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三

有二受。谓身受心受。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说。受即是心分位差别。复有说言。唯有苦受无别乐舍。为遮彼意。显受非心有三差别故作斯论。问此中何故不问一受。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中显受差别展转相摄。非显受体故不问一。有二受谓身受心受。有三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为二摄三三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三少分即此摄身受。心受亦尔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四受谓三界系受。及不系受为二摄四四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二少分即此摄身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心受摄二全二少分即此摄心受。二全者。无色界系受不系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五受。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为二摄五五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一全二少分即此摄身受。一全者苦根。二少分者乐根舍根。心受摄二全二少分。即此摄心受。二全者喜根忧根。二少分者。乐根舍根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为二摄六六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五全即此摄身受。五全者。眼触所生受。乃至身触所生受。心受摄一全即此摄心受。一全者。谓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十八受。谓六喜意近行。六忧意近行。六舍意近行。为二摄十八十八摄二耶。答二摄十八非十八摄二。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问何故有漏乐根非意近行耶。答欲界初静虑乐根唯在五识。及三识意近行唯在意识。故有漏乐根非意近行。问第三静虑有漏乐根。唯在意识何故不说。答初非分故后亦不立。有说。彼非全故。谓无全地有漏乐根。在意识者是故不立。有说。彼乐受虽与意识相应。而非捷利。意近行必捷利分别转故。又所对苦非近行故此亦不立。问何故苦根非意近行。答苦根唯五识相应。意近行者意识相应。有说。苦根不能分别。能分别者立意近行。有说。苦根取自相境。意近行者取自共相。复次苦根唯缘现在。意近行者通缘三世。复次苦根一往取境。意近行者数往而取。复次苦根不能思度。能思度者立意近行。问何缘五识相应舍根非意近行。答如苦根说。问何故无漏受非意近行。答以无漏受无意近行相故。又受若能增益诸有。摄受诸有。任持诸有。立意近行。无漏受损减违害破坏诸有故。不立意近行。又受乃至是身见事。乃至堕苦集谛立意近行。无漏受乃至非身见事。乃至不堕苦集谛。故不立意近行。二受如前说。有三十六受。谓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为二摄三十六三十六摄二耶。答二摄三十六非三十六摄二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即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问答分别如前应知。二受如前说。有百八受。谓依三世各三十六。为二摄百八百八摄二耶。答二摄百八非百八摄二。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即有漏乐根。乃至无漏受问答如前。三受四受。为三摄四四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三少分即此摄乐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苦受摄一少分即此摄苦受。一少分者。欲界系受。不苦不乐受。摄一全。三少分。即此摄不苦不乐受。一全者。无色界系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是故说随其事。三受五受。为三摄五五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二全。即此摄乐受。二全者。乐根喜根。苦受摄二全即此摄苦受。二全者。苦根忧根。不苦不乐受摄一全。即此摄不苦不乐受。一全者。舍根。是故说随其事。三受六受。为三摄六六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六少分。即此摄乐受。苦受摄六少分即此摄苦受。不苦不乐受摄六少分。即此摄不苦不乐受。诸六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三受十八受。为三摄十八十八摄三耶。答三摄十八非十八摄三。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三受。三十六受。三受。百八受说亦尔。皆于三受不摄有漏乐根。乃至无漏受故。问答如上。四受五受。为四摄五五摄四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欲界系受。摄二全三少分。即此摄欲界系受。二全者。苦根忧根。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色界系受摄三少分。即此摄色界系受。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无色界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无色界系受。一少分者。舍根。不系受摄三少分。即此摄不系受。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是故说随其事。四受六受。为四摄六六摄四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欲界系受。摄二全四少分。即此摄欲界系受。二全者。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四少分者。眼触所生受。耳身意触所生受。色界系受摄四少分。即此摄色界系受。四少分者。眼触所生受。耳身意触所生受。无色界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无色界系受。不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不系受。一少分者。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四受十八受。为四摄十八十八摄四耶。答四摄十八非十八摄四。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四受。三十六受。四受百八受。说亦尔。问答如上。

五受六受。为五摄六六摄五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根舍根摄六少分。即此摄乐根舍根。六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苦根摄五少分。即此摄苦根。五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身触所生受。忧根喜根摄一少分。即此摄忧根喜根一少分者。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五受十八受。五受。三十六受。五受。百八受。皆如前四受十八受等。说是故说随其所应。六受。十八受。六受。三十六受。六受百八受。当知亦尔。十八受。三十六受。为十八摄三十六三十六摄十八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六喜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喜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六忧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忧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六舍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舍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是故说随其事。十八受。百八受。为十八摄百八百八摄十八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六喜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喜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此各三世。六忧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忧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此各三世。六舍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舍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此各三世。是故说随其事。三十六受。百八受。为三十六摄百八百八摄三十六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三十六各摄三全。即此摄三十六。三全者。即三十六各三世别。是故说随其事。

问十八意近行云何建立。为以相应。为以自性。为以所缘。设尔何过。若以相应则唯有一。谓意识相应近行。若以自性则唯有三。谓喜近行。忧近行。舍近行。若以所缘则唯有六。谓色近行乃至法近行。何故说十八耶。答总以三缘故立十八。谓一意识相应近行。有喜忧舍三种自性。各缘色等六种境起故有十八。已说自性当说所以。何因缘故。名意近行。答此十八受意为近缘。行于境界。名意近行。又此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数行故名意近行。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于境捷利乐数分别故名为行。如捷利女。数于其夫。起分别行。或取喜相。或取忧相。或取舍相。如是捷利受数于六境。起分别行。或行顺喜相。或行顺忧相。或行顺舍相。由此因缘名意近行。问此十八意近行。为但意地。亦五识耶。答唯在意地非五识。问若尔何故经说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于顺忧色起忧近行。于顺舍色起舍近行。广说乃至意知法已。于顺喜法起喜近行。于顺忧法起忧近行。于顺舍法起舍近行耶。答由五识身所引起故。为迳路故作如是说。然意近行唯在意地。如不净观亦唯意地。然契经言眼见色已。随观不净具足安住。亦由眼识所引起故。为迳路故作如是说。又契经说。眼见色已乃至广说。故知意近行不在五识。问亦说意知法已。岂亦不在意识耶。答就胜说故无过。谓初喜等虽亦近行。然非明利。后重于境捷利分别。乃名近行。由此故言意知法已。又五识中无近行义如前已说问前际后际所有分别亦是意近行耶。契经何故不说。答是意近行但随明了故且说现在。由斯类显去来亦是。问诸有非见色已而分别色。乃至非触触已而分别触。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经中依明了义。说见色已。乃至广说。问诸有眼见色已。起声等分别。乃至意知法已。起色等分别。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经中依明了义。说见色已乃至广说。若作是说则觉所觉。根根义。行相所缘皆得明了。若不尔者便不分明。

问此十八意近行。几杂缘。几不杂缘。答十五不杂缘。谓色意近行三。乃至触意近行三。余杂缘不杂缘。谓法意近行三缘内六处。及外法处。若总若别名不杂缘。若缘此七或总或别。及外五中或一或二。或乃至五名为杂缘。于外五中。若合缘二。或乃至五亦名杂缘。法意近行法名通故。以合缘故非前十五。

问颇有色等决定顺喜。乃至决定顺舍耶。答依所缘故。无依相续故。有。谓有色等。或时可意。或时不可意。或于彼可意。于此不可意。于余非可意非不可意。有说。色等于亲品顺喜。于怨品顺忧。于中品顺舍。

问此十八意近行。几续生几命终。答六。谓六舍意近行。所以者何。诸喜忧意近行胜作意转。命终续生无胜作意。问羯逻蓝等位中。各有几意近行。答皆容有十八。问几意近行能离染耶。答一谓杂缘。舍法意近行。能为无间道故。若解脱道通有杂缘。喜法意近行。加行胜进亦通所余。

问此十八意近行。何界地有几。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静应。各有十二除六忧。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六。复除六喜。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别缘下者。则有四舍意近行。谓色声触法。若唯许总缘下者。则唯有一法舍意近行。如是说者。应说有四。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一法舍意近行。

问几意近行缘何界法。答欲界系十八中。六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喜忧舍近行。九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喜忧舍近行。三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喜忧舍近行。初二静虑各十二中。四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喜舍近行。六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喜舍近行。二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喜舍近行。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六中。二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舍近行。三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舍近行。一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舍近行。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四意近行者。三唯缘色界系。谓缘色声触舍意近行。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谓缘法舍意近行。若许唯有一意近行。谓法舍意近行者彼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所有各一法舍意近行。皆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问此诸意近行。谁成就几。答生欲界。若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一切。初二静虑各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色界善心。未离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一切。初静虑十。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已离欲界染。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十。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四。无色界一。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无色界一。若得空无边处善心。诸说彼地近分有四意近行者。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诸说彼地近分唯有一意近行者。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若生初静虑。若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十二。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成就欲界一。谓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总缘色等为境起故。有说。彼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彼成就六。谓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余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二。余如前说。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有说。彼成就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有说。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生第二静虑。若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欲界如前说。成就初静虑一。谓法舍意近行。以总缘故。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彼成就四。谓色声触法舍意近行。以生第二静虑。起初静虑三识身时。容有彼眷属。别缘色声触。初静虑地无覆无记意识现在前故。或通果心总别缘故。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有说。彼成就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有说。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生第三静虑。若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四。无色界一。欲界初静虑如前说。成就第二静虑一。谓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总缘色等为境起故。有说。彼成就三。谓色触法舍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若得第四静虑善心等如前说。生第四静虑。成就多少应准前说。生无色界不成就下。成就自上亦应准前广说。

问此诸意近行云何得。答离欲界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初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初静虑及彼眷属十二。得欲界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声法舍近行。有说。得六。谓六舍近行。离初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二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十二。欲界如前说。得初静虑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声法舍近行。有说。得四。谓色声触法舍近行。离第二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三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六。欲界初静虑如前说。得第二静虑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触法舍近行。离第三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四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四静虑及彼近分六。欲界初二静虑如前说。得第三静虑一。有说。得三。如第二静虑说。离第四静虑染。一切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空无边处四。有说。得一。离空无边处染。乃至离无所有处染。一切无间解脱道时皆唯得一。证阿罗汉果时得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空无边处四。有说一。上三无色各一。已说离染得。受生得者。谓从上地没生下地时。得自地一切。及下地随所应如说得舍。及断亦应准前广说。

此十八意近行。由耽嗜出离依有差别故。世尊说为三十六师句。此中顺染受名耽嗜依。顺善受名出离依。问何故不说无覆无记。答彼亦说在此二中故。谓无覆无记。受有顺染品。有顺善品。顺染品者耽嗜依摄。顺善品者出离依摄。问何故说此名师句耶。答此差别句能表大师。是师幖帜故名师句。由此诸句。唯佛大师能知能说无滞碍故。如契经言。若时众会恭敬信受如来不喜。若不敬受如来不忧。正念正知住清净舍。有说。此是外道师句。彼于此中有迷执故。有说。此应名为师迹。是诸邪师所游履故。有说。此应名为怨路。爱名为怨。依此而转。或诸烦恼皆名为怨。彼依此转故名怨路。有说此应名为刀道。游涉此者有伤害故。如说梵志第三意刀。若挥举时发恶招苦。

问此三十六何界地有几。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静虑各有二十。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十。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别缘则有五。若说唯总缘则但有二。如是说者。应说有五。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二。问此三十六。何界地几缘何界地。答欲界三十六中。十二唯缘欲界系。十八通缘欲色界系。六通缘三界系及不系。初二静虑各二十中。四唯缘欲界系。六唯缘色界系。六通缘欲色界系。二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二通缘三界系及不系。第三第四静虑各十中。二唯缘欲界系。三唯缘色界系。三通缘欲色界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三界系及不系。空无边处近分。若说有五者。三唯缘色界系。一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若说有二者。一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有二中二俱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

问此三十六。谁成就几。答生欲界若断善根。彼成就欲界十八。初二静虑各八。后二静虑各四。四无色各一。若不断善根。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三十六。上地如前说。若得初静虑善心。未离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三十六。初静虑十四。上地如前说。若已离欲界染。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静虑二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静虑二十。第二静虑十四。上地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二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离第二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二十。第三静虑十。上地如前说。若已离第二静虑染。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离第三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后二静虑各十四。无色各一。若已离第三静虑染。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十四。无色各一。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未离第四静虑染。彼成就空无边处五。有说二。上三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第四静虑染。未得识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空无边处五。有说二。上三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得识无边处善心。未离空无边处染。彼成就识无边处二。上二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空无边处染。未得无所有处善心。彼成就空无边处四。有说一。识无边处二。上二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得无所有处善心。未离识无边处染。彼成就无所有处二。有顶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识无边处染。未得有顶善心。彼成就识无边处一。无所有处二。有顶一。下地如前说。若得有顶善心。未离无所有处染。彼成就有顶二。下地如前说。若已离无所有处染。未离有顶染。彼成就无所有处一。有顶二。下地如前说。若已离有顶染。彼成就有顶一。下地如前说。生初静虑。若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二十。第二静虑八。后二静虑各四。四无色各一。成就欲界一。谓法出离依舍。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出离依舍。有说成就六。谓六出离依舍。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第二静虑十四。余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十二。第二静虑二十。余如前说。如是乃至离有顶染。广说如前。如生初静虑如是生第二静虑等准前广说。如理应知。得舍断三亦准前说。如契经说。以六出离依喜。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喜。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以六出离依忧。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忧。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以六出离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暂断名断。复言以六出离依喜。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出离忧。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欲界染。复言以六出离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出离依喜。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第二静虑染。复言以一种性所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种种性所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第四静虑染。复言以非彼性类。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一种性所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非想非非想处染。非彼性类者。谓无漏道要由此道。能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九

 

上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下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阿毗昙毗婆沙论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

【注音版】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师言安般守意。当知色心相因而...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

祭灶仪规

《平兴寺佛事仪轨》祭灶仪规 1、净水赞 杨枝净水 遍洒...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如是我闻:...

佛说决定总持经

佛说决定总持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

李炳南老居士《助念之意义与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

不淫戒的功德与淫欲的过失

《佛说不淫戒经》白话译文: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

吃素念佛能解决什么问题

当我们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时,总是相对于我们的判断标...

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

惭愧为入道之初步

原文: 当生大感激,生大惭愧。惭愧心生,邪僻心灭。惭...

知恩图报的马儿

元生公,是我已故的曾祖父。他生前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感...

真的好怕死,怎样才能不「死」

问: 印祖一再地说不要怕死,可是我真的好怕死,生活的...

三宝的分类

佛法僧乃三宝之称。 每个人信佛,必须先皈依(归依)三宝...

破了戒的僧宝你没有资格去说,除非破见

你知道这个菩萨犯了重罪,你跟他交情不错,就私下去找...

心若无尘

心若无尘,人的气质和品位便得以提升,生命便蕴涵着高...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四十二章经》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

有两种恶行,其果报之快能令人速堕地狱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 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