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何谓「八解脱」

妙境法师  2024/08/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何谓「八解脱」

八解脱,在没有修成就的时候,叫做“八背舍”;修成功了的时候,得阿罗汉果以上的时候,称之为“八解脱”。

这个法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凡夫贪着的五欲,大概的说分两种:一种是人间的色声香味触的这种粗鄙的五欲;另外一种比较殊胜的一种五欲,就是欲界定、未到地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这里边的境界,凡夫成就了也会有染着心,他会爱着这个境界、而系缚在那里不得解脱的。

那么佛法,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也开导佛弟子这个八解脱的法门,修学这个法门能够解脱、能够除灭这么多的禅定里边的染着心,成功了就叫做“八解脱”。但是成就了这样功德的阿罗汉是大阿罗汉,大力阿罗汉,不是一般的阿罗汉;现在这个文是指菩萨成就的功德。

“八解脱”:第一个解脱是“内有色相外观色”,第二个是“内无色相外观色”,第三个是“净背舍身作证”,第四个是“空无边处”,第五个“识无边处”,第六个“无所有处”,第七个“非想非非想处”,第八个就是“灭受想定解脱”,那么这一共是八个。实在来说,修学这个法门的一开始是不净观。修这种观的人,看这个经论上说,这个法门这是出家人修的法门,他一定要持戒清净,他要长时期地精进勇猛才可以的,也应该是得到欲界定、未到地定之后比较好。

第一个“内有色相外观色”。这个解脱修成就了,是到了初禅的境界的。这个“内有色相外观色”,我们暂时不解释这个名词,先大概说他的修行的情形。是观察自己内身的不净,观察自己的身体是不清净的。他先是观这个大脚指,这个足的大指先是肿起来,渐渐地肿起来像个鸡蛋那么大,那么再观第二个指、第三个指、第四个指、第五个指都是这样肿,然后这个足全部的也都肿,就这么向上一直到膝盖和大腿骨,两个足都是这样子,到全身、到头部都肿胀起来。肿胀了以后,又观察这个皮破了,流脓、流血,很污秽、很不清净的一个境界。

这样观察了以后,欲界的爱烦恼如果还没能够消除,就继续地住在这个境界里边观察,等到欲界的爱烦恼没有了,就在自己的眉间(二眉之间这个地方)这个皮肉破了,露出来像指甲那么大的白骨,观察地很分明,然后向上额骨,这个皮肉剖开了,一直到顶骨也现出来了,然后乃至到全身这个皮肉都脱落了,就是全身是一个骨人。骨人,一节一节的骨连接起来,这样子观想。

观想到最后观它有多少发出光明的意思,观察这个骨人。这个时候就是把心定在眉间,定在二眉之间这个地方,这个时候就发出来八种光明──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八种光明,发出来光明。如果是菩萨根性的人,这个时候在光明里边能够看见十方诸佛的形相;如果是钝根的人要由初禅、二禅、三禅到第四禅才能见到佛相的,有这样的境界。那么这样子,在眉间这个骨这里发出光明,在全身其它部位(这个额骨、顶骨、眼骨、耳骨全身每一个部位)都发出来八种光明来,那么这个时候是得大安乐的境界。这就是第一个“内有色相外观色”。

这个“内有色相”就是它本身的这个骨人存在,这个骨人全身发出来光明,这是“外观色”的一部分,同时也观其它的人也是这样子,所以叫做“内有色相外观色”。

第二个就是“内无色相外观色”。这是到了第二禅的境界,观察这个骨人它是虚假不真实的,观察它是像糠那样、像微尘那样子渐渐地碎了,风来一吹就分散了,归于空无了,就是没有这个骨人了。没有骨人了,但是还能够观察有八种光明的境界,也还观察其他的人还有骨人的存在,也是放出来种种光明的。这样观察成功了,就叫做“内无色相外观色”。

第三个是“净背舍身作证”。就是第二个解脱成就了以后,就把所有的这个不净的骨人都息灭了、都变成微尘了,只是看见有光明,有八种光明在虚空里面照耀一切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光明在禅定里边,就是在二禅里边观察这八种光明特别得清净。因为最初从这个骨人放出来的光明还不是那么么清净的,需要在禅定里边长时期地练,把它观得像妙宝那样的清净的颜色的光明,成功了这个时候遍身受乐,所以叫做“净解脱身作证”。遍身受乐所以叫做“身作证”。这个“净解脱”,就观察这个光明是特别清净的,所以是“净背舍身作证”,这是第三个解脱。

这三个修成了以后,第一个解脱是初禅的境界,第二个解脱是二禅的境界,第三个解脱是三禅和四禅的境界。

第四、五、六、七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无色界的四空定。色界的四禅成就了,进一步他就不观察光明了,就把光明灭了,这个时候就是虚空的境界了。那么观察这个“空”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境界,又把它破了。然后就观察“识无边处定”,观察这个识是无量无边的,成就了以后,又把它观察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又把它破了。

然后进一步修“无所有处定”,修无所有处定成功了,又观察它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境界,又把它破除了。又进一步修“非想非非想处定”,修成功了,又是观察它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境界,也观察它如病、如痈、如刺、苦恼的境界,生厌离心,那么把非想非非想处定破了。

再进一步就到了“灭受想定”了,到了灭受想定,这就是完全是佛法的修行方法,观一切法是缘起有、是毕竟空的,离一切分别相,就入了灭受想定了,这是“灭受想解脱”。这样成就了以后,这个修“灭受想定”的人,应该在三果阿那含的程度以上的人才能修这个定的。那么菩萨若能修这个定,这个菩萨的程度也很高了,修成功了以后的人,这是有大神通的境界,能得到很高深的智慧。

那么这是这个“解脱”,我简单介绍这么多。

“三昧”:就是三三昧。前面讲过,空、无相、无作就是三三昧。“三昧”翻到中国话翻个“等持”,就是平等的摄持自己的心在一个境界上明静而住,就叫做三昧。这个地方再解释一下也好。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我们睡着觉的时候,心里面这个明了性不显现出来,就是昏昧;睡醒了以后,心里面散乱,想东想西、种种的妄想,虽然有明了性,但是不寂静。

得禅定的人,心里面不昏昧、也不散乱,心里面很明了而又寂静,寂静而又明了,这个时候就叫做“平等”,前一刹那也是平等,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相续地平等摄持你自己的心明静而住,那就叫做“三昧”。这个“三昧”,像四禅也可以称之为三昧,八解脱也可以称之为三昧的,现在是指空、无相、无作称之为三三昧。空、无相、无作这三种三昧,也是在色界四禅里面修行的法门,就是已经得到四禅了,在禅定里边去观察空、观察无相、观察无作的道理,而又进一步得到定了,那么就叫做三三昧。

菩萨“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初学者怎样保持道心不退

无常的道理,对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

你死的次数越多,你越了不了

怎么样不死呢?学佛,成了道了,得了解脱道,就不死了...

二十四种入魔之因

魔分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第一种魔称为...

在家人是否一定要到道场专心办道

问: 末学感觉在家人有负累,不能专心办道,希望等孩子...

心净则国土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

【推荐】听经闻法对我们极为重要

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心,对自己的心作开示。因为我们的心...

星云大师:闻思修

别人说你好,你会很欢喜吗?你可有想一想,他赞美得对...

弘一大师:青年佛徒应该注意四项事情

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佛学之宇宙论——九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

斌宗法师《涅槃是什么》

前言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槃,那么学佛修行的...

结界洒净的方法

一讲到结界啊大家就非常熟悉了,一般说的洒净。很多佛...

十供养的含义

一、香供养 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燃香时,香自灭而...

【佛教词典】四果由五因立

【四果由五因立】 p0458 俱舍论二十四卷十六页云:若尔...

【佛教词典】六群比丘尼

略作六群尼。此六名比丘尼,结党行恶,为佛制戒之因。...

【推荐】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

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 本人...

宝贵的时间不是用来生气的

小宝气呼呼地放学回来了,和爸爸妈妈讲述学校里发生的...

星云大师:健康最重要

人间什么最重要?健康最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现代人欲了生脱死、解脱成佛,则必须依于佛言祖语作为...

欲望适度则为利,过度则为害

如果生活是海,那么欲望如潮。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

误伤踩死虫子怎么办?早晨起来先念这个偈

我们无缘无故地伤害众生,杀众生,你不知道。 举个例子...

修行的三种方法

第一,观想 依《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

历代普贤菩萨感应四则

李靖箭射文殊普贤 唐朝雁门关太守李靖,最初在京城的时...

无视生命的苦痛 源于心灵的麻木不仁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宰我问孔子:爹妈死了,非...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问: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大安法师答: 至心就是至...

大臣铸铜钟

战国时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宫奢铸造一座大铜钟。好的铜...

酒对大脑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酒被喝下去,一分钟直接扩散至胃壁内,至达脑部。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