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心论经

法胜论大德优波扇多释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不须解释。所以者何。古昔论师已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不须释。答曰。不然应须解释。所以者何。古昔论师虽释阿毗昙心太广太略。彼未学者迷惑烦劳无由能取。我今离于广略。但光显修多罗自性。是故须释。问曰。何故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耶。答曰。彼中已说不颠倒法相。释不颠倒法相令彼觉悟真实。是故离诸过恶生诸功德。得勇勐第一义利。问曰。若如是者。随意解释。答曰。我当解释。但诸师造论以吉为初。一切吉中三宝最胜。是故本师为显三宝少分功德故。于论初先说此偈。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一

法胜论大德优波扇多释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六卷成部)

界品第一

 前顶礼最胜  离热饶益言
 彼言说相应  罗汉见实等

前者先也。顶礼者净信曲躬礼也。最胜者。世尊为应供者之所供养。又于一切法中胜故名最胜。复次世尊。于一切法于一切种而得自在故名最胜。离热者。离烧义也。谓烦恼热能烧身心。世尊离彼故名离热。此是自己智断成就。彼师如是说者。彰于如来自利满足。次说饶益言者。世尊言说。能饶益一切众生。饶益者谓安隐也。安隐饶益一义异名。此彰世尊利他满足。此略说天人师自利利他功德满足。彼二种世尊等作究竟。是故应供中胜。彼言说相应者。谓道理义显示相应如是功德。相应天人师语。礼敬此者名礼法宝。罗汉见实等者。应受天人阿修罗等供养故名阿罗汉。此说无学。实者谓四圣谛。以学见者彼名见实。此唯说学。此学无学等。谓第一义僧。礼敬此者名礼僧宝。问曰。何故礼敬。答曰。

 佛开觉慧眼  若知诸法众
 亦为他显现  我今说少分

佛者。知一切法。知一切种。故名为佛。开觉慧眼者。谓无碍智眼义也。若者。若佛所说所显所宣所释法也。知者解也。法者持也。持于自性。为他作缘故名为法。法有积聚。故名法众。法众群聚一义异名。亦为他显现者。自觉知己利世间。故为他显示。或有觉知不为他说。如昇摄波林经说。我今说少分者。于彼佛说法中。我今但说少分法相。岂能尽说如是义已。问曰。何法是佛所说而欲说耶。答曰。所谓有漏无漏。有烦恼无烦恼。受荫有诤无诤。色无色等我今当说。

 一切有漏行  离我乐常净
 此受于我等  不见有漏故

一切有漏行离我乐常净者。诸有漏行。离我离乐离常离净。彼中世间不能观察。无明覆障闇智。于此四门颠倒而见。故名颠倒。问曰。何因故知诸有漏行离于我耶。答曰。我事无故属因缘故行名为他。非我自性。计我者说。我不属他除此更无。是故我性不可得。无我因故诸行离我。问曰。何因故知诸行离乐。答曰。作逼迫故。诸有漏行是苦自性亦是苦缘是故逼迫。逼迫名苦是故离乐。问曰。何因故知诸行离常。答曰。以生灭故。现见诸行生而即灭。无见常者是故离常。问曰。何因故知诸有漏行离于净耶。答曰。污染事故。诸有漏事烦恼境界。不净污染是故离净。问曰。如是诸行离于我等。世间何故取我等耶。答曰。此受于我等不见有漏故。诸有漏行不如实见。世间不能观察作我等解。犹如怨家匿藏恶欲。诈出美言游行家内实非亲友作亲友解。我我所覆故不见无我。是故现见行等作业以迷惑。故无我事中而见于我。对治覆苦事故于行住等想谓为乐。故于苦受阴中而作乐解。相似相续覆无常事。彼现见色相似相续。记忆宿事诵持经论。故于无常行中而作常解。皮色覆于不净事。故彼于发毛爪齿处等少时见净。于不净中而作净解。虽见屎尿。虽复不净。犹生迷惑。此虽不净余者应净。犹如野干看紧叔迦华。问曰。何故论初先说颠倒。答曰。为知不颠倒法相故我先已说。欲令弟子解真实故。以不颠倒心安隐易解。是故论初先说颠倒。问曰。为当但有此离我等诸有漏法。更有余耶。答曰。更有。

 若处生烦恼  是圣说有漏
 以彼漏名故  慧者说烦恼

若处生烦恼是圣说有漏者。若依若聚若缘。若众生数非众生数。生身见等烦恼是法说有漏。问曰何故。答曰。以彼漏名故慧者说烦恼。观察烦恼为作漏名。故以彼法生于烦恼。依漏起故名为有漏。如有怖道有毒食等。应如是说。若事属漏。为漏所摄。彼名有漏。此说无漏缘生烦恼。非无漏法属于烦恼为烦恼摄。无漏法但缘生烦恼。问曰。漏义云何。答曰。从有顶下至无间狱。于其中间六入疮漏。是故名漏犹如疮漏。又留住生死故名为漏。问曰。此更有名耶。答曰。更有。

 亦名有烦恼  取荫及有诤
 烦取诤生故  知彼自性说

亦名有烦恼取荫及有诤者。是有漏法。亦名有烦恼。亦名取荫亦名有诤。问曰。何故彼诸名说。答曰。烦取诤生故知彼自性说。诸烦恼取诤等漏之异名。从烦恼生彼亦生烦恼故名有烦恼。如是从取生彼亦生取故名有取。从诤生彼亦生诤故名有诤。问曰。是荫世尊所说为取荫。即是荫为离取荫别有荫耶。答曰。若取荫者彼即是荫。或有荫而非取荫。问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行离烦恼  此是无漏荫
 及前有取荫  是荫圣所说

若行离烦恼此是无漏荫者。此荫更有余说。有二种荫。无漏有漏。若行离身见等烦恼。是名无漏。是荫非取荫。及前有取荫。是荫圣所说者。若此无漏荫及前所说取荫合说为荫。谓色等五荫。问曰。荫义云何。答曰。聚义是荫义。问曰。若如是者荫但假名无有实事。非但一物得有聚名和合故名聚。答曰。非但有相亦有实事。有此事者便有彼相故荫有相。如佛所说碍相是色荫等。是故有事界等所摄智识使等境界。如四圣谛故荫有事非但假名。问曰。荫界入等有何差别。答曰。

 十种谓色入  亦名无教色
 是分别色荫  世尊之所说

色有二种。一者微尘积聚色。二者非微尘积聚色。微尘积聚色者。谓十色入眼乃至触。非微尘积聚色者。名无教色法入所摄。彼业品当说。此等一切是色荫相入色荫数佛说为色荫以此触彼。以彼触此是故名色。以此恼彼以彼恼此义也。如佛所说。如手等触。触故名色。问曰。若如是者。除无教色彼非是色何以故。非手等可触以无对故。汝意若谓。以所依者是可触故。彼亦是可触故无过者。受等亦应是色。汝意若谓。彼所依四大是可触故。彼亦是可触者。我当说言。现见所须作功业事。作画作泥。若如是者受等心数亦应是色。故汝有过。彼等亦依眼等诸根。彼亦应是可触。答曰。非但生心心数因。非心心数依眼等根。如光依珠。彼生时眼等作因。如是眼等是触彼非触也。复次造色依大如光依珠。是故大是触故彼亦是触。问曰。虽如是说汝相犹自不成。何以故。除过去未来微尘色故。答曰。相不可坏过去色触已灭。未来色亦如是相生。如是微尘亦是可触。以微细故不可得知。是故一切诸色皆是可触。

 所名为识荫  是说为意入
 于十八界中  亦说为七界

识荫者。谓六识身。是十二入中说为意入。于十八界中。分别为七心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意界等。识者能知于缘故名为识。识者。能取缘义也。

 余则有三荫  无教三无为
 是说为法入  彼亦是法界

如前所说受等诸法总为一法入。十八界中为一法界。彼入义者门义是入义如窓牖。如佛所说。婆罗门眼为门乃至见色。入字义者是输义也。能增长心心数法。以是义故名之为入。界义者性义是界义。如朱砂界雄黄界等。界字义者能持自相与他作缘是故名界。是界事有十七。或复十二何以故。除六识界更无意界。是故十七即六识身。展转相续名为意界。如父子名子展转相续次第名父。如是除意界外无别六识界。是故十二依及依者。缘差别故。故有十八。彼界入事等摄一切法。故彼荫一向但是有为。问曰。荫中何故不摄无为。答曰。无荫相故。二种荫相共相别相。共相者。聚义是荫义及无常等。别相者色碍等。是二种相无为中无。是故不摄无为。余更有何义。谓非颠倒事及断方便。无为非颠倒事及断颠倒方便。颠倒事故说取荫。为断颠倒方便故说无漏荫。是故荫中不摄无为。如是说荫界入境界最广。故建立于界欲说种种义。故如是说。

 界中一可见  十界说有对
 八界是无记  余则善不善

界中一可见者。十八界中当知一界可见。所谓色界。何以故。是眼识境界故是故可见。复次可示此示彼是故可见。余十七种定不可见。十界说有对者。十八界中五内界。谓眼耳鼻舌身。五外界谓色声香味触。是等十界说有对。三种有对。所谓障碍有对。境界有对。缘有对障碍有对者。如手左右手相对。境界有对者。谓根与境界相对。缘有对者。意识于一切法。此中唯取障碍有对。更相障碍故名有对。彼一切十种界更互相对。若不尔者。彼不增长。如上座鸠摩罗多说若心欲起时为他所障碍。当知是有对。相违是无对。余八界定无对八界是无记者。十八界中当知八界是无记。所谓眼耳鼻舌身香味触。彼无爱不爱果可记。是故无记。余则善不善者。余十界说无记善不善。谓色声界身口意作。是善不善。何以故。从善不善心起故。余者是无记。眼识等七心界。是善不善无记。心相应法界。是善不善无记。心数法界。是自性相应善不善无记。彼自性善者。谓惭愧不贪等三善根。相应善者。与彼受等心数相应。自性不善者。谓无惭无愧贪等三不善根。相应不善者。与彼受等心数相应。与二相违是无记。不相应法界杂品当说。无为中一善二无记。数缘是善。虚空非数灭是无记。于中善摄爱果安隐故名为善。善摄者谓道谛苦集谛少分。爱果者谓苦集谛少分。安隐者谓灭谛。相违名不善彼苦集谛少分。除此名无记。无善不善可记故名无记。无果可记亦名无记。

 十五定有漏  余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定有漏者。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此十五界一向有漏。余二者。余有三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等。彼有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生漏共漏相应满足迹处故名有漏。与此相违是名无漏。略说未知欲知根等。诸无漏根俱生法及彼得。出世间解脱得。及无为是无漏。余是有漏。三三有者。即此三界于三有中可得。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识舌识界等一向欲界摄。彼非色界离抟食爱故。十一在二有者。五内界色声触界。及缘彼三识界。此等十一在欲色界。非无色界无色故。彼为欲界使所系是欲界系。为色界使所系是色界系。为无色界使所系是无色界系。

 有觉有观五  三种三余无
 有缘当知七  亦法界少分

有觉有观五者。五识界一向有觉有观与觉观相应义故。三种三者。意界法界意识界。彼有三种。欲界初禅有觉有观。中间禅无觉有观。第二禅上乃至有顶无觉无观。法界有觉有观者。欲界及梵世除觉观心数。法界无觉有观者。中间禅除观心数。法界无觉无观者。第二禅上乃至有顶心数法界。中间禅观一切无教等。不相应法界欲界梵世观此三中不摄。若欲说者应言无观有觉。余无者。余十界无觉无观彼与觉观不相应故。有缘当知七亦法界少分者。七心界及心数法界是有缘。有此缘故名为有缘。彼有境界可取故说有缘。复有余缘名如手缘杖。此等世俗言说。当知余定无缘。

 九不受余二  有为无为一
 一向是有为  当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决定不受受名。若色在根数及不离根。若割截残坏心心数法。于中受在中住故异则不受。彼七心界声界法界。此等九界名为不受。彼非心心数法止住处故。余二者。余九界二种五内界若在现在名受。或此现在识虽空亦名有受。以彼种类众生数摄故说为受。如是过去未来及非众生数名为不受。色香味触与根不相离。在现在者名受。如根中心心数法。止住彼中亦尔余名不受。略说若法生而未灭。众生数有对可牵可推彼名为受。彼生而未灭者除过去。未来众生数者除现在。非众生数有对者除生未灭。心心数法可牵可推者除声界。有为无为一者。因缘和合作故名为。此能生义也。作者何有因义也。有因义者有为义也。有为故名作。一法界合有为无为。此中三种常故无为。虚空数灭非数灭。受等三荫及无作色名有为。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余十七界有因故一向是有为。问曰。如是分别法相竟。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答曰。

 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是故一切法  自性之所摄

诸法离他性者。谓眼离耳。如是一切事若性离性。相摄者是说不相应。是故非他性摄。彼有何过。若一生灭余一切亦生灭。此非道理是故他性不摄。各自住己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是故一切法自性之所摄者。是故自性摄一切法。此师所说自相摄义也。此亦二种生及分齐。生者。色阴摄十色入乃至法入中色。眼界摄眼界。分齐者。此一念摄一念不摄余念。若余摄名者。如台观摄基陛梁椽等是世俗言说。彼眼界一界一入一阴所摄。当知一切法亦如是。

行品第二

已说诸法相生差别今当说。问曰。若一切法自性摄者。亦应自力能生耶。答曰。

 初无一能生  以离伴侣故
 一切彼此力  诸法乃得生

初无一能生以离伴侣故者。有为诸行自性羸劣。是故无法自力能生。问曰。云何得生。答曰。一切彼此力诸法乃得生。有为诸法彼此力生。如二羸人彼此力起。此一切行略说四种。所谓色心心数法心不相应行。彼生亦有四种作取作依作增上作伴。彼作取者。依果报果及丈夫果少分。作依者。诸界六入造色四大。作增上者。一刹那生事一切诸法。作伴者。心心数法彼此为伴及诸有为相。如是等有为我当先说。共心俱生作伴。

 若有心生处  必与心共生
 诸心法等聚  及不相应行

心者。心意识义一异名。是心善等分别。界分别。种分别。依分别无漏等分别。无量种差别。是心若依若缘若刹那生。决定共心心数法及心不相应行生。问曰心心数法云何。答曰。

 想欲及触慧  念思与解脱
 作意于境界  三摩提受等

想者。于缘能取相貌。谓取男女麁细木杌长短等相。欲者爱乐如见己乐等。触者。依缘心和合如日光珠异和合生火。慧者。能知于缘如此是色非味非是等。念者。系念于缘。思者。善不善俱相违心转。解脱者。于缘中心转不障碍故。作意者。取缘勇健。有人言心专注义也。三摩提者。取缘时心不乱也。受者。于乐不乐俱相违缘中受也。

 一切心生时  是生圣所说
 同于一缘转  亦复常相应

一切心生时是生圣所说者。是想等十法共一切心俱生故名大地。是大心地故名大地。同于一缘转者。此十法共一切心。俱一缘中转不别缘也。有五种同。所谓相貌缘时依事。同一相貌一缘一时一依一事。同者共相应义。亦复常相应者。此常与心相应彼此俱生。相应取缘故名相应。已说一切心中相应法。非一切心中相应法今当说。

 诸根有惭愧  信猗不放逸
 不害精进舍  或热及觉观

诸根者。不贪不瞋二善根也。不痴善根体即是慧。大地共故此中不说。不贪者于有无有不着。不瞋者于众生数不恚。惭者尊重己身于恶羞耻。愧者尊重世间法。信者不颠倒因果。信猗者善心离恶身中怡泰。不放逸者。调柔方便于可作不可作。舍作方便一向心此是修善义。不害者于众生数不恼心。精进者舍离过恶修习功德。守护增长策励心。舍者心平等一切善心俱顺道理。此十法一切善心中可得故名善大地。或热者我见等烦恼使品当说。心麁名觉是捷利义。心细名观是微少义。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有可得或不可得。次后若聚乃至心数生我今当说。此心心数法善等分别有五种聚。所谓不善不共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欲界成就五种。色无色界成就四种除不善。

 不善心聚中  心数二十一
 三见中灭一  欲二见少三

不善心聚中心数二十一者。不善心者若心与无惭无愧相应。此心聚中有二十一心数。谓十大地及觉观。二烦恼贪瞋慢疑。及彼中一无明贪乃至疑等。彼此不相应无明。与彼相应与一切烦恼相应故。七种起烦恼。谓无惭无愧睡掉不信放逸解怠。问曰。一切不善心中悉有二十一耶。答曰不尔。三见中灭一欲二见少三。不善心聚中邪见见取戒取心相应有二十法。此中除慧。欲二见少三者。欲界身边二见相应有十八法。除慧前已说。除无惭无愧见是慧性故。见相应聚中无慧。非一聚中有二慧事。身边二见是无记。无惭无愧一向不善是故少三。

 善心二十二  不共有二十
 无记有十二  悔眠俱被增

善心二十二者。十大地十善大地及觉观。不共有二十者不善心聚二十一中除一烦恼。不共者唯一无明非余使。无记有十二者不隐没无记聚中有十二心数。谓十大地及觉观。彼中无信等功德无贪等过恶。何以故无记故。不隐没者非是秽污。悔眠俱被增者。追变名悔。是悔三种。善不善无记。于中善不善行作名善不善。彼四种差别。或有善建立不善。如作施等已悔。或有不善建立善。如作恶已悔。或有不善建立不善。如作恶已悔少。或有善建立善。如作施等善已悔少。若余威仪等悔。彼是无记。是故与悔相应聚中增悔。余心数如前说。于中悔人非贪等使转。非无痴人生悔。是故不善悔相应聚中。但一无明是烦恼非余。是故有二十一种。善悔相应聚中但增于悔。如是二十三种。不隐没无记者。十三种此于三聚中转。谓不共善不隐没无记。眠者寐也。此于一切五聚中转。何以故。眠者有不善秽污无记心。是故彼中增一眠。余心数如前说。如是三聚二种悔眠俱转彼中增二。此是欲界心法次第。问曰。色无色界云何。答曰。

 初禅离不善  当知如欲界
 中间禅除觉  于上观亦然

初禅离不善当知如欲界者。初禅离不善聚离无惭无愧故。余有四聚如欲界说。中间禅除觉者。中间禅除觉。余如初禅说。于上观亦然者。二禅以上乃至有顶。除觉观。余如初禅说。已说心心数法由伴力生。色法今当说。

 微尘在四根  十种应当知
 身根九外八  谓在有香地

微尘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者。谓眼根微尘有十种。当知十种不相离义也。谓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眼根身根。此等十种常不相离。耳鼻舌亦如是。身根九者。除眼根等。余悉同前。外八者。非根法中八种微尘。谓四大色等四尘。问曰。何界微尘如是说耶。答曰。谓在有香地。此是欲界中义彼有香故。色界微尘离于香味。是故彼中除于香味。余如前说。问曰。前说若心起时。彼心数法及不相应行生。已说心心数法。不相应行云何。答曰。

 一切有为行  生住及异坏
 是亦有四相  彼此更相为

一切有为行生住及异坏者。一切有为行有四种相。生住异坏未生生故名生生。已自事立故名住住。已衰变故名异异。已势灭故名坏。如是说。若有为法得如是相者。名心不相应行。我今当说有为相。此事可知故名相。彼生住老无常。生者有为事生。住者安立。老者衰变。无常者坏也。彼非一时作生者以生为业。余者生竟作业。是故有为生住异坏非是一相。问曰。若一切有为法有四相者。此亦是有为此更有余相耶。答曰。是亦有四相。是亦有四种相。共彼生谓生生住住异异坏坏。问曰。若如是者便为无穷。答曰。彼此更相为。此相彼此相为生。生生生生。生生生如是。住住住彼此相住。异异异彼此相异。坏坏坏彼此相坏。故非无穷。此后四为一法生生。生生事非余法。如是住住。住住事非余法。余亦如是。前四种相各为八法生生八法。谓前三相后四起相。及彼所相法。当知余亦如是。已说诸行共生随伴故生。无伴不生今当说。

 所作共相似  普遍相应根
 从此六种因  转生有为法

此六种因转生有为法。所作因者。若法于余法生中不作障碍。以此力故彼法得生。如眼生时一切法除自性。如是耳等除自性。非自性与自性作因。共因者。诸行与伴共生如心心数法。心不相应行有为相。如是四大微尘随心戒等。相似因者。若义能生相似法。如习善生善。习不善生不善。如习工巧能知工巧。如种麦生麦。如是等。一切遍因者。若诸烦恼必相续生。如执着我见者以见力故。于我执着断常。谤于阴相疑或取清净。及最胜慢等过生。余亦如是。一切遍应当知。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彼此力。俱一时一缘中转。问曰。若心心数法一时彼共生因与相应因何差别。答曰。不相离义是相应因。同一果义是共生因。如执杖杖业。如渡河牵手不断等。报因者。谓世间生中受生。相续事果名生。如善爱果不善不爱果。已说诸因法。若法从因生今当说。

 报生心心法  及余杂烦恼
 悉从五因生  共生应当知

若报生心心数法。及秽污心心数法等从五因生。报生心心数法五因者。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相应因报因。所作因者。彼法生时相似不相似事不作障碍。共生因者。彼此伴生彼生等。心不相应行伴力生。相似因者。前生无记法。或作是解。是报因生非威仪等何以故。彼胜故非胜与劣作因。相应因者。彼此力一时一缘中转。报因者。彼或善不善业。此则彼果秽污。心心数法无报因。何以故。隐没非无记果报性故。遍因第五由彼力故此得生。余四因如前说。

 是彼不相应  及余相应法
 除最初无漏  彼从四因生

是彼不相应者。若报生色及报生心。不相应行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报因。秽污色及秽污心。不相应行亦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遍因。及余相应法除最初无漏。从四因生者。余心心数法除最初无漏。亦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相应因。余者谓不隐没无记除报。

 若余不相应  相似当知三
 及诸余相应  最初无漏法

若余不相应相似当知三者。前所说心不相应及余彼余名余。彼谓善不隐没无记除报。若彼相似因成就。除初无漏从三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及诸余相应最初无漏法者。彼初生无漏相应亦从三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应因。彼无相似前生无漏故无相似因。

 彼中不相应  是从二因生
 若从一因生  必定无此事

彼中不相应是从二因生者。彼初生无漏聚中色。及心不相应行。从二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已说一切有为法。若从一因生必定无此事者。一切法必定从所作因共生因生。余因不定。是故无法从一因生。已说因差别。世尊以如是因为化众生故说缘。我今当说。

 次第亦缘缘  增上及与因
 法从四缘生  世尊之所说

如是四缘生一切有为法。彼次第缘者。心一一生次第相续作容受方便。缘缘者。心心数法境界攀挽方便缘彼故能生。增上缘者。法生时不作障碍。如王自在即是前说所作因。因缘者。除所作因其余五因彼是因缘。问曰。因之与缘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我说因者如种子法。缘者彼持方便如地粪等。已分别缘。若法随缘生今当说。

 心及诸心法  是从四缘生
 二正受从三  余法说于二

心及诸心法是从四缘生者。心心数法从四缘生。前容受此法是次第缘。境界是缘缘。除自性余一切法是增上缘。共生因自分因相应因是因缘。或时有遍因报因。二正受从三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从三缘生。彼二入定心是次第缘。彼前生正受念及正受心。界地善自分名相似因。共生生住异坏名共生因。如此二因是彼因缘增上缘如前说。余法说于二者。余心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谓因缘增上缘。问曰。此法何故名行。答曰。

 多法生一法  是亦能生多
 缘行所作故  名行应当知

多法生一法是亦能生多者。一法以多法力故生。是亦能生多法。如是一切彼此力。缘行所作故名行应当知者。此亦是缘亦是行故名缘行。缘行所作故名缘行。所作此亦能作缘行是故名行。如是说者。此行为他所作。亦能作他。是故名行。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一

非次第是转生自地。于自地者。一切诸烦恼于自地。烦恼次第缘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此事当分别者。梵天上命终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秽污心命终。此中一向秽污心相续。如是一切地。

已说诸使自相。如此烦恼世尊教化故多种说。今当分别。问世尊说七使。欲爱恚有爱慢见疑及无明。此云何。答。

 欲界五种欲  此说欲爱使
 色无色如上  有爱当分别

欲界五种欲此说欲爱使者。见苦习灭道思惟断。色无色如上有爱当分别者。色界爱五种。无色界亦尔。

 恚即是恚使  五种如前说
 憍慢及无明  十五在三界

恚即是恚使五种如前说者。瞋恚亦如是五种。憍慢及无明十五在三界者。慢欲界五种。色界五种。无色界五种。无明亦尔。

 见使三十六  说普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异名

见使三十六说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见。五见苦断。二见习断。二见灭断。三见道断。色无色界亦尔。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见苦习灭道断。色无色界亦尔。此七有异名者。此烦恼说扼受流漏。问以何等故。答。

 扼缚及受流  漏一切无穷
 诸扼及受流  烦恼是说漏

系一切众生故说扼。受生具故说受流。下一切众生故说流漏。一切无穷故说漏。已说种种相。相应根今当说。


上篇:阿毗昙心论

下篇:杂阿毗昙心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鞞婆沙论

鞞婆沙论卷第一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

施设论

施设论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

入阿毗达磨论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

金刚三昧经

金刚三昧经序品第一 北凉失译人名 如是我闻: 一时佛...

【注音版】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金光明最胜忏仪

金光明最胜忏仪 宋传天台教观四明沙门知礼集 一切恭敬...

犍陀国王经

犍陀国王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地藏王菩萨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佛说尊那经

佛说尊那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

【注音版】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佛说大乘智印经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一 西天三藏宝法大师赐紫沙门智吉...

【注音版】赞观世音菩萨颂

赞观世音菩萨颂...

佛教徒为什么不吃荤腥

问: 吃酒肉的危害是什么? 成刚法师答: 刚才跟大家...

净业行人如何看待转经轮

问: 历史上,汉地傅大士曾造轮藏置于寺院,供众人推...

【推荐】阿弥陀佛接引临终人事迹三则

阿弥陀佛怜念悲悯我等罪业众生,如慈母对待独生子女一...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法会法语序 印光乃西秦百无一能之粥饭庸僧,宿业深重...

修行是要修正自己

观察他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依法为师

佛陀成道后,一日在优楼频螺聚落的尼连河岸边菩提树下...

莲宗教起所因十重法义

序文 如上别中十义,复以前九为通,后一为别,兼前总义...

经行有六点好处

经行和静坐是禅修过程中最基本的主要形式,这在经律论...

【推荐】今日方闲,成办大事

莲池大师在他的《竹窗随笔》里面写了一个他同时代的故...

心能转业卖斋立毙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

一句弥陀就能成佛,为何还要讲法四十九年

问: 法师,既然一句阿弥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为何讲法...