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国王携妻舍身为奴

2019/1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国王携妻舍身为奴

过去有一位国王名萨和檀,即施一切义,只要他人有所求,从不违逆,总是慷慨布施,其声名远播,无人不知。一日,文殊师利菩萨欲考验国王,便化作一位年轻的婆罗门,来到王宫,告诉守门人:“我从远方来,欲见大王。”

守门人向国王报告,国王很欢喜地出来迎接,恭敬作礼,便请婆罗门上座,并问道:“修行人您从哪来?一路上很辛苦吧?”婆罗门回答:“我在别的国家,听闻大王乐善好施的功德,所以今日来向您乞求。”

国王说:“您想要乞求什么?对于您想要的东西,不用感到疑虑为难,我的名字叫施一切。”婆罗门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您作我的奴仆,王后作我的婢女。如果可以,现在就跟我走。”国王回答:“我现在立刻可供您差遣,但夫人贵为大国王女,我须先征得她的同意。”

国王问夫人:“现在有一位年少端正的婆罗门,从远方来,乞求我作他的奴仆,又乞求你作婢女,怎么办?”王后问:“国王您如何回答?”国王言:“我已答应当他的奴仆,但未答应你作他的婢女。”王后说:“国王您弃我不顾,只答应自己当奴仆,没顾念到我?”便随国王去见婆罗门,说:“我愿作您的婢女,供您差遣。”

婆罗门又对国王说:“您说的是真的吗?我现在要走了。”国王说:“我一生布施,从来没后悔过,所以真的愿意听从您。”婆罗门说:“你们若跟随我,就得赤脚走路,不可以穿鞋,要像奴婢一样。”

国王与夫人一起回答:“好的,我们听从您的命令,不敢违抗。”随后婆罗门便带着他们走路离开王宫。同时,文殊师利菩萨以化人替代国王及王后,继续统理国政。

王后原是大国王女,端正无双,手足柔软,生长于深宫,不曾经历寒苦,赤脚跟着婆罗门一路行走,举身疼痛,又脚底磨破受伤,不能如前行走,十分疲倦地远落于后,婆罗门回头漫骂:“你现在是婢女,就要像婢女的样子,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娇贵。”

王后长跪回答:“不敢,我只是有点疲累,停止休息一下而已。”婆罗门斥责:“还不赶快跟上!”到了市集,婆罗门便将国王及王后分别卖给别人作奴婢,彼此相距数里之远。

有一长者将国王买来作奴仆,命他守护墓园,若有欲殡葬者要收税,且不得随意离开墓园。而王后则被卖给大户人家的夫人当婢女,夫人生性易妒,早晚都命令她工作,无法休息。即便如此,彼此见面,也都未向对方诉苦,心中也没有怨恨。

就在此时,恍惚间像作了一场梦,他们依旧在王宫内坐着,群臣及后宫彩女仍与平时一样。此时国王与王后心中很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在虚空中,坐七宝莲花上,出现在他们面前,赞叹道:“您们的布施,真是至诚恳切啊!”

国王与王后非常欢喜,立刻上前向文殊师利菩萨作礼。文殊师利菩萨为二人说法,此时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动,举国人民,皆发菩提心,国王与王后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诉阿难:“当时我就是那位勤行布施的国王,王后就是耶输陀罗。”佛说:“阿难,我宿世以来,为一切人,能舍身命勤行布施,无量劫来从未后悔,也从不追求荣华富贵,因而能成就佛道。菩萨慈悲济度一切众生,应当如此勤行布施。”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二·十三》

省思:

菩萨广修六度万行,其中布施为六度之首,因为布施能度脱悭吝。人最贪爱不舍的,莫过于自身,因此文殊师利菩萨以请求布施自身,来试验国王及王后对布施的信念。国王与王后舍身布施,无所怨尤,因此感得文殊菩萨示教利喜,增益修行,真的是做到破除我执,同时又利益他人的菩萨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贫穷的人有七种布施

贫穷布施难。然而,佛陀告诉我们不用财物也能布施。称...

一念虔诚 因小果大

有一回,佛陀来到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城主听说佛...

【推荐】杀生为何短命,布施为何有福,这些都从哪里来

我讲一个小故事,把十行作总结,故事出自于坐花志果:...

如是奉事者,未来常在诸天受胜妙乐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

以身济子的母鹄

佛言: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位菩萨,身为鹄鸟,生有三只...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

【推荐】施三宝福田,所在常安乐,后当证涅槃

往昔,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特地以金...

三位僧人的神奇事迹,原来佛菩萨就在我们身边

没有慧眼,可不要乱说话。读了下面的文章就会知道,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号医病续命 让父亲起死回生

二〇一七年三月五日,我接到小弟的电话,说父亲的状况...

元明高僧妙叶法师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 在佛教史上,我们总是听闻到...

心开路就开

有一位父亲,生了三个儿子,由于望子成龙,所以平日对...

发毒誓的果报

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

【佛教词典】十一识

(名数)一,身识。眼等五根。二,身者识。染污识也。...

【佛教词典】三种病缘

得病有三种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

这就是了脱生死最重要的方法

大家要明白,因果律是通于三世的,所以要深信因果。有...

处理生活中烦恼的方法

生活中必然会有很多的烦恼。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处理...

佛经中的「吉祥」含义

吉祥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不鲜见:如书信里、贺年片...

尸毗王本生

很久很久以前,古印度阎浮提洲的提婆拔提城里,住着一位...

你是怎样怀疑自己的修行能力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

【推荐】人的福报,来自仁厚包容付出

人的福报,来自仁厚包容付出。慈航法师是民国时人,他...

万病的根源来自杀生

在人类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同时,放眼望去,人类的物质享...

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

原文: 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

在爱欲的执着中,不断辛苦追逐无有厌足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尊...

娑婆世界道难成

【娑婆魔外事纵横,寂灭无如安养城。苦乐双忘名极乐,...

建立名号来度众生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菩萨的时候,用五大劫的思惟建构...

果能摄心一处,则无事不办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楞严经》 当知摄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