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三假品第七(卷第四十一)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尔时,佛告慧命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摩诃萨,所应成就般若波罗蜜!」

即时诸菩萨摩诃萨及声闻大弟子、诸天等作是念:「慧命须菩提自以智慧力,当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耶?为是佛力?」

慧命须菩提知诸菩萨摩诃萨、大弟子、诸天心所念,语慧命舍利弗:「敢佛弟子所说法,所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说法,法相不相违背;是善男子学是法,得证此法,佛说如灯。舍利弗!一切声闻、辟支佛,实无力能为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菩萨字,何等法名菩萨?世尊!我等不见是法名菩萨,云何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名字,名为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譬如说我名,和合故有;是我名,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如众生、寿命、生者、养育者、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等,和合法故有,是诸名,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须菩提!譬如身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须菩提!譬如色、受、想、行、识,亦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是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须菩提!譬如眼,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是眼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耳、鼻、舌、身、意,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色乃至法亦如是。眼界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乃至意识界亦如是。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名字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譬如内身,名为头,但有名字,项、肩、臂、嵴、肋、髀、[跳-兆+专]、脚,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名字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但以名字故说;是亦不生不灭,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譬如外物,草、木、枝、叶、茎、节,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说;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

「须菩提!譬如过去诸佛,名字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亦非内非外,非中间住;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梦、响、影、幻、炎、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说;是法及名字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

【论】

问曰:

佛既不自说,诸菩萨摩诃萨福德智慧利根,胜诸声闻,何以故命须菩提令说?

答曰:

先「舌相」中,已有二因缘故,使须菩提说。

复次,佛威德尊重,畏敬心故,不敢问佛,畏不自尽。

复次,佛知众中心所疑,众人敬难佛故,不敢发问。

所以者何?众生见佛身过须弥山,舌覆三千大千世界,身出种种无量光明。是时众会,心皆惊怖,不敢发问,各各自念:「我当云何从佛闻法?」以是故,佛命须菩提,令为众人说法;言「汝所说者,皆是佛力」,如经中说。

复次,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菩萨合说;二者、但与诸法身菩萨说。

为杂说故,命须菩提为首,及弥勒、舍利弗、释提桓因。

尔时,众会闻佛命须菩提令说,心皆惊疑。须菩提知众人心,告舍利弗等言:「一切声闻所说所知,皆是佛力。我等当承佛威神,为众人说,譬如传语人。

「所以者何?佛所说法,法相不相违背。是弟子等学是法作证,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我等所说,即是佛说。

「所以者何?现在佛前说,我等虽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则无所见。譬如夜行险道,无人执灯,必不得过;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灯照我等者,则无所见。」

又告舍利弗:「一切声闻、辟支佛,实无力能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况我一人!」

所以者何?菩萨智慧甚深,问答玄远;诸余浅近法,于菩萨边说犹难,何况深法!如人能食一斛饭,从有一斗者索,欲以除饥,是不能除。

以是故说「声闻、辟支佛无力能为菩萨说般若」。

须菩提大明菩萨尊贵,佛亦然可;令须菩提欲于实相法中说,是故言:「一切法中求菩萨不可得,菩萨不可得故,字亦不可得;菩萨、菩萨字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是三事不可得故,我云何当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问曰:

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而须菩提言「无菩萨」,与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答曰:

有二种说:一者、着心说,二者、不着心说。

今须菩提以不着心说空,佛不诃之。

复次,须菩提常行空三昧,知诸法空故。

佛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而菩萨毕竟空。是故须菩提惊言:「云何名菩萨?」

佛即述成:「菩萨如是从发心已,来乃至佛道,皆毕竟空故不可得;若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复次,凡有二法:一者、名字,二者、名字义。

如火,能照、能烧是其义;照是造色,烧是火大,是二法和合名为火。

若离是二法有火,更应有第三用,除烧、除照更无第三业;以是故知二法和合,假名为火。

是火名不在二法内。何以故?是法二,火是一,一不为二、二不为一。义以名二法不相合,所以者何?若二法合,说火时应烧口;若离,索火应得水!如是等因缘,知不在内。

若火在二法外,闻火名,不应二法中生火想。

若在两中间,则无依止处。一切有为法,无有依止处;若在中间,则不可知!

以是故,火不在三处,但有假名。

「菩萨」亦如是,二法和合名菩萨,所谓名、色。

色事异,名事异,若定有菩萨,应更有第三事;而无有事,则知假名是菩萨。

「菩萨名」亦如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

是中佛说譬喻:「如五众和合故名为我,实我不可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皆是五众因缘和合生假名法;是诸法实不生不灭,世间但用名字说。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皆是因缘和合假名法。」

是中佛更说譬喻:

有人言:「但五众和合有众生,而众生空,但有五众法。」佛言:「众生空,五众亦和合故假名字有;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

复次,菩萨有二种:一者、坐禅,二者、诵经。

坐禅者,常观身、骨等诸分和合故名为身;即以所观为譬喻,言:头骨分和合故名为头,脚骨分和合故名为脚,头、脚、骨等和合故名为身;一一推寻,皆无根本。所以者何?此是常习常观故,以为譬喻。

不坐禅者,以草、木、枝、叶、华、实为喻。

如过去诸佛,亦但有名字,用是名字可说。

十譬喻亦但有名字,菩萨义亦如是。「十喻」义,如先说。

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

五众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

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复次,众微尘法和合故,有麁法生;如微尘和合故有麁色,是名「法波罗聂提」,从法有法故。

是麁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烧,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为「受波罗聂提」;取色取名,故名为「受」。

多名字边,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边,更有屋名字生;如树枝、树叶名字边,有树名生,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

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色名字是常,不见受、想、行、识名字是常,不见色名字无常,不见受、想、行、识名字无常;不见色名字乐,不见色名字苦;不见色名字我,不见色名字无我;不见色名字空,不见色名字无相,不见色名字无作;不见色名字寂灭;不见色名字垢,不见色名字净;不见色名字生,不见色名字灭;不见色名字内,不见色名字外,不见色名字中间住;受、想、行、识亦如是。

「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诸受,乃至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诸受,亦如是。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字、菩萨、菩萨字,有为性中亦不见,无为性中亦不见;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法皆不作分别。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不坏法中。

「修四念处时,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时,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但知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无垢无净。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当作是知名字假施设。知假名字已,不着色,不着受、想、行、识;不着眼乃至意;不着色乃至法;不着眼识乃至不着意识;不着眼触乃至不着意触,不着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乃至不着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不着有为性,不着无为性;不着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着三十二相,不着菩萨身;不着菩萨肉眼,乃至不着佛眼;不着智波罗蜜,不着神通波罗蜜;不着内空,乃至不着无法有法空;不着成就众生,不着净佛世界,不着方便法。何以故?是诸法无着者、无着法、无着处,皆无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着一切法,便增益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入菩萨位,得阿鞞跋致地,具足菩萨神通;游一佛国,至一佛国,成就众生,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为净佛世界,为见诸佛供养;供养之具,善根成就,故随意悉得;亦闻诸佛所说法,闻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忘失;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当知诸法名假施设!」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是菩萨不?受、想、行、识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色、声、香、味、触、法,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眼识乃至意识,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地种,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水、火、风、空、识种,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无明,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离色,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乃至离老死,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如相,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如相,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离色如相乃至离老死如相,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言:『色非菩萨,乃至老死非菩萨;离色非菩萨,乃至离老死非菩萨;色如相非菩萨,乃至老死如相非菩萨;离色如相非菩萨,乃至离老死如相非菩萨』?」

须菩提言:「世尊!众生,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是菩萨!色,不可得;何况色、离色,色如、离色如,是菩萨!乃至老死,不可得;何况老死、离老死,老死如、离老死如,是菩萨!」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众生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当作是学!」

「于须菩提意云何?色,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色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无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乐,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乐,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苦,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苦,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我,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我,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非我,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非我,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色空,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空,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非空,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非空,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无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作,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作,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无作,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作,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亦如是。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言:『色非菩萨义,受、想、行、识非菩萨义;乃至色、受、想、行、识无作,非菩萨义;乃至老死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色,毕竟不可得;何况无色,是菩萨义!受、想、行、识,亦如是。世尊!色常,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常,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乐,毕竟不可得;何况色苦,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我,毕竟不可得;何况色非我,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有,毕竟不可得;何况色空,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相,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相,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作,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作,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义不可得,受、想、行、识义不可得,乃至无作义不可得,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汝言『我不见是法名菩萨。』须菩提!诸法不见诸法,诸法不见法性,法性不见诸法。法性不见地种,地种不见法性,乃至识种不见法性,法性不见识种;法性不见眼、色、眼识性,眼、色、眼识性不见法性,乃至法性不见意、法、意识性,意、法、意识性不见法性。须菩提!有为性不见无为性,无为性不见有为性。何以故?离有为不可说无为;离无为不可说有为。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见;是时不惊、不畏、不怖,心亦不没、不悔。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色、受、想、行、识故,不见眼乃至意,不见色乃至法,不见淫、怒、痴,不见无明乃至老死,不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不见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见声闻心、辟支佛心,不见菩萨、不见菩萨法,不见佛、不见佛法、不见佛道。是菩萨一切法不见故,不惊、不畏、不怖、不没、不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菩萨心不怖、不没、不悔?」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心心数法不可得、不可见,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心不怖、不没、不悔。」

「世尊!云何菩萨心不惊、不畏、不怖?」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意及意界不可得、不可见,以是故不惊、不畏、不怖。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法不可得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行处,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菩萨名,亦不得菩萨心,即是教菩萨摩诃萨。」

【论】

释曰: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法名字,非常非无常,乃至有为无为性中,不见有菩萨、菩萨字;如先说「一切法中不作忆想分别」。

菩萨住不坏法中,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以诸法实相智慧,于诸法中求,不见一定法——所谓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名字,又不见菩萨及菩萨名字。

用是智慧故,破无明等诸烦恼;用是不见亦不见智慧故,破着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名字,菩萨、菩萨名字;诸法实相清净,通达无碍。菩萨得如是智慧,若见、若闻、若念,皆如幻化;若闻、见、念,皆是虚诳。以是故,不着色等。

住是无碍智慧中,增益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如是等利益。

是一章,佛自教菩萨作如是观。

次后章,人谓佛多说法空,故反问须菩提:「若诸法不空,颇有一法定是菩萨不?所谓色是菩萨不?乃至如、是菩萨不?」须菩提作是念:「诸法和合故有菩萨,我云何言一法定是菩萨?」以是故言:「不也!世尊!」须菩提善得众生空故。佛言:「善哉!善哉!」菩萨知众生空不可得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色是菩萨义,乃至无作毕竟空亦如是。

须菩提入诸法深空中不疑故,能益诸菩萨,故佛赞言:「善哉!善哉!」「菩萨法,应如是学一切法不可得空般若波罗蜜。」

如须菩提说:「我不见是法名为菩萨。」

佛言:「非但菩萨独不可见,都无有法见法者。」

法性无量不可见故,是故「诸法不见法性」。

诸法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毕竟空,故「法性不见诸法」。

色性不见法性,法性不见色性,乃至识性亦如是。

五众性与法性同名故名为性。

十二处、十八界,有为法、无为法,亦如是。

略说因缘:「离有为性,不得说无为性;离无为性,不得说有为性。」是二法中摄一切法故。

是菩萨虽不见一切法,亦不怖畏,何以故?有所见,有所不见,则有恐畏;若都无所见,则无所畏,所谓五众乃至十八不共法。

问曰:

若佛已说不恐畏因缘,须菩提何以故重问?

答曰:

须菩提若谓:「法都空无所有,恐堕邪见。」

所以者何?佛弟子得正见故,名为行道人,云何言「都不可见」?

佛知须菩提意,故说言:「一切心心数法不可得、不可见,故无畏。」

凡夫人欲入空中,见心心数法可得,外法不可得,故恐怖;菩萨以心心数法虚妄不实,颠倒果报,不能示人实事,故不恐怖。

以是异义,故重问。

问曰:

若尔者,何以复有第三问?

答曰:

心心数法,意识中可见;意及意识,是心心数法根本。所以者何?意识中多分别故生恐怖;五识时顷促故,无所分别。欲破怖畏根本,以是故重问,无咎!

若菩萨能行如是般若波罗蜜,虽不见四种事: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字;能三种因缘不畏,即是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若但了菩萨般若波罗蜜相,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不从十方求,亦无与者,亦非如金银宝物力求而得。

大智度论释劝学品第八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知色,当学般若波罗蜜!乃至欲知识,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眼乃至意,欲知色乃至法,欲知眼识乃至意识,欲知眼触乃至意触,欲知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断淫瞋痴,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断身见、戒取、疑、淫欲、瞋恚、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一切结使及缠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断四缚、四结、四颠倒,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知十善道,欲知四禅,欲知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入觉意三昧,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入六神通、九次第定、超越三昧,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师子游戏三昧,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师子奋迅三昧,欲得一切陀罗尼门,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得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一切法印三昧、观印三昧、毕法性三昧、毕住相三昧、如金刚三昧、入一切法门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净力三昧、高出三昧、毕入一切辩才三昧、入诸法名三昧、观十方三昧、诸陀罗尼门印三昧、一切法不忘三昧、摄一切法聚印三昧、虚空住三昧、三分清净三昧、不退神通三昧、出钵三昧、诸三昧幢相三昧——欲得如是等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初品中言:「种种欲有所得,当学般若波罗蜜」,今何以重说?

答曰:

先但赞叹欲得是诸功德,当行般若波罗蜜,未说般若波罗蜜;今已闻般若波罗蜜味,因欲得余功德,所谓六波罗蜜等,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上种种因缘说诸法空,有人谓:「佛法断灭,无所复作。」为断是人疑故,言:「欲得布施等种种功德,当行般若波罗蜜。」若般若波罗蜜实空无所有、断灭者,不应说应行布施等功德;有智者说,何缘初后相违?

复次,前广说,此略说;彼是佛说,此是须菩提说。

复次,般若波罗蜜深妙,故重说;譬如赞德之美,故言:「善哉!善哉!」

「六波罗蜜」义,如先说。

「知五众」者,见无常、苦、空,总相、别相等。「六情」、「六尘」、「六识」、「六触」、「六受」,亦如是。

一切世间系缚,受为主,以受故生诸结使:乐受生贪欲,苦受生瞋恚,不苦不乐受生愚痴;三毒起诸烦恼及业因缘。以是故但说「受」;余心数法不说,所谓想、忆、念等。

「三毒」、「十结」、「诸使」、「缠」,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先说。

「觉意三昧」、「超越三昧」、「师子游戏三昧」,是菩萨诸三昧,后当说。

「欲满一切众生愿」,先已说。

【经】

「欲得具足如是善根,常不堕恶趣;欲得不生卑贱之家,欲得不住声闻、辟支佛地中,欲得不堕菩萨顶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慧命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堕顶?」

须菩提言:「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不以方便行六波罗蜜,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入菩萨位,是名菩萨摩诃萨法生,故堕顶。」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名菩萨生?」

须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爱法。」

舍利弗言:「何等法爱?」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是空,受念着,受、想、行、识是空,受念着。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顺道法爱生。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色是无相,受念着。受、想、行、识无相,受念着;色是无作,受念着,受、想、行、识无作,受念着。色是寂灭,受念着,受、想、行、识寂灭,受念着;色是无常乃至识,色是苦乃至识,色是无我乃至识,受念着,是为菩萨顺道法爱生。是苦应知,集应断,尽应证,道应修;是垢法,是净法;是应近,是不应近;是菩萨所应行,是非菩萨所应行;是菩萨道,是非菩萨道;是菩萨学,是非菩萨学;是菩萨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非菩萨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方便,是非菩萨方便;是菩萨熟,是非菩萨熟;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受念着,是为菩萨摩诃萨顺道法爱生。」

【论】

问曰:

何等善根故,不堕恶道、贫贱,及声闻、辟支佛,亦不堕顶?

答曰:

有人言:行不贪善根故,爱等诸结使衰薄,深入禅定;行不瞋善根故,瞋等诸结使薄,深入慈悲心;行不痴善根故,无明等诸结使薄,深入般若波罗蜜。

如是禅定、慈悲、般若波罗蜜力故,无事不得,何况四事!

问曰:

何以四事中但问堕顶?

答曰:

三事先已说,堕顶未说故问。

问曰:

「顶」者是法位,此义先已说,今何以重说?

答曰:

虽说其义,名字各异。

无方便入三解脱门,及有方便,先已说。

法爱,于无生法忍中,无有利益,故名曰「生」。

譬如多食不消,若不疗治,于身为患。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时,贪受法食,所谓无方便行诸善法,深心系着,于无生法忍是则为生、为病;以着法爱故,于不生不灭亦爱。

譬如必死之人,虽加诸药,药反成病;是菩萨于毕竟空、不生不灭法忍中而生爱着,反为其患!法爱于人天中为妙,于无生法忍为累。

一切法中忆想分别,诸观是非,随法而爱,是名为「生」,不任盛诸法实相水;与「生」相违,是名「菩萨熟」。

问曰:

是一事,何以故名为「顶」、名为「位」、名为「不生」?

答曰:

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所有法,名为「顶」;住是顶,上直趣佛道,不复畏堕。譬如声闻法中煖、忍中间,名为顶法。

问曰:

若得顶不堕,今云何言「顶堕」?

答曰:

垂近应得而失者,名为「堕」。得顶者,智慧安隐,则不畏堕;譬如上山,既得到顶,则不畏堕;未到之间,倾危畏堕。

顶增长坚固,名为「菩萨位」。入是位中,一切结使,一切魔民,不能动摇。

亦名「无生法忍」。所以者何?异于「生」故;爱等结使、杂诸善法,名为「生」。

复次,无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生」;有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熟」。是人能信受诸佛实相智慧,故名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则烂坏。

复次,依止生灭智慧故得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不生不灭,是名「无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为「忍」。

复次,「位」者,拔一切无常等诸观法故,名为「位」;若不如是,是为顺道法爱生。

【经】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名菩萨摩诃萨无生?」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内空中不见外空,外空中不见内空,外空中不见内外空;内外空中不见外空,内外空中不见空空;空空中不见内外空,空空中不见大空;大空中不见空空,大空中不见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中不见大空,第一义空中不见有为空;有为空中不见第一义空,有为空中不见无为空;无为空中不见有为空,无为空中不见毕竟空;毕竟空中不见无为空,毕竟空中不见无始空;无始空中不见毕竟空,无始空中不见散空;散空中不见无始空,散空中不见性空;性空中不见散空,性空中不见诸法空;诸法空中不见性空,诸法空中不见自相空;自相空中不见诸法空,自相空中不见不可得空;不可得空中不见自相空,不可得空中不见无法空;无法空中不见不可得空,无法空中不见有法空;有法空中不见无法空,有法空中不见无法有法空;无法有法空中不见有法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应如是学:不念色、受、想、行、识,不念眼乃至意,不念色乃至法;不念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是心不应念、不应高;无等等心不应念、不应高;大心不应念、不应高;何以故?是心非心,心相常净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云何名心相常净?」

须菩提言:「若菩萨知是心相,与淫、怒、痴不合不离;诸缠、流、缚等诸结使,一切烦恼,不合不离;声闻、辟支佛心,不合不离。舍利弗!是名菩萨心相常净。」

舍利弗语须菩提:「有是无心相心不?」

须菩提报舍利弗言:「无心相中,有心相、无心相可得不?」

舍利弗言:「不可得!」

须菩提言:「若不可得,不应问有是无心相心不!」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

须菩提言:「诸法不坏不分别,是名无心相。」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是心不坏不分别,色亦不坏不分别,乃至佛道亦不坏不分别耶?」

须菩提言:「若能知心相不坏不分别,是菩萨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坏不分别。」

尔时,慧命舍利弗赞须菩提:「善哉!善哉!汝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见法生,从法化生,取法分,不取财分,法中自信,身得证。如佛所说:『得无诤三昧中,汝最第一』,实如佛所举!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是中亦当分别知,菩萨如汝所说行,则不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

【论】

释曰:

内空中不见外空,外空中不见内空。

有人言:外四大饮食入其身中,故名为内,若身死还为外;一切法无来去相故,外空不在内空中。

余十七空亦如是,不生不灭无异相,无来去故,各各中不住。

复次,菩萨位相,不念一切色为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念是有。

「不念有」义,如先说。

问曰:

「菩提心」、「无等等心」、「大心」,有何差别?

答曰:

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无等」名为佛,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一切法,无与等者;是菩提心与佛相似,所以者何?因似果故,是名「无等等心」。是心无事不行,不求恩惠,深固决定。

复次,檀、尸波罗蜜,是名「菩提心」。所以者何?檀波罗蜜因缘故,得大富无所乏少;尸波罗蜜因缘故,出三恶道人天中尊贵;住二波罗蜜果报力故,安立能成大事,是名「菩提心」。羼提、毗梨耶波罗蜜相,于众生中现奇特事,所谓人来割肉出髓,如截树木,而慈念怨家,血化为乳;是心似如佛心,于十方六道中,一一众生,皆以深心济度;又知诸法毕竟空,而以大悲能行诸行,是为奇特!譬如人欲空中种树,是为希有。如是等精进波罗蜜力势,与无等相似,是名「无等等」。入禅定,行四无量心,遍满十方,与大悲、方便合故,拔一切众生苦;又诸法实相,灭一切观,诸语言断,而不堕断灭中,是名「大心」。

复次,初发心名「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名「无等等心」;入方便心中是名「大心」。

如是等各有差别。

复次,菩萨得如是大智,心亦不高,心相常清净故。

如虚空相常清净,烟云尘雾,假来故覆蔽不净;心亦如是,常自清净,无明等诸烦恼客来覆蔽故,以为不净,除去烦恼,如本清净。行者功夫微薄,此清净非汝所作,不应自高、不应念,何以故?毕竟空故。

问曰:

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

答曰:

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着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若有,云何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

须菩提答曰:「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

须菩提答曰:「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

舍利弗复问:「但心相不坏不分别,余法亦如是?」

须菩提答言:「诸法亦如是。若尔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虚空,无坏无分别。」

诸菩萨深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作是念:「诸凡夫法可言虚诳,以不真实故;菩萨漏未尽故,亦可言不清净;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虚诳?」是时心惊不悦!

须菩提知其心已,思惟筹量:「我今应为说实相法不?」思惟已,自念:「今在佛前,当以实相答;若我有失,佛自当说。」重思惟竟,以是故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是第一,亦从虚诳法边生,故亦是空,不坏不分别相。」

以是故,行者,当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行,不应取相自高。

尔时,舍利弗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

佛时默然,听须菩提所答,亦可舍利弗所叹。

「从佛口生」者,有人言:婆罗门从梵天王口边生故,于四姓中第一。以是故,舍利弗赞言:「汝真从佛口生。」所以者何?见法知法故。

有未得道者,亦依佛故得供养,是名「取财分」;又如弊恶子不随父教,但取财分。

「取法分」者,取诸禅定、根、力、觉、道,种种善法,是名「取法分」。

得四信故,名为「法中自信」。

得诸神通、灭尽定等着身中故,是名「身得证」。

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揵连神足第一,摩诃迦叶头陀第一,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中第一。得无诤定阿罗汉者,常观人心,不令人起诤;是三昧,根本四禅中摄,亦欲界中用。

问曰:

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事,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当习学」?

答曰:

般若波罗蜜中说诸法实相,即是无余涅槃。三乘人皆为无余涅槃故,精进习行。

复次,般若波罗蜜中种种因缘,说空解脱门义。如经中说:「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以是故,三乘人皆应学般若。

复次,舍利弗自说因缘:「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相,是中三乘人应学成。」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一(释第七品讫第八品)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十地经论

十地经论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经者。盖是神觉之玄苑。灵...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无着菩萨造颂 世亲...

大乘四法经释

大乘四法经释 一言立所宗者。世间宗见惣有其二。一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注音版】佛说诸行有为经

佛说诸行有为经...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

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观自在菩萨章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

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后汉安息沙门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

佛说犊子经

佛说犊子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龙王兄弟经

龙王兄弟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

佛门礼仪简要问答

问:天还没亮,寺院就打板了,必须这么早起床吗? 云...

至今未受三皈五戒,这样算盲修瞎练吗

问: 弟子学习的途径为自学和网络听法师讲经,每日定课...

圣严法师:心理健康了,身体才会健康

当我们观察周遭的人时,常常可以发现,性情暴躁、容易...

念佛法门就是「菩萨之父」

菩萨父者,《华严》十一经:威光童子睹如来相,获十种...

国王与龙

凡夫常常只懂得照顾寿命,不懂得照顾慧命。在生命过程...

大安法师:佛为什么不示现来让人增强信心

问: 我学净土法门,也念佛。我觉得如果阿弥陀佛能经...

为什么只有中国僧人吃素

中国僧人吃素!造就了中国素食菜肴源远流长而精致的烹...

销我亿劫颠倒想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

老中医所遇的因果业报

池草师兄出生于中医世家,几代人在行医过程中,记录下...

悭贪吝啬转世为盲儿

当佛在世的时代,印度有一位悭吝的越难长者,他家里非...

为何要在是非烦恼面前去争辩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些是非麻烦,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