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种人的苦与乐

2017/04/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种人的苦与乐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比丘们开示:世间之人可归纳成四种,是哪四种人呢?有人先苦而后乐;有人先乐而后苦;也有人先苦而后苦;更有人先乐而后乐。

如何是先苦而后乐的人呢?譬如有人一出生就贫穷卑贱,或是以杀生为业的屠户,或是工匠的后代,或生于信奉邪师外道之家,衣食经常短缺匮乏。即使出身寒微却无邪见,心中具足正确的见解,认为:世间有施者、受者,也有今生、来世,有沙门、婆罗门,有父、有母,也有阿罗汉等已获法益的圣者,世上也有善恶果报。

若见到豪门贵族,便知是过去广行布施和不放逸的善报;如果遇见衣食匮乏的贫户,便知此人过去未曾行布施之德,因此常处贫贱。同时反省自己:“我今生如此贫贱,衣食短缺,都是由于过去不知修善积福、诳惑世人、行为放逸,造作种种恶业,招感今生贫穷下贱,衣食不充。”所以当见到出家沙门等修善之人,便至诚忏悔,改往修来;若有多余财物,便与人分享。此人命终将投生善道,如果投胎为人,生于富贵之家,不虞匮乏。这就是先苦而后乐的人。

何谓先乐而后苦的人呢?譬如有人出生在豪门贵族,或是刹帝利、婆罗门、长者等高贵种姓,或是衣食丰足的富贵人家。但是却常怀邪见,不是执着人死如灯灭的断见,就是认为人死后还是会投胎为人的常见,因为有这样的见解,所以认为:“世间没有施者、受者;也没有今生、来世与父母,世间更没有阿罗汉或证得果位的圣人,也没有善恶果报”。

由于这样的邪见,如果见到富贵人家,心中便想:“此人恒久以来就拥有这些财宝”,也认定男子永远是男子,女人永远是女人,畜生永远是畜生。既不布施也不持戒,若见奉持戒律的出家沙门、婆罗门,反而瞋心大起说道:“这人真是虚伪!哪里应该有获得供养的福报呢?”这样的人往生后便会堕入地狱;如果投胎为人,出生贫户,衣食不足,挨饿受冻,衣不蔽体。这是先乐而后苦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先苦而之后仍苦呢?有些人生于贫贱人家,或以杀生为业的屠户,或工匠之家,乃至衣食不济之家。由于思想偏邪,恒常落入断见、常见等邪见,心中认为:“世间没有施者、受者,也没有今生、来世的善恶果报,也没有父母,更没有阿罗汉等证得果位的圣者。”所以不乐布施,也不持戒。如果见到出家沙门等修行人,便起瞋心;如果看到穷人,便说此人从过去到现在都如是贫困;见到富人,便说此人长久以来都如是富贵;看到为人父亲的,认定此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为人父亲,见到作母亲的,认为此人从往昔至今都是为人母亲。这样邪见的人往生之后,便堕入地狱受苦;如果能够生而为人也是极为贫贱、衣食缺乏。这就是先苦而后苦的人。

如何是先乐而后乐的人呢?譬如有人出生于富贵之家,或是刹帝利、梵志种姓;或生于国王、长者种姓,出生豪贵,一生衣食财物丰足,具足正见,更无邪见,心中如是认为:“世上有施者、也有受者,有今生、也有来世,有出家沙门、婆罗门,也有善恶果报,有父、有母,有阿罗汉等圣者”。若见到财宝多饶的富贵人家,心里便想:“这是往昔广行布施感得的善报。”如果看到贫贱人家就思惟:“此人过去没有布施,才会如此贫穷;我现在应该随缘广行布施,以免将来生于贫困之家”,因此常以欢喜心慷慨布施。若见出家沙门、修道之人,必定恭敬问讯,尽其所能供养所需的衣服、饮食、卧具与医药等。此人寿终之后,将投生天界;如果投胎为人,出生富贵人家,财宝丰足,这就是先乐而后乐的人。

此时,有一位比丘?禀佛陀:“我观察世间的众生,有些众生今生先苦而后乐,也有众生此生先乐而后苦,或者今生先苦而后苦,乃至于这一生先乐而后乐。”

佛陀回答比丘:“的确有这样的因缘,让世间有些众生,在今生先苦而后乐,也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是先苦而后苦,也有众生是先乐而后乐。”

比丘请示佛陀:“是什么样的因缘让众生在此生中,有先苦而后乐,先乐而后苦,或者先苦而后苦,乃至于先乐而后乐的差别呢?”

世尊进一步开示:“诸位比丘!假定人寿百岁以春夏秋冬来区分,有时修善积福做诸功德,有时起种种邪见造作恶业,便会在之后随不同时间因缘,呈现不同业报,例如冬受乐,夏受苦。倘若在百岁中年以后,广积福德,未曾造恶犯过;然而中年以前,曾经因为邪见而造不善行,就会先受罪报而后享用福德。如果年少时修善积福,却在年长以后造作恶业,来世,年少时先享用福报,年老之后就必须承受罪报。若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都作恶多端,来生从生至死都是贫贱寒苦;若一生皆广行布施供养,来世从年轻到老都生活安乐。诸位比丘!由于这样的因缘,而有先苦后乐,先乐后苦,先苦后苦,先乐后乐的果报之别。”

比丘说道:“世尊!如果有众生希望先乐而后乐,应当常行布施供养,当得先乐而后乐。”世尊回答:“是的,比丘!如你所说,如果想要成就涅槃及证阿罗汉,乃至于圆满佛道,应当乐善好施、修诸功德。你们应当要依此学习。”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后,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苦乐品第二十九(一)》

省思:

古德云:“欲知过去因,当观现在果;欲知未来果,当观现在因。”世间人希求算命改运,却不知道在因上努力断恶修善,清净身口意三业。因果之理,历然不失,不论贫富贵贱都是自作自受,不由他人。所谓“祸福由因,转变在缘”,唯有把握当下,端正知见、布施培福,才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光明再增光明,掌握、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 回答:...

「碎碑刻碑」的典故

碎碑刻碑的典故,是在《感应篇注》里面谈到的。 孙思邈...

大寂法师:明白自己今世贫穷或富有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在贫穷人家,有的人会生长在富贵人...

任何生死关头一定要记得念佛

我们以后碰到任何生死关头,要注意了,一定要念佛,别...

善恶因果,错综复杂

一次上山,有道友问师父:为什么这个世间常看到好人不...

永明延寿大师《戒杀俚言》

堪嗟人心如铁,终日杀生造业,他身滋养尔身,心上如何...

毛毛虫是怎么过河的

一个老总问他迷惘而困惑的下属,你知道毛毛虫是怎么过...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知恩-感恩-报恩

两个同时进公司的新人,经历了三个月的试用期后,一个...

金刚经感应录:降伏湖神的经师

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座亭湖神庙,传说湖神非常严峻凶...

误会是这样产生的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

【推荐】老豆腐的故事

好,各位有缘,大家吉祥。阿弥陀佛。 今天呢我们跟大家...

【佛教词典】金鼓

金属制之鼓,或谓以黄金所作之鼓,乃召集众人时所敲击...

【佛教词典】十种神通

(名数)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知过去...

布施饮食获得五种福报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当时,佛陀为比...

文殊菩萨度众的智慧

清晨,佛陀率领着五百僧侣,由舍卫城缓缓的往摩竭国迈...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蚁子就是蚂蚁。这是一个典故,在...

不必计较以往的得失,但种未来的福田

佛说:一切世间人们为善作恶所得的因果报应,就像影随...

句句消归自心

祖师们常常教诲我们,要做到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

为什么说饮食的滋味是不真实的

那么到底我们在吃这个美好的滋味,这个滋味是怎么来的...

看破五浊恶世,生发厌离心

进一步谈五浊恶世这种是为甚难。而且,特别谈到五种决...

临终助念家属须知

一、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

冤害他人得鲸鱼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大阿罗汉目犍连以其神通力常去地狱...

星云大师《如何处贫居富》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原文】 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

为何佛弟子把吃素看得那么重要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