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星云大师:修行的真义

星云法师  2011/07/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现在的人常说要修行,其实只不过是将修行当作‘懒惰’的代名词而已!”

印顺长老四十年前刚从香港来到台北时,曾经对我如足说,诚乃掷地有声之高论,若非真正明师是无法讲出这么深刻的感言。这句话使我数十年来无时不警惕自己: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可不能用修行作为懒惰的藉口。

记得有一回,道源法师在佛光山讲授《大乘起信论》,课后我送他回寮休息。在路上,他忽然对我说:

“修行!修行!都快把佛教‘修’得没有了!”

这种高瞻远瞩的见地,也只有心怀悲愍的菩萨才会因深思时弊,而有所发抒。

我曾多次周游世界,看到一些先进的文明国家,他们国家大路旁的教堂林立,他们的博物馆中都是宗教文物。如系信仰耶教,则全国人民强调他们是耶教的国家;如系信仰回教,则全国人民口口声声阿拉真主;而我们的国家,大都视宗教为余物,我们佛教的主持者,并不鼓励弘法利生,不重视世法欲乐,不讲究牺牲奉献,大都强调明哲保身,或入山修行,或自我关闭,致使佛法衰微,圣教不能深入社奋。人群,修持与生活脱节,真理与大众远离,让邪魔外教到处横行,让迷信愚昧到处猖狂。孰令致之?谁能令之?怎么不让有心人唏嘘慨叹!

中国佛教自明清以降,因政治的迫 害,由社会走入山林,由资生转为自修,遂一蹶不振,所幸今日由於教界大德之努力弘法与信众的大力护持,佛教又有了一番繁盛的风貌。但有些人却不明时务,妄学皮毛,或放著如来家业不去荷担,整天高喊“修行”闭关,或弃置十方信施的慧命不顾,只在个人一修行一上著眼。他们无视福利社会的责任,乃至丢下世间上一切成就的好因、好缘、好事。试问倘若大家入山苦修,佛教的命运,苍生的疾苦,将何以为度?

曾经有一位信徒这么说:“师父!如果你们都去闭关,或入山修行,谁来接引我们,教化我们?”

诚然,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但修行绝非以遁世避俗来作为逃脱现实的藉口,也不能以此自我标榜,徒博虚名;更不可巧立名目,哗众取宠。修行并非空洞虚无的口号,而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自我健全,牺牲奉献。

自惭我出家已有五十余年,至今依然庸庸碌碌,慧解固然不足,修行也不算精进。不过,我这一生中确实不曾以修行作为懒惰的藉口,反而我发心服务,勤劳负责,从不好逸恶劳,敷衍塞责。

青少年时期,我在丛林参学,从栖霞律学院到宝华山学戒堂,从焦山佛翠院到金山天宁寺的禅堂,无论在律门、教门、宗门,我都刻苦砥砺,认真学习,随众上殿、出坡作务、春夏禅七、秋冬佛七,甚至行堂、典座、香灯、司水,更要上山砍柴,河边担水,我也都任劳任怨,全力以赴地为全寺数百人辛勤服务。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载星霜,就这样一转而过,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修行?总之,我都能直下承担,法喜充满地度过这段基础的参学时期。

劳动筋骨的苦行实在微不足道,物质生活的艰难才足难以想像。当时中国社会历经战乱,百废待兴,民生困苦,我的常住由於僧多粥少,经济更是拮据,因此三餐往往足以杂粮稀粥糊口,清汤淡水,或是夹著砂石鸟粪的豆腐渣、蛆虫爬满了的萝卜乾,经年累月少有油水下肚,遑论温饱。衣服破了,只有用纸糊补:鞋底磨损,就以木片黏上:没有袜子,便捡拾别人破旧不堪的弃袜穿上,聊胜於无,一切因陋就简。多少年来,身无分文,写了好几封家书想跟母亲报个平安,却一直无法投递,因为根本没钱购买邮票,所以一封信今年写了,放到明年,明年写了,等到后年,遥遥无期,始终无法寄出。

物质缺乏的生活也还算是小事,在精神上,每天还要接受无理的要求、严厉的打骂、不尽的冤枉、无穷的委屈,甚至不准你抬头多望世间一眼,不让你对别人多说一句语言,受气折磨,折磨受气。尽管如此,我都能逆来顺受,认为这是“当然”的教育,也是一个出家人“当然”的修行,故而能无怨无悔地完成修道基础。

那时,我虽年轻,求证心却非常殷切,希望能加紧修持,但是想到自己对人间毫无贡献,对师门又无建树,怎敢对常住有自私的妄求?怎敢远离大众而独自修行?因此,只有在不碍工作,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过午不食,刺血写经,深夜礼佛,打坐参禅,偶尔也一年半载的禁语不言,或闭眼不看,或利用假期禁足,以埋首经藏……,凡此不一而足的密行体验,虽然没有令我豁然开悟,却长养了我对佛法的信心道念。

不过,我要告诉今日的青年学子:我的学习修行,从来不敢离开僧团而寻求独居:也从来不敢要求离群,自我任性:因为我觉得修行只是自己在生活中默默的密行,不值得标榜,不值得夸耀。如同一只小鸟,羽毛未丰,离群以后,会不知道回来。教团的可贵,就是初学者的安乐窝啊!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身上一文不名,各处挂翠,备受奚落。为了感激中坜一家寺院留翠,遂从事拉车、买菜、打水、清厕、看守山林等卑微的工作,服务寺众,以为图报,继而在南北各地奔波授课、弘法、撰文、写书。一九六七年,我创立佛光山,度过与刘竹为伍,与洪水搏斗的开山初期,并且在经济困厄中筹建各种文教、慈善事业,期使佛法能普及社会。我不断发菩提心,立坚固愿,其中遭遇的困难与艰辛,在心中也觉得这是一个修行人应当如此的考验。

一九八五年退居后,到美国闭关半年,以便让后继者能顺利做事。出关以来,在课徒之余,还经常应各地信众的邀请,席不暇暖地在海内外奔波弘法,建寺安僧,更为信众成立佛光会,期使佛法光大寰宇,庇佑全球。

回想我的一生就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分秒必争中度过,自愧未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但确知自己总是将我所了解的佛法行於日常,与生活相结合,例如:我不积聚钱财,而能喜舍结缘:我不向外妄求,而能承担一切酸甜苦辣:我能甘於淡泊,在忙碌的行程中,以茶泡饭果腹充饥:我能随遇而安,席地而睡:我能斗室读书,车内写作:我能与人为善,满人希望:我能刻苦耐劳,不计毁誉;我能乐说不倦,给人欢喜:我能感恩惜福,不念旧恶:我能守时守信,不坏承诺:我能坚持理想,不畏难苟安……,我不高谈修行,只一心一意,如理而行。

因此,我拜佛学佛,但我不希望成佛作祖;我布施行善,但我不想上升天堂;我念佛行持,但我不欲往生莲邦。我志不在了生脱死,我志只在多培养一些佛道资粮,我只愿生生世世在人间,作一个具有平常心的和尚而已。

生死,岂是那么容易了脱?没有历经千生万死,不经三大阿僧祇劫,那里能轻易地了生脱死?我之所以提倡人间佛教,乃遵照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实践六祖“佛法不离世间觉”的主张。我们不需离世求道,在世俗人间,讲经弘法是修行,服务大众是修行,福国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见正信是修行,结缘布施是修行,慈悲喜舍是修行,四弘誓愿是修行。人间的佛陀,不舍弃一个众生;人间的佛教,不舍弃一点世法。我们认为:乃至行住坐卧,扬眉瞬目、举心动念、示教利喜……,那一样不是修行?为什么舍弃人间佛教,要学习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家仙术,才叫做“修行”呢?

修行,修行,我们要靠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德行三具正的慈行三具正的福行、真正的智行,让全法界一切众生都能接受真正的修行,让大家心中有佛法,生活有佛法,人人有佛法,普世都有佛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一天之中如何对治贪嗔痴

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好像医生去帮人治...

【推荐】没有生死恳切心,念佛参禅都是搞着玩的

问: 师父,您刚才告诉我们当下一念,我们也知道当下一...

净土宗修学的四个重点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

心安放在道上,龙天护法自然护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龙天护法自然护持...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我们是一个普通的清众,住在常住里,没有忏室、静室,...

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我一九八四年出家,就一直跟着佛源老和尚。对他印象最...

自己救自己

有一个叫通一的比丘,禅修多年,不得要领,就去请示心...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星云大师《佛教的圆满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静 壹前言 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微...

念佛是一生的事业

编者按: 2011年5月25日,台湾佛光山星云长老莅临庐山...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今日不知明日事,哪...

星云大师:六和敬

僧众是住持正法的使者,正法的久住,要依靠和乐清净的...

【佛教词典】九体阿弥陀

(一)指九种佛体,往生极乐有九品之别,故佛体分为九种...

【佛教词典】挑钵中食戒缘起

亦名:不挑钵中戒缘起 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

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

无作戒体的生起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就是能受之心...

什么是十信位

接着我们来看看菩萨的果位。这个菩萨的果位是根据《菩...

知足

维斯努神对一个信徒无休止的祈求感到厌烦了,有一天便...

圣严法师《念佛的人有三种,你是哪一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

信佛后遇到大病苦,应该如何应对

问: 请问法师,对于一些信佛的人,信后遇到一些大的...

阎罗王派到人间的五个使者

佛言。昔者为盐楼王。有弘普之慈诸堕罪狱者。王尽现之...

苦水育青莲

有人说,进入佛门的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善根深厚,一...

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五个禅七马上就要结束了,就在禅七结束之际,老天爷连...

损者三友与益者三友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

如此行去,何不得力之有

疑情不得力者。此用心人之大病,不易疗治也。何以故?...

失去了就是凶,得到了就是吉吗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什么叫凶?什么叫吉?失去了就...

度过人生种种难关,要做到这四点

在寺院日常接待事务中,应酬最多的恐怕就是世人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