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含经故事:谁受苦乐

2021/06/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阿含经故事:谁受苦乐

有一次,佛陀与众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见了专程前来迎接的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

频婆娑罗王带领着众多的摩揭陀人,礼见了佛陀。国王慎重地三次自称姓名,自我介绍后,其它的摩揭陀人,也纷纷上前礼见佛陀,然后围坐在佛陀的四周。

这时,摩揭陀人所尊敬爱戴的尊者郁毘逻迦叶,也在跟随佛陀的比丘众中。摩揭陀人都认得尊者郁毘逻迦叶,知道他是一位无所执着的圣者,但对佛陀却还陌生,因而摩揭陀人都在怀疑:尊者郁毘逻迦叶是不是佛陀的老师,直到尊者郁毘逻迦叶尊称佛陀为老师之后,才不再怀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怀疑了,就开始为他们说法。佛陀先引发他们欢喜学习的兴趣与意愿,然后再教导有关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说明五欲的堕落与危险,生死的污秽,离欲的功德,佛法修学方法的清净等这一类‘端正法’,使他们具备接受佛法核心法义的欢喜、柔顺、耐性、向上、专注、无疑、明净之心境,接着才说‘正法要’,教导苦、集、灭、道等四圣谛。

佛陀说:‘大王!应当要知道色、受、想、行、识是生生灭灭的,就像下大雨时,雨滴落在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灭灭一样。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实地了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那么就能对色、受、想、行、识不执着、不计较、不染污、不恋住,不乐于以色、受、想、行、识是我,这样,就不会再有来世的色、受、想、行、识,而成就“无量、不可计数、无限、止息、寂静”的解脱境界。一旦舍离了此生的五蕴,就不会再有下一个五蕴了。’

听到这里,许多摩揭陀人心想:如果色、受、想、行、识果真都是无常变化着的话,那又是谁活着?是谁在受苦、受乐?

佛陀知道了他们心中的疑惑,接着就说:‘愚痴凡夫不曾听闻正法,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而执着,但事实上却是无我、无我所;是缘起空之我、缘起空之我所,一切都是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消散则灭的。就是所有的苦,也是由因缘的聚集而生起的,所以,如果因缘消散了,苦也就灭除了。如来能见众生生死相续的因缘,就依此而说:有生有死。

我以天眼如实见众生随其业力,从此世之死到往生来世之种种。如果众生身、口、意作恶,会因为这样的因缘而往生地狱之类的恶处之中;如果众生身、口、意为善,会因为这样的因缘而往生天上之类的善处之中。我深知这些,但我不说其中有一个能说、能感受、能到处经历善、恶行的不变受业报主体。

大王!色、受、想、行、识是常恒不变的呢?还是无常的呢?’

‘是无常,世尊!’

‘如果是无常,会是苦呢?还是非苦呢?’

‘是苦,世尊!’

‘如果是无常,是苦,是变易的,多闻正法的圣弟子,会认为“这是我,这是我所拥有的,我就在其中”吗?’

‘不会的,世尊!’

‘大王!所以,你应当这样学:所有的色、受、想、行、识,这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的,更没有我在其中,应当以智能如其真实地了知。

大王!如果有多闻正法的圣弟子,能够作这样的如实观,便能厌离色、受、想、行、识,能厌离就能无欲,能无欲,便得解脱,解脱后,便得解脱之智:我的生死已到了尽头,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该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会再有下一生了。’

佛陀说到这里,频婆娑罗王与其它众多的闻法者,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觉法而自己解决了对法的疑惑,不需要再依赖别人,不再犹豫而证得了初果,于佛陀教导的正法中,无所畏惧。于是,频婆娑罗王从座位起来,向佛陀顶礼,并说:‘世尊!从现在起,我归依佛、法、僧众,但愿世尊接受我为在家佛弟子!从今天起,终身归依,直到命终。’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不应把生灭流动的心识,当做常一主宰的我

这个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离彼前...

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因为想的太多

一位搞研究的学者问:整天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研究做课...

审视自己的个性

从小被认为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这个词听上去并不像批评...

恐惧是因为内心放不下

面对自己的死亡是很重要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知道自己...

百千方便,惟有放下一着最省力

知老居士,为己躬下一着,决志甚急。此念生死事大,当...

下半场的人生需要做一些减法

天有黑白,月有圆缺,就人的健康和体力精力而言,人生...

放下的感觉真好

有一个师父跟一个徒弟,在路上走,刚好有一棵大树倒下...

要消灭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我」是最重要的

在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别人也得到一...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

为何就不敢尝试呢

小耿被调到某村当村长助理。这个村是个穷村,问题一大...

法显大师历时十五年的西行求法之旅

大愿力行无胆怯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 这是《佛...

知恩-感恩-报恩

两个同时进公司的新人,经历了三个月的试用期后,一个...

【佛学漫画】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

【佛教词典】伽梵达摩

(人名)Bhagavaddharma,译曰尊法,比丘名。开元录八...

【佛教词典】劣界

谓不善有覆无记法。是名劣界。...

平等惠施获福无量

昔日,佛陀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弘法度众。一天,师子...

戒律与生活

一、在家戒以五戒为根本 说到佛教戒律,主要有两种:...

略举地藏菩萨十大利益

你想过吗: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时候,包括你现...

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

星云大师《认错的美德》

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勇于...

佛门中的「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有哪些来历? 八大菩萨是佛经中记载辅助释迦牟...

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修学佛法

问: 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

不信佛的人对佛教的诘问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

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念佛怎么办

按:印祖在《文钞》里讲信愿行中的持名正行,主要是从...

日常修行的七法

自古以来,百姓将每日的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称作开门...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书石壁题诗句,任...

海獭强忍剥皮之痛 临死为孩子喂奶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位出家僧人的亲自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