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实际品第八十(卷九十)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众生毕竟不可得,菩萨为谁故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为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实际、众生际异者,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实际、众生际不异,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不坏实际法,立众生于实际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实际即是众生际,菩萨则为建立实际于实际。世尊!若建立实际于实际,则为建立自性于自性。世尊!不得建立自性于自性。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建立众生于实际?」

佛告须菩提:「实际不可建立于实际,自性不可建立于自性。须菩提!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建立众生于实际;实际亦不异众生际,实际、众生际无二无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诸菩萨摩诃萨方便力,用是方便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建立众生于实际,亦不坏实际相?」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建立众生于布施。建立已,说布施先后际相,作是言:『如是布施,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施者亦空,施报亦空,受者亦空。诸善男子!是一切法实际中不可得,汝等莫念布施异、施者异、施报异、受者异!若汝等不念布施异、施者异、施报异、受者异,是时,布施能取甘露味、得甘露味果。汝善男子!以是布施故莫着色,莫着受、想、行、识。何以故?是布施、布施相空,施者、施者空,施报、施报空,受者、受者空,空中布施不可得、施者不可得、施报不可得、受者不可得。何以故?是诸法毕竟自性空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教众生持戒;语众生言:『汝善男子!除舍杀生法,乃至除舍邪见。何以故?善男子!如汝所分别法,是诸法无如是性。汝善男子当谛思惟:何等是众生而欲夺命?用何等物夺命?乃至邪见亦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方便力成就众生。是菩萨摩诃萨即为众生说布施、持戒果报,是布施、持戒果报自性空;知布施、持戒果报自性空已,是中不着;不着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断一切结使烦恼,入无余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实义。何以故?空中无有灭、亦无使灭者;诸法毕竟空,即是涅槃。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众生瞋恚恼心,教言:『汝善男子来修行忍辱,作忍辱人,当乐忍辱!汝所瞋者,自性空故。汝来善男子如是思惟:我于何所法中瞋?谁为瞋者?所瞋者谁?是法皆空,是性空法,无不空时。是空非诸佛作,非辟支佛、声闻作,非菩萨摩诃萨作,非诸天、鬼神、龙王、阿修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非四天王天,乃至非他化自在天,非梵众天,乃至非净居天,非无边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诸天所作。汝当如是思惟:所瞋谁?谁是瞋者?何等是瞋事?是一切法性空,性空法中无有所瞋。』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是因缘,建立众生于性空,次第渐渐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世俗法,非第一实义。何以故?是性空中无有得者、无有得法、无有得处。须菩提!是名实际性空法。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行是法,众生亦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离众生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方便力故,见众生懈怠,教令身精进、心精进;作是言:『诸善男子!诸法性空中无懈怠法、无懈怠者、无懈怠事;是一切法性皆空,无过性空者。汝等生身精进、心精进,为生善法故莫懈怠!善男子!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若精进,若禅定,若智慧,若诸禅定、解脱、三昧,若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若空解脱门,无相、无作解脱门,乃至十八不共法中,莫懈怠!诸善男子!是一切法性空中,当知无碍相,无碍法中无懈怠者、无懈怠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教众生令住性空,不堕二法。何以故?是性空无二无别故,是无二法,则无可瞋处。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性空般若波罗蜜时,教众生令精进,作是言:『诸善男子勤精进!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若精进,若禅定,若智慧,若禅定、解脱、三昧,若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若空解脱门,无相、无作解脱门,若佛十力,若四无所畏,若四无碍智,若十八不共法,若大慈大悲。是诸法,汝等莫念二相、莫念不二相!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是性空法不应用二相念、不应用不二相念。』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次第教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菩萨位,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见众生乱心,以方便力,为利益众生故,作是言:『诸善男子当修禅定!汝莫生乱想,当生一心。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性空中无有法可得——若乱、若一心。汝等住是三昧,所有作业,若身、若口、若意,若布施,若持戒,若行忍辱,若勤精进,若行禅定,若修智慧,若行四念处,乃至若行八圣道分,若诸解脱、次第定,若行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若声闻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萨道,若佛道,若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若一切种智,若成就众生,若净佛国土,汝等皆当应随所愿得;行性空故。』如是,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方便力,为利益众生故,从初发意终不懈废,常求善法,利益众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从诸佛闻法,舍身、受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忘失。是菩萨常得诸陀罗尼,诸根具足,所谓身根、语根、意根。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常修一切种智;修一切种智故,一切诸道皆修:若声闻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萨神通道;行神通道菩萨,常利益众生,终不忘失。是菩萨住报得神通,利益众生,入生死五道,终不耗减。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性空,以禅定利益众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性空,以方便力故,利益众生。作是言:『汝等诸善男子!观一切法性空!善男子!汝等当作诸业——若身业,若口业,若意业,取甘露味,得甘露果!性空中无有法退。何以故?性空不退,亦无退者;以性空非法亦非非法,于无所有法中,云何当有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是教众生常不懈废。是菩萨自行十善,亦教他人行十善;五戒、八戒,亦如是。自行初禅,亦教他人令行初禅;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常自行慈心,亦教他人令行慈心;乃至舍心,亦如是。自行无边空处,亦教他人令行无边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自行四念处,亦教他人令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八十随形好,亦如是。自于须陀洹果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亦教他人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亦如是。自于辟支佛道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亦教他人令得辟支佛道。自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亦教他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终不懈怠。」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常空,常空中众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菩萨摩诃萨云何求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诸法性皆空,空中众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须菩提!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萨摩诃萨不依性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众生说性空法。

「须菩提!色性空,受、想、行、识性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说五阴性空法,说十二入、十八界性空法;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性空法;说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性空法;说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一切种智断烦恼习性空法。

「须菩提!若内空性不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则坏空性。

「是性空不常不断。何以故?是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须菩提!是名法住相。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

「菩萨摩诃萨住是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见法有所发,无发无住,是名法住相。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见一切法性空,不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有法能障碍,当何处生疑!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性空不得众生,不得我,不得人,不得寿,不得命,乃至不得知者、见者;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乃至八十随形好不可得。

「须菩提!譬如佛化作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常为是诸众说法,千万亿劫不断。」

佛告须菩提:「是诸化众,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化众无有根本实故。一切诸法性空,亦无根本实事,何等是众生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说性空法,是众生实不可得,以众生堕颠倒故,拔众生令住不颠倒。颠倒即是无颠倒;颠倒、不颠倒虽一相,而多颠倒,少不颠倒。无颠倒处中,则无我、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无颠倒处中,亦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十二入,乃至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诸法性空。菩萨摩诃萨住是中,行般若波罗蜜时,于众生相颠倒中拔出众生,所谓;无众生有众生相中拔出,乃至知者、见者相中拔出。于无色、色相中,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相中拔出众生。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有漏法,亦如是。

「须菩提!亦有诸无漏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虽无漏,亦不如第一义相。第一义相者,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亦名诸佛道。是中不得众生,乃至不得知者、见者,不得色、受、想、行、识,乃至不得八十随形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非为道法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诸法实相性空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性空,前际亦是性空,后际亦是性空,中际亦是性空;常性空,无不性空时。菩萨摩诃萨行是性空般若波罗蜜,为众生着众生相欲拔出故,求道种智。求道种智时,遍行一切道——若声闻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萨道。是菩萨具足一切道,拔出众生于邪想着、净佛国土已,随其寿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过去十方诸佛道性空,未来、现在十方诸佛道亦性空;离性空,世间无道、无道果。要从亲近诸佛,闻是诸法性空,行是法,不失萨婆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希有!诸菩萨摩诃萨行是性空法,亦不坏性空相,所谓色与性空异,受、想、行、识与性空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性空异。世尊!但色即是性空,性空即是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性空,性空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色与性空异,若受、想、行、识与性空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性空异,菩萨摩诃萨不能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今色不异性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异性空;以是故,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性空,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中无有法若实、若常,但凡夫着色、受、想、行、识。凡夫取色相,取受、想、行、识相,有我心着内外物故,受后身:色、受、想、行、识,是故不得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往来五道。以是事故,菩萨摩诃萨行性空波罗蜜,不坏色等诸法相,若空、若不空。何以故?是色性空相不坏色,所谓是色、是空。譬如虚空不坏虚空,内虚空不坏外虚空,外虚空不坏内虚空。如是,须菩提!色不坏色空相,色空相不坏色。何以故?是二法无有性能有所坏,所谓是空、是非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无分别,云何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作是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若一切法无分别,云何菩萨发心言:『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若分别诸法,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行二相者,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分别作二分者,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二、不分别诸法,则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是不二相、不坏相。须菩提!是菩提不色中行,不受、想、行、识中行,乃至菩提亦不菩提中行。何以故?色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色,不二、不分别;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是菩提非取故行、非舍故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菩提非取故行、非舍故行,菩萨摩诃萨菩提何处行?」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佛所化人在何处行——若取中行?若舍中行?」

须菩提言:「世尊!非取中行,非舍中行。」

佛言:「菩萨摩诃萨菩提亦如是,非取中行、非舍中行。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阿罗汉梦中菩提何处行?若取中行?若舍中行?」

「不也!世尊!非取中行、非舍中行。

「世尊!阿罗汉毕竟不眠,云何梦中菩提若取中行、若舍中行?」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非取中行、非舍中行——所谓色中行,乃至一切种智中行。」

「世尊!将无菩萨摩诃萨不行十地,不行六波罗蜜,不行三十七助道法,不行十四空,不行诸禅定、解脱、三昧,不行佛十力乃至八十随形好,住五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菩萨虽菩提无处行,若不具足十地、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解脱,佛十力乃至八十随形好,常舍法,不错谬法——不具足是诸法,终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摩诃萨住色相中,住受、想、行、识相中,乃至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中,能具足十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相常寂灭,无有法能增能减、能生能灭、能垢能净、能得道、能得果。

「世谛法故,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第一实义。何以故?第一实义中,无有色,乃至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一切法,皆以世谛故说,非第一义。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亦不增,众生亦不减,菩萨亦无增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初得道时,住无间三昧,得无漏根,若成就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尔时,有所得——若梦、若心、若道、若道果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得也!」

佛告须菩提:「云何当知得阿罗汉道者?」

「世尊!世谛法故分别名阿罗汉道。」

佛语须菩提:「世谛故说名菩萨,说名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是菩提中无法可得——若增、若减,以诸法性空故。诸法性空尚不可得,何况得初地心乃至十地心,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乃至一切佛法当有所得,无有是处!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众生。」

【论】

释曰:

上品中须菩提种种因缘难:「若诸法空,云何有五道生死、善不善法?」

今难众生,作是言:「世尊!若众生毕竟不可得,菩萨为谁故行般若?」

先难法为众生;今难众生为法故。

佛答:「为实际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意谓:菩萨为度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

佛意:众生假名虚诳,毕竟不可得;菩萨为一切实法故,行般若波罗蜜。

「实法」即是实际。

问曰:

一切菩萨见众生苦恼,为度众生故发大悲心,今何以言为「实际」?

答曰:

初发意菩萨但为灭众生苦故,发大悲心。「苦」者,所谓老、病、死等,及身心衰恼。

云何灭是苦?寻苦因缘,由生故,如佛十二因缘中说:「何因缘故有老、病、死?以有生故。」

问曰:

一切众生皆知「生因缘,是苦」;菩萨有何奇特?

答曰:

众生不知「由生有苦」:若遭苦时,但怨恨人,自不将适;初不怨生,以是故增长结使,重增生法,不知真实苦因。

有人无鞭杖、刀兵诸愁恼苦,而有死苦;此死从何所来?从生而有。

复次,鞭杖、刀兵、愁恼,皆由生故有;余法或有苦、或无苦,是生法必定有苦。

正使大智及诸天,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苦,是故知「生定是苦本」。如草木有生故必可焚烧;若当不生,虽有勐火、大风,无所烧害。

菩萨既得苦因缘,复推生因缘。

「生因缘」者,「有」;「有」,有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着是三有,起善恶业,是生因。

「有因」者,四种取。

「取因缘」者,爱等诸烦恼。

小者未能起业故,名为「爱」;增长能起业故,名为「取」: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取着是四事故,能起种种业。

「爱因缘」,三种受。

「受因缘」者,眼等六种触。

「触」名受等诸心数法;情、尘、识三事和合故,心中生受等心数法。根本虽三事和合故生触,为「六情」依止住处故,但说「六入」。

六入因缘,「名色」。

「六入」虽即是「名色」分,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色」成就名五入,「名」成就名一入。是胎中时因缘次第名色因缘,是「识」。

若识不入胎,胎初则烂坏。「识」名「中阴中五众」,是五众细故,但名为「识」。若识不入而胎成者,如一切和合时,皆应成胎!

问曰:

「识」何因缘故入胎?

答曰:

「行」因缘。「行」即是过去三种业,业将识入胎。

如风吹绝焰,空中而去,焰则依止于风;先世作人身时,然六识故,命终时业将识入胎。

问曰:

上业何以名「有」?今业何以名「行」?

答曰:

上是「今世业,为未来有」,故名为「有」;今「业过去世已灭尽,但有名」,名为「行」(天竺语「删迦罗」,秦言「行」)。

是「行」因缘,名「无明」。一切烦恼虽是过去业因缘,无明是根本故,但名「无明」。

今世现在着「爱」、「取」多故,「爱」、「取」爱名;过去世中是疑、邪见处故,但名「无明」。

今得一切苦恼根本,是「无明」。

问曰:

无始生死展转甚多,何以止齐「无明」?

答曰:

是事先已答。

菩萨思惟「为人从苦得脱故」,求苦因缘。

众生过去、现在老死等苦,不可得除,为除未来世老死苦,断相续不令复生。

如良医,过去病不可治,现在病亦不可治,服药但能治应起病,破其冷热,不复令起。又如失火烧舍,不为已过去火故勤灭,亦不为现在火故勤灭,但为未来火,不令更烧故勤灭。良医、灭火人,勤方便亦不虚。

菩萨灭众生苦恼亦如是:过去苦已灭,无所复能;现在苦恼,先世因缘成就故不可却;但破未来世老死等苦因缘故,破是生法,老死等苦自然永灭。

是故菩萨欲灭未来世老死等苦因缘「生」;得现在「有」等八因缘:

一名有漏业。

二名现在世诸烦恼,所谓四取、一爱。

是二种烦恼,从二心数法生,所谓;受及触——「触」能生一切心数法,受前生故,得名「触是受因缘」;「受」虽能生三毒,一切众生,「爱」是旧烦恼。

触因缘是内六入,如先说。虽有外六入,内六入无故,触等心数法不生,是故「内六入」得名。

名色是六入因缘,如此中说。

初入胎识,是名色因缘。

识、名色在胎中,此中虽有六入,未成就、未可用故,未得名字。

既生婴孩,未能有所作,但有六入。

转大有六触。如小儿蹈火履氷,但有触,未知苦乐。

转大受苦乐,未深爱着。如小儿虽瞋,未能起杀等恶业;虽喜,未能起施等善业。

年及成人,得苦生恚,得乐生爱。

求乐具故,取欲等四取。

取时能起善恶业。

若知先一世无明业因缘,则亿万世可知。譬如现在火热,过去、未来火亦如是。

若无明因缘更求其本,则无穷,即堕边见,失涅槃道,是故不应求。若更求,则堕戏论,非是佛法。

菩萨欲断无明故,求无明体相,求时即入毕竟空。何以故?佛经说:「无明相:内法不知,外法不知,内外法不知。」菩萨以内空观内法,内法即空;以外空观外法,外法即空;以内外空观内外法,内外法即空。

如是等一切是无明相;如先品,《德女经》中「破无明」广说。

复次,菩萨求无明体,即时是明——所谓诸法实相,名为「实际」。

观诸法如幻如化,众生颠倒因缘故,起诸烦恼,作恶罪业,轮转五道,受生死苦。譬如蚕出丝自裹缚,入沸汤火炙;凡夫众生亦如是,初生时未有诸烦恼,后自生贪欲、瞋恚等诸烦恼;是烦恼因缘故,覆真智慧,转身受地狱火烧汤煮。

菩萨知是法本末皆空,但众生颠倒错故,受如是苦。菩萨于此众生起大悲心,欲破是颠倒故,求于实法,行般若波罗蜜,通达实际;种种因缘教化众生,令住实际。

是故住实际无咎。

复次,经中说:「若众生与实际异,菩萨不应行般若波罗蜜。」

「异」者,实际是毕竟空,众生际是决定有;若尔者,应难:「若诸法实际相空,菩萨云何为众生故修是实际?若众生毕竟空、实际定有,无众生则无所利益,为谁故行实际?」今众生际实不异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欲觉悟狂惑颠倒凡夫故,行般若波罗蜜,令众生住实际中,而不坏实际。

是时,须菩提更问:「若众生际、实际不异,云何以实际着实际?」

自性不应自性中住,如指端不能自触指端!

佛可其意:「菩萨以方便故,建立众生于实际,如众生、实际不异;一亦不可得。」

若是一,则坏实际相。所以者何?得是一性故。

菩萨知是二法不一不二,亦不不一、亦不不二,毕竟寂灭无戏论相。

菩萨生大悲心,但欲拔出众生离于颠倒故,教化众生。

又问:「云何名方便?」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建立众生于檀中,说是檀先际、后际空,中际亦尔」;如经中广说。

菩萨知实际者到众生边,如先〈檀品〉中说。

众生闻已发心,折薄烦恼,深着布施。

菩萨怜愍众生:「我从悭中拔出,今复着布施。众生若受布施,福尽受诸苦恼,又受富贵因缘,得作大罪,则堕地狱。」是故愍此众生得少许时乐而受苦长久!是故菩萨为说布施实相,所谓毕竟空;作是言:「是布施过去已灭,不可见,不可得,不可用,但可忆念,如梦所见无异;未来未生故,亦无所有,毕竟空。是布施先、后际无故,中际亦无。」

如破六尘中、破色法中说:「现在布施虽眼见,分分破析,乃至微尘不可得。」

布施三世空,施者、受者、果报亦如是。

菩萨语施者言:「布施等法,是初入佛法门;实际中,实际相亦无,何况布施!」

「汝莫念、莫着布施等法!」

「若不念、不着如布施体相,如是布施者,则得甘露味、甘露果。」

「甘露味」者,是八圣道分;「甘露果」者,是涅槃。

菩萨虽住实际中,以方便力,布施门度众生。

余波罗蜜亦如是,如经中广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空,性空中无法及非法,亦无众生,菩萨云何住是空中求一切种智?」

佛答:「菩萨安立性空中故,能行是布施等诸法。」

又问:「性空破一切法悉尽无余,云何菩萨住性空中,能行布施等诸善法?」

佛可须菩提意而说因缘:「菩萨知诸法实相,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法实相」者,即是性空。

「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萨不应住是诸法性空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为众生说性空法,所谓色性空,受、想、行、识性空,乃至为众生说一切种智、断烦恼习性空法。」

复次,「须菩提!十八空,若性不空,是为坏空体。」

何以故?十八空能令一切法空,若自不空,则为虚诳;又若不空者,则堕常边着处,能生烦恼。

「性空无实住处,无所从来,去无所至,是名常住法相。」

「常住法相」是「性空」之异名,亦名「诸法实相」。

「是相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垢无净。」

「菩萨住是中,见一切法性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不疑、不悔。」

「何以故?不见诸法能障碍者,以方便力故度众生。」

「方便力」者,毕竟无法、亦无众生,而度众生。

问曰:

若众生及法从本已来无,为谁作方便?为度脱谁?

答曰:

「性空」名空性亦无;汝何以取是空性相作难?若有性空相,应当作难!

复次,得诸法实相者,知是性空,是人则知诸法性空——无法、无众生。凡夫未得实相故,种种忆想分别;如狂人妄有所见,以为实有。为度凡夫狂人故,言「为众生说狂法中有是诸法分别,实法中则无」。菩萨欲满本愿故,又不着性空故,有度众生。此中则不应难。

复次,此经中佛自说因缘:「性空中众生不可得,知者、见者亦不可得,乃至八十随形好亦如是。」而菩萨立是法为众生说,是世谛故,非是实。

此中佛说譬喻:「如佛作化人,又化作四部众而为说法,可有得道者不?」

须菩提言:「不也。所以者何?无定根本实事,何有得须陀洹乃至得佛者?」

「菩萨说法度众生,亦如是:众生无有定实,但欲于颠倒中拔出众生,着无颠倒中。无颠倒法亦无处所,是中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虽空性一相,而颠倒多,不颠倒少;是故贵是性空不颠倒法。菩萨住此中,但破众生妄想,不破众生。」

「又无漏法,乃至八圣道分,虽是无漏,以生灭故,不如第一义。」

「须菩提!是性空,一切诸佛唯有是道,更无异道。」

何以故?诸佛皆求实智不坏不异法,虽有十力、四无所畏诸异法,不名为一道。所以者何?此皆是有为法,转变无常故。

「是性空中无众生,亦无色等诸法。」

「菩萨不为菩萨道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为性空故。」

问曰:

何等是性空?何等是菩萨道?

答曰:

第一义中无分别,世谛中有分别。诸法实相名「性空」;余布施等乃至八十随形好,是「菩萨道」。

虽行是法,不为此法,为求性空故,是故说:「不为菩萨道故行。」

是性空,先亦性空,中、后亦性空;从本已来常空,无有作者。非是福德力故使空,亦非智慧力故使空,但性自尔故。

诸佛贤圣,以大福德、智慧方便力故,破众生心中颠倒,令知性空。

譬如虚空,性常清净,不着垢闇;或时风云闇翳,世人便言「虚空不净」;更有勐风吹除风云,便言「虚空清净」;而虚空实无垢无净。诸佛亦如是,以说法勐风,吹却颠倒云翳,令得清净,而诸法性常自无垢无净。

是菩萨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种种道度众生。具足一切道,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意寿命。

「随意寿命」者,菩萨得无生忍法,入如幻菩萨道,能一时变化作千亿万身,周遍十方,具足行一切菩萨道;处处国土中,随众生寿命长短而受其形。如释迦牟尼佛,于此国土寿命百年,于庄严佛国寿七百阿僧祇劫。佛法于五不可思议中是第一不可思议。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性空,是诸佛真法;若得是法,则名为佛;若说此法,名为度众生。三世佛皆亦如是。离是性空,则无道无果。」——「道」者,八圣道分;「果」者,七种果。

所以者何?若离性空别有定法,则取相生着,着故亦无离欲,无离欲故则无道果。

若离性空,虽行布施、持戒,行慈、悲等,善法力故,虽不堕恶道,生天果尽还堕恶道,如本不异。

行性空法,亦不着性空,即是涅槃。行余法,生着心,有退失;若行此法,则无退失。

须菩提欢喜白佛言:「甚希有!菩萨行是性空法,亦不坏性空相。」

佛答:「若色等法与性空异,菩萨则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有空法则不可得离。

「须菩提!今色等诸法实性空;菩萨知是法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此中无有一法定是常,但凡夫生我心故,着内外法,不得脱生、老、病、死,是故菩萨行是性空,和合六波罗蜜,不坏色等诸法相——所谓若空、若不空、若空不空、若非空非不空,不作如是示诸法相,是名不坏。所以者何?色实相即是性空,性空云何自坏性空?乃至菩提亦如是。」

此中佛说譬喻:「如内虚空不坏外虚空,以同体故。」

须菩提问:「世尊!若诸法性空无别异,菩萨于何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可其意言:「如是!若分别有二相,则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实智慧,于色法中不行,所谓不着、不染。

所以者何?是智慧不为取色故行,是故「不行色中」。

须菩提复问:「若菩提不取中行、不舍中行,当于何处行?」

「取」,名实法;「舍」,名空法。

「取」,名着行;「舍」,名不着行。

「取」,名二行;「舍」,名不二行。

如是等分别。

佛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佛所化人为何处行?」

须菩提言:「是化人无处行」,化人无心、无心数法故。

「菩提亦如是。」

复问:「于汝意云何?阿罗汉梦中菩提为在何处行?」

须菩提言:「阿罗汉尚不眠,何况梦中菩提有行处!」

问曰:

菩提有三种:阿罗汉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

阿罗汉菩提不在有漏心中、无记心中行,但在无漏心中行;佛何以故问「阿罗汉梦中菩提何处行」?

答曰:

阿罗汉是一切漏尽圣人则无梦,佛以必无处故问,欲明必无行法。

问曰:

乃至佛犹尚有眠,何以知之?

佛甞命阿难,汝四襞优多罗僧敷,我欲小眠,汝为诸比丘说法。

又萨遮尼乾问佛:「佛自念昼日有眠不?」佛言:「春末夏初,以时热故小眠息,除食患故。」萨遮尼乾白佛:「余人有言:昼日眠是痴相。」佛言:「汝置!汝不别痴相。诸漏能生后身相续不断者,是名痴相,虽常不眠亦是痴;若是诸漏永灭无余,虽眠不名痴。」

如是等,经中处处说。

须菩提何以言「阿罗汉尚不眠」?

答曰:

眠有二种:一者、眠而梦;二者、眠而不梦。

阿罗汉非为安隐着乐故眠,但受四大身法,应有食、息、眠、觉,是故少许时息名为「眠」;不为梦眠。故须菩提言:「阿罗汉尚不眠。」

有人言:「离欲者得禅定,色界系四大入身中,身心欢乐则无有眠;慧解脱阿罗汉,色界四大不入身中,故有眠。」是故须菩提言:「阿罗汉尚不眠。」是故阿罗汉有眠、有不眠。

佛以方便力,为度众生,受人法故现眠。

须菩提复问:「若不行者,云何菩萨从一地至十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可其意:「菩提虽无处行,未具足六波罗蜜诸法,终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住色相,乃至菩提相中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舍色等法,亦不着菩提相,知色等法即是菩提,常寂灭无法——若增、若减,若垢、若净,若得道、若得果。但世谛故,说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义中无有色乃至菩提。」

佛欲明是事故,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汝断烦恼得道时,有所得不——所谓如梦等五众,若道、若道果,决定一法不?」

须菩提言:「不得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意:住无相门中入道,云何取相?

佛言:「汝若乃至不得微细少法,云何说汝为阿罗汉?」

须菩提言:「世谛法故,说言阿罗汉;凡夫颠倒法中有得、有失,有众生、有法。」

佛言:「菩提亦如是,世谛法故,说有菩萨,说有色等乃至菩提;菩提中无有定法,亦无众生,亦无菩提。菩萨观是菩提法,无有增、无有减。所以者何?诸法性如是。菩萨亦不得是诸法性,何况有初发心,乃至十地、及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当有所得?无有是处!」

所以者何?诸法性是一切法根本,尚不可得,何况六波罗蜜等是作法当有定实!

「如是!菩萨行是诸法性,得佛时能大利益众生。」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遗教经论

遗教经论一卷 天亲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顶礼三世尊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 大域龙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

金刚般若论

金刚般若论卷上 无着菩萨造 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金刚錍

科金刚錍序 宋云间沙门净岳撰 科分大经章段。起自关内...

无所有菩萨经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如是我闻...

大势至菩萨圣诞祝圣仪轨

一、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佛母般泥洹经

佛母般泥洹经 宋沙门慧简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维耶...

诸法最上王经

诸法最上王经 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复次说此法时,...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楞严经文殊师利菩萨拣择圆通章

楞严经文殊师利菩萨拣择圆通章...

大般泥洹经

佛说大般泥洹经卷第一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 序品第一...

圣严法师《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意义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

念经、拜忏、做水陆,何以不及念佛

念经、拜忏、做水陆,何以不及念佛? 以念佛,人皆能念...

志公禅师劝世念佛文

回头好,回头好,持斋念佛随身宝。 有有无无都麻烦,...

素食进补不妨一试

在我国,人们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所谓:冬天进补,上山...

猴猴衣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我和妙师父一起去陕西乾县落发,当时我穿...

佛教对安乐死有何看法

问: 佛教对安乐死有何看法? 大安法师答: 安乐死说...

靠自力到极乐世界去,东南西北怎么辨别

如果靠自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第一是东南西北怎么辨别...

关于疾病、长寿和善终

最近一直在生病,每年阳历的二月下旬到三月底,我的身...

消灾延寿的药师佛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

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不杀生是佛法中的大戒,杀罪有大有小,是不一样的。而...

圣严法师《禅是什么》

有人认为禅与净土截然不同,其实,二者并无冲突。此在...

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偈,开头两句是:春有百花秋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