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的「挂单」是什么意思

2016/07/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的「挂单」是什么意思

“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游历各地寺院,求学于诸高僧大德。佛教中将他们到云游地佛寺中借宿称为挂单。

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常常不畏艰辛到各大名寺古刹参访善知识。这些行脚云游的游方僧到寺暂住,即称之为“挂单”。“单”,指寺院僧堂东西两序所录的寺中僧众名单,平时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行脚僧入寺,要在东西两序墙壁上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挂单”。“挂单”也称为“挂搭”、“挂锡”,“搭”亦指衣钵,“锡”指行脚僧随身携带的锡杖。一般行脚僧入寺暂住,也要把锡杖挂在名单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说:“西域比丘,行必挂钩,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处,故云挂锡。”但后来寺院的“挂单”,已渐渐失去原来的挂衣钵之意,而仅有入寺暂住之意了。

凡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脚僧的身份,到其他寺院“挂单”。但一年十二个月中,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挂单,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的这六个月,是云游求学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比丘才可以离开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访他寺,寻师参道,各个寺院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才接待前来“挂单”的行脚僧。

行脚僧入寺“挂单”,按照古时清规,要先到接待处与负责接待的职事僧相见,再去僧堂挂单,后谒见寺中住持。元代以后,则改为先去供行脚僧住宿的旦过寮(客房),从众多行脚僧中,推举一位熟悉寺中清规的僧人为“参头”,将大家引至客司(即接待处),与客司的职事僧——知客相见。行脚僧被引至客司,应先站立门口右侧,随着参头一声“暂到相看”的禀报,知客即将行脚僧迎进屋内,行脚僧当十分谦恭地拜见知客,知客揖首后燃起香,递上茶汤点心,询问来历。问毕,行脚僧才可起身施礼谢茶,并随知客回旦过寮。知客将行脚僧姓名籍贯等写成“单票”送交住持。

行脚僧欲正式“挂单”,很重要的一步是要礼拜寺中住持。礼拜之前,须先通过侍者禀报,如获依允,才可礼拜。寺中住持与行脚僧的相见,称为“大相看”,这是因为佛门讲求“清净”,没有平常数见之礼,故要待各地行脚僧来的多了,才一起相见。

待拜见之后,行脚僧可向住持提出“挂单”的请求。“挂单”的请求,一般应在参头率众人见过住持,住持送出众人两三步后,再由参头率众人回身,走向住持近前禀告道:“某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以闻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禀告之后不等住持应允,即抢先施礼一拜道:“谢和尚挂单”。待住持真正应允,还要施礼再拜,向住持乞求“帖子”,所谓“帖子”,实际就是挂单的“单”。帖子的款式大致是这样的:

奉方丈慈旨,挂单一僧×××,××府县人氏。曾师××为徒,受过××戒,今×月×日至本寺。×××报

只要有此帖,行脚僧就可到寺中管理部门,正式办理挂单手续,准备参加挂单归堂仪式。

寺院中挂单仪式又分为“大挂单”与“小挂单”两种。“小挂单”指仅在寺中留宿半个月的。若准备留宿半月以上或更长的时间,则称为“大挂单”。

“小挂单”的归堂仪式,在寺院中管理部门得到住持批准的帖子之后举行。先由行脚僧将帖子送给侍者,说明“适奉方丈慈旨,令就上寮附名”,再由侍者根据此帖向堂司(掌管禅堂的部门)放榜,堂司得到报榜,即令寺中杂役请行脚僧至禅堂用茶。请茶时,行脚僧应携带度牒或戒牒,作为对自己身份的证明。用过茶后,参头随之把众人的度牒或戒牒一一收上递与维那,请维那辨别真伪,众人则再施一礼,然后参头送维那步出堂外。这时,随着堂司内传出击小板的三声鸣响,寮主便由客房中走出迎接新挂单的行脚僧,彼此互道寒喧。

新挂单的行脚僧与寮主问讯後,还要去东西两序问讯。其礼仪与见知客、见寮主大同小异。待把东西两序应酬完了,行脚僧应再次手拈燃香诣见方丈,这样、才算正式“挂单”了。

现代的挂单程式要比古代简便许多。现代的云游僧,如果在参访途中借宿某寺时,就可向寺方要求挂单。在挂单时,如果是想挂单几天,就说:“打扰常住。”想留下来参学,则云:“亲近常住。”挂单后,要依寺院的规矩安单。凡是受戒者,都要学习挂单,挂单有一定的程序:

先至客堂挂单,人往东边凳子坐,衣单放在西单门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来问候,办资料,之后通知知客师。知客师穿着大袍由房间出来,到门口看一看可有衣单,随后即走回门内东单椅子处,此时学人要机警起身,向上,“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答:“问讯。”参僧即问讯,知客师坐下,参僧也随之坐下。知客师问话: “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甚麽?”此时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称自己名○○。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若为短期数日,即言:“打扰常住挂单。”

知客师检阅戒牒。送单:“礼谢知客师父”。

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再“顶礼寮元师父”毕,寮元师喊:“送知客师回寮。”此刻学人要跟前三、四步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来历不凡者,通常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若是一般领行单者,就不一定要经禅堂训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不要以为建庙功德很大,功德大是因为有人修道

人们做着种种苦力,才能够造一个房子。所以建庙造伽蓝...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

居士讲法、僧人居住居士家如法吗

问: 末法时期白衣上坐,讲僧团过失,谤僧。王翠明女居...

自古佛门多孝子,愿父母究竟安乐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弘一大师未出家前,他在母亲...

法诚师父的二三事

据说,很多师父出家前都遇到过一些不思议事。我与法诚...

僧人的晚餐为何称为「药石」

饮食,是生物维系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尘劳奔忙...

宋仁宗皇帝赞僧赋

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

出家犹如脱海险喻

过去,有位智光长者请佛陀为大众宣说出家与在家之胜劣...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四谛

1、苦谛。 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

佛学常见辞汇(二画)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

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

【佛教词典】七灭诤

(名数)比丘具足戒八篇之第八为灭比丘诤论之戒律也。...

【佛教词典】临终

指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即寿、暖、识三法将舍离之际。印...

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今天我们学习《净行品》偈颂的第一〇七愿: 入其家已 ...

圣严法师《无常》

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教诲,可用来调整、调适自己的心。需...

人有四种未来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

给生命一个助跑的过程

在高原的上空,常常可以见到秃鹫在翱翔。秃鹫又叫座山...

印光大师开示化痰止咳丸方

【制法】用荆芥 桔梗 紫菀 百部 白前 陈皮 桑白...

学佛的人先从控制情绪开始

常言道好言一声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这个说好话说...

出生食的由来

出生食,也就是施给众生食。于进食之时,从应量器中取...

了解自己的优点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来世间,都有各自的使命,唯有...

证严法师《解开嗔恚心结》

俗话说:相骂没好话。对人说了一句难听的话,别人也会...

念佛时夹杂着怀疑这样有用吗

问: 我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有点怀疑,总觉得...

佛教如何解释各种梦境

我们做了各种梦以后,心里就会牵肠挂肚,想要找人来解...

除念此六字外,了无一念当情

【原文】 倘肯至诚念佛,决定冥冥之中,蒙佛加被,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