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生命的主人》

圣严法师  2010/06/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若不透过佛法来认识生命,那么,生命的事实,只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现象,永远在生死中流转,周而复始。曾有人问我:「为什么父母要把我生出来,让我在这世界上受苦、受难?」其实,不是父母要将我们生出来,而是自己要被生出来,若无业感果报,是不会被生出来的。这虽不是出于自由意志,确是出于自作自受,因为由于无明烦恼,使得自己作不了主,若不修学佛法,也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自由与自在。

我曾遇到一个人,他的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可是对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没有经历过,因此他反而羡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对我说:「师父,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不幸福。我的父母对我实在太好,也因此许多事情我都不会做,也不懂。我没有办法像一般人那样过一般人的生活,有时,我觉得这是生命中的无奈,我无法如一般人那样的自由自在。」在常人想象 之中,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满足的,想不到还有不满足的人,似乎比穷人家的孩子更不满足。

由此可见,人在世上,对自己生命现象的处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换言之,即使一生一帆风顺的人,在他们的心里,仍有苦恼,仍感怀疑:「为什么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们在听到佛法之后,就应该了解到生在世界上来,是因自己的往昔因缘所造成,不是受制于他人,也没有被谁作弄。而能不能有办法来改善自己、提升生命,才是重要的课题。

提升生命

生命的提升,首先是不造恶业,要造善业。若能够不造恶业,多造善业,对我们的生命,不能说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改善,至少将会改善,如若这一生不能改善,未来生也能改善。将希望与信心寄托于未来,对佛法有信心,便对自己能够去恶向善有信心。 佛教所说的「业」,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有漏业,另一为无漏业。有漏业是你做多少行为便会得到多少果报,果报完了之后,业便没有了;也等于说,赚了多少钱便花掉多少钱,花完就没有了。有漏业又可分为黑业及白业两类:黑业是造 作恶业,而白业是造作善业,黑业有恶报是堕落三恶道,白业有善报是转生三善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受报的同时,又造新业,或白或黑,因果相循,永无尽期,故称有漏的业海是茫茫的苦海。

无漏业乃是行善不求报,只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漏业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修得解脱道以后,就不再到这个世界来,故称之为光为自利的小乘,造的是无漏业,修的是无漏学,但在进入涅盘道的解脱境之后,也不再到世界上来了。另一类的无漏业是以利他为优先的大乘菩萨行,凡对众生有益的事,永远尽力去做而不求果报,他们虽已不需在这人间受种种苦难,但由于众生还在苦难之中,所以永远还在娑婆世界救度众生。

三无漏学

至于无漏业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为基础。以「戒」而言,有消极和积极的两个层面:消极方面,是一切恶事不可做;积极方面,是一切好事不得不做。

以「定」而言,打坐,当然也可以称为习定,也可以得定,可是若在平常生活里面,能够心平气和与他人和睦相处,反省自己,不闹情绪,这些也都是定的工夫。经典里教我们许多纠正情绪波动,平息心情混乱的修养方法,无非都是定的工夫。

定的工夫,在一般的情况下,几乎人人都能做到。未受刺激时,当然可以不动情绪,一旦遇到环境中的人事物,和自己的利害冲突、意见相左之时,仍能不会生气,就很难了。人们往往在信佛学佛之后,仍免不了夫妻吵架,那就得用修行的方法来对治。曾有一对夫妇,在大吵一顿之后,跑来找我,双双向我请示:「师父,我们已经学佛多年了,仍不能不吵架,该如何是好?」我说:「很简单,知道吵架不对,以后就不要再吵,万一又吵起来,则要相互忏悔、相互道歉,然后每天要定时做功课,无论是拜佛、念佛或者是打坐。如此修行之后,遇到外境与自己冲突的时候,便不会那么容易动情绪,当然也不易跟人吵架了。」在修定的过程中,修行的方法很多,可能包括诵经、念佛、持咒、拜佛、忏悔以及打坐等等。

以「慧」而言,也有不同的层次。基础的层次是信解因果和因缘的道理;最高的层次是大自在、大解脱,也就是佛的境界。普通人,欲达佛的层次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享受一点佛法的智慧,则是很容易的。若能深信因果,则不会怨天尤人;若能明白因缘,则会促成好因缘的成熟,改善坏因缘的变迁,如此,对未来将抱着无限的希望,对自己、对他人,用因果、用因缘,也都能够得心应手了。

自觉圣智

生命本身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如果能从生命得到解脱,便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人们对生命的无奈与困扰,无法自救,便要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有了智慧的人,自我中心,自然淡化,而至消融消失,那便是证入无我的实相,亦即是佛的境界──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由于自我中心彻底消失,而生命的现象依然存在,既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也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无以为名,名为「解脱自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把佛法灌输到生命中

你能够没有妒嫉心、没有障碍心,你就不会有烦恼了;能...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

生命的「仓库」---第八识

第八识等于是我们的一个仓库。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

生命中没有一件事,是莫名奇妙出现的

我们佛教的正见,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

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观的前方便。一个人没有经过空...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俗谚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最讲究吃的艺术,有人...

生命只是一团泥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圣严法师:如何种植福田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却对佛陀说:「...

圣严法师《最合适的结婚对象》

如何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呢? 我认为要以 「品德」为第...

圣严法师:独修与共修的差别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

把工作当成磨练

青年朋友乍入职场,年纪轻没有经过磨炼,比较缺乏耐心...

【佛教词典】曲业

【曲业】 p0629   瑜伽九卷八页云:曲业者:谓诸外道...

【佛教词典】愚夫

(杂语)梵曰婆罗Bāla,译愚夫。言愚痴之凡夫也。新译...

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

每一声佛号都应含有愿往生的信息

净土法门怎么修持?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核心:重在信愿...

孔雀王

过去无数劫前有一孔雀王,它拥有五百位孔雀妃子,经常...

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学习也得有个方法

现在和大家讲讲学习的方法,不然以后的经文,特别是《...

人生无所求时,心性就要报答你

一个人要内观,一定要先把向外攀缘的心切断,莫向外求...

佛陀说愚痴有六苦,唯有念佛得大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说到,愚痴的苦,有六种之多: 一、...

净界法师:忏悔法门(2023)

(第一讲) 学人这一堂课,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是佛教...

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

第一句箴言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强求 世人遭遇的种种苦,...

畜生道众生能直接超度往生净土吗

问: 畜生道众生能直接超度往生净土吗?还是需要来生投...

竞争对手是前进的推动力

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

佛的九大象征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释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