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

圣严法师  2015/06/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许多人在一生之中,会不断叩问这个生命大题,且在不同的历程,会有不同的问寻方式。例如不少年轻人会选择从哲学观点切入,试图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在存在的疑惑生起之后,也会急切找寻解惑的途径,或是阅读、听演讲、参与活动,与友人深谈,或者向师长请益等等;而向师长请益,机会往往可遇不可求。

2008年金秋十月的周日午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由父亲陪同来到了法鼓山,很难得的机缘,他当着圣严师父面前,谈起了自己对生命的思索,以及对佛教某些观念的疑惑。为了让自己的提问清楚被师父听见,他手里握着一支麦克风,这也让他更清楚听见自己的思索。他很慎重,每次发问之后又再重整,尽可能地表达自己正在历经的人生涟漪。

问:现在我想学的东西很多,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天地万物的法则都很感兴趣。我想首先请问:「做人的意义在哪里?」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人因有欲望而痛苦,所以要修行得解脱。可是如果人生是苦,那么父母把孩子生下来让孩子受苦,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而如果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脱离轮回,为什么还要存在?

师:佛教是讲苦没有错,但是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不是教人出生来受苦。从佛法的观念来讲,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两项任务,一个是还债,一个是还愿。还债,就是我们在过去世应尽的责任未尽,欠下的「债务」来不及偿还,因此这一生要继续地还,直到还清为止。还愿,是过去生我们发了愿,发愿要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无法来得及实现,因此这一生继续行愿。

至于债是什么时候欠下的?愿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承担。能够承担而还债的人是安心的,能够承担而还愿的人是快乐的。很可惜现在我们看到许多的人,真正愿意尽责负责、还愿还债的人不多,多半还是继续在许愿、求愿。因为大家觉得还债,就像是把钱、把权,把贵重的物品从自己手中拿出给人,很舍不得、很不情愿,所以痛苦。其实就是因为这么想才痛苦,如果把还债、还愿当成是人生的任务,也就不会痛苦了。

至于还债、还愿这两个任务是谁给的?是过去世我们自己给的,也就是佛教所讲的业力和愿力。业力和愿力,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是要自己负责的,也要自己来承担的。不过,还债和还愿毕竟不同,还债是普通人欠了什么而要偿还什么;还愿则是菩萨发心,我不欠人,人不欠我,而我自己主动要帮忙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悲愿心。

因此,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愿意还债,就不痛苦;若能发愿行愿,则一定快乐。这也说明了:活着,并不一定痛苦。

问:人们常说,活着要快乐、要开心,也要做好事。可是我忍不住想,过了百年以后,现在所有活着的人都不存在了,而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也都将化为灰烬;或者是说人类终有灭亡的一日,那么一代一代人类延续、传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师:你这是从「末世论」的观点来讲。持「末世论」的人认为,这个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有其开始,也有其终极,而终极就是地球毁灭的一天,人类也将全部消失。既然地球终有毁灭的一日,那么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很抱歉!我不是「末世论」专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佛法的立场,来说明生命存在的本质。

佛教是不讲末日、末世的,而讲轮回──循环的轮回。佛教讲的轮回,不仅仅是地球的轮回,因为地球的空间范围太小,而且寿命非常有限。佛教讲的时空范围,是超出地球的时空范围来看地球,它是无量、无限、无止尽的,不是仅仅几千年、几亿年,而是整个宇宙的寿命都在轮回,此生彼长、彼长此生,因此我们看不到它的终极。

佛教讲无始无终,虽然无始无终,却有其开始,也有终极,然而因为始终不断循环,所以找不到一个最初的开始,也找不到一个最后的终极。虽然我们看不到始终,却不断地在这个无止尽的时空范围里「活动」,就是还债、还愿。还愿、还债,便是对自己负责。

问:还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佛教有个很高的目标,就是内心达到平和,没有欲望。但是我有时候在想,假使人没有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像我们对父母的爱,会担心他们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吃饱穿暖?如果他们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就会担心痛苦,如此一来,心就无法平和了。这是否意味着:有了爱,内心就无法平和?因为爱也是一种欲望,比如爱情、亲情,有了爱,就会想占有,就会有烦恼,内心就不容易平和。可是没有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师:你把爱、欲望和佛教讲的慈悲、智慧搅在一起,分不清楚了。「爱」是一般的说法,佛教不讲「爱」,而说「慈悲」。「爱」的出发点是自私,有一个自我中心,是为了自我而爱。比如说对父母的爱,是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爱钱,是因为钱可以让我支配;爱自己的身体,是因为身体我要来使用它。

慈悲,则没有自我中心,却有智慧。比如对父母的爱,要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对父母的健康、心情,能够给予最好的、正面的照顾,却不期望回报。男女之间的情感也是一样,希望能够给对方最好的关心照顾,却不一定要求对方同等回馈,这是智慧,也是慈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宜早不宜迟

青少年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人生最美的是少年年华,...

日行一善能避祸吗

问: 日行一善既得福,又能长寿。那么能避祸吗? 方海...

凡做大事的人,于小事决不肯轻忽

【原文】 当一切时,小心勤慎。且莫学说大话,不认真用...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

富贵人生的八个特征

人人皆求富贵,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网络上有句流传甚...

10句人生忠告

1.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

大安法师:如何淡化过重的情执

问: 过重的情执(主要指亲情),目前已是弟子修行的...

维则大师《净土或问》白话文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述 五浊佛子释法宣浅译 天如老人,正...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

圣严法师《越看越是个美人》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女性为了追求美丽,花费了许多金...

圣严法师: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

行菩萨道的人,心中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也不计较自...

如何面对中年失业

最近几年来,失业率逐年上升,很多人都说与经济不景气...

【佛教词典】资粮

(术语)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资...

【佛教词典】郁多罗

梵名 Uttara,巴利名同。意译胜、上。又作优多罗、优多...

一定要修智慧

为什么我们要自修,不是经上讲阿弥陀佛加持?是,阿弥...

先超越妄想,再面对妄想

圆顿止观就是顿观。如果你觉得人生怎么处理都不是办法...

弯腰拾起的尊严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过海到了法国,他要报...

大佛与大罄的对话

有一间大佛寺里面,供养了一尊很大尊的铜制佛像,在大...

礼拜观音菩萨,可以得到不思议加持力

明朝时有僧人如幻,他有个朋友懂得易理。跟如幻说,你...

下品下生者,仗佛力亦能往生

【原文】 下品下生者,乃临终时,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

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 一、惟念他佛──专注佛境──...

四十八大愿——(第38愿)妙服自然在身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

圣严法师《禅的入门方法》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顿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

【推荐】为什么这个社会这么不平等

我们有些个道友财富很大,无忧无虑,什么烦恼看着都没...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

当你最痛苦、障碍最深时,你就修这个观

缘起性空,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缘起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