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比丘十八物

2014/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比丘十八物

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这十八种物品通常有:一、杨枝;二、澡豆;三’、三衣;四、瓶;五、钵;六、坐具;七、锡杖;八、香炉;九、漉水囊;十、手巾;十一、戒刀;十二、火遂;十三、镊子;十四、绳床;十五、经;十六、律;十七、佛像;十八、菩萨像。《梵网经》卷下中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两翼。”

下面本文就此十八物作简要介绍。

1、杨枝:即齿木,为用来磨齿刮舌以清除口内污物之用的木片。

《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蜒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由此可见,在古印度,佛陀提倡嚼杨枝是一种很卫生的观念,主要是为了以这种方式保持口腔清洁,去除舌苔、口臭。

2、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为沐浴、洗涤时所用。

《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浴时,出外以背揩壁树木,还入水灌伤破其身。佛言:不应尔。听用蒲桃皮、摩楼皮、澡豆等诸去污物。”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洗澡以水无法完全洗净身体,便以背与树皮摩擦去垢而受伤,佛陀便授其用澡豆去污。

《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诸比丘刍以汤洗时,皮肤无色,佛言:以膏油摩。彼便多涂腻污衣服。佛言:以澡豆揩之。

3、三衣:是指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人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块布缝成的,因此准于以上二衣,也称为九条。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因此准于上述,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由于它的作法,后来也称为五条,

4、瓶:指净瓶,《释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即以陶或金属等制成,用以盛水的器具。又有分装饮用水之“净瓶”与洗手用之“触瓶”之分。

5、钵:又称应量器,为比丘乞食盛装食物的用具。

佛陀在建立佛教初期,为了去除弟子们对金钱财物的贪执,所以规定只许乞食物,以资身命,不许蓄积金银财物。而每次出去托钵乞食,不许过七家。若过七家还乞不到食物,那今天就饿肚子。所以佛门有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1

6、坐具:梵文为尼师坛,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

7、锡杖:又作声杖、呜杖,头部挂环的杖,步行时,环振动出声,以警策路上的虫类;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代替敲门,使人闻知;或为年老者扶身之用。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或于施主家门口托钵时,以振锡。

8、香炉:炷香招请诸佛的器具。亦为佛前与佛坛之三具足、五具足之一,常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

9、漉水囊:又称滤水罗、漉囊或漉袋,指用于滤过水中之虫的布囊。

按照经佛经记载,漉水囊的种类不是一样的,“其滤物有五种,一谓方罗,二谓法瓶,三君特迦,四酌水罗,五谓衣角”。其中,“方罗”是用细密绢布制作的方形过滤器,长度大约一至三尺,也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大小;“法瓶”是布萨时用来盛香汤及香水的瓶子;“君持迦”就是澡瓶;“酌水罗”是把滤水器放在勺面上,在舀水时使水过滤;“衣角”是用一柞手大小的方形密绢,系在瓶口上或放在钵盂中,以便滤水。

漉水囊在使用过之后,还必须把它再放人水中,轻轻地摆动,以使沾在绢布上的小虫,重新回归到原水中上。

10、手巾:拭手的布,也包括拭面巾、拭身巾、拭脚巾等。

11、刀子:即僧人用于裁衣、剃发、剪爪等的刀子,《僧史略》中说:“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由于系戒律所听许,故又称戒刀。 另外,把戒加在刀的前面,是提醒出家人要严守戒律。

12、火燧:打火的器具。

13、镊子:拔鼻毛或拔刺的用具。

14、绳床:绳制的床,又作坐床、坐禅床,便于比丘坐卧,安坐禅观。在印度多为长方形,坐、卧两用;中国、日本多称为椅子。

15、经:佛所说的经典。

16、律:即戒本。

17、佛像:为供养而随身携带之。

18.菩萨像:为供养而随身携带之。

又,关于此十八种物的分合,有异说。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下所出如前;胜庄《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卷下(末),开三衣为三,合经与律、佛像与菩萨像各为一;义寂《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末),则除杨枝和澡豆,开三衣为三,以成十八种。

以上十八物,除了在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之外,在佛教中还具有一定精神意义。在《大乘戒疏云》中,对上面十八种物,所表的法是这样说的:

1、杨枝:用净口业。

2、澡豆:以净身业。

3、三衣:除三毒。

4、瓶水:涤意业。

5、钵:一钵知足,以离邪业。

6、坐具:以安五分法身。

7、锡杖:以竖贤圣标帜。

8、香炉:香表戒德气馥,炉表持戒坚固。

9、滤水囊:是救生之慈行。

10、手巾:以除无惭愧之垢。

11、刀子:用降伏四魔。

12、火燧:表慧光以破无明痴暗。

13、镊子:用拔烦恼之根。

14、绳床:表坐法空之座。

15、经律:以阐明大乘心宗。

16、佛像:以表如来之极果。

17、菩萨像:以表大士之妙用。

总的来说,十八物为大乘比丘所应护持,污其一则犯轻垢罪。其中又有重中轻三品,即离三衣为舍堕,是重垢;离钵为突吉罗,是中垢;其余为轻垢。此中,小乘比丘仅用六种,即三衣、钵、坐具、漉水囊,此六种通称比丘六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再接下来第三科是有缘暂宿等法。有因缘,像我们来到寺...

优波鞠多尊者的出家因缘

(上) 佛住止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国内有一梵...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因为有此三件觉悟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中国首位比丘尼净检法师

晋穆帝升平元年(西元三五七),昙摩竭多在洛阳依《僧...

佛门不推崇算命,为何却有《达摩一掌经》传于世呢

为什么佛门不推崇算命,却有《达摩一掌经》暗传于世呢...

上报四重恩,是哪四种恩呢

在回向时,大家常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恩是...

一日一夜的出家功德,便得命终生天的福报

过去,卢留城有一位优陀羡王,具足大智慧,聪明绝顶,...

供养沙门狗得餐,转生王女见心欢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时候,有一位虔诚的居士,每天发心供...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空」的含义

空(梵语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如...

男众入寺应注意的事项

清信士即对佛法有清净信心的男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

什么是佛

佛是佛陀一词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是Buddh...

【佛教词典】根本智与后得智譬喩差别

【根本智与后得智譬喩差别】 p0924   世亲释八卷二十...

【佛教词典】寿自在

【寿自在】 p1270 世亲释九卷十四页云:寿自在者:应知...

慧律法师《[我]不属于这个世间》

各位尊敬的义工、各位发菩提心、慈悲、无条件牺牲奉献...

奉行惜福节俭的生活

古往今来有很多道德君子,给我们做了惜福的好榜样。特...

喻解无生四句

宇宙间一切万法是因缘所生,今试依《瑜伽师地论有寻有...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

用一颗欢喜的心来对待生活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竞争也日趋激...

三界如粪坑 应早求出离

如果今生错过了念佛往生一法,那就无量劫都难以再逢到...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吗

问: 有个修净土的法师说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印光...

学佛得遇善知识是最大的福报

过去有个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医治疗。医生告诉他:...

遇到事要往快乐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乐,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乐慈悲的方向想...

一句佛号一块金,多念结成净土因

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净土的念佛...

一张纸的命运

教授拿起一张纸扔在地上,让他回答这张纸有几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