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余(卷八十三)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世尊!是门,利根菩萨摩诃萨所入。」

佛言:

「钝根菩萨亦可入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是门无碍,若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

「懈怠、少精进、妄忆念、乱心者所不能入;精进、不懈怠、正忆念、摄心者能入。

「欲住阿鞞跋致地、欲逮一切种智者能入。

「是菩萨摩诃萨如般若波罗蜜所说当学,乃至如檀波罗蜜所说当学;是菩萨摩诃萨当得一切智。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所有魔事欲起即灭。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方便力,当行般若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如是习、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是时,无量阿僧祇国土中现在诸佛念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故。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思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得法,我亦当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习般若波罗蜜!

「若如是习般若波罗蜜,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常应不远离萨婆若念。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弹指顷,是菩萨福德甚多。

「若有人教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自恣布施,教令持戒、禅定、智慧,教令得解脱、解脱知见,教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如是菩萨修般若波罗蜜乃至弹指顷。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布施、持戒、禅定、智慧,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十方现在诸佛亦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过去、未来诸佛亦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念,行般若波罗蜜,若须臾时、若半日、若一日、若一月、若百日、若一岁、若百岁、若一劫、若百劫,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是菩萨修是般若波罗蜜福德甚多;胜于教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教令得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何以故?诸佛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说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

「若有菩萨摩诃萨如般若波罗蜜所说住,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是阿鞞跋致,为诸佛所念。如是方便力成就;当知是菩萨亲近、供养无量千万亿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久行六波罗蜜,久修十八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当知是菩萨住法王子地,满足诸愿,常不离诸佛,不离诸善根,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当知是菩萨辩才无尽,具足得陀罗尼,身色具足、受记具足故,为众生受身。

「当知是菩萨善知字门,善知非字门;善于言,善于不言;善于一言,善于二言,善于多言;善知女语,善知男语;善知色乃至识;善知世间性,善知涅槃性;善知法相,善知有为相,善知无为相;善知有法,善知无法;善知自性,善知他性;善知合法,善知散法;善知相应法,善知不相应法,善知相应不相应法;善知如,善知不如;善知法性,善知法位;善知缘,善知无缘;善知阴,善知界,善知入;善知谛,善知十二因缘;善知禅,善知无量心,善知无色定;善知六波罗蜜,善知四念处,乃至善知一切种智;善知有为性,善知无为性;善知有性,善知无性;善知色观,善知受、想、行、识观,乃至善知一切种智观;善知色、色相空,善知受、想、行、识、识相空,乃至善知菩提、菩提相空;善知舍道,善知不舍道;善知生,善知灭,善知住异;善知欲,善知瞋,善知痴;善知不欲,善知不瞋,善知不痴;善知见,善知不见;善知邪见,善知正见,善知一切见;善知名,善知色,善知名色;善知因缘,善知次第缘,善知缘缘,善知增上缘;善知行相;善知苦,善知集,善知灭,善知道;善知地狱,善知饿鬼,善知畜生,善知人,善知天;善知地狱趣,善知饿鬼趣,善知畜生趣,善知人趣,善知天趣;善知须陀洹,善知须陀洹果,善知须陀洹道;善知斯陀含,善知斯陀含果,善知斯陀含道;善知阿那含,善知阿那含果,善知阿那含道;善知阿罗汉,善知阿罗汉果,善知阿罗汉道;善知辟支佛,善知辟支佛果,善知辟支佛道;善知佛,善知一切智,善知一切智道;善知诸根,善知诸根具足;善知慧,善知疾慧,善知有力慧,善知利慧,善知出慧,善知达慧,善知广慧,善知深慧,善知大慧,善知无等慧,善知宝慧;善知过去世,善知未来世,善知现在世;善知方便;善知待众生;善知心,善知深心;善知义,善知语;善知分别三乘。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得如是等利益。」

【论】

释曰:

须菩提意以四种门虽安隐,以甚深故,利根者乃得入。

佛答:

「无不入」者,须菩提明智慧利根者能入,佛意:「但一心精进欲学者可入。」

譬如热时,清凉池,有目有足皆可入;虽近,不欲入者则不入。「四门」、「般若波罗蜜」池亦如是,四方众生无有遮者。

「不懈怠」者是正精进;「不妄念」者是正念;「不乱心」者是正定;「如」等四门是正见;正见等安住是戒行——此八圣道能得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小乘智短故,但说利根者能入;佛大乘大智故,说虽中根、钝根,八法和合故,能入是四门。

佛此中以大悲气故,说:「中根、钝根皆可得入。」

若菩萨能如般若所说六波罗蜜学,不久当得萨婆若。

如声闻法中,不但以正见得道,以八分合行故;大乘法亦如是,不但学般若故得萨婆若,与五波罗蜜合故得。

是故说:「菩萨如所说般若波罗蜜,当学得一切智。」

问曰:

上说「但般若能至一切种智」,今何以言「与五波罗蜜合故得至」?

答曰:

常说与六波罗蜜合故得至;或时有清净佛国,但闻实相得至萨婆若,不用次第行诸波罗蜜。

此中说菩萨得萨婆若,则般若功报已足;今但赞行般若人力势。如《经》中说:是菩萨行般若,所有魔事起即灭。

从上「诸佛所念」来至此,皆是赞菩萨行般若功德,乃至「分别善知三乘」。

「善知字门」者,如文字陀罗尼中说。

「非字」,名如、法性、实际,此中无文字。

略说义,是菩萨无量福德力故,善知二法——世间及涅槃。若厌世苦,则念涅槃;若欲没涅槃,还念世间。

集诸福德道故,善知字;破福德中颠倒故,善知无字。

语、不语,亦如是。

「一语」者,以是一语能分别多少净语、不净语。一语、二语、多语,男语、女语等,音声各异。菩萨善知是事故能伏诸邪道及诸豪胜。

善知色乃至识二种相,若常、若无常,如先说。

「善知舍道」者,菩萨从一地至一地,舍下地不忧,得上地不贪。

「不舍道」者,住是地中。

邪见;次世间正见;「一切见」:学、无学等诸见。

「行」者,十六行。

「善知须陀洹」者,人也;「须陀洹道」者,见谛道也;「须陀洹果」,第十六心、心数法,及无漏戒等诸法。

乃至佛亦如是。

「善知诸根」者,善分别二十二根。

有人言:观可度众生根有利钝,具足者可度,不具足者未可度。

又菩萨亦自知善根具足、不具足;如鸟子自知毛羽具足,尔乃可飞。

「慧」者,一切智慧总相。

「疾慧」者,速知诸法。

有人虽疾而智力不强,如马虽疾而力弱;有人虽有强智力而不利,譬如钝斧虽有大力,不能破物。

「出慧」者,于种种难中能自拔出,亦能于诸烦恼中自拔出三界入涅槃。

「达慧」者,究尽通达,于佛法中乃至漏尽、得涅槃,破坏诸法到法性中。

「广慧」者,道俗种种经书论议,于佛法中有无,无不悉知。

「深慧」者,观一切法无量、无相、不可思议。世间深智慧者,能知久远事,利中有衰、衰中有利。

「大慧」者,总具上诸慧名为「大」。又复一切众生中佛为大,诸法中般若为大;知佛、信法,与大法和合,故名为「大」。

「无等慧」者,于般若中不着般若,能如是深入,更无异法可喻。复次,菩萨渐渐行道,到不可思议性中,无有与等者,故名「无等」。

「宝慧」者,如如意宝,自无定色,随前物而变;般若亦如是,自无定相,随诸法行。

又如如意珠,随愿皆得;般若亦如是,有人行者能得佛愿,何况余者!

过去已灭,未来未起,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于是中能行实相,是名「善知」。

现在法念念生灭故不可知,而能通达,是名「善知现在世」。

「方便」名欲成办其事,能具足因缘多少得所,于中不令有失。如菩萨虽行空,不证实际;虽行福德,亦复不着。

「待众生」者,如估客、大将虽乘駃马能疾到所止,故待众人;菩萨亦如是,乘智慧駃马,虽能疾入涅槃,亦待众生故不入。

善知众生种种善恶心。「深心」者,现在虽恶,其本则好;如父母挝子,外恶内善。如佛度鸯崛魔罗,知其浅心虽恶,深心实善。菩萨观众生信等五善根,从深心中来,是时可度。

「义」者有二,亦「法」、亦「名」;「语」者语言,以「名字」名物。

得「义无碍」、「法无碍」故,名「善知义」;「辞无碍」、「乐说无碍」故,名「善知语」。菩萨住是二善知中,能以三乘度众生,是名「善知分别三乘」。

如是难解故解说,易解者不说。

问曰:

何以故先说「善知色乃至识」,后说「知众、界、入」?

何以先说「善知缘」?后说「因、次第、缘、增上」?

答曰:

先广说,后略说。

复有人言:先五众有三种:善、不善、无记。戒众等五,亦名为「五众」。

「缘」,先略说,后广说。

大智度论释三惠品第七十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

佛言:「色寂灭故;色空故,色虚诳故,色不坚实故,应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如是。

「如汝所问:『云何生般若波罗蜜?』如虚空生故,应生般若波罗蜜。

「如汝所问:『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修诸法破坏故,应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世尊!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应几时?」

佛言:「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应行、应生、应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次第心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常不舍萨婆若心,不令余念得入,为行般若波罗蜜、为生般若波罗蜜、为修般若波罗蜜。若心、心数法不行故,为行般若波罗蜜、为生般若波罗蜜、为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不修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修不修,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非修非不修,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若不尔,云何当得萨婆若?」

佛言:「菩萨摩诃萨得萨婆若,如如相。」

「世尊!云何如如相?」

「如实际。」

「云何如实际?」

「如法性。」

「云何如法性?」

「如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世尊!云何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我、众生、寿命法可得不?」

须菩提言:「不可得。」

佛言:「若我、众生、寿命不可得,云何当说有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若般若波罗蜜中不说有一切法,当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但般若波罗蜜是不可说?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亦不可说?」

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可说,檀波罗蜜乃至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亦不可说。」

「世尊!若一切法不可说,云何说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人、是天?是须陀洹、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是诸佛?」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众生名字实可得不?」

「世尊!不可得。」

佛言:「若众生不可得,云何当说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须陀洹乃至佛?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当学一切法不可说。」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应学色、受、想、行、识,乃至应学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应学色不增不减,乃至应学一切种智不增不减。」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色不增不减学?乃至一切种智不增不减学?」

佛言:「不生不灭故学。」

「世尊!云何名不生不灭学?」

佛言:「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故。」

「世尊!云何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

佛言:「观诸法自相空故。」

「世尊!云何应观诸法自相空?」

佛言:「应观色、色相空,应观受、想、行、识、识相空;应观眼、眼相空,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意识界相空;应观内空、内空相空,乃至应观自相空、自相空相空;应观四禅、四禅相空,乃至灭受想定、灭受想定相空;应观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行诸法自相空。」

「世尊!若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故,菩萨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亦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戏论不可得故。」

「世尊!若不行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学空无所得法。是菩萨用无所得法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无所得法故,修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

「世尊!何等是二有所得?何等是不二无所得?」

佛言:「眼、色为二,乃至意、法为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为二,是名为二。」

「世尊!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从无所得中无所得?」

佛言:「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

「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法中应学!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是名无所得者,无有过失。」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有所得,不行无所得,云何从一地至一地,得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须菩提!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分别诸法相,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乃至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云何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入菩萨法位中;入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作佛事,度众生生死?」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为色故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为何事故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为、无所作,般若波罗蜜亦无所为、无所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所为、无所作,菩萨亦无所为、无所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无所为、无所作。」

【论】

释曰:

听者闻种种赞般若功德,得善知一切事,而贵爱是般若波罗蜜,方便欲得。

须菩提知众人意,是故问佛:「世尊!云何行般若?云何生?云何修?」

有人言:「行」者,在乾慧地;「生」者,得无生忍法;「修」者,得无生忍法后,以禅波罗蜜熏修般若。

佛答:

五众是一切世间心所行结缚处,涅槃是寂灭相,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利智慧力故,能破五众通达令空,即是涅槃寂灭相。从寂灭出,住六情中,还念寂灭相,知世间诸法皆是空、虚诳、不坚实,是名般若。

行般若无定相故,不可得说若有、若无,言语道断故。空如虚空,是故说「如虚空生」。

又「如虚空」,虚空中无有法生,虚空亦不能有所生,所以者何?无法、无形、无触,无作相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复有人言:有是虚空,但以常法、无作故不能生,是为定相。

摩诃衍中,「虚空」名无法,不得说「常」,不得说「无常」;不得言「有」,不得言「无」,「非有非无」亦不可得。灭诸戏论,无染无着,亦无文字。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观世间似如虚空。

是名「生般若波罗蜜」。

菩萨得般若已,入甚深禅定,以般若力故,观禅定及禅定缘皆破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舍一切法,不着相故,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听者作是念:「一切法皆有时节。」是故须菩提问:「般若波罗蜜应几时行?」

佛答:「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应行。」

问曰:

菩萨从初发心,应行十地、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一切善法,何以但说行般若?

答曰:

须菩提但问般若故,佛答以行般若。

又复是一切法皆与般若波罗蜜和合,以般若大故,不说余法。

问曰:

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以道场为限?

答曰:

先已答,是「般若」到佛心中转名「萨婆若」;理虽一,名变故,言「至道场应行」。

菩萨至道场,发意已来所得诸法皆舍,得无碍解脱故,皆通达三世。

问曰:

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

答曰:

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

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何以故?

贪、恚等心久住,则能障般若波罗蜜,念少则不能为害——此为新发意菩萨故说。

复有大菩萨,虽行余诸善法,皆与般若和合,能令念念中余心不入。

菩萨多于般若中起种种戏论及诸邪心,是故佛教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

「常念」者,心无余向,纵使死急事至,不忘萨婆若。

「般若波罗蜜行相」者,所谓心、心数法不行。

问曰:

凡夫人入无想定,若生无想天;圣人住有余涅槃、入灭尽定;一切圣人入无余涅槃,心、心数法皆不行——是则心、心数法不行。菩萨行般若时,云何心、心数法不行?

答曰:

是事《阿毗昙》中说,非大乘中义。小乘、大乘种种差别,如先说。是故不应以《阿毗昙》难《摩诃衍》。

复次,无相三昧中,色等诸相灭故名「无相」;以「无相」故,不应生心、心数法;此亦非无想定、灭尽定。

问曰:

「无相」义,佛种种说:或名见谛道——信行、法行为「无相」,人以疾故;或说无色定,想微细难觉故,亦名「无相」;或以三解脱门中缘涅槃故,名「无相」。是故不得但以「无相」故名「心、心数法不行」。

乃至缘「涅槃无相法」,心、心数法不灭,何况缘有相法?

答曰:

见谛道中、无色定中说「无相」可尔。

若言「缘涅槃无相法」,是事不然!佛常种种赞叹「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法,即是「无相无缘法」,汝云何言「缘」?

问曰:

灭男、女色等相,故名「无相」,不言「无涅槃相」!行者取是涅槃相,生心、心数法,是名「缘」!

答曰:

佛说一切有为生法皆是魔网、虚诳不实,若缘涅槃心、心数法是实,则失有为法虚诳相;若不实,不能见涅槃。是故汝言「涅槃有相可缘」,是事不尔!

问曰:

佛自说「涅槃法有三相」,云何言「无相」?

答曰:

是三相假名无实,何以故?破有为三相故,说「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为」更无别相。

复次,「生相」,先已种种因缘破「生」,毕竟不可得故,云何有无「生」?离「有为相」,无为相不可得。

是故「无为」但有名字,无有自相。

复次,佛法真实寂灭无戏论;若涅槃有相,即是有定相可取,便是戏论,戏论故而生诤讼,若诤讼瞋恚,尚不得生天人中,何况涅槃!

是故如佛说:「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灭诸戏论。」

此「涅槃相」,即是「般若波罗蜜」,是故不应有心、心数法。如先品说:「菩萨行般若,离心、非心相。」

若有非心相,应当难言:「无心相云何行般若?」今离此二边,故不应难。

复次,先世无明颠倒邪见因缘故,得是身。是身中心、心数法虽有善,因缘生故无自性,虚诳不实,是善心果报,受人天福乐,皆是无常故,能生大苦,亦是虚诳不实;何况不善、无记心!因虚诳故,果亦虚诳。「般若波罗蜜」,真故,心、心数法不行。

须菩提闻是「心、心数法不行」,故问佛:「世尊!修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修」名常行积集,皆应是心、心数法力,是故言「修」。

修尚不得,何况「不修」!

「修不修」者,是般若无为法故「不修」,能观实相故言「修」,二俱有过,故言「不」。

问曰:

若第三中有过,第四有何过,复言「不」?

答曰:

须菩提以取相着心问故,佛言:「不。」

以受「修不修」故,有「非修非不修」,是故佛言:「不。」

若以不取相心,说「非修非不修」则无有过。

须菩提四种问,佛皆不听,心惑故复问世尊:「今云何当得萨婆若?」

佛答:「如如相。」

「如」亦不解,是故佛言:「如实际。」

问曰:

〈如品〉中,须菩提自善说「如」,今云何有疑?

答曰:

是「如」无一定相,是故不得不问;若「如」有一定相者,便应已解。

是「如」甚深无量故,须菩提有处解、有处不解;譬如大水,有人入深者、入浅者,皆名入水,不得言入浅者不入水。

问曰:

何以不以「如」喻「实际」,而以「实际」喻「如」?「实际」有何易解故譬喻?

答曰:

「如」、「实际」虽是一物,观时异;「如」是诸法体性,「实际」是行者心取证。佛以须菩提得是「实际」为证,故以为譬喻。

问曰:

常说「法性」次「如」,「实际」次「法性」,今「法性」何以在后?

答曰:

今欲以「我性」、「众生性」说毕竟空故,转次在后。

复次,从见谛道、学道中能观诸法「如」;无学道中烦恼尽故,定心作证;定心作证故,于一切总相、别相中通达,名为「法性」。

诸法本生处名为「性」,是故以「法性」喻「实际」。

「法性」有声闻分、有大乘分;须菩提于声闻分中不疑,大乘分中有疑故问。

佛欲以凡人所可解事为证,故言:「如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须菩提更无所问,佛欲结句故,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我法相实有不?」

须菩提得道故言「无」。须陀洹尚不见我,何况阿罗汉!

佛言:「汝以小乘钝智尚不得我,何况佛!」

佛以智慧求我不可得,云何可说?如我不可说有,一切法亦如是。菩萨能行是不可说法故,当得萨婆若。

「不可说」者,不可分别若有、若无。

须菩提问:「世尊!诸法若不可分别,云何分别说有地狱等五道、须陀洹等诸圣道?」

佛答:「众生无有定法,但有假名字,云何当分别说有地狱等?」众生及诸圣人,从分别众生等故有诸道名,众生实不可得。

「如是,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学不可说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问:「世尊!菩萨应学色等诸法,今何以言学一切法不可说?」

佛答:「菩萨虽应学色等法,但应作不增不减故学。」

「不增不减」义,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得不增不减因缘:「若菩萨学不生不灭法,即是学不增不减。」

须菩提问:「云何学不生不灭?」

佛答:「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故。」

「有」名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无」名断灭边,离八圣道强欲求灭。

以是二事,凡夫人起诸行业——若善、若不善。

是菩萨知诸法实相,所谓「不生不灭」,是故不作三种业,不起业相应诸法,是名「无作解脱门」。

「不生不灭」,是「无相解脱门」。

复问世尊:「何等方便故,能不作不起诸行业?」

佛答:「若菩萨能观诸法自相空」,所谓「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菩萨尔时能作二事:一、能不作不起诸行业;二、能于一切法中行「自相空」。

复问世尊:「若色等法自相空,云何菩萨应般若波罗蜜中行?」

佛答:「不行,是名菩萨般若中行。」

此中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体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不可得。」

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行处亦不可得;众生空故,行者不可得。

一切戏论不可得故,菩萨不行,名为「般若波罗蜜行」。

须菩提问:「若不行是般若行者,初发心菩萨云何应行般若?」

须菩提意:若「不行为行」者,初发心菩萨心则迷闷;若「以行为行」者,是则颠倒,是故问。

佛答:「初发心菩萨应学无所得法,无所得法即是无行。」

「学」名以方便力渐渐行,所谓布施时,以无所得法故应布施。诸法实相毕竟空,毕竟空中无有可得——若有、若无;菩萨住如是智慧心中,应若多若少布施;布施物、与者、受者,平等观故——所谓皆不可得。

乃至萨婆若亦如是。

须菩提作是念:「有所得故则是世间颠倒,无所得故即是涅槃」,是故问佛:「云何有所得?云何无所得?」

佛略答:「二相是有所得;无二相是无所得。」

「二相」者,眼一、色一,两「一」和合名为「二」。以眼故知是色,以色故知是眼,眼、色是相待法。

问曰:

若不见色时亦有眼,云何眼不离色?

答曰:

以曾见色故名为眼,今虽不观色,以本为名。是故一切有为法皆属因缘,因属果,果属缘,无有定自在者。

乃至意、法,菩萨、佛,亦如是。

凡夫无智,各各分别,作善不善业;智者知是「二」法皆虚诳,属因缘,不以是「二」为「二」。

须菩提问:是二法即是有所得,不二法即是无所得。

「世尊!从有所得法中无所得?」

「从无所得法中无所得?」

为缘诸法取相行道故,得是毕竟空无所得?

为不作缘不取相不行道故,得是毕竟空无所得?

「若有所得中无所得」者,有所得即是颠倒,行颠倒云何得实?

「若无所得中得无所得」者,无所得即是无所有,无所有云何能生无所有?

佛以「二」俱过故,皆不听。

有所得、无所得二事,皆能平等观;「平等」即是毕竟空、无所得。

因「无所得」破「有所得」;事既办,亦舍「无所得」。如是菩萨于「有所得」、「无所得」平等,般若中应学。

若菩萨能如是学,是名真无所得者,无有过失。

从一地至一地,义亦如是。

须菩提问:「世尊!若般若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萨不可得,云何菩萨学般若,分别诸法相——所谓恼相是色,苦乐相是受等?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等法不可得,云何能具足檀波罗蜜等诸善法?云何能入菩萨位中?」如经中广说。

佛语须菩提:「菩萨不以得色等诸法相故行般若。」

复问:「为何等事故行般若?」

佛答:「以无所得故行般若。何以故?一切法空、无相、无作、无起,般若波罗蜜、菩萨、菩提亦无相、无作、无起。菩萨为一切法实相故行般若,非以颠倒故。须菩提!菩萨应如是无作般若中行无作、无起故。」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无着菩萨造颂 世亲...

大乘四法经释

大乘四法经释 一言立所宗者。世间宗见惣有其二。一外...

【注音版】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分别功德论

分别功德论卷第一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建初偈所说曰迦叶...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

佛说太子慕魄经

佛说太子慕魄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古来世时经

佛说古来世时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

合部金光明经

合部金光明经序 《金光明经》者,教穷满字,金鼓击于...

【注音版】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

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

华严策林

华严策林 右唐贤首国师述 夫华严宗旨。其义不一。究其...

佛说无言童子经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上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莲宗必读

莲宗必读总序 净土法门者。乃诸佛究竟之法也。故弥陀...

佛说水沫所漂经

佛说水沫所漂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

佛法宇宙观之四大部洲

这次我们再打通了整个欲界来讲,咱们作为人,在四土的...

修行佛法莫作容易想

菩萨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

佛的无奈

一般人总以为佛陀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想要做什么就能...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殊胜利益

净土法门的殊胜利益,就在于它是个极特别的法门,不是...

东林寺出家需具备什么资格条件

问: 来自南洋的弟子,可否到东林寺出家?出家需具备什...

心灵的佛堂

第一次跟婆婆一起去上香,走了十多里山路,又坐小三轮...

念佛时常不自觉地运转周天,此种观想是否为妄见

问: 我是一个练过气功的学佛者,过去亦常持佛号,但修...

对自己和对别人要用不同的标准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

舍利弗尊者入金刚三昧

佛陀往昔与五百位大比丘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一日,舍...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在慧远大师身上,无论是他的知见,还是他的修行实践,...

大安法师:念佛如何解决当下的烦恼

问: 请问法师,念佛对解决当下的现实烦恼有什么作用...

喜贪美色美味,当修如是观法

如经中说,修定的人要离欲及恶法。离欲即指离开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