故知善学大乘空理的固不当如凡夫之贪著和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讥为人天小果,认为不足取法。须知人天善福,为出世阶梯,不有基础,如何能建空中楼阁呢?故地藏十轮经卷九云:‘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世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又说:‘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所以有时代意识者,说修学佛法,应从‘人乘正法’做起,则本经所讲积善培福之行,亦恰可以适应这种需求了。

第五节 诚信受持必能获得实用

佛法与普通一般宗教哲学不同的地方,是在佛教乃从果说因,而一般宗教哲学是由因说果。佛从自己实证的果地说出自己的亲历经验,只要大家循此路径善修胜因,便可保证你由因至果,达到佛位。这与一般宗教哲学,自己还没有亲证其境,光是在理想的因中模拟将来的结果如何如何,根本还没有亲见过那个理中的目标究竟好不好,对不对,能否决定达到亦毫无把握。若真的仔细做起来,便会感到渺茫了!佛法不然,能如说实践,便可获得证验的实效;此即为佛法的特异点,否则佛法与世法便无从区别。现在不讲别的,但讲这地藏经,古来因读诵、受持、供养、礼拜而获得实际受用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在宋人所撰的《地藏灵验记》等,都可获得确凿的证据。平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对许多灵迹如有怀疑,不能信受,顶好自己能死心踏地来做一番实验工夫,见到个中真相,即时不需人说,自己也会起信。真如石琦大师所谓‘把手牵君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讲者平时对这些因果报应以及什么菩萨灵验的事迹,向来亦都淡然视之,漠不经意,但自从读地藏经得到感应,始改变观念,忏悔自新,对佛法的事,终不敢马虎。现在就从这微诚中来写这部讲话,献给我南无本师地藏和尚!算是我图报菩萨的恩德于万一了。

第二章 泛论本经的一般情形

在未讲本经正文之前,应要把本经的宗义,提纲挈领,来一个比较重要的叙述,使人先明了本经的大旨,得了一个明确的概念,然后对听讲或看阅全文,胸中已有了头绪,就容易得到实益。但本经的重要思想,是在揭发因果报应之理,与孝道思想,以及地藏菩萨的救世精神,在前章及后‘本经的重要点’章中已略有涉及,现在不拟再从正面来作长篇大论的叙说,只能从侧面来申说一番,就可反显出本经的好处。

第一节 一般民俗观念的正谬

经中说地藏菩萨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所以化度之事,非常地普遍和广远;尤其是对我们中国的众生,特别有缘。我国自盛唐以来,普通社会一般的人士,莫不知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这个名字,几乎是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老妪能解,孺子亦知。唯其能知能解的人太广泛了,时间一久,习俗相沿,种种变化,对信仰地藏菩萨的真相,渐渐失去,反而在民间渲染了许多被人讥为迷迷信信的色彩。因此在讲解本经前,顺便略为解释一下:

(甲) 菩萨诞日的种种举动

每年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诞期,我国南北东西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在民间,每到诞期,各地人民有种种举动,表示纪念或敬意。但其中有的举动,是不见经传的,虽然他们的诚信是可取的,而因所表现的行动有些近于愚蠢,就被一般知识阶级的人,詈为极端的迷信。

第一,即是每逢诞日,在住宅前后左右,遍地插满香烛。猜她们的意思,地藏菩萨是在‘地’里‘藏’著的,所以在地插香燃烛,表示恭敬。如果地藏菩萨是藏在地里的,那末你烧香燃烛,岂不是要烧了他的黄袍红衣和毗卢帽吗?这层,她们却没有理会到。还有,如果遇著大风的那晚,一不小心,因香烛不慎引起了火烛,不但害了邻居,甚至连自己的住宅也被烧去了,不是反为不美吗?这层,她们亦没有想到。

第二,还有许多人家,每到诞期那晚,以盆盛诸秽水,贮藏不倒。这也是恭敬菩萨的表示,也以为菩萨是在地里的,恐怕秽水倒湿了菩萨的袍衣,所以贮藏隔日。因此也往往引起家中不信的人的冷嘲热讽。这两种情形,在我国各地都有,极为普遍,不是地藏菩萨的威神之力深入民间,那里会有这样普遍的信奉?只可惜今日时代思潮狂进,人民思想趋新,许多旧有的习惯举动如不加改善,反而引起他们的讥笑与斥责,增重他们的罪过,亦不为美。故宣传佛法的人,能就一般民众旧有的信仰,加以意识改造,使之由感情趋入理智,那就更好了。

(乙) 以地动为菩萨转肩

在我国浙江省一带,到现在还很盛行著一种说法,即‘地动是地藏菩萨的转肩’。她们认为地藏菩萨救度众生,是挑著一个重担,挑得辛苦了,透了一口大气,把担子从左肩转到右肩,所以地就动起来了。因此往往地动,他们就膜拜不止,表示感谢菩萨为众生服务的辛苦。这诚意本来也是很好的,可是从时代眼光看来,仍是觉得很可笑的!地动地震,有时还是火山爆发,会烧死了好多人,岂不是地藏菩萨也在被烧之列吗?这层,她们亦没有想到。地动的原因,在佛经里说有八种:一为地深为水所持,水因风动,故地亦动;余七种是因佛、菩萨、罗汉成道、或降魔、或涅槃时神力所动。所以若用地藏菩萨的威神力动去解释地动,那亦是可以通得过去;但这层,她们亦未想到,她们仍认地动是菩萨的转肩。依科学家的地动说,是因为地球为八大恒星之一,每周绕太阳一圈,每日自动一圈。在地质学上说,地壳为一弹性物体,虽非地震,常有微动、脉动、倾斜动,时时无间。为什么缘故地壳会有弹性力?若依佛经解释,即地心为水所持,水因风动,故见地壳有弹动,这样去讲解地动,或亦会使科学家首肯;若要说地动是地藏菩萨挑担子的转肩,那不但科学家笑你,连普通一般有常识的人,都要笑你迷信了。

第二节 佛说本经的动机与缘起

佛每说一部经,都有他的动机或缘起。换句话说,即是有目标的,不是随随便便毫无目的地乱说。若是随便说,那就等同丈二诗人的无病呻吟了。所以佛平时说经,或有因人请问而说的,或有无人请问而自说的。不论请说或自说,都有重大的意义,决不是像今人的讲经,有许多是随便敷衍局面的。那么佛说本经的动机或缘起,又是怎样呢?

(甲) 三种动机

关于佛说本经的动机,综揽各处的记载,说佛为三事故,而升忉利天宫说法:(一)因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在佛诞生七日,就死了上生忉利天宫,一直到佛出家成道。一生说法,现在年届八十,快要涅槃,还未见到他的母亲,所以现在为报母亲鞠育劬劳的恩德,决上忉利说法,以了报恩的心愿。(二)佛一生说法四五十年,席不暇暖,法化鼎盛,多有赖许多天人拥护,于他自己亦有恩德,故上忉利说法,亦是知恩报恩的意思。同时,佛灭度后,将来末世比丘修行,多障多魔,道业难成,亦须嘱托天人尽力拥护行者,故有去忉利天走一趟表示慰别的必要。现在我们修行用功的人,到功夫得力时,往往发现许多魔扰乱,同时天神亦见卫护,驱令四散,就因为天人们,当说地藏经时,已接受了世尊的嘱托。(三)在本经忉利天宫品中说到,罪业众生,六道轮回,出苦无期,佛说法一生,将入涅槃,仍度脱不了,须要地藏菩萨继起,负此度生责任,以待弥勒下生,龙华三会,同成佛道,故有说此一经之必要。

(乙) 两番缘由

有些法藉,说佛上忉利说法,有二种缘起:一说佛上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是为遮破六师外道的疑谤。当佛世时印度的六师外道,是很占势力的,受国王的尊重,得大臣的礼拜,好不威风;但自释迦牟尼的学说昌明之后,六师之术,已如萤火之光,不能与佛的慧日争辉斗美,所以只好吹毛求疵,借题发挥,希望藉此掩护自己的学说,挽回自己的名闻利养,他们说佛的怪话,造佛的谣言,自然很多,不是现在所能尽讲的,现在要讲的,是什么瞿昙出家,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养,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还谈什么高妙漂亮的佛法啦!这与我国不了解佛法的人,说出家是违背伦常的道理是一样。佛为破除这种人的疑谤,所以特上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表示佛法不但要度现世的父母,且如地藏菩萨还要累世发愿,救度先亡,报答亲恩,则六师之胡说,不攻自破了。一说佛上忉利为母说法,是要示范后世弟子,引起后世四众弟子的孝思。这的确亦是很重要的原因!因后世四众弟子看到佛都上天度母,报答亲恩,我们为佛弟子的,应要步武佛的作法,对父母养育之恩,不可马虎。如果没有这一著,后世的出家弟子,背亲离俗,或因障缘,道业既修不成,亲恩又弃养不顾,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那末于此又不得不三致其意,有所榜样,有所警惕了。

(丙) 一种原因

照本经忉利天宫品的意思,佛上忉利说法,是为显扬地藏菩萨的救拔罪苦众生的历劫的宏誓,并赞扬他的威神慈悲之力。所以说到聚集忉利天宫的百万人天,都是地藏菩萨的化众,那些众生的数目到底有多少?不但大智文殊自说‘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即连佛自己也说‘我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至问到地藏的‘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如是不思议事。’佛则说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已不知多少无量数劫,何况他在声闻辟支佛地,也不知做了多少度生的事业。看佛如此推崇地藏菩萨具大功德智慧的意思,无非欲显他自己在娑婆世界教化未了的事业,只有付托这位菩萨,才算是‘深庆得人’!因此他要上忉利天宫说地藏本愿,这亦可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上面共有六种原因,说明佛上忉利说法的所以。但佛发心上天说法,到底是自动的呢?抑是被动的呢?准观佛三昧海经说是:‘父王白佛:当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佛言:当如轮王行法,问讯檀越。’而在增一阿含经里,说佛是因帝释尊者所请,上天为母说法的。帝释说:‘诸佛皆上升忉利,为母说法,如来亦应为圣母说法!’‘于是如来与千比丘,于安达罗国曲女城边,上升忉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照上面多种原因研究,佛是自动发心为报母恩,上天说法;不过由外缘而助成之,看来似乎是被动的罢了。

第三节 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甲) 从情理上推究本经是大乘

有人问我:你这次去澳门又是要讲什么经?我说:有人请定,又是要讲地藏经。那人说:这些小乘经,说些因果业报,有什么好讲?看他的语气,好像很有些蔑视地藏经!我却不这样想法;我以为说因果业报的,不一定就是小乘经,难道大乘经中都没有说因果业报的吗?他就没有法子答复我。因那一部大乘经中,都不免要说因果业报之理,不过详略不同,隐显有别罢了。又我以为小乘经,也不一定就没有什么好讲;如阿含经等一向被人轻视为小乘经,似乎不值一看,我们就不应讲它吗?他也没有法子答复我!因小乘阿含,为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后来大乘经典中有许多大好理论,都是从阿含经中蜕化出来的!因为印度佛教的思想史,演变曾经过三个时期:佛灭初年起,是小显大隐时期,就是一般人认为原始根本佛教的时期;佛灭六七百年起,为大显小隐时期,即一般公认为大乘佛教发展的时期;佛灭千余年起,为密盛显衰时期,即一般认为密宗流行,显教衰微的时期。各期佛教的此伏彼起,此盛彼衰,是随时代机宜,人事环境而演变,各自有其背景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只说到这点,便否认了那点,或广说那点,即否定这点,这都是不对的。譬如在小显大隐时期所说的小乘经,我们便不能否定了这时期便没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不过佛因说法的机宜与重点不同,在这时期既重于此,便略于彼,纵及大乘,亦提而不论,所以在四阿含里,我们便不应肯定没有大乘思想,这是很明显的推论。那末这部地藏经,即依你说小乘经吧,也不见得便不谈大乘佛法。本经说:‘我观阎浮众生,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性识无定,善恶从心,这不是大乘赖耶缘起的说法吗?何况地藏十轮经亦说:‘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这虽说在别经,而同为地藏一人所说,亦足以证此为业从心生,罪性本空的缘起性空的大乘佛法。又本经说业感缘起,业缘无定,这不是大乘性空无相的佛法吗?又因果业感之说,虽为小乘佛教所偏向,而大乘佛教岂不谈因果业感的吗?又如本经校施品所谈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功德等恒河沙佛;这不是大乘佛法六度中的无相施、等心施吗?谁敢说本经是小乘经呢?

(乙) 从教相上判定本经是大乘

古来诸师讲解本经,语焉不详;而且以其多谈因果报应的业感缘起,多数都判此经为小乘经,所以后来的人,就拾人遗唾,咬定本经是小乘经。又在藏经里,把本经收在密部;大概亦以本经为后期佛教密乘兴盛时代的产物吧。至清康熙间青莲法师研究本经,别有心得,著有地藏科注与纶贯,依天台教观,判定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当时有人质问他:天台判一代圣教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为五时,逐次配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为五味;而前后四时,判味有定,凡不属前后四时所摄的经典,如光明、胜鬘、大集、楞严等经,皆收归中间四教并谈的方等。今地藏既属大乘,亦应判属方等生酥味,何以判为醍醐呢?青师引据‘佛袓统记’中所引‘佛升忉利经’中语,以证明他的说法不错。纪云:‘(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殊诣母所,暂屈礼敬三宝。摩耶夫人闻之,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与文殊俱至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三月将尽,欲出涅槃,帝释作三道宝阶,佛与母别,大众导从,下还只园。’东湖大师曾加以说明:佛说本经前,曾说一部行法经。在行法经中佛说:‘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则知说行法经,在周穆王五十二年辛未十一月望日。前佛升忉利经既说‘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则知说行法毕,接说本经圆满,在次年二月十四日下阎浮提,十五日入涅槃,正合‘却后三月’之数,将同时亦合涅槃经谓‘二月十五日,将入涅槃’之语。由此证知本经是说在涅槃经之前,法华经之后,那么判归醍醐上味,是很确当的。既是醍醐,味同法华、涅槃,则本经在全部佛经中,处在何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亦可以推知了。

第四节 本经与佛教的伦理思想

(甲) 佛教的伦理

伦理,即人伦道德之理。故研究此人伦道德的学说,也叫做伦理学。伦理学以讲明发达人伦道德的理法为本位,大要分为理论的伦理学和实践的伦理学:前者是说明伦理学的根本原理;后者是研究其实践的作用,即各阶层种种不同的道德修养法,如商业道德、教育道德、宗教道德等等。平常不了解佛法的人,多以为佛教广谈心法为出世的,不近世间伦理,似乎与世间人群没有什么关系,殊不知佛出人间,示人以范,全以人生为本。佛在增一阿含经说:‘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故佛法虽广谈十方,而著重此土;虽详言三世,而著重现实;虽纵论六道,而著重人类,且全以人道为说法的对象,以人道为中心而言升沉进退,这样看来,佛教自然是人生改进的最善良的伦理学。其在理论的伦理学,有大乘重心法为戒体而分析善恶的动机;有小乘重色法为戒体而判别善恶的结果。不论这动机或结果,都是伦理思想的所以产生。其在实践的伦理学,则在小乘有五戒十善,在大乘有四摄六度。五戒近于五常,而说理过之,为人伦的基本道德。十善,更为人本的善法,而为出世的阶梯。四摄六度虽属出世的胜行,仍为改善人类,增进人类修养,圆满人格的最无上的道德价值。

(乙) 佛教的伦常

再由伦理转到伦常来讲;世间眼光近视的人,往往以为佛法不近伦理,更不合伦常。他们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这叫做伦常。佛教既离亲出家,君臣不顾,婚嫁事断,骨肉分散,朋友交绝,还谈得到伦常吗?这都从表面上,用浅薄的眼光来观察佛教,随便轻率地加以批评。其实佛教最注重报答四恩──父母养育恩,师长教导恩,国王水土恩,众生护助恩──是佛教弟子朝夕勤修的主要课题。这报恩伦理的广泛,不光是自己的父母,已把一切人类与我有恩德的,都包括在报恩之内了。现在再引出佛说的几部经来看看,便知道佛教对于伦常是怎样地重视:(一)善生经、佛为罗阅只城的善生长者子,说圣贤法中应礼六方之法:礼东方如父母,礼南方如师长,礼西方如妻妇,礼北方如亲党,礼下方如僮仆,礼上方如宗教师。对于父子师徒等的彼此互敬,较之儒家的‘絜矩之道’,还要切实。(二)孛经,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说一个梵志名孛的故事。内中孛向蓝达国王说了修身、交友、敬师、待妻、亲贤臣、远小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完全是世法中最优良的伦常理则。(三)玉耶经,是佛为须达长者的媳妇玉耶小姐说的如何事奉翁姑,亲近夫婿的伦常之道。内有五善,三恶,七辈妇女法,优婆夷十戒等,可以比之我国的礼记内则篇。(四)梵网经中以孝为戒,不孝亲即不足以言戒。(五)四十二章经说:‘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六)杂宝藏经说:‘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王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帝释即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即在家中;乃至若欲供养诸圣贤及佛,但供养父母,诸圣贤及佛,即在家中。’不过出家比丘,为专心清净,道业成就,故暂时辞亲学道,非抛弃父母等不顾,亦非绝伦常之情理,试再一论世间孝行与出世孝行之暂时性与永远性,彻底与不彻底,就可知道佛教的伦理,是人生最高尚的伦理。

(丙) 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曾子曰:‘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徐倬云‘西竺远在流沙外,去中国不知其几万里,而竺氏之为教,以无相为宗,以空诸所有为谛;独所云孝者,世出世间,俱不能废,是所谓此心同此理同也。’此因孝道为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谓‘人生在世父母始’;没有父母,那里会有人类?则不论其为世间或出世间,孝行之道,又岂可不论!乌有反哺之情,人无报德之心,则与禽兽不同者几希!或不如禽兽了。但平常许多都误会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等同古时墨子的‘无父无君’,佛教决不是那么一回事。

先说世间的孝道吧,诗经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或‘晨昏定省,福禄侍养’;或‘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葬之以礼’。这是从子女对父母应做的孝行;至父母所望于儿子的,所谓‘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福禄侍养,生子继嗣,固然是应作的;但恶逆之子,做了贪官污吏,冒犯国法,弄到‘满门处斩’,‘九族诛灭’,那又是如何呢?或生了败家子,连祖宗三代九族的东西都败得精光,结果不善而终,族嗣依旧断绝,那又怎么办呢。这些可以不论。反观佛教所讲的孝道,便不是这样浅薄短视的,仅仅顾到眼前的一刹那!他是要使父母获得永远的快乐,才算是孝行的成全。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可见得眼前为父母作暂时的打算,即使‘五鼎三牲’,又何以酬父母的大德呢!真能报父母的恩德,要在自己道业成就,度脱父母超越苦海,转生乐土,才算是永固的彻底的孝。

又佛教的孝道,亦可说为三种: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养父母现生的福报。二、小乘人的孝道,度亲族脱离苦海。三、菩萨乘的孝道,普度一切众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内),离苦得乐,同成佛道。这样比较一下:世间人的孝道,是狭义的,现世的,短视的,暂时的,不彻底的,如不善游水的儿子,想救沉溺中的父母,力所难及,或二俱陷溺。出世人的孝道,是广义的,三世的,远瞩的,永久的,彻底的,如善于游水的儿子,或乘船善技的儿子,救父母于沉溺,易于反掌。这就是世间孝与出世间孝,不同说法的地方。所谓‘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死,不足以为孝’;就是这个道理。

(丁) 本经的孝道思想

本经所讲的孝道又是怎样呢?李宗邺序本经科注云:‘佛升忉利为母说法,复召地藏大士永为幽冥教主,为世人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咸登极乐。辄掩卷欷歔曰:此即吾儒之孝经也!世人漫不加察,而以因果视之,谬矣!夫吾儒之所谓孝者,上则博冠诰之荣,下则觅甘肥之奉,此外则寂寂无闻,较之释氏急于成己而即以成亲者,奚啻霄壤!’这些话里,已显出此经实为佛门之孝经。的确,不说别的,只说婆罗门女为忆念母亲,弄得自己‘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持,良久方苏’。做光目女时,又是为救母亲,‘哽咽悲啼’,‘涕泪号泣’,孝思感佛,语不胜情,真是格天地而泣鬼神了。但经中多次发愿救度众生,多因孝顺母亲,因母为‘悲母’,鞠育儿女,劬劳勤苦,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为小儿费煞苦心,尤属世所难能。又母女天性相关,故菩萨多世皆示女人,救度母亲,这与学佛妇女,关系深切,亦足以为学佛妇女的示范。但在此大家还要注意:地藏菩萨不但爱她的妈妈,也爱她的爸爸,且爱一切众生,故每次发大誓愿都要度尽一切罪苦众生,这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的父母,梵网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从之受生。’既一切众生,辗转轮回,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所以要‘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佛教的孝道思想,报恩主义,从本经地藏菩萨由孝自己的父母,推而孝一切父母;由孝一切父母而孝一切众生;不但人类的众生,而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众生。孝道至是,可谓‘叹观止矣’了!试想世间一切的宗教学说,其不谈孝道的不提,其谈孝道的,无论如何好法,都不能比佛法这种似洪水泛滥,茫无际岸,广大无边的孝道思想了。

第三章 地藏菩萨的名义

我们在未了解全经之前,对地藏菩萨的名义,先要认识清楚!前章说到一般民俗错觉的思想,就因他们没有了解地藏菩萨的名义,以致引起许多不大正确的谬解。

地藏二字为别名,即别于其他菩萨各自不同的名称。菩萨二字为通名,不但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可称为菩萨,一切发心学佛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不过是学佛程度浅深,功用有别罢了。现在先来讲通名的菩萨,菩萨的菩,是菩提之略;萨,亦是萨埵之省。故具名应云‘菩提萨埵’。菩提译觉,亦译知;觉对迷言,知对愚说。萨埵义译有情,亦译众生。合言之,即‘觉悟的有情’,或‘觉悟的众生’。因为凡是配称菩萨的人,须具有三种资格:一、能自觉,不同一般凡夫,迷而不觉;二、能觉他,即先觉觉后觉,先知知后知的意思;三、自觉能上求菩提,勇修佛道;觉他能下化众生,普度迷情。智悲具足,自他兼济,这样一个沉毅勇敢,悲天悯世的人,才叫做菩萨;自然不是那些泥塑木雕的偶像,就算是菩萨,那只是代表菩萨的形像而已。

地藏二字,梵音为‘乞叉底檗沙’。或‘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地藏为义译,综释如下:

第一节 以大地喻大德

地本一物,能容无量万物,功用至大,故科注说地‘为四大之首,居五行之中,元气所生,万物之祖。其卦为坤,其德为母。’在儒书周易中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享;体用广厚,德大难名;所以能持、能育、能栽、能生。’此为地之四德,用以喻菩萨十地,地地皆能持诸智德,培育圣行,荷载众生,能生种种德用。今依地藏十轮经来解释这地之四德,更为明白。

一、经云:‘此善男子(地藏),曾过无量无数大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这即是住持德,言地藏菩萨为成熟一切众生,如大地普持一切生物。

二、经又云:‘常普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这即是生长德,言菩萨于众生,能以法水沐其心垢,以智光照其净芽,而生长众生的法身慧命。

三、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不可说无量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上人间。’此为培育德,言菩萨常以四摄、六度、七觉净华、八支正道,教化三途六道,天上人间的众生,为一切众生做所依止。

四、本经分身集会品与嘱累人天品皆说:‘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此即能载众生的荷负德。佛令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未成佛的众生,都嘱地藏大士包办救度,而大士毫无倦勤,一肩承当,足见他为众生服劳之勤勇,所谓‘欲为诸佛龙象,先作众生马牛’,故以大地来喻菩萨的智德,真是形容得恰到好处了。

第二节 借库藏显秘藏

地藏的地字固属于喻,即藏亦以喻立名。如世间有库藏、宝藏、伏藏、秘藏,用以喻佛法的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秘藏。世间库藏,储藏金银宝物,一旦主人受难,可为赎罪赎命之用,或遇饥荒饿殍之世,便可散为救济贫穷之用。以合佛法来讲:一喻菩萨与众生各具三德秘藏,而众生迷昧,不解不知,如宝藏之隐伏,尚待开发;今地藏菩萨,正有助成众生开发自家宝藏的大力。二喻菩萨已做过掘发的工夫,打开功德宝藏,正可利济失德的众生。三喻众生妄动,六贼猖狂,无明暗覆,长劫沉沦,不知衣里明珠,常住妙宝,向外驰求,流浪忘返;今菩萨出此三德秘藏,赎诸众生的法身慧命,故以藏为喻。地藏十轮经谓:‘又以菩萨欲来,则众会手中,各现如意珠,雨宝放光,见十方土。’又说:当时在会的大众,当菩萨从他方来集,各见其身,地大增强,坚重难举。此因大士向来度生,多以大地为所观境,观此大地含藏诸物。亦以吾人性地所含的三德秘藏;而即从日常教化生活,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的事相中,而证此常住秘密之如来藏性的真理,故得名地藏。故十轮经又云:‘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珠,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这亦是显菩萨得名地藏的原因。

第三节 指心地为宝藏

佛法最重一心字,所谓法不离心,心外无法。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宗镜录云:‘以一宗为心,照万物如镜。’正显心地光明,容涵万象,则知心珠智宝,具于一心。所谓‘百千妙门,不离方寸,河沙功德,尽在心源’。故若以地来喻心,则心地正如宝藏,所有妙德,皆具于此。又学佛修行,首重发明心地,故禅德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达摩西来一字,全凭心地用功夫’。六祖惠能,亦以悟明心地,而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是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在悟明心地,故能显出万法。楞严经中的持地菩萨,‘欲平道路,以待毗舍如来;毗舍如来既到,地路仍未填平’,乃摩顶谕之:‘善男子!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此即从自己心地改造起,心地未得清净,想把外界的地填平到清净庄严,那是办不到的!地藏十轮经亦说:‘心如大地,能安一心,以故佛说心力为大。’又经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内心外地,是相对的境界;心识地亡,即落于绝对的妙境了。今地藏菩萨,已果证十地,当他的无分别智现在前时,智境双亡,物我一如,心与地已打成一片,所以以之为心地宝藏,应化众生,受用无穷,也是实至名归,名符其实了。

第四节 从住从孝得名

古人经注中亦说,菩萨因常住地狱,度脱众生,所以亦得名地藏──即藏身地狱中之意,如阿弥陀佛之法界藏身,前面说的,一般民俗误会地藏菩萨住在地下,故在菩萨诞日,不将污水倒地,表示敬意,照此释名看来,这亦有道理的;但若恐泼水湿污地藏菩萨的黄袍和红衣而贮不倒,那是太笑人了。从菩萨住地狱,可以得名地藏;则从菩萨广行孝道,亦可得名地藏,故经注云:‘昔婆罗门女,由广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放之东海而皆准则。上自王臣,下至庶民,贵贱虽殊,行孝一等,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止,如藏为万人之所受用,万人万物虽多,而为地为藏则一,故知地藏之名,全由孝行之目。’这样解释地藏,亦是别有意识。

第四章 地藏菩萨的本愿

这部经叫做‘地藏菩萨本愿经’,可见本愿二字,在本经中,是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本经以阐扬菩萨愿力为张本,其他的竖说横说,左说右说,都不过是用来倍衬本愿罢了。所以在如来赞叹品末,普广菩萨问起本经应以何名?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虽然有三个名字,而今独标本愿者,以本誓本行,要以本愿为重心;因愿属思想方面的立志,志愿的目标既立,就使行为上的行有所根据,然后行起来,才会发生力量。故只立此本愿之名,已概摄了本行本力;此亦见得本愿之重要。

第一节 通愿与别愿

佛弟子学佛,必须立信、立愿、立行;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而使信之与行,能成为坚信与力行,达到理想希望中的目标,则尤著重于立愿;这亦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所谓‘福德如牛,愿如御者’,第一章中已有说及。愿在各经中说,有通愿与别愿。

(一)通愿,即每个佛弟子在理想愿望中所共同照做的事业,如‘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件事,是学佛的共同纲领,或共同目标,谁都要遵行的;不能遵行,就不够资格说学佛。这四种愿,是缘苦、集、灭、道的四谛境而发生的:见众生苦多,故誓要救度;见烦恼集多,故誓要断除;见法门道广,故誓要学尽;见佛道无上,故誓要取证。不但自度,自断,自学,自证;且使他度,他断,他学,他证,所以叫做‘四大誓愿’。是每个佛弟子,都应要共通学习的!

(二)别愿,即每个学佛者,因自己研究,学习佛法的心得与志趣不同,就从通愿中而自立别愿。如释迦佛因地五百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贤十大愿王,观音的寻声救苦,处处现身,现在地藏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都成了各各不同的别愿。虽然这些菩萨的愿,亦可通于其他菩萨的;而以其注意力特重此点,因此点而著名,所以也就成为他们的别愿了。

第二节 地藏菩萨的本愿

地藏菩萨从本因地已来,已为度脱一切众生,发过很多很多的大愿,故本经说他是‘累劫重誓’。他多生多世以来,从他的行为上表现出许多度苦的事业,都是根据了他过去的愿言。以此誓愿为张本,而付之身体力行的实践,一生做不了,就再来一生,再生做未完,又来一生,因此生生世世,工作无穷,这种耐烦忍劳的精神,唯有利他忘我的菩萨才能做到;试问普通的凡夫,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业,有几个能坚持到底?又菩萨的发愿做事,也不同我们凡夫一样,现在才发才做,是过去早已在发在做的,所以说为‘本愿’。

(甲) 为长者子时发愿

忉利天宫品说:‘地藏菩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佛告言:“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这长者子,就是地藏的前身。由发如此大愿,故到今日,众生犹未度尽。但这愿中,阐明佛的相好庄严,是因广度众生,培植福德而来的;那么告诉现在学佛的妇女或男子吧:你们觉到自己今生生得丑样,欠漂亮,想来生漂亮亦不迟,就请你学学师子奋迅如来,学学地藏菩萨度多点众生吧!这才是想自己相貌庄严的上乘方法,只以好花供佛以求相貌漂亮,那是下乘的方法了。

(乙) 为婆罗门女时发愿

忉利品中又说:‘又于过去不可思议劫前,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时有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信佛),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正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堕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净品供佛。志诚恳切,涕泪悲泣,感佛空中现告见母方法。时‘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持,良久方苏。’以忆母故,归舍即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己身到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边,见诸恶鬼驱使罪人受苦情形,以念佛力故,无有恐惧,并得无毒鬼王告以‘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即圣女之母)罪女,生天已来,经已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感之至深,遂发愿言:‘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此婆罗门女,亦地藏前身;无毒鬼王,即今日在忉利闻法的财首菩萨。

(丙) 为小国王时发愿

在阎浮众生业感品中说:过去有佛名叫‘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成佛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计议,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发愿先成佛后度生的,就是过去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发愿先度后成佛的,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为使众生得乐,忍教自己受苦,地藏大士所以伟大,就在这点;我们所以崇拜,也即是崇拜他这点!

(丁) 为光目女时发愿

阎浮众生业感品又说;过去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彼时有一罗汉教化,遇光目女,设食供养,问愿何等?女谓欲见死母!罗汉入定,观见其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求救甚切。问其母在生造何罪业,而至于此?女谓‘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罗汉教她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圣号,并塑画形像供养。由于恭敬悲泣,夜梦见金佛,告以‘汝母不久,当生汝家。’……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泣,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难白竟!’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从孝女的心情里,亦反映出世间母爱底伟大!如果不是母女天性相关,平时爱护至切,虽是菩萨的愿力使然,恐亦难得如此悲切。又菩萨多世转女人身,化身女人,可说与妇女界特别有缘。这里,请学佛的妇女们要特别推行孝道,要效法地藏菩萨,向菩萨学习与看齐!

第三节 诸圣愿力的比较

诸佛菩萨出现于世,济世度人,各有愿力,如所周知的:菩萨里面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佛里面如弥陀,药师等,那一位没有普度众生的大愿呢?不过愿力之大,与缘力之大,亦极有关系;因这些在此界著名的佛和菩萨,和此界的众生特别有缘,需要度脱,所以发的愿力亦特别大。何况十方佛土,都是微妙庄严,独我释迦此土,五浊恶世,荆棘邱陵,诸多不平,牛屎马粪,诸多臭秽,而佛为化刚强众生,堪忍于此,不惜‘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敝垢之衣’;诸大菩萨为拥护道场,亦不惜舍尊就劣,与众和光同尘;尤以地藏菩萨不但示现于此五浊恶世,反要在刀山剑树,镬汤炉火中赴汤蹈火救济罪苦众生;这在我们凡情看来,其牺牲救苦的精神,自较诸圣为胜了。故本经云:‘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诸菩萨愿力‘尚有毕竟’,而此菩萨愿力如恒河之沙,数之不尽,则当以此菩萨为胜。这是我佛亲口说的,不容我们不信!况从本经中看菩萨为度脱罪苦,而甘自受苦的志愿和态度,则知嬴得‘大愿地藏’的专名美号,虽华藏世界愿如云海重重无尽的圣者普贤,亦不与之相颉颃,决不是偶然的一回事了!因修行度生最难得是在秽土,尤其是在地狱中;在净土修行度生,一切生活自在快乐,也算不得什么希奇了!

复次,占察善恶业报经亦云:‘地藏菩萨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偏吉、观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愿誓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这里则说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的教化事业,除了普贤与观音可以和他相交手外,其他的一切圣者,皆瞠乎其后了。

再次,大集地藏十轮经亦说:‘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这节经文,虽把地藏菩萨赞得不可复赞,但在这里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不加以会通,不信的人,必以为佛的思想矛盾,不肯接受,这是怎样说的呢?因这里说有人于百千劫的长时间中礼念其他菩萨的功德,不及于一食顷礼念地藏菩萨的功德;而在观音普贤品等经中,亦有说到礼供其他菩萨百千个劫,而不及礼供观音菩萨等一食顷的功德,在普门品即有此类相似的文字。如云:‘“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劫,不可穷尽。”’这是说有人尽形礼念六十二亿菩萨,而功德与礼念观音菩萨一时一刻相等。有人解释六十二亿是指权乘菩萨,观音是果后施化菩萨,故时间有长短,功德无大小,如真金一两,胜毡华千斤,摩尼一粒,等海宝千群,这是有道理的;但观音弥勒文殊普贤等也是果后施化的菩萨,为什么亦不及果后一样施化的地藏呢?这依我的揣测,不外两个意思:一、菩萨功德平等,原无高下,而愿力与缘力不同,故有时偏赞一位。二、说法随机,各据胜点:在此场合,于此机为胜,故偏赞此位菩萨;在彼场合,于彼机为胜,故又偏赞彼位菩萨。如此观来,我佛说法,大权善巧,岂有前后思想矛盾之谬!况法无定法,契理契机,即为妙法;如自不善思惟,触处成滞,则妙法反成毒药了。

第四节 地藏菩萨与目连尊者

地藏菩萨和目连尊者,在释迦佛法中,一个以孝女著名,一个以孝子著名;而地藏经与盂兰盆经,也都成了佛门的孝经。但这两位圣者有否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呢?自然有的,如两者没有关系,脑袋中那里来的联想律?又谈他作甚呢?何况不拿别的圣者来比说,但拿目连来比说,自然他与地藏有些瓜葛了。

(甲) 两者相同之点

现在先说两位圣者的相同之点:

第一孝道相同:同为佛门弟子,所修的都是出世的孝道,比世间的孝行,更为彻底;而且还同是在释迦佛法中以现比丘相度世的。

第二动机相似:同为救度罪母,而发大愿。地藏救母的几种因由,前已说过;今但说目连救母的因缘,又是怎么生呢?目连出家修道,得六神通,即以道眼向上一看,看见其父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甚为欢喜。又向下看,见其母亲因在生悭贪多恶,死堕饿鬼道中,受饥饿大苦。目连即以神力化饭送食,谁知饭将入口,化为火炭,烧得其母焦头烂舌,目连大叫失声,悲泣归来,求佛救度。佛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须待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十方圣众,多得道者,汝具百味宝饭,供养圣众,获福百倍,不但今母得救,七世父母都能超脱。这种救母情形,与地藏菩萨岂非大旨相同吗?

第三法事相同,即今人每到七月,以为地藏圣诞,又以目连度母,广作功德,济度先灵;但这在供佛斋僧,修福度亲上讲是对的;若以施鬼神食,建盂兰大斋之会,那就错了!盂兰盆缘起在目连,因律制修僧,自四月十五起,结夏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律制修僧解夏自恣,九旬修学期满,得道者多,供之获福百倍,不同施食鬼神可比。施食缘起在阿难林间入定,夜见鬼王,由是修法救济,固不限于七月十五日。又七月十五与地藏圣诞在三十日亦没有关系,且地藏经中也只说人死七七期中,广修功德,利益存亡,并没有说到一定要在七月做功德。故知这些都是后来的人自作聪明造出来的。

第四陋习相同,即指民间因信奉既久,发生许多变相的,迹近迷信色彩的举动,如每到七月,几乎家家闹鬼,烧了许许多多的纸扎金银,元宝银锭。最怪的,广东人还有一种叫做烧红绿真衣,即裁好五颜六色的红绿纸衣,很认真,要尺寸合度,差了一点似乎就不灵了。制好放在铁笼里,化成纸灰,始与鬼魂有效云云。这种谬妄的举动,与上面说的污水会倒湿地藏菩萨的袈裟海青一样可笑!在七月多作功德,超荐亡灵,是附会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供斋倍福之说而来,已是离题很远;而烧元宝银锭,红绿真衣,这些迹近迷信的说法,在盂兰盆经与地藏经中找遍也没有只字!可见民间陋习,有许多迷信色彩很浓厚的,都与佛教毫无关系,是那些好奇喜异的人自己从疑神疑鬼中杜撰出来的。

(乙) 两者各异之处

地藏与目连各异之处,很明显的:第一是大小有别,虽同现比丘僧相,而一是菩萨,一是罗汉。道行深浅不同,化度功用亦有大小差别。第二愿力不同,目连为救今生之母,求佛建设盂兰盆供,目的为度他自己的母亲,即照盂兰盆经中说,至多亦不过超度七世父母而已。这与报恩经说的‘我今身肉,供养父母,愿我父母,常得余福!发是愿已,天地大动,日无精光。’的迦拏太子剜肉供亲一样,都指救现世的父母,和地藏的累劫弘誓,尽未来际,广度罪苦众生,自然有不同的地方了。第三,其他神通,智慧,化业,功德等不同的地方亦多,与今无关,不复覶缕了。

第五章 地藏菩萨的示迹

每一个佛兴世来化度众生,必有许多圣者出现拥护道场,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正如‘牡丹虽好,须仗绿叶扶持’,有一样的意义。因此释尊出世说法,也有许多圣者跟踪他,侍从他,拥护他。平常说佛讲经时候,多有四众在座:常随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常随众,当机众,都属比丘,亦有大心凡夫。结缘众,是普通大众随喜法会的。影响众,多属菩萨、古佛或菩萨大悲再来,一以助佛道场,一以广度众生。现在地藏菩萨,就属于释迦佛法中的影响众。所以本经中曾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丛林,山石微尘碎为恒河沙劫数的时间为喻,而说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他在声闻辟支佛地?即如果连做声闻辟支佛时都计数起来,那时间就更长久了。故占察经云:‘地藏菩萨发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久已能度三婆苦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薰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以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减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慰说者,所谓巧说诸法,能善开导。’因此菩萨‘从一切劫来’,即‘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故相信此菩萨在此土的垂化史迹已相当多;现在仅就示现我国的事迹来说,亦可以一概余了。

第一节 现实的史迹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时在唐朝,迄今已千余年,见闻各异,纪载稍殊。

(一)神僧传说:佛灭度一千五百年,菩萨降迹于新罗国(朝鲜)王家,姓金,号乔觉。永徽唐高宗号四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池州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若萨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三十日显圣起塔,至今成大道场。二、宋高僧传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云:‘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突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是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其山天宝中李白游,号为九华焉。藏素持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为缮写,得以归山,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日中以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贞观十九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镜嘶嗄,跏趺而灭,春秋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泊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升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是藏坐宴之地也。’

(二)说事迹详略或异,而菩萨的籍贯、姓氏、王属、出家、渡海、居山、起塔等大旨相同,足资凭信。

第二节 传诵的逸事

地藏菩萨示迹九华山的时候,修道行化的轶事甚多,今略说几种,多为史实所载而传诵于民间的。

(甲) 闵公施地

神僧传云:‘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之,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尘网。’现今所塑地藏菩萨左右分立二人,即道明和闵公两父子。下面坐的,是白犬善听。如果当时没有这种实情,必难传诵至今;我们宜诚信接受之。

(乙) 白土供众

宋高僧传云:‘建中初,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稿众”莫不宗仰!’这与上引‘地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煮而食之’相呼应;初一人时已有如此食法,则后来众多,再显神力,亦不足为奇了。

(丙) 献泉谢罪

宋高僧传说地藏初住九子山,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却端坐无念,不动声色。忽然有一艳妇,姗姗而来,向他作礼馈药,并说道:‘我的小儿无知,毒螫圣者,今我愿引甘泉,以补此过!’言讫不见,但顾左右甘泉潺潺而流。当时的人都说:这是九子山神向菩萨殷勤献供,是由于菩萨的道行高深所感动。

(丁) 赋诗送童

相传地藏比丘居九华山时,有个时期,用了一个书童──即侍者。后来这童不惯山居寂寞的生涯,就向他哭辞回家,他也很感动,就写了一首诗相送:‘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这首诗我曾从好多书中读到,题目都标为‘新罗金地藏居九华山送童子下山诗’。如果这首诗真是地藏比丘作的,那么他不但是一个苦行的修僧,也是一个上乘的诗人了。因为在这诗里,不但是音韵好,且把山童与山僧两者的心情,描写得很逼真,几乎从纸上跳跃起来,很够表现力,不愧是一篇成功的作品!我想许多富于感情的诗人,读到这样富于表现力与感化力的作品,必会在艺术的宗教的情绪中给陶醉了。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是不足为异的!本经分身集会品,已说他分身十方世界的六道中度脱众生。地藏十轮经亦说他与观音菩萨一样能现大梵王、大自在、佛、菩萨、声闻、缘觉等种种身救济有情;可见示迹九华山的,也不过这许多身中的一种声闻比丘身耳。又十轮经等也说他从他方世界来此土时,多是以声闻身的姿态出现的;故在唐朝示现的也是声闻身相。于此,可见菩萨在此世界的化仪,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似声闻’的。

第六章 化主的分身集会

本经现时的流行本,为唐代于阗国(即今新强一带)的实叉难陀(译学喜或地乳)法师所译,共有三卷十三品。我国自东晋道安法师以来,判释各经,都分序、正、流通三分;意义好像是由头、身、足三部份组织而成的。清青莲灵乘法师的科注,亦据此而把本经分成序、正、流通三分;以忉利天宫神通品为序分,包括正信序与发起序;以分身集会至校量布施共有九品,为本经的正宗分,阐明本经之重要宗义;以地神护法、见闻利益、嘱累人天三品,为本经的流通分,是佛嘱地藏、观音等圣者,负起传承与推动本经的法化。在正宗分中的经文,共有四大段落,以初分身集会一品,为能化之主;二业缘、业感、狱名(业报)三品,为所化之机;三如来赞叹、利益存亡、阎罗赞叹三品,为度脱之缘;四称佛名号、校量布施两品,为成佛之因。提此总纲,亦可见出全经的脉络。今亦据此以说本经的宗要教义与理趣。

化主,就是教化众生的主要人物。在娑婆世界全部佛法来讲,我们的教化主,当然要推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这三藏十二部许多的经典,都是我佛本师说出来的;但现在就经说经,则本经的化主,就是佛也要推重地藏菩萨了。试观忉利法会中的百万人天,若过去、现在、未来,若已度、当度、未度,若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都是地藏菩萨的化度之机。故分身集会品说:‘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百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既至忉利,心怀踊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可见现在的化主,是地藏菩萨。

第一节 菩萨分身十方

凡有资格称菩萨的,必定都发菩提心,自己广学佛法,同时又能牺牲自我,救济众生;不然,就当不起菩萨这个美称。因此,凡是修学佛法的行者,不论初发心修行的,或已发心修得很久的,只要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自利利他的事业,都称得菩萨;不过老修行的菩萨,多是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而至于十地的阶位,智慧神力,不可思议,分身百界,教化众生,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个个都能分身百界,教化众生,这是初心菩萨所不能及的。

地藏菩萨,当然是一个久修梵行,具足智德的老菩萨。论他的地位,佛在忉利天宫品中曾与文殊说过:‘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论他所度的众生,数目之多,在忉利大会中,虽以文殊菩萨的大智,亦说:‘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世尊亦说:‘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地藏菩萨所度的众生,如是之多,所以他要化身千百亿,分身十方世界,广作佛事。但因他发愿永入地狱度脱罪苦众生,所以他的分身,亦多在十方地狱中。至佛说此经,时机到来,故从‘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只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因菩萨为法王子,传佛心印,是以佛的意志为意志,佛的言行为言行,无时不在佛的那伽大定摄受中。菩萨心,即同佛心,两下时在共鸣,常起著感应道融的交响曲。故菩萨虽分身十方,而无时不在佛的身旁,正如心地观经所说:‘以身常处于地狱,非不亲近大慈尊;以身常处于轮回,非不亲闻微妙法;以是因缘诸佛子,系心常念天人师。’而佛忆菩萨,亦犹母之忆子,骨肉情深,天性相关,所以有时佛对菩萨们的说话(教授教诫),都含著多量慈柔底情绪,语极悲切动人;这在地藏经中,尤其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得到的。

第二节 我佛摩顶付托

在分身集会品中,佛以极悲切底神情,手摩诸分身地藏菩萨之顶而说道:‘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从这里面,见得佛底慈怀,为诱化众生,是无微不至,尤能忍劳耐烦,毫无厌倦。从佛法得益的众生,本有两类,即随法行和随信行。随法行,闻、思、修三慧顿成,是利根之机;随信行,三慧渐进,是钝根之机。这里列出利根、善果、暗钝、业重的四种根机,其最难教化的,自然要算‘业重不生敬信’的一类了。如佛世的提婆达多之不受教,便是这一类的。大论廿六云:‘如死人种种庄严,辗转烂坏,终不可令活!提婆达亦如是;佛日种种教化,恶心转剧,恶不善法,日日转增,乃至作三逆罪。’从前佛在舍卫城住廿五年。舍卫城人共有九亿人家:三亿人家,眼见佛;三亿人家,耳闻佛;三亿人家,不见不闻。真是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所以佛在忉利说此经,距离他的涅槃只有三个月了,其暗钝业重,无缘难度的众生,也只有带著凄切的口吻,付托给地藏菩萨:‘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无疑的,这些未调伏未度尽的众生,都是地藏大士的机缘,统归地藏大士去摄化度脱了。

第三节 地藏一肩承当

前面说过,菩萨心即同佛心,故此地藏菩萨听了佛这一番悲天悯人的嘱付,更认清了自己的责任重大,便不怕艰钜,挑起担子。他先感谢佛说:‘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再负责地说:‘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然后再安慰佛说:‘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菩萨心事底悲切,担子的沉重,在这些话里,我们可以体味得出来了。


第七章 菩萨为佛母说业缘

业力,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一法;故小乘佛学多谈‘业感缘起’,即大乘佛学离了业感缘起,也没有根本的佛法可谈了。因业感的说法,是著重在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与四谛真理,都是佛陀多所阐扬的根本教义。

诸佛与众生,升沉之间,都缘业力。但业由惑生,因惑造业,由业招苦,惑业苦三道的洄漩,遂招致地狱、鬼、畜三途的流转。然众生受苦之处,正是菩萨摄化之门,没有众生罪业深重,难调难度,见不出菩萨的坚忍沉毅,高超伟大,故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维摩经亦说:‘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故在本经业缘、业感、狱名三品中,正是地藏菩萨运同体慈悲的要道,作为幽冥教主的良缘。众生,为菩萨成就佛道的增上缘,其意即在此。

第一节 堕落地狱的业缘

业为行业,有动作的意思,所谓‘构造经营,运动三业’,平常说身、语、意三业,大都以为身体造业,身即是业,或语即是业,其实造业在意,其体为思心所,所谓‘动身之思,发语之思,思之当体,三皆言业’。故知身语非即是业,运动身语的思心所,才可名之为业。又业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业,即白业,善业,上升之业。非福业即是黑业,罪业,下堕之业。不动业,则为定地之业。业之善恶,多由缘力之所牵引。缘,是诸法中互相由藉的作用,为诸善恶法生起之因。其净缘,固由于净识,其染缘,实为无明颠倒之心。故纶贯云:‘因心起业。因缘受身。身还造业以受形,形复从心而作业。升沉随业,苦乐从心,若影之随形曲申,响之随声大小,而无毫微差忒。’因心起业,此心之运动力,仍为第六意识相应之思心所,藉外缘力,引发识种之现行,现行又薰种子,辗转相生,苦乐无穷。故大经云:‘如木有火,遇缘即发。’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法,无不由此造。’又说:‘若心缘破戒事,即地狱身;缘无惭愧、憍慢、恚怒等,即畜生身;缘谄曲名闻,即饿鬼身;缘嫉妒诤竞,即修罗身;缘五戒,防五恶,即人身;缘十善防十恶,缘禅定防散乱,即天身;缘无常苦空,无相无愿,即二乘身;缘慈悲六度即菩萨身;缘真如实相,即佛身。’十法界众生的因缘升沉,识此可以了然。现在本品说的众生业缘,是著重在染缘的方面,故有地狱现相,因业沦落。其所说的地狱,为无间地狱,其堕落重要的业缘,举出以下几种:

一、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

二、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当堕无间地狱。

三、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

四、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当堕无间地狱。

五、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切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

若遇这五种恶缘,因此犯戒造出重罪,都有打入阿鼻地狱的资格。

第二节 阿鼻地狱的名义

阿鼻地狱即无间地狱,为经中所说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乃极恶之人所受的果报。涅槃经十九云:‘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法华经序品说:‘上自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狱。’所谓上天下地,以阿迦尼吒为色界最高之天,阿鼻为欲界最下之地狱。俱舍论说,此狱在我们居住的南赡部洲地下最底层,其他诸狱,重叠其上。平常善骂的人说:‘你要堕十九层地狱’!其实是没有十九层的,最底最重受罪的一层,就是第十八层地狱。其得名为无间,经中亦有两个意思;一是说一堕此狱,‘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于其中间,苦难磨折,无有间断。一是‘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什么叫做五事业感而称无间呢?

一、时无间: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

二、形无间:因业力所致,即一人在狱,亦见自身遍满其间,多所磨折;与多人在狱一样遍满其间,受苦无量。

三、苦无间: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

四、果无间: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

五、命无间: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地狱此云苦器,即是受苦之处,其种类繁多,岂止无间而已。经说:‘诸有地狱,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次有千百,名字亦别。’而以无间地狱受苦为最,仅说此狱,亦足以概况其余,而使‘顽夫廉,懦夫立’了。

第三节 地狱苦况与现实地狱

地狱中受罪的苦状,是随各人所做的不共业力;而受罪也千差万别的:刀山剑树,镬汤炉炭,铜柱铁床,鹰蛇狼犬,那些都是形容狱景的可怕。单就经中所说的无间苦状,也够你举一反三了。经说:‘其狱周匝万八千里,狱墙高一千里,悉是铁围。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铁蛇铁狗,吐火驰逐。’又说:‘千百夜叉,及以恶鬼,口牙如剑,眼如电光,手复铜爪,拖拽众人;复有夜叉执大铁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抛空翻接,或置床上。’又说:‘复有铁鹰,啖罪人目。复有铁蛇,缴罪人颈,百肢节内,悉下长钉,拔舌耕犁,抽肠剉斩,洋铜灌口,热铁缠身。’这些,便是无间罪人受苦的状态。

我们现在且撇开这些业缘所感,业感所现的地狱不谈,就来谈谈我们现实的人间,有没有地狱呢?饥寒交迫,冻死路旁的;这不等于饿鬼寒冰地狱吗?枪林弹雨,焦头烂额的;这不等于铁戟火坑地狱吗?冲锋肉搏,被斩丧身的;这不等于刀山剑树地狱吗?铁窗深锁,徒刑无期;这不等于无间地狱吗?受苦的惨情,或有大小,大致的形状,还是相仿佛的。所以我们不能因地狱的苦境为现时的五官所接触不到的,就把因果罪报之事否定了。儒者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道家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佛法对因果理则,更有具体透彻的说明。而这部地藏经,更是从俗谛门中,大作佛事,我们岂可以因它多谈事相而轻视之吗?从前佛在华严经中,说无厌足王,因为他国土内的人民刚强暴恶,乃示嗔怒愤恚之相,现刀山剑树,镬汤炉炭,大做佛事,使罪人就范,他们一触到地狱的苦器,即刻悟道。今日世界猖狂混乱,人心凶恶已极,而大多不信因果轮回之事,安得无厌足王再世,寓慈悲于嗔恚里,寓教育于愤怒中而折慑之调伏之,那么就可化干戈为玉帛,登众生于衽席了。

第八章 阎浮众生的业感

业缘之后,又明业感,业感之后,又明业报;三品文义钩锁如环,本是连属不断的。业缘所引,因受无间之苦,而业感所至,亦是同样地要受果报,如本品中所说的光目女母,正是业感现形的写真。

第一节 从事实来证明业感

佛要发挥业感的真义,特为引出过去的一件史实来佐证,那史实就是光目女遇圣者罗汉,因此救拔了她已经堕落的母亲。当罗汉问光目女:‘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习,惟好食啖鱼鳖之肉;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计其命数,千万复倍。’这正说明了她的母亲平时杀生害命的事做得太多,所以惹得一身的罪业,饱受痛苦。苏东坡说:‘刀脔鱼鳖,以为肴膳,食者甚美,死者甚苦。’周颙说:‘性命之于彼极切,滋味之在我可赊!’孔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黄庭坚诗:‘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仁人恻隐痛怛的话,正可以对残杀者一针砭。光目女母因在生嗜食好杀,所以虽因光目女念佛供像之力,救拔了她脱离苦狱,而结果还是‘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因为多杀生而堕落,仗他力灭罪,招得穷苦贫贱之身(婢子)不计,还仍要短命堕落,这正是业感现形的写真,足为嗜食好杀,残忍无慈者痛下棒喝了。

第二节 业感是怎样缘起的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现在所讲的业感,亦是诸法中之一法,所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正可答复了‘业感是怎样缘起’的道理。这道理在地藏经,佛更有极确切的揭示,那就是在业感品里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这‘性识无定’四字,正是善恶结业所从生,也就是‘业感缘起’的根源。关于性识之义,在本经中算是比较重要的说法,故科注作者在释五重玄义中,标名此经以‘不思议性识为体’。但对于性识的见解,似有二说:一以虚妄习性为性识,则谓妄识不可立为经体;二以此性即法性,法性既为名所覆,真随妄缘,全体属妄,故言性识;但性即真如,即妄成真,亦即立为经体。真如随缘,即是起信论真如受薰,生灭和不生灭和合之义,以显明业感缘起。亦即金光明经谓:‘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相因缘,和合而有。’由于法性既为无明所覆,无明幻出六道依正果报,所以就有业感缘起的义理产生了。

若依法相唯识来说,此性识就是虚妄的阿赖耶识。因阿赖耶识,为宇宙万法生起的依止,所谓‘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故不但为一切法依止,亦为圣凡迷悟的根源。但此识本身是‘无覆无记性’,没有什么染污的,因有第七末那识执之为我,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惑相应,故使本识成为染污,而由此本识所变所缘而起的诸法,都成为有漏不净的业感之法了。然其尚有一个可以左右或操纵七八二识及前五识的,则为构思运动力最强的第六意识。此识以第七识为所依根,与前五识相应和合,造诸善恶之业,皆纳内第八根本识中,如仓库盛物,随时出内,随意作主,故此亦为诸法染净的中心;因使众生逞凶为非,堕落恶趣,固为此识;而使众生修观改善,渐阶佛位的,亦是此识。所以天台家谈到观心,要灭之又灭,灭到唯观此现的芥尔一念,此芥尔藏心的一念,即是意识。所谓‘众生性具三千之宝,为烦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故观此一念,使之清净,犹如‘擒贼先擒王’,亦似‘伐树得根,灸病得穴’了。

这里说业感缘起,而这业感从染的方面看,都是罪恶不净的,我们若要改变恶的,不净的业感,而成为善的清净的业感,那么,全要赖此意识来听经研教,多闻薰习,能观心自在,即得大光明,就可使之改染为净,这时,不定识性,都可成为决定的清净性识,身心与国土,亦与之同沐清净之化了。

第三节 众生为何度之不尽

在本品中,佛说到众生因性识不定,或善或恶,随境飘流,出入生死,沦沉六道,‘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语已沉痛,不料四天王又问到:‘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这一问,却触动世尊无限感伤的情绪,因众生沉迷不醒,或暂醒复迷,致劳菩萨忧虑勤苦,工作无有已时,所以‘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是因‘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这意思:一因众生出而复入,悟而复迷,反覆无常,故度之不尽;二因观未来无量众生造业招果,如蔓牵连不断,故菩萨要再发愿,度之又度。圣者从悲愍迷人的沉痛心情中说出来的话,几乎声泪俱落,故纵使他是‘金刚怒目’,心如铁石一样强硬的四天王们听了,也不觉涕泪横流,彷徨悲叹起来了!

第四节 看地藏是如何说法

地藏菩萨所度脱的众生,如‘因蔓不断’,所以愿,是发了又发;法、也是说了又说。那么,他说的多是什么法呢?世尊说:‘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我慢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有如是因,得如是报,因果之理,丝毫不爽,一经说穿,毫不奇怪。对何等人,说何等法,这正是菩萨说法的善巧方便。说法既然逗机,使受感化者,便可发生实际的作用,好过‘话不逗机半句多’,纵使你妙舌灿莲,说到天花乱坠,不与实际情形发生关系,那不但失去了说法的作用,亦见不到有佛法的好处了。

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一以第一义。不说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诸佛以真俗二谛为众生说法,菩萨亦何尝不以真俗二谛为众生说法?有些菩萨,从真谛为众生说空、无我、无相、无愿的胜义;有些菩萨依俗谛为众生说因果事相之真理。但真乃即俗之真,俗亦即真之俗;否则,真俗不融,是非各别,那还配称圆妙的佛法吗?所以我们现在对地藏菩萨说的因果事相之法,倒不觉它是浅显,粗俗,祗觉它是语语实际,句句贴切。从平淡无奇的一切事物中,从耳目所接的日常生活里,随手拈来,都成妙谛;随口说来,都是正法。其实真正的佛理,也正是不要离开现实的俗事,离了这些现实因果的俗事,试问还从那里去谈玄妙的佛法呢?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世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识得其中意,都在寻常日用中’。现在地藏菩萨从这些俗事来谈佛法,正见得他说法的大权善巧,同时亦见得出菩萨底心事来!因菩萨发愿度地狱中的罪苦众生,而众生的心情,大都是‘畏果不畏因’,堕到地狱来受苦,才觉到地狱的恶状可畏,而平时在生作业造因时,却并不觉到半点可畏。所以菩萨要在感报上,找出感报的因子来对照,如说你今生‘短命’,不是因你的‘宿殃’‘杀生’太多所致吗?由此可见地藏菩萨说这类法门,都是从实际的经验中得来,脚踏实地来说的,不同常人空谈阔论,光是一味唱高调说漂亮话的。

第九章 普贤菩萨请说业报

在地狱名号品中,因普贤菩萨的请说‘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末法众生知是果’,所以地藏菩萨就举出许多地狱的名号,和受罪众生的苦境。

第一节 根本地狱眷属地狱

在佛经里说到地狱,有十八大地狱,十六小地狱。依俱舍论,把地狱分为三大类:

一、根本地狱,有八大地狱与八寒地狱,即俗说十八层地狱。八大地狱:一等活,罪人斫剌磨捣后,风吹复活;二黑绳,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三众合,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四号叫,逼于众苦,发号怨声;五大叫,逼于剧苦,发大叫号;六炎热,火炽周围,苦热难堪;七大热,为热中之最极者;八无间,即受苦等五无间。八寒地狱,俱舍智论,列名稍异。据涅槃经云:所谓阿波波、阿吒吒、阿罗罗、阿婆婆、优钵罗、波头摩、拘物头、分陀利。前四取寒冰寒颤之声;后四取莲花青黄赤白之色,即地狱外壁形似莲华的颜色。

二、近边地狱,即十六游增地狱,近在大地狱边缘;亦即十六小地狱,为副地狱,或眷地狱。在每一大地狱的四门,各有煻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之四处,合为十六处。若以八大地狱总计,合有一百二十个,都是罪人临时游履增加的地狱,所以叫游增。这因罪人们在大地狱受苦受得够了,或打妄念想找个临时游适的地方,谁知业力不可思议,即刻在业识上出现另一似可游适的境界,谁知一入之后,仍旧是尝寒颤栗悚或焦头烂额的滋味;所以说游增,不是说临时真的增加了什么游乐自在的场面,如果或可以享乐的,那就不叫地狱了。想起笔者从前在上海,有人向我说他去看谐星韩兰根和刘继群扮演的‘地狱猎艳记’,见到血湖地狱里有很多女鬼,他们就去猎艳了,这种人真可说荒诞不经,乖谬绝伦,听到地狱二字没有半点畏惧,已是因果观念淡薄,反而起了猎艳的妄念,真是死有余辜!铁床抱柱地狱,不叫这种人去入,还留待谁去入呢?

三、孤独地狱,即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不定的地方,都是一些零星的小地狱。现在本经所讲的正地狱,即阿鼻地狱,为主要的地狱;其他的眷属地狱,有四角、飞刀、火箭、夹山、通枪、铁车、铁床、铁牛、铁衣、千刃、铁驴、洋铜,抱柱、流火、耕舌、剉手、烧脚、啖眼、铁丸、诤论、铁呋、多嗔、粪尿、铜锁、火象、火狗、火牛、火马、火山、火石、火床、火梁、火鹰、锯牙、剥皮、饮血、烧手、烧脚、倒剌、火屋、铁屋、火狼、这些都是小地狱。

第二节 无情的业报不能替代

地藏菩萨说了地狱名号,又对普贤菩萨叹息道:‘仁者!此中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深,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业之为力,亦足惊人!众生随著自己所做的善恶业结,如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各自升沉,毫无假借。故经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本经中,则更说得剀切明白:‘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在这廖廖数语中,却道出了人生的真情真境!人生劳碌,熙来攘去,忙个不了,多半是为家庭,为儿女,谁知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到那时一切罪报,自作自受,丝毫不容假借,虽亲同父子妻女,亦同陌路之人,不能替你代受。所以仔细想起来,人生若只是为自己的家庭儿女忙碌,不为社会大众多谋福利多作功德,那还是很愚蠢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替儿孙做马牛’;这也是人生修养的经验之谈吧。

因果报应之事,摩登时髦的人,或浅见近视的人,大都不肯深信。他们以为:如果有因果的话,何以眼见许多为国为人的贞忠君子,或乐施为善的厚道长者,往往多是被人杀害而死,或死于非命且死得很惨呢?或作善者而不得好报,作恶者反得好报?尤其是社会上那些欺诈棍骗,行同盗贼,穷凶极恶的人,千夫所指,个个都望他早死,而他不但不死,反而高楼大厦,快乐享受,而且还死得很好呢!如果有因果报应,这又是怎样讲得通呢?这就是我所说的戴近视眼镜的人,目光很短,只看到仅有的现在,看不到稍远的将来。若依世间现世的因果理论来说,这的确也是难得解通的;但依佛教的三世轮回的因果来说,那是没有解不通的,而且还能解得很透彻的。佛经说:果报有三种:一生报、二现报、三后报。生报,即前生做善做恶,在此生中受;现报,即现在做善做恶,现生即食其报;后报,是此生做善做恶,报在来生,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这里除了现报如‘杀人者死’为大众所明白外,其生报后报,即用以解答现世为善者受恶报,为恶者受善报的问题。譬如说现在眼见穷凶极恶的人受到好报,是因此人前世做善的业力甚强,现时已届成熟,所以先受善报;他现在造的恶因未熟,恶果是在未来。为恶报善如此,反过来说,为善报恶的道理亦是一样,因此过去所造的恶业己熟,所以现在虽为善,也要先受恶报了。

第三节 地狱的存在问题

地狱是天堂的反面。我们现在既没有亲游天堂,也未曾到过地狱,所以现在经中举出许多地狱,不信的人,还是要怀疑著:地狱到底有没有?到底存在不存在?或天堂究竟在那里?现在说地狱,只需解释地狱,能知地狱到底存在不存在,也就可知道天堂究竟有没有了。

本经说:‘各各狱中,有千百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地狱到底有没有?从‘此四种物,众业行感’的几个字里,可悟其理。佛教的理论,是双方面的;由相对的到绝对的,由相待的到绝待的。自相对相待方面而观,则善之与恶,净之与染,内心与外物,天堂与地狱,都是存在的,不可否定;若从绝对绝待方面观之,则善恶、净染、心物、天堂与地狱,都不能在执情中存在,若认有一法存在,此法即非佛法。譬如现在说地狱,经说地狱中所有铜铁石火的苦器,都不过是‘众业行感’而已。这是说在众生界造了这么一种业力,在我们的业识中自然影现起地狱的境物。可见地狱的境物,是完全唯心唯识所现的,离开心识业力变现的影像,便没有真实地狱存在了。故成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迫事,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又云:‘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见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此夜时昼时。以恶业故,见狗见鸟,或见山压。’此言地狱以唯心所现,实无心外存在之地狱,只是罪人恶业成时,强自妄见,遂受苦楚,虽狱主阎罗老子,亦不能幸免!因他亦由一种自业之力,生到地狱,昼夜三时受苦时至,镬汤炉炭,自然出现,难以逃避;起世经云:‘阎罗王受洋铜灌口苦后,自发愿言:愿我从今舍身已,更得身时,但于人间受生,如来法中信解,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既出家已,愿得证道,不复于后世受生!’故狱主虽有主权治人之苦,而自苦却无法躲免,所以佛教说业力不可思议,便妙在这里!又决定毗尼亦云:‘我说地狱诸苦事,实无恶趣可来往;刀杖鉾销众苦具,亦无有能造作者;有分别故而见有,无量苦毒逼其心;犹如分别诸幻焰,于此分别悉皆空。’此亦言由妄想业力,心有分别,所以就有外境的苦器出现,毒逼其身。故知有分别业力的妄念,便落于相对相待的境界,染是染,净是净,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丝毫不容杂乱;若能‘于此分别悉皆空’,到于悉皆空,毕竟空,不但所执的外境空,能执的内心亦空,就达到绝对绝待的境界,这时不但地狱与天堂都不能存在,即佛与众生之相亦都不可得了。所以佛法在相对的境上,固说唯识无境,唯心无物;而到绝对的地域,则不但天堂地狱的境相全要扫荡干净,即认为唯心唯识的心识,亦都要扫荡干净,渣滓不存,故成唯识论云:‘若执唯识是实有者,亦同法执。’唯其有此种绝对绝待的理境,故如楞严等经说:‘一人返妄归真,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虚空亦可消殒,大地亦可粉碎,到此田地,试问地狱天堂的名字,还能安得上去吗?佛之哲理透彻深妙,便在这些地方,如能静心思惟,自可洞悉其趣。

第十章 如来称赞修福

在第六如来赞叹品里,佛说:‘听吾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世界现大不可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之事!’当时有一位普广菩萨在座,就请佛‘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佛应所求,当时就说了许多地藏菩萨怎样利益人天大众的因果等事。现在摘要综合说明如下:

第一节 供奉讥毁的得失

(甲) 供养得福

供养地藏菩萨得福有好多种:

(一)不要说供养,只要听到菩萨的名字,表示恭敬,或合掌、赞叹、作礼、恋慕、这人便可超越三十劫之罪。

(二)若人彩画或塑画菩萨形像,对之一瞻一礼,就可百返生忉利天,永远不堕恶趣;即使天福享尽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益。

(三)若有女人厌离女身,每日以华、香、饮食、衣服、绘彩、幢旛、钱宝物等供养,便可尽此一报,更不会受女身;除非你自己怀慈悲愿力,要受女身,度脱众生,那便没有话说。

(四)若有女人自厌丑陋,或厌多病,但于菩萨像前,志心瞻礼,以后便可获美貌庄严无病无痛之身。

(五)若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或劝他一人至多人信奉供养,就可于此世或未来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护卫,不令恶事辄闻其耳,何况亲受诸横。’

(乙) 讥毁获报

赞叹的反面,就是讥毁。信的赞叹既得大利,不信的讥毁亦获大损。经云:‘未来世中若有恶人,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非;或背面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这点,请大家特别要留意!讥笑尚且如此,若别生恶见,欲要毁灭圣像经像,那就更危险了。

第二节 其他种种的福利

(甲) 久病离苦

有许多人生了怪病,久处床枕,辗转缠绵,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夜梦恶鬼,游于险道;或睡中叫苦,惨凄不乐;这是什么缘故呢?经说:‘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辩是事!’解决方法,是对诸佛菩萨的像前,高声转读此经;或取病人可爱的衣服宝贝,庄园舍宅等物,再三地对他说明:我今为你对经像前舍物供养,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只要病人神识未散──一日至七日,对他高声表白,高声读经,那末他命终虽有重罪应至无间,亦可消灭解脱。为人读诵,功德尚且如此,何况自己能读诵,书写,乃至塑画形像供养呵!

(乙) 梦魅得度

有许多人,或梦或寐,见诸鬼神;或其他种种怪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这是什么缘故呢?经说:‘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的)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故解救的办法,是要此眷属自读此经,或请人代读此经,读得数篇,经声毕时,那些恶道眷属,便得解脱,从此梦寐之中,永不复见了。

(丙) 下贱求悔

若有下贱奴婢之人,诸不自由,觉知宿业要忏悔的,只需志心瞻礼地藏形像,或一七天内念菩萨名万遍,转生就可生尊贵之家,不再经历三恶道苦。

(丁) 生产获福

妇女若将生产男女,能于七日中早读此经,更为念菩萨名号万声,则所生子女,即使宿有殃报,亦可解除;而且安乐易养,寿命增长。如果这孩子是承福而生的,那就更增安乐与寿命了。

(戊) 斋诵感报

佛教中人有年三长斋月:正月、五月、九月。有月十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有月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四、三十。此斋月斋日,皆有天人下凡巡查世事,能斋戒清净,天人欢喜拥护,自己亦福报倍增。经说能于十斋日读诵此经,可令读者所处五百由旬内无诸灾难;且能令‘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无诸横病,衣食丰益。’

第十一章 怎样能使存亡两利

在利益存亡品中,地藏菩萨与大辩长者,为众生谋实际的利益设想,问答出几条道理,与我们众生的存亡两方面,都有很切身的关系。利益是重在为他方面;但为他人得了利益,也即是自己的功德,故功德之与利益,也有连带的关系。妙玄云:‘功德利益,一而无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今品中地藏与大辩的现身说法,多为自劝他人,不为自身,志在存没俱利。又科注谓本经所讲的利益,有三种意思:(一)远益,如前忉利天宫所集大众,除诸佛菩萨已种、已熟、已脱的,余天龙八部之众,都是由菩萨久种善根而未熟脱的;(二)近益,自地藏菩萨在贤劫的拘留孙至释迦四佛以来的众生,有种、有熟、有脱的,现在皆来天宫听法;(三)当益,即本品后所讲的那些‘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上菩提心’,都是当文所获利益的。

第一节 地藏观察众生罪福

(甲) 善心老是难发易退

地藏菩萨在本品中擘头就说:‘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这几句话,说得极紧要:(一)是众生境界,平时举心动念,多属罪行,而自己迷而不知;(二)或有起善念做善事的人,亦多属一时偶然,发些‘流水道心’,遇到恶缘现前,不稍说要退失此道心,即做善的,往往亦会变心。如僧护经云:‘阎浮提人为性难信,由行善而获利益,自宜进益无间;乃因获利,返退初心。’世间人因做善事而获利,因利多了,反而造业,退失初心,这是比比皆是。故宝雨经云:‘菩萨见一切有情,受诸苦恼,虽复成就微少善根、暂时非久。’宝积经亦说:‘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即是说:鱼的子,庵摩罗树的花,因中很多,长大成果的却很少,这和菩萨初发心的多而不退心得到结果的很少是一样的道理。众生罪业既多,善心亦难发易退,故地藏菩萨对此道理,剀切陈词;不然,‘恶习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所造的罪业,就如江流泛滥,不可收拾了。

(乙) 临终为何必要戒杀

善心既是难发易退,所以人生在世,平时必是恶多善少;那末到临终的时候若是自己仍无缘省悟,家人眷属亦宜为他修善资福,悬旛,燃灯,读经,供佛,称念佛菩萨圣号,这些都是功德;尤其是为临终人称佛一名一号,使他临去之心,改恶向善,‘一入耳根,永留道种’,虽然他平时多恶应堕,因此亦可消灭罪业,挽回颓势。如不此之图,反而为临终人广杀生命,‘拜祭鬼神,求诸魍魉’,希冀他的病好,这反成为倒行逆施,于病人祗是有害无益。故经说:‘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使病人的罪业‘转增深重’。为什么呢?

(一)假定说,这个病人平时作善应该生天的,因为你为他杀生,多结冤家,使此病人命终,业镜台前,殃累对辩,反而拖累了他,使他迟生善处。

(二)这病人如果在生未曾种少善根,则据自业,必受恶趣,而现在为他杀害,更增重了他的罪业,如知其事,何忍出此?经中为此事说了一个很好的比喻道:‘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即是他的罪重已够受苦,而你为他杀生,更加一点罪给他;这种动作,真是其愚不可及也!况经中劝我们不要‘拜祭鬼神,求诸魍魉’;可是本经虽广说因果报应之事,却排斥妄求神鬼的迷信,则知其所谈因果报应的事实,是要我们从佛法的正理去认识而树立自己的正信的!

第二节 大辩发问修斋功德

佛法劝人平时布施作善,以及临终又劝人打斋结缘,诵经礼忏,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到底有没有功德呢?这可从两方面讲:

(一)从出世法说,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涅槃生死,犹如昨梦。达磨对梁武帝所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此功德,不以世求!’那么,对于世间人天的有漏福果,根本是不大著眼,有没有还是另外一件事。

(二)从世间法说,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天福缘的因果事宜还是不可轻视的!况且五戒十善的善行,不但为修人天福报的资本,也为出世三乘的基础,如果不依此为出世阶梯,则菩萨和佛果都是无从建立的。只因本经注重教化地狱众生,故广谈因果事相,这亦是势所必然的。

(甲) 亡人七七期内为何需要修斋

大辩长者为这个问题,曾向地藏菩萨发问:‘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小大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大利益及解脱否?’菩萨在经中乃分几点来答覆:

第一、‘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平日作善的,临终再加念佛名作助缘而得无罪解脱,是易信的;但恶人重罪,临终闻一佛名便得解脱,岂不是便宜了他,如何使人信得过?从前印度有个国王,对那先比丘提出这个问题,表示不信。那先说:‘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不因船故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这是说事急心专,故功胜平时,亦如‘真金一两,胜百叠之艳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聚草。’

第二、为人‘在生不修善因,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因此劝人应在健时自修,分分自获,不必待死后空望他人修福,而自己所得到的只是‘七分之一’而已。

第三、说到人死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为何需要作功德超度?要了知此中意义,须先知道佛说我们生命的循环流转,常经‘本有’‘生有’‘后有’‘中有’的四个阶段。本有是本具的生命;生有是生时的生命;后有是死时的生命;中有是介乎后有到生有之间的生命,亦叫‘中阴身’(编者注:亦名‘中有身’),据经旨,极善之人与极恶之人,死后皆无‘中有身’,因极善死后即上升,极恶死后即下沉,不须等待业司辩论业果,审定判决;唯善恶参半之人,死后七七日内,神识如痴如聋,不知皂白,须待业司论判善恶,方得出处。但在审判未定之际,神识自畏据业受苦,恐怖万千,甚望生前家眷为他修福,资往善处。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见中阴相;若行业者,见阎罗持诸兵杖,囚执将去。’瑜伽师地论云:‘人死中有身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至七七日,决定得生。若有生缘,即不定。’此即说中有身寿长只有七天。七天之后若无缘转生,又来个七日;如此寿命最长的到四十九日为止。故生人如为亡者做功德,顶好在七七日内;不然,亡者已舍中有转身,用不著你来超度,即超度亦已失去那亡者渴望等待救济的紧张局面了。

(乙) 修斋功效如何视行者诚恳而定

根据经文所述,营斋资福,自然有功德的;但功德之大小,全视施者与行者的心意清净与否,态度诚恳与否为转移。故经说:‘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这就是施供者诚恳表现,为施供应具的条件;如果是‘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足见佛法的功德,全从精诚勤恳中得来。又‘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施者精诚勤恳,亡者都祗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那么,大家在生时应要自己努力修持,修一得一,修十得十,真是‘求人不如求己’了。

第十二章 狱吏陈述二三事

佛法说众生无尽,世界无边,如现在科学家说地为地球,月为月球,星为星球。天空中有无数的星球,每一个星球中都有人类住宿,等同一世界。那么,佛法说世界无边众生无尽,在现代科学家的眼中观来,反不足为奇了。如现在说的地狱,即我们住的世界下面另一个世界。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国家组成的因素,是土地,人民,主权。那么地狱的国土亦不能例外,当然亦有这狱土,鬼民,职权的三个条件的了。本经在阎罗王赞叹品里,列出诸鬼王与鬼官的名字,也不足为奇。但其中有阎罗、恶毒;主命三位鬼官陈述自己在位当职亲历的事实,使我们听了,也觉得无限的怅惘!

现在顺便介绍一下阎罗王的略历:阎罗亦作阎魔,此翻‘双王’;因有兄妹二人,皆为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男女分治,亦像我们世界的法制。又苦乐并受,叫做双王。净度三昧经云:‘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如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因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即今阎罗王;十八大臣即诸小王;百万之众即诸牛头阿傍。长阿含经云:‘阎浮提南,有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纵广六千由旬,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入宫内,王见怖畏,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入宫内,有大狱卒,卧王热铁上,铁钩擗口,洋洞灌之,从咽下彻,无不焦烂;事竟,还与采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所以前说阎罗王是苦乐并受,也是自己业力使然。这是从实感受生而言。若从方便示迹来说,则阎罗与主命、恶毒二鬼王一样,他们都是菩萨为摄化众生而示现的。

第一节 阎罗诘问众生为何不依教化

阎罗是狱主,为鬼官的总司令。地藏菩萨为幽冥教主,与他素有往来。这番如来既在忉利说经,赞扬地藏神威功德,所以亦必仗佛慈力,统领无量臣民,俱到忉利听法。听至第八品,就向如来提出一个众人所同的问题:‘世尊!我观地藏菩萨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众生不辞疲倦,是大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事;然诸众生脱获罪报,未久之间又堕恶道。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世尊的答复,是说此界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菩萨虽费尽苦心,百千劫来以方便力,拔出他们的根本业缘,暗示他们的宿世本事,使之省悟,无如他们结恶习重,在三涂中,入而令出,出而复入,纵使菩萨久经劫数度脱,仍度不尽这些积迷难返的众生。譬如迷路的人,误入险道,须臾之间,将被虎狼狮子蚖蛇蝮蝎毒死;有明眼知识,导之令出,并告他如此险道,丧身失命,不可复入。但迷者不久忘记此事,又复误入。如此旋出旋入,无有已时,完全是自业之力遣使,自己若无彻底觉悟,菩萨虽有无量神力威德,亦奈何他不得。故知佛教虽说要仗佛菩萨的他力护助,使之超拔,但护助祗是护助而已,如果自己不坚志勤修求脱,佛菩萨亦只有感到‘爱莫能助’。所以佛法主自力更生,不同其他宗教依赖上帝或梵天,于此理最为明显。

第二节 恶毒报告卫护善人经过

佛经中说:学佛修持的人,若是修得如法,行住坐卧出入往还之间,都有许多善神护卫你,无论如何也不会令你无辜横死,所以戒律上说:持得一戒清净,有四位护法神跟你作保镖;若五戒清净,就有廿位随身跟从你的好保镖。祗要你在修养上稍为有过一点工夫的,就会相信这些话是很确实的,决不是一种乖谬的说法。唐代律宗初祖道宣大师,戒品冰清,梵行玉洁,一日行走山间,将跌入深坑,为北方毗沙门天王之子护住,得不受伤,叹为奇迹,这在佛门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事。又如药师经说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两神跟随你,一个记善数的,一个记恶数的,跟到你死为止,把你一生的善恶登记表记得清清楚楚,将来呈报他的上司,备以偿善罚恶之用,但这不是保护你的神,是监察你的使者。现在本经中有一位恶毒鬼王对佛说:世尊!我等诸鬼王在阎浮提的,其数甚多,或利益人,或损害人,举动各各不同。但因众生业报所致,使我的眷属恶鬼,游行世界,终是害人多而益人少。虽然,我们在游行时,看见人家有一毛一发那样细小的善事,或一旛一盖少花少香供佛的,或转读尊经时烧香供养一句一偈的……我们敬礼这些人,如敬事三世诸佛一样,并且会敕令诸小鬼和土地中有大力的护卫他们,使一切恶事、横事,及各种不如意的事都不入其门。由此可见恶鬼们虽然有时不免恶作剧,但对依佛法修行的人,还是费煞苦心来拥护的。那么,我们人类为何不深自反省,而多作恶,使恶鬼们看到,也感到头痛而唾弃呢!

第三节 主命亦来一个沉痛的报告

主命鬼王,是菩萨示迹来主理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生死二时的寿命等事的。因为他的职务是主理阎浮众生生命的,故对这方面的事,别有实际的经验,说来不同泛泛。我们听了他在经中一番沉痛报告,真不知作何感想呢?

主命尊者的报告,文有三段。第一是‘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这不是说得很沉痛吗?接著又说:‘何以故?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这是说到妇女生产时有关杀生的问题。生产时应要广修善德,保护母子平安,令诸鬼神欢喜,这是很合理的;而不此之图,反贪世俗口腹,恣意杀生,淫歌艳舞,花天酒地,闹得胡天胡帝,不但鬼神憎厌,亦令母子增罪,这又何苦来呢?杀害一事,今古同怜,无非体天道好生之德,存人生难得之命;况欲增我庆喜,而丧彼生命,于仁慈恻隐的道理上,都说不过去的!莲池大师云:‘生子不宜杀生,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兽,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古书说:‘昔周豫学士,尝煮鳝,见其躬身向上,而首尾就汤;剖之,见腹中有子,乃知躬身避汤者,以爱子故。’可见人畜虽异,爱子心同;明乎此,普告世人,生产杀生,岂不伤仁太忍吗?

第二段是说:‘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只,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集聚眷属!’这是误了主命及诸神保护的好意。同时亦见得一个人生产时,是有好多魍魉精魅来争食腥血的。平时好多人,都怕人死时有鬼,殊不知生时亦多鬼怪,又不可不慎之了。

第三段是说:这世界的人临命终时,不论善恶,他都一律保护,使之不落恶道;如果人能修善法,则更能增加他保护的力量与勇气。为什么缘故呢?他说:阎浮提有百千恶道魔鬼,专喜引人堕落的;即使你是善的人吧,临命终时,他们亦会变作伪君子,或变为你的父母兄弟乃至诸眷属,用甘言蜜词,引你误入恶道;何况你自己若是本身做恶的,那正逗合他们的口味,自然更危险了。这情形亦与我们现世一样,你看现在的社会上,有许多的伪善君子,阴险诈猾,盗名欺世?又有多少恶人,存心不良,引诱许多良家的青年男女去堕落。‘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于此,可见主命鬼王说的一番话,不但在天道或鬼趣引起作用,就在我们人世──在今日洋场十里,软红万丈,人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亦可发生很大的作用了。

第十三章 以称佛名号为正行

佛法的修学,分难行道与易行道。难行道是正行,易行道是助行。如六度四摄等菩萨所修的难忍堪忍,难行能行的,都属难行道的正行;如念佛、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等都属易行道,属于助行。但本经的观点不同,推扬因果业报,主张解除众生现实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故以称名念佛的简便之行为正行,以布施修福等行为助道,于是就有称佛名号与校施功德两品的产生。科注谓:‘前来诸品,或发明六道之相,或赞叹地藏威神之力,或广明利益存亡之辈;若不明出苦成佛之因,则初地藏救拔之心,期与众生同成佛果之愿未满。欲成佛果,必须称名,故有称佛名号品之来也。’

第一节 本经所称的佛名

十方世界,都有佛土,众生称念,随愿往生:如欲生东方琉璃净土,则称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欲生西方极乐净土,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欲生上方兜率净土,则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这几尊佛是与此界众生特别有缘的,故名闻极为普遍;其他十方许多净土许多佛,如能专心称念,都一样地可以往生。又诸佛名号,名实皆真,才举鸿名,万德全备,一称嘉号,众罪齐收;且十方世界,佛佛道同,如能如法如理而念,则称一佛名亦等同称十方一切佛号,固不容拘泥固执于其间,而自生障碍,反而失去了念佛利益的意义。

本经所列出应称的佛号,有无边身佛、宝性如来、波头摩胜如来、师子吼如来、拘留孙佛、毗婆尸佛、宝胜如来、宝相如来、袈裟幢如来、大通山王如来、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等。因这些佛都是福慧庄严,与此土众生愿力大,缘力亦大,故能至诚礼念,便得种种利益。或灭重罪,获福无量;或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或得千返,生六欲天中;或得无量诸佛,摩顶授记;或为天上梵王;或永不堕恶道;或得阿罗汉果;或遇恒河沙佛;都成为自己得道的胜缘。又这些佛,在普通经典里,亦是老僧常见的。大宝积经中且举此等三十五佛,说我们众生欲求福慧辩才,每于午夜清晨,沐浴焚香,志诚礼念此等诸佛名号,则一切所愿,必可随所乐求。则此经举此诸佛,自然亦别具胜义的。

第二节 称佛与念佛

净土宗谈到念佛的法门,有持名念、观像念、观想念、实相念。在净土三经中可以见到:如阿弥陀经,是重在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是重在观想念;无量寿佛经,重在广修念佛的功德。现在本经所说的‘称佛名号’,是近于持名念佛。

念佛与称佛,若加以研究,是有区别的。念佛之念,不是专指口念,是指观念之念,约观心而说的;由观心而念佛,才会得到念佛三昧;不然,光指口念,那就任你念佛一世,念到头发胡须都白了,也不易获得念佛三昧。所以从前智者大师,立了四种念佛三昧,通名念佛,都约观心念佛而说的,唯观心才能达到三昧的定境。如慧远大师在念佛三昧中,曾三见弥陀与西方净境。善导大师念佛一句,口放一光。这些都是由观心念佛而获得成就的。而此经为重罪众生从惑、业、苦中获得解放,故特为赞扬称念佛号的功德。在五停心中说:‘多障众生念观’。业障深重的人,无力做别的工失,只有念佛先消宿障,则做起其他行门来,才会渐上规道。故此经为重障罪人,开示称念名号的法门,是很对的!禅秘要法经云:‘有禅难提罗汉,问灭罪法。佛告禅难提及敕阿难:汝等当教未来众生罪业多者,为除罪故,教使念佛。以念佛故,除诸业障、报障、烦恼障。念佛者,当先端坐,叉手闭目,举舌向齶,一心系念,心心相注,使不分散;心既定已,先当观像……’这是由持名念进到观像念,以至于实相念,皆由一心系念,专趋一境(即心一境性),而得成念佛三昧。

称佛,或如本经的称佛名号,即同阿弥陀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称佛既然亦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则念佛三昧亦是成功的。这样看来,念佛与称佛,又是不分而分,分而不分;其原故或在念佛的念字,称佛的称字,不作口念口称,要作心念心称,那就会异曲同功。其实这都是些实际功用的境界,说多也是无用,做来便知,真是‘法无定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又智者大师说:‘一心称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种不生(自、他、共、离四种性计),与空慧相应,(四性既离,即知无生),是理一心。’念佛称佛,既由事一心而融于理一心,那还谈得到两者分别吗?故念佛宝王论说:‘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则知不论念佛与称佛,都可达到理想中同一的目标。

第三节 人生与念佛的关系

人生一定要念佛吗?不念佛不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不念佛,就没有那么好──为什么呢?因为人生在世,不懂佛法,胡胡涂涂,造了许多罪业,都不自知觉;若知佛法,明白众生是因业缘而来,你以为自己是一身清白,毫无瑕疵,其实没有业缘罪障,你是不会来的。那么你若懂佛法,当然不会大言不惭,说自己都无罪垢了。既有罪垢,就要凭佛法的念佛忏悔来解决,这就与人生有起关系来了。况人生在世,光景无多,寒暄数十,如驹过隙,其间虽有不少的快乐,却都是暂时性质;那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苦,却是长久的。佛说四不可得经云:‘世有四事,不可护致:一曰年幼,颜色炜烨,众人爱敬;一旦忽耄,头白齿落;欲使常少不老者,终不可得。二曰身体强健;谓为豪壮;疾病卒至,众患难喻!欲免常安无病,终不可得。三曰欲求长寿,五欲永存;非常对至,如风吹云,冀念长生,终不可得。四曰父母兄弟,恩爱荣乐;宿对卒至,如汤消雪,欲求不死,终不可得。古今以来,天地成立,无免四难之患;以斯四苦,佛兴于世。诸佛兴世,既为解决人生四苦,可见人生与学佛、念佛,还是很有关系的。因为今生的四苦是果报,其由来由于前世的业因,欲忏业因的愆尤,莫过于念佛。经谓:‘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生死之罪。’又云:‘佛灭度后,若众生欲灭罪者,佛虽不在,系念谛观形像者,诸恶罪业,速得清净。’

本经前面说了许多地狱罪苦众生,皆因在生不知佛法,没有念佛,所以堕落;

故学佛念佛,能使自己心念清净,辗转增胜,至于佛位。增一阿含偈云:‘诸有皈依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佛经里说:我们众生,本具佛性,个个平等,只为业重,积迷不返,生死轮回,头出头没。烦劳了地藏菩萨等费煞苦心,终是度脱不了;如果自己由学佛因缘,一旦觉悟,翻然改图,断惑契真,则众生也当下是佛了。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存,力士额珠,圆明顿在。但未遇智者点示其处,日受贫穷之厄,时怀失珠之忧;才闻指示,即知本有,贫女发藏,受用无穷,力士见珠,欢喜无量。’这又见得学佛念佛与人生的关系了。

第十四章 以布施修福为助道

布施修福虽为世间法,亦为修出世圣法助道的胜缘;况依般若大慧,修无相布施,即世间法而成出世法,故菩萨六道妙行中,首言布施。布施有说二种,或说三种。二种即财施与法施:财施包括一切饮食衣服,国城珍宝的外财,和自己身命的内财;法施,即世出世间种种善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有说三施,即资生施、无畏施、法施。资生施,即上外财与内财的布施。无畏施:积极的,是助懦弱者以强力,给胆怯者以勇气;消极的,以及持戒不恼,忍辱不报有冤等等。法施即与众生说诸善法,如精进,则说法不倦;禅定,则观机说法;无冤;智慧,则说法不颠倒。这样看来,三施是体通六度、只一檀施、已摄尽余度了。故佛法的行门虽多,布施已可以摄尽无遗。因此本经在以‘称佛名号品’说念佛正行后,又来‘校量布施功德缘品’说助道之行。但布施虽要校量功德的大小,是为引起行者的判别力,使他们知布施应如何施而才合法,如何施而获大福利。综观品中所说的道理,不出就能施的施心和所施的福田来比较功德多少,今略述于下:

第一节 校量施德的主要点

布施何以要校量功德多少呢,地藏菩萨方便权巧,先把这问提出问佛道:‘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我们在未说到佛的答复以前,先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同样做布施功德的人,有的只一生受福,有的十生至百千生受福,功德的轻重距离有如此之远呢?这,主要点完全在乎能施者的施心净和不净,与所施者的福田德或不德而发生出差别。如以能布施者的心地来说,如果能施者的心是清净的,所谓:‘净心者治心故施、庄严故施、为得第一利故布施、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华未萎,色好且香,净心布施,亦复如是。’若怀著这净心好心来施,则虽施少物,功德却是很大。如本经所说的一个国王或大臣能大发慈悲,善言慰喻,亲手持物,施与一个最贫穷下贱的乞丐,其‘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如从前佛在只园,舍利弗以一钵饭供佛,佛看见身旁有只狗,即将钵饭施与狗吃,同时问舍利弗道:‘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利多呢?’舍利弗言:‘布施狗得福利多!’佛即加以印可;故知大福从心,不在于田。但不懂此理的布施者,或以为布施佛不如施狗,那么要佛作甚?那又大错特错了。反之,如施心不净,或为失财故施,或为自己亲爱故施,或轻贱他不恭敬而施,或高傲而施,或为虚荣而施,或为……而施,那么功德就很少,因为你的施心有分别有限量,功德也就有限量了。

再从施田来说,那么无论如何,都是以施佛功德为最大,狗子决不能再拿来做比拟了,这完全在观点上的不同。故如四十二章经说:‘施与阎浮提凡夫人,不如施彼仙人得福多;虽施仙人,不如施一须陀洹,施须陀洹,不如施斯陀含;乃至施百辟支佛,不如施与如来得福多。’又大论云:‘布施之福在于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一花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德力,得阿罗汉。’这就因施田妙故,得大果报,则知大福,亦从良田而生。这样看来,从心从田,各得其利,在乎如法,其间固无矛盾之存在,亦不须加以会通;不过据理而论,万法从心,一切功德福利,唯心可以左右之,支配之,心有分别则福少,心无分别则福大,如此,则当以‘大福从心’为胜了。

第二节 分别施福的差别缘

布施所获的利益,虽以从心从田为主眼,但因布施时的因缘差别不等,故获报亦胜劣有别,因此在本品中,加以比较量度,使爱布施修福的人,可以自己的智慧来抉择取舍的作法。今据经文,略述于后:

(甲) 施卑劣根阙福

卑劣根缺,是指最下贱贫穷的人,或六根不具的如手足不全,癃残喑哑,聋痴无目的人。如果有王臣长者一类的贵人,对这种贫贱下劣六根不具的人,慈悲怜愍,亲自布施,善意慰喻,则施一人虽少,其所获的福利,如施供一百恒河沙佛的功德一样多。这因富贵者多憍慢自尊,平时施几个钱给教化子──乞儿,都要骂他几声,然后把钱掷给他:‘拿去吧!’那里肯虚心下气,亲自布施,还能用软言慰喻呢?唯其难作能作,故功德亦倍增广大了。

(乙) 施塔寺圣像福

佛说末世之中,诸富贵者,遇佛的塔寺,或佛、菩萨、声闻、辟支佛的形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则所获之福,来世三劫为帝释天身,受胜妙乐;如果能将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那么未来在十劫的长时间中,常作大梵天王。钟意生天享福的人,于此不可不加以注意。

(丙) 施修补经像福

学佛的人,入寺礼佛,见有塔寺坏了,经像破了,发心加以修补,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一同布施,其所得利,百千生中,常做转轮圣王;同布施的人亦常得小国王身。若发心回向,终至皆成佛道。像法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然欲修造,理须佛法,造作虽少,得福无量;若不依经,纵多无益。’百缘经说:‘从前有一长者之子,相貌端严,天人爱敬,长而见佛,得罗汉道;因他过去世为童子,见毗婆尸佛舍利塔小毁,与诸童子和颜悦色,以坭团涂补,从此多劫受福,今世遇佛得道。’佛说偈云:‘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治佛塔。’又一时,佛礼过去佛,诸比丘敬心从礼,佛又说偈:‘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这又是‘大福从心’的道理,故华手经云:‘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持,若泥若块,乃至一砖,终不退转无上菩提。’发心修补残破的经像,亦是一样的功德。

(丁) 施老病产妇福

经说:‘未来世中诸人,见有老病之人,或生产受难的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因此得报,一百劫中为净居天王,二百劫中为六欲天王,永不堕苦,常受快乐,如能回向,毕竟成佛。’因老病无依,极可怜愍;而生产苦难,亦等于病人。佛在梵网经中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故佛在世时,常于夜深自巡僧寮,慰问病者,仁慈的作风,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戊) 施供大乘经福

经说:‘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大乘经典,具诸功德,如起信论说:‘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所以供养大乘经典,能获如此大利。又听闻佛法,亦是很需要的;能发殷重敬赞之心,全由听闻佛法而来的。大论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暗室中,无灯不能见。’涅槃经云:‘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以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无目,譬凡夫人,常不闻法;二、一目,譬声闻暂听法,其心不住;三、二目,譬菩萨专心听法,如闻而行。’由听法故,知有这三种人;同时亦知大乘经典的好处,敬赞之心,油然而生,福利之报,亦享之不尽。

第三节 施少福大的问题

经中说:如上面所做的善事,若能回向法界,普利众生,则所得之福报,百千生中受胜妙乐,乃至毕竟成佛;但若只回向给自家眷属,或自己个人的利益,那末止有三生受乐。即‘三生受乐’吧,亦是‘舍一得万’了。为什么施舍少而得福大呢?这是有道理的。杂譬喻经说:‘昔舍卫城外,有妇人清信。佛自至门乞食,妇以饭钵中,即行作礼。佛言:“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得见谛道。”其夫不信,默于后,听佛咒愿。夫曰:“言何过甚?施一钵饭,乃得尔福,复见谛道?”佛言:“汝见尼拘陀树高几许耶?”答:“高四五里,其子岁下数万斟”。佛问:“其核大小?”答:“如芥子。”佛言:“汝语过甚!何有种一芥子,乃高四五里,岁下数十万子?”答:“实如此!”佛言:“地是无知,其报力乃尔;何况人是有情,欢喜以一钵饭上佛,自然其福甚大。”夫妇心开意解,即得须陀洹道。这样解释,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我们中国汉时韩信,穷饿未发达时,食了‘漂母一饭’,后来发达,乃以‘千金报德’。这亦是舍一得千的现成事实,不容你不信;何况为善积德之事,是无有形相,不可思议的呢?

复次,前说布施修善的功德,回向自家自身福少,回向法界大众福多而不可量,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要在‘住相布施’与‘无相布施’上来说明。住相布施是自己布施时,心有分别执著,不平等,有限量,故随其心量所得之福亦有限量,能得到三生受乐,已算是很侥幸了。永嘉证道歌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因天福一尽,五衰相现,还要堕下来的。从前有个名叫郁头蓝拂的仙人,修到天上最高的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四千劫,天福享尽,堕作耕牛颈领中虫。即是住相布施所得人天福果的不究竟。这是生天的话,若在人中享受富贵,因富贵而仗势凌人,欺人,压迫劳苦大众,广造诸恶,那么要‘招得来生不如意’的事更多了。所以住相布施,得福不但有限量,而且还是不彻底,不究竟的。

再次谈到‘无相布施’,是利根智深,了知诸法缘性空,无相可得,不住于有,不住于无,无住而住,住于中道,即是布施到‘三轮体空’的境界。三轮体空,是指能施的人,所施的物,和能所中间的受物者,都是自性本空,无相可得,三法 轮转,体自空寂,于其中间,毫无住著,不施而施,施同非施,等心称性,任运而转,心量不落边际,故福报亦称法界性,量同虚空,不可限制了。金刚经说:‘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住著则暗,不住则明,福德的大小,随智慧的深浅而转移,于此又可见般若妙智之重要了。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责任

本经的正宗,自第二分身集会品起,到第九品称佛名号为成佛正因,第十品校量布施为助成佛道。地藏本愿,大意昭明。此下地神护法、见闻利益、嘱累人天的三品,都属于流通分的部门。

第一节 坚牢地神卫护行者

坚牢地神,有大神力,佛曾当他说:‘汝大神力,诸神少及!何以故?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他在品中,先说地藏的愿力,为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所不及,因他们虽亦乘愿度脱娑婆众生,愿力尚有尽时,而地藏大士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不可穷数。继而又说:‘现在未来的众生,在所住之处,于南方清洁之地,用土木竹石,雕成龛室,以金银铜铁作地藏菩萨的形像,供养瞻礼,可得十种利益:一者土地丰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现存益寿,五者所求遂愿,六者无水火灾,七者虚耗辟除,八者杜绝恶梦,九者出入神护,十者多遇圣因。’又对佛说:‘未来世的众生,若于所住之处,有此地藏经,及地藏菩萨像;而且这人又能转读本经,供养菩萨,我当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这人为什么值得如此卫护呢?经说:‘皆由瞻礼地藏形像及转读本愿经故,自然毕竟出离苦海,证涅槃乐,以是之故,得大拥护。’是则但念地藏经,亦可以了生死,证佛道;可见佛法多门,门门皆可入道,门门皆可得度,能否如理作意,如法修行,真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第二节 观音大士负责流布

诸佛说法,必先三业清净,所谓‘三轮不思议化’:身轮现变放光;口轮说法无滞;意轮观机明确。在见闻利益品中,佛先放光,然后自说:‘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议事,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当时观音大士在座,亦极拥护地藏菩萨说:‘正使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并希望世尊快点宣说,因为在会的大众,都已渴望得很厉害。佛即为说:见此菩萨,闻此菩萨,所得的种种利益;并叫观音大士负责推扬此法。

(甲) 天人转衰为福

未来世界,若有天人受尽天福,五衰相现,快要堕落;这时天人不论男女,只要能见地藏形,或闻地藏名,一瞻一礼,即可转增天福,得大快乐,不再堕落恶道。──五衰有小有大。小五衰:一、身出恶声,二、身光微昧,三、浴水著身,四、著境不舍,五、身虚眼瞬。大五衰:一、衣服今秽,二、华冠光萎,三、两腋流汗,四、体生臭气,五、不乐本座。小现不求救,大现必堕落。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有一天人,寿垂尽,有七种相现:光灭、华萎、色变、衣尘、液汗、身瘦、及离本座。天人即自思惟观察,知寿终下生鸠夷那竭国,在一个疥癞母猪腹中作豚。’故知天人欲转衰为福,如闻见地藏菩萨,那是很幸运的!

(乙) 临终闻名离苦

平时作恶多端的人,死后自然要堕恶趣;即好人临终,亦有诸多危险,前面已说过了。这里又说:‘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平时不信佛的人,临命终时,想遇善知识,听到佛号是极难能的,何况自己能念呢?除非他有自己的宿根发现,才能做到。唯其难能难得,所以一念坚专,即召感应,速得菩萨来救济。故不但未入恶趣的人,可以不入,即已入狱趣的业障鬼,亦可由此一念,获得救济。从前我国唐朝,有一位禅师,死后忽堕地狱,在受苦逼迫时,宿习善根发现,蓦地念佛一声,刀山剑树尽变宝林,镬汤炉炭都化白莲。翻生之后,留诗一首,即转生净土。诗云:‘何缘死后复生回?业劫流浪剧可哀!一念临终生净土,火坑化作白莲台。’这诗里面,颇有醒世的意味。

(丙) 先亡父母生趣

我们在生,谁无父母师长,兄弟姊妹;但有的人,刚刚出世三五岁,父母等便亡过了,到长大成人时,每每思念父母,不知自己的父母眷属是何等样子?死后生何等地方?如果有这样的人,想见自己先亡的父母眷属,只需‘一七日’中诚心对地藏菩萨瞻礼供养,便可于睡梦中,得知下落;其父母作恶已堕的,由此可得脱生天;作善已生天的,则转增上圣因,渐趣菩提。若能于‘三七日’中,恒心礼念此菩萨名号万遍,即得菩萨具告父母等所生之处,并亲领去见你的父母;若能每日念菩萨名千声,至于千日,则得菩萨摩顶授记,现世衣食丰裕,善神卫护。讲者在十岁未出家时,母亲生弟弟后不到半月,与弟弟一同死去。四五年前在澳门与师友同诵地藏经,志诚恳切,夜梦一四十零岁妇人领一孩提,来佛堂前带著欢喜的神情,饮了佛前净水数口,腾云而去。醒来一回想,知是我的母亲和弟弟,一点不错。但我的父亲前几年也死了,年来事多心忙,礼念不专,终是无法见到他。这亦因自己的道念未曾坚固所致,不说也罢,说来却是无限凄惭,别有伤心处!

(丁) 加速度人效率

学佛发心,旨在度人。有些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想这三种愿望快点实现,如能至心皈依菩萨,瞻礼供养,求其大力加被,则所愿所欲,必可很迅速地达到。

(戊) 钝根转成智者

有些学佛的人,想读经总是读不熟;遇到好师父教视令熟,又是旋得旋忘,动经年月,老是不能读诵。为什么缘故如此呢?经中说:‘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要想读熟,其办法是对菩萨前,以香花饮食净品供养,具以本心,恭敬陈白,且‘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服了净水之后,在三七廿一日内,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则‘于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为何须要戒食酒肉,及葱蒜等五辛才易得效呢?楞严经云:‘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臭远离;饿鬼舐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僧镜录云:‘竺昙猷礼天台石梁,遇圣僧谓曰:“汝母怀妊时,行经葱园,胎气犯秽,不可住寺。”’仙传云:‘乐子苌举家饮仙酒升天,独从子堕地。天神言:“此人茹蒜,故不得往!”’道藏云:‘诵黄庭经,忌食五辛。’道家世法,尚戒五辛;故佛法茹素,先重戒除五辛,是极有道理的经验之谈,青莲法师在科注中,言之颇详。

平时曾有好多人问过我:‘为什么我读经总是读不熟,记不得?’但在我未答前,对方总是自己先说。不是推脑力不好,即推年纪大了。若读到本经此一节文,则知在脑不好、年纪大之外,还有一个‘宿障’的重要缘故;因宿业性愚,和宿冤障碍,都能使你无缘读诵大乘经典的!故极希望怀有此种‘读经不熟’现象的人,不妨身体力行,照此方案来诚心一试!诸佛菩萨是‘不诳语者’,则讲者的推波助澜,发挥微诚,亦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己) 凶衰化为安乐

人生在世,有富有贫;富贵多骄,炙手可热;贫贱寒酸,情景凄其。况人情多数是趋炎附势的,所谓‘贫穷闹市无人问,富贵深山有远亲’;致使富的锦上添花,好之更好;几人能懂得雪中送炭,所以贫的是更苦了。诗人尼采亦说:‘世事犹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由命。’这命不是定命,应该是业命或是业力才对。在本经中说到一个人由于自作业力,得报每多贫贱寒微,衣食不足,或多疾病,家境不安,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以说者无二三’。有些人或初时富贵,后来贫穷,真如徐文长诗谓:‘业旷家人弃,门寒结客稀’,一种破落户的情境,现出凄凉的颜色。有些人或为时世凶衰,家庭变故,眷属分散,流离失所,日间痛苦不足,夜里还多恶梦惊怖,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遇有这些情形的人,若能至心瞻礼菩萨形像,念满圣号万遍,诸恶凶衰,也可渐渐消散,转入安乐的佳境。

(庚) 旅行度过险道

旅行是人生的一种行乐,不但现在一般时髦的哥儿小姐,多欢喜旅行游乐,即古代旷放的诗人如李太白,亦多是讲游乐的:‘夫天地者,人生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现在本经中讲到的,不光是游乐式的旅行,而是说有些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的旅行,遇到虎狼狮子一切的毒害,或狂风袭击危舟,就要恐惧万状,发生生命的危险。但在旅行之前,如能至诚先念地藏菩萨名万遍,然后整装出门,则所过之地,皆有菩萨嘱诸土地鬼神,善为卫护,纵使碰到这种险境,也安然度过,不会发生意外的危险。

佛对观音菩萨说了这些利益,又嘱观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经,令娑婆世界众生,百千万劫,永受安乐!’观音于地藏功德,素所钦敬,牺牲自己,化度他人,又是菩萨们的天职,那么对这推扬地藏法门的责任,自然亦是义不容辞了。

第三节 地藏菩萨亲承衣钵

佛每说一部经将完,都要嘱咐在会的听众,要他们把佛法推扬流通,故每经之尾,皆有流通经文的文字。本经最后的嘱累品,也是这种意思。嘱累二字,在法华文句中作三种解释:一、从圣旨得名,嘱是佛所咐嘱,累是烦尔宣传;二、从菩萨敬顺得名,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弗劳;三、从授受合论,嘱是如来金口所嘱,累是菩萨丹心顶荷。故嘱累即是等于付法传授衣钵的意思。

(甲) 地藏菩萨挑起沉重的担子

佛在这品颇赏识地藏菩萨,他说:‘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因佛认识他是这样一位了不得的菩萨,所以敢将法付托他。梵网戒经中说:如果将法付与非人,不能负起弘法的责任,非法授受,反将佛法糟蹋了。现在佛以审慎的态度,对地藏菩萨说:‘记吾今日于忉利诸天中……载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何况更落五无间阿鼻地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又说:‘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万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又说:‘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又说:‘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大家看看,这个担子,是何等沉重?如果没有大力量人,如何担得起来?但地藏菩萨,毕竟是释迦佛法中的慈悲长者,是出生入死的英雄豪杰,所以他毫不推辞,很坚决地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并安慰佛说:‘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这里菩萨说:只要有人对佛法中有过一念的恭敬,亦度他由生死中速得解脱;何以现在不得解脱的人还有那么多?不信佛的人不说他,难道好多信过佛的人,亦连‘一念恭敬’都没有的吗?这‘从生死中速得解脱’,多数是指度脱地狱众生生人中或天上,获得脱苦快乐;但自然亦有脱离苦海,诞登涅槃,得到究竟解脱的。又众生沉迷,得脱复入,入而复脱,如蔓草拖延,缠绵不断,如鱼入网,头出头没,这在前面四天王问词与利益存亡品中已有说及。所以现在只要大众自己加以猛省,提高自己的警觉,使自己上进不再堕落,使地藏菩萨少了一份负担,这就算是你帮地藏菩萨的忙了。

(乙) 佛化以人类为中心的对象

本经处处说以人天众生付嘱地藏菩萨度脱,地藏菩萨素以度脱地狱众生著名,何以不言地狱而独言人天呢?这因为佛法虽普度六道众生,而以人天众生为对象;在人天中,尤重以现实的人类为中心对象。因人道中,苦乐参半,知苦慕乐,才容易发心修道;所以处处经中,佛皆说我于人天众中,得菩提,转法 轮,入涅槃,如增一阿含云:‘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如诸经云:‘我于现法乐住,于现法得涅槃,于现法得究竟’。中阿含说:‘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这些都是佛叫弟子把握现实人生来修学佛法,故多言人道,而不言其他五道。因其他五道的众生,都不是修行的理想。为什么呢?如大论说:‘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罗密者,当知是人,人道中来;所以者何?三恶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诸天,著净五欲,心则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禅定味,故不能行;无色界天无形,故不能行。’这虽在隐隐中指示人道修行是最易修成的,但还没有说到修罗道为何也不能修行呢?在裴休丞相的圆觉经序中却说到了,他说:‘呜呼!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獐狨之悲;修罗方嗔;诸天耽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故佛说法,最著重于人道。太虚大师曾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就是根据这种道理说的。即地藏菩萨化度地狱众生,亦多是化他们离苦得乐,先来人道,然后修行做佛,必很少从地狱中直接度他做佛的,除非他是宿具广大智德,或可由地狱直接成佛,否则,地狱极恶众生,暂闻佛名,便可成佛,决没有这样便宜的事!如果有这样便宜的事,众生尽可作恶,用不著广修善行了。故法华文句引经云:‘颇有发愿令五道同成佛不?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无上道!要先化三恶趣,令得人天,然后乃可如愿,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如人求宝聚,非于空中求。”’这便是地狱不易直接成佛的极大证明;同时如求宝聚,不于空求,也正是说明了人类修持五戒十善,是学佛最好的基础。所以,如果是我们人道都不修,善行的基础都没有,那么,想谈学菩萨行,学佛所行,只是名词好听而已,其实是自己骗了自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古时杨震有四知,今人却只有三知,少了一个‘自知’!‘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是对人类众生最好的警诫!‘莫从袈裟下失却人身’;这又是出家人一个很醒目的教导!

第四节 虚空藏提综合福利

关于读诵受持本经,瞻礼供养菩萨的福利,前来已说得很多。到末品之尾,有个虚空藏菩萨出来,问佛对闻此经典及闻菩萨名字,或瞻礼形像,共得几多福利?乃引起佛综合福利,说有廿八种。

(甲) 廿八种福利

一、天龙护念,二、善果日增,三、集圣上因,四、菩提不退,五、衣食丰足,六、疾疫不临,七、离水火灾,八、无盗贼厄,九、人见钦敬,十、鬼神助持,十一、女转男身,十二、为王臣女,十三、端正相好,十四、多生天上,十五、或为帝王,十六、宿智命通,十七、有求皆从,十八、眷属欢乐,十九、诸横消灭,二十、业道永除,廿一、去处尽通,廿二、夜梦安乐,廿三、先亡离苦,廿四、宿福受生,廿五、诸圣赞叹,廿六、聪明利根,廿七、饶慈愍心,廿八、毕竟成佛。

(乙) 七种福利

上面廿八种福利,多对人类众生而言。对天龙神鬼,闻此经及瞻礼菩萨形像,本经又说了七种利益:一、速超圣地,二、恶业消灭,三、诸佛护临,四、菩提不退,五、增长本力,六、宿命皆通,七、毕竟成佛。所说大同小异,和上面的廿八种,颇多相通的地方。

第十六章 本经的重要点

本经事相虽浅显,含义却很深远。前面各章,随意讲说,亦讲不出什么好道理来,正如狗子嘴巴里拿不出象牙来一样;虽然,能看了各章,对本经大体所讲的是什么东西,亦必可了然胸次。今余义未尽,再来说几点本经与他经不同的地方。

第一节 度人重于自度

佛法谈大乘,小乘。照一般的说法,大乘人是先利人而后自利的。楞严经谓:‘自未度而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小乘是自利的,自度的;但自度自利之后能否再利人度人呢?若是‘趣寂’的定性小乘人,是否定了这种功德的;若大力大根的小乘人,或回小向大的小乘人,那就同菩萨一样以‘宏法为家务,度生为职志’了。

本经属大乘经,为大乘人所修的法门,前在‘本经在佛法中之地位’中已说过了。本经既是大乘经,本经主要的人物──地藏菩萨又是标准的牺牲自我,为众生服务的大乘行者,所以本经的作风,是度人重于自度,利他胜过利己;因地藏菩萨要‘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则知他经其他菩萨虽亦多为度人利人;而累劫重誓,愿力无穷,比起地藏菩萨来,恐多逊色。这可说是本经的特点之一。

第二节 事相重于理论

诸经所谈之理则,不出性相、因果;性相偏于理,因果偏于事。说性空以显中道,则有般若三论诸经论;说相有以示圆实,则有法相唯识诸经论。至谈因果事相的,则差不多各宗的经论都有涉及,不过大小不同,详略有别罢了。

本经亦有许多谈理论的地方,如业缘等诸品,涉及‘业感缘起’的道理,固不限于小乘;而性识不定,造业从心,造福亦从心,亦多涉及唯识唯心的理论;至罪性本空,从缘而有,则又涉及性空中道的道理了。不过本经对这方面的理论,似乎议而不论,甚少发挥,偶尔涉及而已。但为什么不多谈理论呢?因本经的中心对象,是为教化刚强不驯的罪苦众生;为此类罪苦众生就范,不得不用苦切语、强硬语,引地狱的事相,因果的事实,广为说法。故业感、狱名、阎罗等品,都是重于因果理论。除此而外,如见闻利益品等,广谈人天见闻之福利,也不过用来助显此因果事相之理论而己。因此,其他经论虽亦多谈因果事相,而所谈或莫如此经之完具与明显,与夫感人之深切,此又为本经的特点之二。

第三节 他力重于自力

佛法说到修行的法门,多到无量无边。广言之,即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法有八万四千药而对治之;略言之,不出六度行;再略之,不出戒、定、慧。戒摄布施、持戒、忍辱;定摄禅定;慧摄智慧;精进则通诸度。而八万四千以及无量行门,又多从这根本的三无漏学与六度诸行演化出来的。若从中国佛教各宗上来分行门,则不出禅观行,戒律行,净土行,真言行;亦逃不出戒定慧的范畴。不过参禅学戒,属于自力行,以自力为主,他力帮助者次之;而修净习密,则著重他力──佛力被护,自力反在其次了。

本经处处说到地狱罪苦众生,皆由地藏菩萨大悲威神之力,拔之令出,是以他力加被为重。因地狱众生,久沉幽冥,昏迷失性,那里还谈得到用自力来修行呢?只有仗他菩萨之力为前方便;先令脱苦转生人间天上,然后再以自力修持,渐至究竟解脱。因此,可知用到他力时,因自己在地狱已失去自力的主见,不获已而用之,若自己做人,尚有办法时,不用自力来修持,尤其平日自己不肯做,临急事到,求救佛菩萨,向佛菩萨扣响头,一味养成依赖他人的心理,失其自力更生的勇敢,那就太没出息,太无价值了!

佛法最重自力,说一切的罪恶与福乐,都是本人自己造出来的,要改恶为善,离苦得乐,完全要用自己的劳力去创造出来;靠佛,靠天,靠祖先,都是弱者,不算好汉!但本经为对治地狱罪苦众生,因为他们已失去自己修行的力量,需要佛菩萨救济,故他力重于自力,别具作风,不同他经,这又为本经的特点之三。

第四节 修福重于修慧

福慧两轮,在佛法中是相提并论的;因为由人学菩萨而学佛,是要福足慧足,才能完成了人格,达到了学佛的任务。所谓‘道德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故慧之与福,犹如人的目足,无目则不能看,无足则不能行,即失去了人的完整性。亦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福慧喻之为轮,亦是这个意思,若少了一轮,即推动不灵。故佛法里有两句极流行的话,即是‘解行并进,福慧双修’;解即属慧,福即属行。慧解和福行,能得相辅而行,平均发展才是学佛的正宗!

本经于慧解与福行两方面,都有说到。如广说因果报应之处,叫你去理解有如是因,招如是果;畏果不如慎因,怕罪不如修德,都是要人运用智力,审思善恶,判断是非;这些都是属于智解边的事。如说念佛、诵经、布施、礼拜、供养、赞叹等,都属于修福边的事。虽福慧两边都说,但多说方便之慧,少及究竟之慧,若以三般若来讲,则以文字、观照为多,实相较少,至讲到修福边的事,本经则比较修慧说的为多,差不多全部经都是说的劝善修福的法门。福慧两轮,学佛人既要平均发展,才达到学佛的任务;那么为何本经要偏重说修福呢?因本经主化的对象,是地狱罪苦众生;这些人因不信因果罪福,不肯修福才堕落,为要省悟这些人,使他脱离迷途,同登觉岸,故本经特著重于修福。这也可说是本经的特点之四。其他的特点还有,随文可寻,不复一一叙述。(请参阅东初法师近著地藏经概说)。

第十七章 附说几个问题

未曾信佛的人,或初学佛的人,初读本经,定会引起好多问题:如地狱到底有没有?人死是否要变鬼?病中何以会感痛苦?亡人何以要超荐?众生为何度之不尽?生命是否会连续的?业力何以持久不失?六道修行以那一道为最好?最易修成?佛法是否也重孝道的?这许多问题,本经都有涉及;而且在行文之便,也曾经顺为解释;唯对鬼神到底存在与否?佛教也谈鬼神吗?地藏菩萨到底是度鬼呢?度人呢?因本经多谈因果报应,以涉及地狱鬼神之说为最多,故今另为提出讨论之。

第一节 佛教是有神呢?无神呢?

神鬼之说,一般宗教谈到的,自然要比普通一般学说主义为多。如我国孔子的学说,因注重现实的政治与教育,把鬼神的方面已一笔略过去。如‘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表示他对这方面的事已不暇顾,或亦智力所不能及。如近世的科学家,当然是不会提倡有鬼论;但他们亦拿不出何种确凿的事实分析,来证明无鬼论。西洋的耶教,说耶苏被钉死在十字架,那些恶人都是受了魔鬼的作崇。既然说有魔鬼,自然是主张鬼论。至我国的道教,从张天师捉鬼而被鬼迷的话里,亦知道是有鬼论。谈到佛教,究竟是有鬼呢?是无鬼呢?我们当然不同意那些怕人骂佛教迷信,急于卫教而不择手段,不顾事实地大嚷大叫:佛教是无鬼神的,找遍了三藏十二部经都没有鬼神二字。这是他们自己蒙盖了眼睛来哄人,想瞒过了他自己!只这地藏经里面,已说了许多鬼神;且佛教既建立六道轮回的理论,部部经都不免要提到鬼神,你现在要说在三藏十二部里都找不到鬼神二字,除非未读过佛经的人,不然那里会舒服你的说法呢?这样看来,我现在是主张佛法有鬼论吗?这也不然。那么到底有鬼呢?无鬼呢?我们可以说佛法是无神论;自然也无鬼。那么现在为何还要谈鬼说神呢?依佛法的理论,可从相对论与绝对论的两方面来说明。自相对论说,天堂与地狱是相对的,人与鬼也是相对的,既然相对的,自然不可否定。不过佛法的最高目标,是在争取成佛,把鬼神的地位看待很低,作用看得很少,并非是什么三头六臂,呼风唤雨的神奇,或根本否定了鬼神的价值,在这点上,所以也可说佛教是无神无鬼论。即如本经,虽说了许多鬼神,但在利益存亡品中却叫我们不要‘拜祭鬼神,求诸魍魉’;这就是否定了求神拜鬼的价值的证明。这是从佛教的相对论上来说明;若从佛教的绝对论来说,则佛法最高底境界,智境一如,心物冥然,所谓‘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俱不可触,触之则焦头烂额,丧身失命。’禅德说:‘此法如金刚王宝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魔佛来魔佛俱斩。’不但魔斩,连佛都要斩了,在这种离四句,绝百非,绝对绝待的境域,连佛法都不可说,那里还谈得到有鬼有神,自然是无神无鬼论了。

第二节 地藏是度鬼呢?度人呢?

地藏菩萨的大衔头是:‘幽冥教主’,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度鬼的;故世人往往以为既是度鬼的,与我们人生有什么关系,还谈他做甚呢?其实菩萨发心度生,什么众生都度,本无人鬼的分别,若有分别心拣择度脱众生,或度鬼而不度人,那在佛教里叫做堕在‘爱见悲’中的菩萨,即自己喜爱的就度,不喜爱的就不度。已不能称‘运无缘大慈,起同体大悲’的大悲无我的菩萨了。地藏菩萨所以度鬼著名,成为度鬼的专家,是因他慧眼照察地狱众生所受的痛苦,甚于人间百千万倍,怜愍心,同情心驱策了他倾向于度鬼的工作,并不是不度其他的众生;若是抛弃了其他的众生都不度,那还成为菩萨吗?这有几种意思:一、如忉利天宫品长者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鬼神乃是六道中之一道,今既说六道众生,尽令解脱,可见人都包括在里面了,那么能说他是专门度鬼的吗?又在日本大藏经收录一部延命地藏经,亦说到延命地藏菩萨,‘每日朝晨入于诸定,游化六道,拔苦与乐。’亦是普度一切众生。二、如经又云:‘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从这三恶道的‘如是罪报等人’看来,知道这些地狱里的罪人,也是由人作恶堕下去的,那么说度鬼也即等于度人了;况经中多说罪人,或罪报等人,并没有说到罪鬼,或罪报等鬼。这因为佛教的说理,比科学家的研究实验分析还要精到,科学家只由实验分析研究到人类的进化论;说我们人类是由低等动物的爬虫之类,进为高等动物的人,而还没有发明到人类的退化论;但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已经发明了人类不但有进化论──即由低等畜生修进为高等的人、声闻、缘觉、菩萨、佛、同时也发明了人类的退化论──即由罗汉可以退为天人,由天人可以退堕为畜生、饿鬼、地狱。如此看来,鬼狱也都是由人退化下去的,那么度鬼也不即等于度人吗?三、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众生里面包括了九法界的众生,不但世间的六道众生都要他度,而且还能度得出世的罗汉、菩萨呢。因地藏在本门上,我们且不谈,其在迹门上,乃是果证十地以上位同等觉大士,所以许多罗汉以及初位发心的菩萨,还都要称念他的万德圣号哩!

虽然,地藏菩萨的偏重度鬼,依我们凡情来揣测,也正是菩萨的聪明智慧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是‘度鬼容易度人难’!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智深,看到恶报苦果,是由造因来的,故畏而慎之;众生慧浅,不见其因,果报到来,方知是苦,痛悔无及,求救之心,非常真切,故一受教化,即便得度。如现在说的地狱罪人──就叫他罪鬼吧,这些罪鬼众生,业报临头,众苦逼迫,急求出离望菩萨救济之心,如大旱之望云霓,故一沐慈化,就易度脱。反观我们人类:富贵的骄傲凌人,不肯受教;贫穷的穷凶极恶,亦刚愎自用,那许多马马虎虎的懒懒散散的人,连佛到他的身边,也懒肯起身,纵使受教,没有勇猛精进的心,也难得修成。由此可见得地藏菩萨要从狱道度生,事半功倍,故说是他的高明处。说句比较幽默的话:地藏菩萨亦以聪明之人自作聪明,难以受教,多花气力,倒不如去度那些糊涂的鬼吧!鬼虽然糊涂,不过是一时糊涂堕落,而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却要聪明一世,难以就范,连菩萨都感到没有办法了。

附录:

释弘一自在家时,即信仰地藏菩萨。于十六年丁卯,在杭州乡间小寺居住,室中供养地藏菩萨像,并常至心持诵圣号。有日晨起,开房门至客堂,见诸物狼藉遍地,问诸同住僧众?答云:是夜有强盗多人入寺,执刀杖威迫僧众,劫去银洋物件甚多,曾欲入弘一房,以刀杖击门,经历多时终不得入云云。而弘一是夜惟闻楼上有人往来说话音声,以为寺中僧众,毫不介意,终夜安眠,未受惊怖,亦无损失,人咸谓地藏菩萨之灵感也。──按地藏灵感近闻录中,载释亡言记四则,此为其一。亡言即弘一律师之别名。律师无妄语,此事当可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诵地藏经与念佛

你让我看看你的修学日记,我浏览了一下。从字里行间流...

地藏菩萨的无量无边功德

地藏王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

怀孕时,诵这部经对孩子非常好

我们全家刚刚从马里兰州搬到万佛圣城附近,由于我学佛...

【佛学漫画】地藏菩萨的故事——婆罗门女

地藏菩萨的故事——婆罗门女...

持诵《地藏经》的功德利益

《地藏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是大乘...

《地藏经》利益篇

众生各有宿世因缘,所以根器各有不同。 上根之辈,深明...

闻地藏名见地藏像,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

念了《地藏经》怎么还经常生病

有这么一个人问我,他说:法师你说念了《地藏经》,一...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阴鬼变佛光—念佛不怕阴鬼

一句「鬼话」,人心惶惶,花草变色 有一天,一个念佛会...

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各种不顺

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遇到这样问题的...

学佛后为什么更倒霉了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瞋恚...

寺庙对联大全,真正的大智慧

1、杭州城隍庙: 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

【佛教词典】菩萨所观四智

(术语)唯识论等破外道余乘实我实法之所执,且说阿毗...

【佛教词典】且喜

(杂语)禅录多有且喜没交涉。之语。没交涉者,言与所...

圣严法师:身残心不残

身体障碍有不同的等级、类别,造成障碍的原因也各有不...

7美元买走了一整天的快乐

一位女士开车来到小城加油站,本应到自助加油泵那边加...

随遇而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

净界法师: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我们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在...

面对生死,舍身就能欢喜解脱吗

最近,一段关于安乐死的家庭录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没...

挪用善款是否犯偷盗戒

问: 弟子每月都会代收善款,有时还挪用一些善款来应...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再接下来第三科是有缘暂宿等法。有因缘,像我们来到寺...

经书上的字读错了该怎么办

问: 听弘法流通站的居士告诉我,部分信众因为请的经...

诚实是随顺法性的善行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

猴王救母

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季,佛陀在舍卫国与出家弟子们依例安...

傲慢,是对命运最大的挫折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善良,也没有做坏事,但命运总是...

上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

问: 上香上一支?还是上三支?还有红香和黄香,上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