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如何去烦恼,得心安》

圣严法师  2010/10/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现代人的寿命比古代人长,一天走的路,看的书、写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产都比过去增加很多,不过还是觉得时间不够分配,不够使用。

现代人所用的各式各样工具也都非常便利,速度却快得让人非常紧张,不仅为自己带来许多的烦恼,也为周遭的环境及相关的人带来困扰。

现代人的空间感与古人也不一样。过去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不容易的事,现代人搭乘飞机,几千里路、几万里路,一下子就到了。虽然个人的伸展空间比过去宽广,生活、生存的范围也比过去大,压迫感却比过去沈重许多。

采菊东篱下却不见南山

过去的人种种田,抬头一望,远山含笑、心旷神怡,故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几朵篱笆边的花、抬头看看南山,非常地悠闲、自在、愉快。现代人即使在家里种满了花,却少了那份对自然的认知,和从自然环境中体验到的自在与乐趣。

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文明的社会,改善了饮食的习惯,也改善了医疗的环境。但是这些科技、医疗设备所带来的便利,真的能让现代人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幸福吗?

过去的灾害大都是天然的,现在的灾害则有很多是人为的。过去的气温、风和雨,跟人为无关,现在的冷、热,却都跟人为的干扰有很大的关系,象是臭氧层的破坏就是人为的。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宁静感和安全感 越来越少,很容易就觉得烦闷、困扰,随时随地都承受着压力。

现代人终日忙碌、缺乏安全感,原因何在?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警察,没有制度,更不是没有法令,而是失去身心的平衡。我们应该用制度、用科技来帮助我们改善环境,结果却让我们好像骑在老虎背上, 越往前走,危险越多,安全感越少。危险越多,非得冒险不可;安全感越少,非得拚命追求安全不可。越追求安全,安全的程度越低,这不是悲观,是事实。

许多人过得很不快乐、过得茫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烦恼。如何在现代这个社会,让自己心理平衡,减少一些烦恼,生活得轻松自在?首先要‘安心’。

会失去的就安心让它失去

要如何安心?第一、要能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虽是古人说的,如今还是很有用处。事实上,人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紧张,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压迫感。如果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力,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过什么样的生活,能够得多少就得多少。这不是说应该得到的不要,而是不应该得到的,或明明知道目前得不到的,就不要执着一定要拥有;或明明知道非要取这样的态度来生活,就会快乐一点。

知足并不等于放弃生存的权利,也不等于放弃工作的责任,更不等于放弃努力进步的机会,而是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因应所处的环境,那么,生活大概不会有太多无奈和痛苦。

第二,心要向内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会有安全感,因为心外没有安全的空间,也没有安全的时间,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保障。譬如要出门时,为了交通安全,买个保险,是安全还是不安全?明明知道不安全,才需要有各种的保险,顾虑一旦遭遇意外,可以得到医疗的补偿;万一不幸死亡,家属也能得到保险金,不至于立即陷入窘境。

安住当下的心

其实,生活要踏实,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心中随时预备着,不安全的事会发生是正常的事。当然不发生最好,一旦发生了,也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要指望我们的环境会给我们安全,也不指望他人来保障我们。唯有自我追求内心的平安,比向外追求安全更可靠。若能时刻安住于现在的时间与空间,我们的心就更容易安定踏实。

第三,心中要有所寄托。这个寄托不是金钱、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东西,而是由自己内心创造出来的,如兴趣或信仰。有兴趣、信仰时,不管任何时候,心比较不会浮动,不会觉得无奈,无助。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文学、艺术、运动等,选择自己比较契合的项目来培养。任何一种兴趣都可能被培养起来。兴趣可让自己在无聊的时候、在无助的时候,过得舒适踏实。万一真的一无所有,自己的兴趣还在。

搜集古董、邮票、硬币、银币等,虽也被称为兴趣,但这种兴趣是占有的满足。拥有的时候,觉得快乐;拥有之后,又想要更多。内心贪得无厌,永远无法满足,也不能从中获得安定的喜悦。

奉献也是一种兴趣

兴趣不一定是有形的东西,譬如利用闲暇时间当义工或志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洗洗衣服,打扫厕所、清理环境等。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献自己来寻求内心的满足及充实。像这种助人的兴趣培养起来,对自己的安心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一种寄托是信仰,是思想的,尤其是宗教的信仰。不管信什么宗教都一样,有一个宗教的信仰,是我们最终、最实际的归属。有宗教信仰的人,对死亡、对危险,不会有莫名奇妙的恐惧。譬如信神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轮到我倒霉时,任凭我如何担心也没有用。如果信佛,则认为这是因果报应,因果没有轮到我,不需要担心,因为根本没有事,如果轮到我,担心也没有用,我又何必担心?对于死亡,信神的人说很好,可回归天国;信佛的人也说很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于危险、恐惧、不安这种情绪,可以减少很多。在中国人的环境里,因为儒家背景的关系,对于宗教信仰比较淡漠一点。但是,能培养出像孔子那样伟大的思想修养,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关系,他本身就是一个宗教。如果尚未到达那种层次,人还是需要宗教信仰,让我们能够减少一点烦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哪个法门消业障效果最好呀

问: 慈云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在家居士能做幽冥界皈依吗

问: 弟子最近在网上看到,有在家居士做幽冥界皈依,...

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

念佛至诚恳切的心发不出来怎么办

问: 法师好。念佛至诚恳切的心不会发,不知道心在哪里...

什么叫做念佛三昧

问: 什么叫做念佛三昧? 慧律法师答: 念佛三昧就是理...

为何汉传佛教对观世音的崇拜远胜于大势至菩萨

问: 大势至与观世音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协侍,共称西方...

业障深重要念什么佛

问: 业障深的人应该念什么佛? 宽见法师答: 不管念...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圣严法师:逆境也是无常的

一般人遇到无常,很可能的消极:「既然无常就不要管了...

圣严法师《佛门?无门!》

佛教徒可分为三等:第一等人,精进修行而心无所求;第...

圣严法师《不死之药》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圣严法师: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

行菩萨道的人,心中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也不计较自...

【佛教词典】劝诫

教人行善叫做劝,制止为恶叫做诫。如来的教法不离此二...

【佛教词典】到彼岸

【到彼岸】 p0826   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六卷十三页云...

放纵淫欲,后果不堪设想

【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

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

苦难到来时,这时候该怎么办

无论什么人,只要造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报就是...

圣严法师《我与环境不一不二》

我们所到的任何环境,都应看作就是我们自己。坐飞机时...

佛法的重点在于智慧的观照

正确听闻佛法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龙树菩萨...

慧律法师:勿在道场说是说非

说是说非是极不可取的行为。你如何知道事情的始末、对...

坐在床上念佛是否会不恭敬

问: 早晚我坐床上念佛是否会不恭敬?因早上三点起来...

善根福德因缘,究竟指的是什么

问: 经里佛说善根福德因缘,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何有师...

往生西方就一定能开悟

一个念佛行人,信愿持名,要以求往生作为目的,不能以...

瞎子老鼠

一户人家在搬家的时候,发现杂物堆中有两只老鼠;大家...

年轻就发财得势是不吉祥的

年轻就发财,就得势,是不吉祥的。许多人就喜欢年轻发...

念佛

△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